求求你们,放过钟南山的女儿吧 | 万小刀

2020-09-14

作者厂长

本文转自公众号:电影工厂

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表彰大会中看到这一幕时,都是内心澎湃,热泪盈眶的。

那群藏在身后保护着我们的人,来了。

 

长安街上,国宾护卫队护航,他们向我们走近了。

是的,有你们在,就安心!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南山风骨,国士无双!

钟南山院士当之无愧的荣获“共和国勋章”。

获得这份荣誉,钟南山实至名归。

继续阅读“求求你们,放过钟南山的女儿吧 | 万小刀”

谁打造了中俄联盟? | 岱岱

2020-09-11

瓜友们,晚上好。

 

昨天和大家聊了美国对世界岛欧亚大陆的离岸平衡战略,为大家更好理解中俄联盟的意义和先决基础,现在,我们可以回到上个十年的外交大局 了。

 

当年美国的奥巴马对普京很不友好,在最后一任国情咨文中说过一句特伤俄罗斯民族自尊心的话,那就是“俄罗斯只是地区性大国”

 

俄罗斯民族一直认为自己是全球性大国,即使苏联解体后也依然对国际局势举足轻重,是罗马第三帝国的正统传人,奥巴马这句话杀人诛心的效果,大概相当于他对中国说的那句:“地球养不起14亿过上好日子的中国人。”

 

实际上,不管奥巴马怎么贬低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只不过是打嘴炮的,俄罗斯的地缘位置天然就决定了俄罗斯全球性大国的位置。

 

欧亚大陆就三大重心区域,欧洲,中东,东亚,全球国土面积第一的俄罗斯,横跨欧亚两大洲。其首都雄居欧洲东部,乌克兰等东欧国家瑟瑟发抖,西南部伸入中东,伊朗什叶派之弧俯首听命,广袤的西伯利亚、太平洋港口和北方四岛深入东亚格局。

 

美国在欧洲、中东、东亚这三个方向搞离岸平衡,都无可避免的要和俄罗斯打交道。

 

继续阅读“谁打造了中俄联盟? | 岱岱”

东北经济的问题解决不了 | 揭道办

2020-09-13
伴着窗外的夜色,喝上一口铁观音,又到了一天中最为放松的时刻。
 
时光总是匆匆,一转眼,又到了晚上。
 
主任我坐在键盘前,写点无拘无束的文字,和我的读者朋友们聊聊天。
 
今天中午的时候,主任我的一位亲戚突发奇想,要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票都买好了,就等坐上飞机,要飞去冰城哈尔滨。
 
或许是这样的出发有点草率,所以,他一个电话打过来,问我旅游攻略。就算是度假,也总要有个计划嘛。
 
主任我,开口发问,你想去干什么啊?看什么啊?
 

继续阅读“东北经济的问题解决不了 | 揭道办”

中美不会“脱钩” | 顾子明

2020-09-13

2016年11月,随着特朗普爆冷击败希拉里,大洋彼岸的贾跃亭也在直面寒冬,于内部发文“海水与火焰”,反思乐视网的过快扩张。

两个月之后,白武士孙宏斌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融创驰援乐视。

这段经历被无数媒体编撰成了精彩故事,但少有人能够触及其金融的内核:贾跃亭与金融机构“脱钩”了。

那个曾经能够轻易从资本市场融到廉价巨额资金的天之骄子贾跃亭,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无法再从银行、股市、险资、债市等所有的通道拿到钱,一系列的暴雷直接引发了债务挤兑,金融机构的层层超额查封直接把他挤爆了。

最后,贾跃亭不仅没有断臂求生成功,本人也远赴美国,昨天还被宣布,终身禁入资本市场。

这就是“脱钩”的可怕。

继续阅读“中美不会“脱钩” | 顾子明”

被低估的丁春秋 | 顾子明

2020-09-12

金庸小说向来以通俗易懂著称,不过有个角色却会大家产生巨大的错觉,他就是丁春秋。

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这个“星宿老怪”不仅卑鄙无耻,能力也不咋滴,还爱吹牛打嘴炮,只是靠着一些下三滥的手段威慑武林,几乎就是郭德纲翻版的谐星形象。

但是在少数读书派的眼中,丁春秋不仅是《天龙八部》的第一帅哥,战力更是堪称超一流高手的割草机,综合来看在整个金庸小说中都少有敌手。

只不过,就像从FakeNews看到的特朗普跟现实中的特朗普完全是两个人,丁春秋在各种影视作品里面也被给予巨大的黑化。

先说颜值,小说里整个逍遥派上下都是颜控,无崖子就是看脸选徒弟,相貌平平的虚竹就被一脸嫌弃,师娘李秋水更是主动跟苏星河口中“生得俊俏”的丁春秋勾搭成奸。

如果丁春秋的颜值不是顶级,那么在看脸吃饭的逍遥派里面,就会如下图中黑衣人一般的违和。

而且,整个小说里面,很多见过世面的人也都对丁春秋的颜值和气场折服。

继续阅读“被低估的丁春秋 | 顾子明”

特朗普的死穴 | 顾子明

2020-09-11

这是一场政治谋杀。

——特朗普

周三,曾揭露了“水门事件”的美国知名记者伍德沃德公布录音以及他的新书,证实特朗普早在今年2月就清楚了解新冠病毒的致命性与传染性。

这18次对特朗普采访的亲口录音也揭开了美国疫情的谜团,证明美国的卫生系统很早就对新冠疫情非常警觉,1月份就收到了新冠疫情将在美国大流行的警告,但特朗普却在一力隐瞒。

在大选只剩最后不到两个月,美国新冠疫情死亡近20万的大背景之下,这一场突袭打得一直以来淡化病毒风险的特朗普极为难堪,拜登更是趁机猛攻,搞得特朗普只能大骂这是政治谋杀。

毕竟在录音证据面前,善于甩锅的特朗普再不能再骂这是假新闻了。

继续阅读“特朗普的死穴 | 顾子明”

折戟沉沙铁未销 | 叶主任

2020-09-13
今天主任我在揭道办谈了谈东北,冥冥之中也是自有天意注定罢,今天正好是某人夜奔的日子。
 
而某人和东北的关系,想来不必多说。
 
马上就是50年了,今年是第49年。49年到了,50年还会远吗?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乱达到大治,想来也是如此。
 
但是大乱了,不一定就会大治。
 

继续阅读“折戟沉沙铁未销 | 叶主任”

帝国续命师 | 叶主任

2020-09-12
李鸿章不是一个真中堂。
 
至少,连裱糊匠人也不是。
 
我们看看近代的人,黑旗军打到法国政府首脑辞职。
 
左宗棠,战功赫赫,维持了疆域的西部。
 
李鸿章呢?是敌人太强?
 
阿古柏不知比林丹汗高到哪里去了。
 
主任我点上一根烟,思考起了帝国的命运。
 

继续阅读“帝国续命师 | 叶主任”

特朗普股掌中的帝国命运 | 叶主任

2020-09-11

伴着窗外的夜色,喝一口温水,又到了一天中最为放松的时刻。

 

坐在键盘前,主任和我的读者朋友们,聊聊天。

 

在昨晚的文章《部分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主任我举了一个例子,甘肃武威的人喜欢去西安看病,有的读者对此表示不解。

 

甘肃武威为什么不去兰州看病呢?

 

主任我,在这里解释一下,我们的组织,对我们的同志,要求比较高。一般来说,从事政策研究,是要熟练掌握国情的。

 

继续阅读“特朗普股掌中的帝国命运 | 叶主任”

顺风车的漏洞还是没堵上 | 杨乃悟

2020-09-11

 

20天前,乃悟写过广州的梁先生通过哈啰出行打顺风车,遇到飞单司机,最终因车祸不幸身亡的事情

 

距离事故发生接近两个月后,梁先生的姐姐梁女士近期和哈啰出行达成了大致和解。她说因为签了保密协议,怎么和解的她不能讲,但事故发生后的一些事,她可以说说。

 

7月16日事发当天,那位刚刚过了实习期的顶替司机是唯一没有受伤的人,他第一时间的选择是:

 

和前面的司机吵架。

 

和梁先生同行的同事在和自己公司沟通。受了重伤的梁先生,是交警打电话叫来的救护车送走的。

 

事故发生后,家属们曾经找过哈啰的客服,希望能尽快和平台进行沟通,了解事故经过,但被对方拒绝了。哈啰的客服说:

 

必须由下单人拨打电话才能受理。

 

那要是下单人已经不能打电话了呢?

 

继续阅读“顺风车的漏洞还是没堵上 | 杨乃悟”

“萧大美人”的情事 | 万小刀

2020-09-12
一、
 
 
1968年,“萧大美人”在台湾出生时,名叫萧秀霞,因为有点土,长大后她便改名叫萧滢滢,并且取了个艺名,就是萧蔷。
            
萧蔷生于小商人之家,有两个哥哥。作为家中老小,她很受宠爱,幼时经常跟着一帮男孩子到处野,成了外人眼中的“假小子”。
 
小学四年级时,别人还在玩泥巴,萧蔷就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男生,费尽心机地坐到了他旁边。
 
然而,小孩子表达“爱”的方式难免幼稚,小萧蔷整天整天地揪男生耳朵,还拧他大腿,男孩晚熟,以为受欺负,回家告诉母亲。
 
男生母亲找到老师,老师又找萧蔷母亲。
 
萧母看女儿实在不像话,硬生生出手干预,言传身教,好不容易才把她从“假小子”的队伍中,拉回到“亭亭玉女”的范畴。
       
在母亲的努力培养下,萧蔷先是留长发,后来又烫了时髦的卷发,再换上一身时髦的服装,打扮得俨然一副名媛模样。
           
这一来,越来越多的男生大胆给她送起了情书,因此,她也多次无辜地背上了早恋的“罪名”。
 
不过这一切,当时的她并没有当回事。
 

继续阅读““萧大美人”的情事 | 万小刀”

“老干部”香艳花料史 | 万小刀

2020-09-11
一、
 
1995年,19岁的林心如与21岁的林志颖一见钟情时,16岁的台湾中学生霍建华,也因为打篮球,和隔壁班一位品学兼优的女同学看对了眼。
 
然而两人花前月下了一次,手都没牵上,就被女同学家长棒打鸳鸯。霍建华一看对方家长如此厉害,就知难而退,又把心思转到了一位“大眼睛校花”身上。
 
他每天一张纸条递给“校花”求联系,当纸条堆成小山时,“校花”扑闪闪的大眼睛,终于望向了他。
 
 
岂料霍建华被美人的眼神一扫,顿时慌了神,以没有做好恋爱准备为由,又想方设法和对方玩起了“捉迷藏”。
 
“校花”颜面尽失,向他哥哥投诉,于是霍建华接受了一番男人式的批评教育,从此不再搭讪女生,开启了“不主动”的恋爱原则
 
 
虽然未能与“大眼睛校花”成功牵手,但霍建华的“特殊嗜好”由此养成,并贯穿他波澜壮阔的香艳花料史。
 
其实,霍建华对“校花”玩的这波“先追后躲”的骚操作,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父母离异,他从小缺爱,又不知如何去爱别人,性格也变得沉默寡言,还患上了过敏性哮喘病。
 
后来跟着爷爷生活,又因爷爷在台湾司法界的敏感身份,令他的成长受到不少黑道势力的困扰。
 
正因如此,霍建华的家庭虽是司法世家,却对他的教育特别开明,任其天性,自由追逐梦想。
 
1998年,19岁的霍建华高中毕业后,决定当一名歌手。那时的他,已成长为俊俏少年,歌唱得也是有模有样,颇有偶像歌手的潜质。
 
 
在家人的支持下,霍建华顺利进入一家传播公司,却不料一开局就被命运摆了一道,阴差阳错地当起了“驴”
 

继续阅读““老干部”香艳花料史 | 万小刀”

台海问题,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 | 牲产队

2020-09-14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中说:

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能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

建国后中国审时度势,在不同历史阶段采取不同的外交策略,最大程度上利用了美苏争霸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腾挪空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50年代,美国介入朝鲜和越南战争,对此,中国狠抓基础建设,采取联苏抗美的策略。

70年代,苏联对中国北方的安全压力日增,中国又果断实行改革开放,联美抗苏。

回顾那段历史,在那一代领导人的英明决策下,中国先是跟苏联一起通过越南战争拖垮了美国,然后又跟美国一起通过阿富汗战争拖垮了苏联,解除了笼罩在中国北方的最大威胁。

而今美苏两强争霸的局面不复存在,中国被美国推到昔日苏联的位置,对我们展开全面围剿,成为中华民族崛起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继续阅读“台海问题,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 | 牲产队”

1962年中印战争,印度被中国教训的有多惨 | 牲产队

2020-09-12

 

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中国边防军曾救过一名在深山中昏厥多日的印度军官。

临终前,望着身边的中国军人和军医,他拿出自己的身份证,艰难地说:“晚了,我就要死了,谢谢你们。这上面有我家的地址,请告诉我的家人和朋友,再不要和中国打仗了……”

我们把视线回到58年前,这场中印之战短暂而激烈,可我们在战局最有利的情况下,选择了主动撤军,这难道仅仅是人道主义关怀吗?

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向全党作了题为《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他强调:

“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

中印战争最后的结果,双方阵亡合计上万人,印度军队阵亡八成,解放军两成。

继续阅读“1962年中印战争,印度被中国教训的有多惨 | 牲产队”

我已经没有可以自由告知自己负面消息的人了 | 瞎爷

2020-09-14

01

911那天在《系统、算法、地雷花》里写了一段话,是说美国的:

 

从英国工业革命中开启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在被美国接过文明的接力棒之后,变得愈来愈强大,以英美文明为代表的现代化,毫无悬念地击败了一切落后文明,歼灭了从西方文明本身中长出的变态异种,包括纳粹和苏俄极权。

 

这种现代化文明为什么如此强大、如此不可阻挡?恰是因为她最符合人性!美国文明中的自由、法治、民主、信仰、科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一不是人性最深刻的表露,无一不是自由最鲜艳的绽放。

 

发出来后看到有人留言:美国那么好,你还在我们国家待着干嘛,还不赶紧滚到你美国狗爹那边去!

 

我看了无比恶心,立即就把这个人拉黑了。

 

继续阅读“我已经没有可以自由告知自己负面消息的人了 | 瞎爷”

996难等“五分钟” | 新潮沉思录

2020-09-12

文 | 双瞳

 

 

在产业园/工业园/软件园一类的地方上过班的年轻人大抵是见过这样的情景的:一名名外卖员左手拎着米线麻辣烫,右肩扛着炒粉便当盒,伴随着他们在楼层一座座现代化办公写字楼里上下穿梭的,是很难分清到底是真人献声还是电子合成的那句“您有一张订单即将超时,请及时处理”。而在这一声声的“即将超时”的背后,是外卖小哥赌上性命的劫掠如火与其疾如风。

 

问题是,“和鲁迅没什么关系”的周树人先生说的好,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特别是在当代社畜标配“996”乃至“007”的情况下,吵闹乃至于隐含着的厌烦也不足以描述他们在等待外卖小哥送上“饲料”般的午饭与晚饭时的焦虑与愤怒。如果是这样的场景在日本轻小说作者笔下,大概又会是轻飘飘的一句“人和修玛吉亚是无法互相理解的”再转进到主角用很有精神的语气和表情的一句“我相信人和修玛吉亚一定能互相理解的”来完结。

 

嗯,最近一个这么来完结的作品已经被骂惨了。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上班族与外卖小哥不能互相理解呢?因为如果双方能够互相理解,那么在各大外卖平台公关部紧急购买的水军冲击官办媒体的投票之前,笔者就应该不会看到大量类似“这是平台的问题,为什么要我多给五分钟”这样的评论与转发。

 

继续阅读“996难等“五分钟” | 新潮沉思录”

中国VC流派的前浪、后浪和破浪 | 饭统戴老板

2020-09-13

作者:戴老板/徐梦玲
编辑:黄主任
支持:远川研究所投资组

1983年,国家科委派了两位年轻的干部去斯坦福大学交流,一位叫张晓彬,另一位叫陈伟力。

这两位年轻干部的背景都不寻常,前者是前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之子,后者的父亲位列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美国,张晓彬研究风险投资,而陈伟力攻读经济学,1984年回国后,张晓彬等向中央递交了一份报告,提议建立风险投资机构,这份报告很快获得中央的批示。

一年后,一家叫做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简称中创)的公司在北京西城区虎坊桥13号成立,国家科委出资2700万元,张晓彬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创的高管们大都背景深厚,因此从成立开始就获得了政策的格外照顾,每年能从人民银行和火炬计划里拿到10亿元以上的贷款。

80年代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顶级企业创立的高峰期,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中创被寄予厚望。到了1989年底,公司资产规模已经达到了18亿元。表面上看顺风顺水,但当时中创面临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端大都是银行贷款,投资端没有退出渠道,只能靠分红来回本。

为了解决退出问题,张晓彬跟当时担任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的王姓好友一起,在1988年9月8日发起了一场会议,讨论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第二年,以这次会议参与者为班底的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就成立了,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联办”。

联办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当然也跟筹划者的背景密不可分,比如张晓彬们去中央汇报时,领导就笑着打招呼[1]:“是你们几个啊!”

但这种背景对识别潜力企业的帮助不大。要知道在连股市都没有的年代,做投资是一种特权,中创的执掌者们虽然在美国见了不少世面,但并没有受过专业严格的商业训练,也没在动辄清零的投资江湖摸爬滚打过,属于是标准的“摸着石头下海”,所以当时闹了不少笑话。

当年四通需要融资,中创团队进驻调研,索要各种数据和资料,输入计算机咔咔咔做了一通分析,最后却给出了个“如果有风险,与他们无关;如果有利益,他们得大头”的方案。四通当时的老大当面讽刺道[2]:“这哪里是什么风险投资公司,你们应该叫保险公司吧?”

继续阅读“中国VC流派的前浪、后浪和破浪 | 饭统戴老板”

实录:有钱夫妻的那些事儿 | 陆拾一

2020-09-13

陆拾一 LUSHIYI

《实录:有钱夫妻的那些事儿

PS.旧文重发

都说同患难很难,可共富贵也不容易。陆陆续续收到很多奋斗夫妻功成名就后就想离婚的故事,这里面可不仅仅只是丈夫的想法,还包括妻子。

 

整理了这一期的实录,不代表所有事业有成的夫妻团体。自信点,不要强行对号入座。进实录:

Part.1

男版——

 

A男:

 

我和妻子都是财务出身,后来辞职创业,干的还是老本行。这些年事业如火如荼,收入也节节攀升。创业是真的很苦,起初我负责跑业务,她负责管内勤。

 

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那是常有的事,索性运气不算差,付出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日子越过越好,休闲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们一起经历了数钱的快乐,赚钱后的消费。她买包,做美容。我玩表,好旅游。

 

钱,让我们狠狠地享受了一把。

 

继续阅读“实录:有钱夫妻的那些事儿 | 陆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