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2019年十佳电影盘点 已付费 | 赵皓阳

前言
大家好,我是赵皓阳,感谢读者朋友们一直以来对本公众号的支持。现在微信开通了付费阅读的功能,这篇文章只是用来试个水,将来要不要使用、要怎么使用付费阅读这个功能我还都没想好。就先摸着石头过河,用这篇文章只是做一个测试。本文共计字16231字,可免费阅读前35%,还有一段原创视频,内容足够充实,3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对于电影的欣赏是非常主观的事情,这个排名也是我个人主观的排名,所以说如有异议,你是对的。此外,我这一版评价综合考虑多方面元素,尽量做到榜单的多元化,所以对国产电影有一些情怀加分,比如第十名和第一名就是明显的情怀;同时相信很多人对于“套路式”的好莱坞特效大片已经厌倦了,本榜单中真正意义上的好莱坞电影只有两部,此外还各选入了一部韩国电影、俄罗斯电影和西班牙电影,还把一部小众的优秀纪录片也列入其中,争取不同类型的电影都能有所展现。

 

对于还有一些没能入选的、同样优秀的作品,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相比于上面一些电影,不是不够好,而是优点不够突出、或者有同类型的作品为代表了,所以只能遗憾落选;第二,是我在以前的已经写过很详细的影评了。这类作品比如《哪吒》:《从哪吒闹海到魔童降世——国产动画中的时代烙印》;比如《误杀》:《出身决定了很多东西,但不包括结局》。上面两篇文章中写得很详尽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还有一些电影虽然火遍全球,质量也属上乘,但是我在价值观上不认同,详见文章:无政府主义者的狂欢:电影《小丑》为何火遍全球?还有很多小资产阶级颓废、厌世、自我感觉良好且敌意全世界的作品,从艺术上来说可能很优秀,但我也没有把这类电影选入其中。

 

好,下面我们来细细盘点,本文先从十佳电影开始。这是我心目中的年度十佳电影榜单:

 

NO10.《烈火英雄》

NO9.《骡子》

NO8.《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NO7.《绝杀慕尼黑》

NO6.《前夜》

NO5.《海市蜃楼》&《利刃出鞘》

NO4.《徒手攀岩》

NO3.《绿皮书》

NO2.《寄生虫》

NO1.《流浪地球》

NO10.《烈火英雄》

 

上文说了,把这部电影选进去就是情怀加分。《烈火英雄》有着非常非常明显的瑕疵,最大的瑕疵是黄晓明,虽然看得出来明总真的很努力了,但是眉宇间是不是的那种霸道总裁的气息实在是让我出戏。其次导演功力不足,要么煽情用力过猛,要么推动剧情只能靠大爆炸,有一些细节值得肯定,有一些细节做的不好,算是五五开吧。再次我不喜欢电影中对于大连市民形象的塑造——盲目,恐慌,混乱。在真是的世界里,人民群众是预防火灾最大的英雄,这个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讲到过。

 

但是,下面我就要说是什么情怀让我把它列为了年度十佳电影:伟大的消防员战士。可以对比一下最近的澳洲大火,我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天灾还是人祸?圣母式环保与澳大利亚山火》可以看出我们消防员战士的伟大。

 

观影时屏幕里的大火扑面而来,我都情不自禁要往后仰。而现实生活中消防员战士面对真正的熊熊烈火,也要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终于在大荧幕上看到了歌颂“最美的逆行者”,他们真的值得一切赞誉。

 

影片的原型事件是“7·16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基本所有情节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港区油罐失火,接连发生爆炸,十几个油罐之间的阀门未关闭,隔壁就是储存着苯、氰化物等危险品的化学罐区,如果爆炸其能量相当于二十颗原子弹——这还不考虑化学品的毒性。但是我们的消防员们英勇奋战,在一夜之间扑灭了大火,一场可能的巨大灾难消弭于无形。

 

整个电影可以说是对那场灾难现场进行了高度还原(现场两个字划重点,大连市民恐慌的部分是演绎),很多场景都是现场真实发生过的,甚至可以说关于细节真的令人细思极恐。央视新闻频道拍过一个纪录片《烈火惊魂十五小时——大连新港“716”大火纪实》,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观影后看看。里面讲到的许多细节:比如化学罐受高温表皮破裂,真的就是千钧一发;比如关闭阀门,真的就是需要八万转,两位“敢死队”消防队员整整关闭了十个小时才关上;比如石油流进下水道,然后引发爆炸,飞起的井盖击伤了许多消防员;比如威力相当于20颗原子弹爆炸(其实真实情况是公安部消防局推算所有罐区的油罐及化工罐里储蓄的化学品当量在200万吨TNT以上,而原子弹的当量不一,小男孩原子弹威力相当于2万吨的TNT,电影里反而是缩小了这个说法);比如最后喷水已经抵挡不住流淌火了,消防员就是用石头、沙子和混凝土构筑了防火堤挡住了火势蔓延……

 

建议大家看完影片一定不要急着关闭,看一看字幕时配的画面,那都是真实的消防战士的影像记载。有个镜头消防战士们跪在地下哭,领导对大家说:“中队长已经牺牲了……”那次救灾中副中队长和政委牺牲,最后发现他们的遗体时,两个人是紧紧抱在一起,已经无法分开。还有一个景象是一个消防战士在充满油污的海面中不幸遇难,就是电影里欧豪扮演角色的原型,烈士也是在要拍婚纱照的当天就牺牲了......

(真实历史影像)

我那场点映黄晓明在现场提了两句,说为啥只有两个人去拧阀门?因为现实火场的类似情况,指挥员在明知是很危险的情况下,也是不可能派很多人去的。在后来的报告中记载:关闭阀门的小队一共有4人,拧主要阀门的人也是2个人来手动关闭阀门。大连消防支队特勤中队中队长(就是黄晓明角色的原型)临危受命,带领3个战士冲进火场。这两个油罐各有两个阀门,每个阀门要转动8000次才能关闭,而且关闭过程中不能出现间断,否则前功尽弃。

(真实历史影像)

 

电影中江立伟满手血泡,手套都烫坏了,还坚持拧阀门的情节,在原事件的纪实报告也有描述——“战士们回忆:‘空气呼吸器太重,拿下了;戴手套打滑,脱了,手很快磨破了皮;渴、热,实在顶不住了,从水带接口处接点水洗洗脸、润润嗓子,再继续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大火中的金属能被烤得有多热,真的是完全超越了人类生理极限,全靠着精神力量来支撑,消防员战士真是值得所有人最崇高的敬意。

 

NO9.《骡子》

《骡子》这部电影在国内上映十五天票房还没破千万,但确实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这是美国国宝级老戏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作品,故事的简介直接从购票平台复制一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饰演厄尔·斯通,一个破产且独居的八旬老人。当房产因资不抵债被扣押拍卖时,厄尔得到一份只需要他开车的工作——这份工作足够简单,但厄尔不知道的是,他成为了墨西哥贩毒集团的一名运毒者。他完成的非常出色,事实上经由他运输的毒品越来越多,以至于后来贩毒集团专门给他配备了一名对接人。但是,暗中盯上厄尔的并不只有贩毒集团,这位神秘的新晋运毒者也吸引了美国缉毒局特工科林·贝茨的注意……”

怎么样,听这个题材是不是就很刺激,老无所依的退伍老兵,被万恶的金融资本家收走了房子,断绝了一切生活来源;当八十高龄的他不得不去打工养活自己的时候,又落入了贩毒集团的魔掌……多么具有批判性的一个题材啊!核心思想就可以提炼为——资本主义把人变成牲口,完美。

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些批判性元素电影里一毛钱都没体现出来。这就需要介绍一下电影导演+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on Eastwood,所以也被简称为东木)了,老爷子今年89岁的高龄,依然奋斗在演艺第一线。他可能在中国名气不大,但是作品相信大家绝对看过,例如《萨利机长》《硫磺岛的来信》《父辈的旗帜》《百万美元宝贝》《廊桥遗梦》《回到未来》《黄金三镖客》《荒野大镖客》。

 

在政治上,东木老爷子是一位标准的保守派、共和党人,看他导演的那些电影,基本都是美国大兵、传统精英、捍卫美国核心价值之类;他也曾经因为表达过对川普的支持,而成为了好莱坞的众矢之的。老爷子在当年美国大选时曾经非常朋克地表示:这是一个娘娘腔(pussy)的时代,大家都不想再跪舔(kiss-ass)政治正确了,所以要把票投给特朗普。

也正因为艺术家的政治立场,《骡子》这部电影的内核虽然是一个深刻揭示社会矛盾的话题,里面诸多的元素都非常好发挥——比如被银行收走房子、老无所依、贩毒团伙(少数族裔)、黑人黑帮、白人警察等等等等,但是东木老爷子另辟蹊径,真的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一点相关批判性的题材都没踩到。而贯穿电影主线的则是一个保守主义最喜欢的核心价值观题材——家庭。

电影中成为了“骡子”的老爷爷,纯粹是因为自己年轻时候作死,各种交际各种秀,沉迷于花卉养殖,跟自己老婆、女儿都基本断绝了关系;众叛亲离且晚年不幸破产,最后只能走上贩毒这条道路。最后经过一系列生死旅程,他终于领悟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荒谬,最后获得了他女儿和老婆的原谅,再给观众们灌一些鸡汤:家庭才是最重要的,家人才是你的一切。这是标准的保守主义的套路:浪子求索、立地成佛、回归家庭。

我们分析电影,要把价值观和电影本身剥离来看,从电影性上来讲,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题材新颖,剧本节奏优秀,情感烘托到位,细节处理用心,演员演技爆棚……所以当之无愧是年度十佳电影。不过既然说到这里我们就开个玩笑,就当瞎吹水了,不妨设想一下,这个题材如果要让左翼导演来拍,估计就是这样一种剧情了:

主角是一位退伍的美军军官,在为国作战中失去了一条腿。战争结束后美国对于老兵的保障微乎其微,于是他走上了与战友一起维权的道路,结果被自己的老上司麦克阿瑟的大炮教做人了。随后他因为叛乱罪被判处了二十年徒刑,他的妻子带着年幼的女儿离他而去。出狱后已年近古稀的他凭借出色的园丁技巧,也算有了一份谋生的职业,但是在08年的次贷危机中他被无良的银行家欺骗,失去了他的房子和农场。不得已他只能开车拉货谋生,又受到了贩毒集团的欺骗,借用他老人和残疾人的优势,把他变成了一只运输毒品的“骡子”……同时电影中一定要充斥着美国警察的暴戾、无能、种族歧视,抨击美国政府的腐败与银行家的贪婪;并通过贩毒集团、恐怖组织与金融资本家、美国政府之间的频繁地镜头切换与视觉暗示,告诉大家这个真相:华尔街就是最大的贩毒集团,美国政府就是最大的恐怖组织。

 

多么拔高的一个电影啊,完美。

NO8.《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本片带着鲜明的“娄烨风格”——手持式晃动摄影、虚焦,晃动程度大致相当于《谍影重重》,晕屏幕的朋友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多时间线穿插,并非某些导演喜欢炫技式的剪乱时间线,完全服务于叙事要求,让剧情更加波澜起伏。这种风格喜欢的人特别喜欢,不喜欢的人特别不喜欢。明人不说暗话,我不喜欢这种风格,但我喜欢电影的题材——非常大胆激进的题材。

 

电影的核心元素包括并不限于:拆迁、地产商、黑社会、权力寻租、富商与官员勾结、上流阶层的奢靡与腐化、精英社会的欲望与毁灭。广州,地产巨鳄,上市公司,总觉得在映射啥,不可说不可说。电影至少能体现一点:资本的原始积累,没有干净的。要么公开的掠夺,踩着被强拆者的血上(当代羊吃人运动);要么与权力交媾,产下腐败的孽子。

 

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性的光影斑驳。人无非两种欲望:物欲和性欲——通俗点就是金钱和肉体。有欲望不要紧,关键是不能膨胀,膨胀了就容易爆炸。奢靡腐化的上流社会自己玩死自己,是我等穷屌丝最喜闻乐见的。就像我在《看不见的资本家和他们的精英代理人》这篇文章说的:竭尽全力功成名就,与异化程度加深,是一张纸的正反面,就如恶魔地契约,逃不掉的。我见过太多的光鲜亮丽地成功人士,晚上抑郁地睡不着觉——心理建设没有跟上成功的步伐。电影里这些癫狂的上流社会,大致也是如此吧。

 

娄烨的功力在于人物地刻画。电影中那位开发区主任,简直太像我们的“父母官”了,至少我经历过的,从高中教导处主任到市委书记,“领导”的感觉寥寥几笔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还有小诺,可能有朋友不能理解她为什么情感如此脆弱且行事诡异,那是没有真正了解她的出身背景,她这个形象我太熟悉了:我在北京有许多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朋友,也不一定出生在美国,大多是很小就丢到了美国读书生活。他们的父母虽然很有钱,但还没到那种可以靠资本增值躺着过日子的资本家,大多数都是公司高管、技术大牛、国企领导、医院院长、资深律师类似这些,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挣得多且特别忙。我这些朋友们基本小学初中就被丢到了美国的私立寄宿学校,寒暑假回来了也见不着几次家长的面,除了钱给足之外完全处在放养阶段,我经常调侃说你们简直就是“富裕版的留守儿童”。

虽然这些“留守儿童”因为其贵族精英的出身,成材率往往很高——这也是理所应当,但也出现了很多的极端现象。比如说他们很小年纪享受的阈值就被拉满了,因为不缺钱,各种奢侈品,各种名车名表香水包包,各种帅哥美女一样不缺。阈值拉满了怎么办,只能追求更高更危险的刺激,比如滥交sex party,笑气飞叶子,最后走到溜冰吸毒这一步。没办法,不然找不到更高级的东西来满足自己飞升的快乐感了。还有一些人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因为所有感官愉悦都拉满了,于是就空虚焦虑,最后抑郁、双相等精神问题接踵而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人在他们身边示范怎样过一个合理的生活,怎样控制自己的阈值避免过度膨胀,怎样处理欲望与需求——纵使他们的父母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但孩子们在这种没有陪伴的日子也并不幸福。导演人物形象塑造真确实很见功力。

NO7.《绝杀慕尼黑》

对于一部文艺作品来说,你首先要好看,其次你才有“资格”去夹带意识形态、价值观层面的东西,作品首先要保证生命力,才有战斗力。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资本主义文化强大,因为他们弄得太精彩了,不服不行,我们必须得学习。就比如《血战钢锯岭》,精神内核就是一部传教片,但是电影能拍到让人击节赞叹,这就是人家的本事。

 

《绝杀慕尼黑》也很难得,做到了“精彩”“生命力”这一点,电影能够死死地扣住一点:竞技体育的魅力。上一部这样燃的体育题材电影,可能就要追溯到《摔跤吧!爸爸》了,两部电影也有些类似,一个是为了女性而奋起,一个是为了民族而战斗;一个是父女之情,一个有父子之爱;一个是从未在国际大赛拿过奖牌的印度,一个是面对三十六年不败的大魔头美国……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优秀的、能让人荷尔蒙沸腾的电影,但是我想谈一谈比体育更多的事情。

这部电影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逆袭”,有这样三重的含义。

首先从内容来看,苏联男篮干掉了称霸世界的美国男篮,并在决赛中压哨绝杀,这可以说是第一重“逆袭”。

 

其次从电影来看,《绝杀慕尼黑》在日均排片不足6%的情况下,票房破俄罗斯电影在国内纪录,还是很不容易的。一没有流量明星,二没有好莱坞特效,而且是个不招影院排片待见的2D片,更是很多人都带有偏见的前苏联题材,能有目前的成绩,说明电影质量是过硬的,里面体现的家国情怀,也是大家认同的。

 

更深一步的,这是俄罗斯电影创作者在艺术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层面上的逆袭。

 

我在《他们惧怕革命,就像惧怕从天而降的巨龙》这一篇文章里详细的分析过,资本主义文艺作品是怎样对革命、对共产主义进行污名化运动的。在好莱坞大片的假想敌中,苏联/俄罗斯肯定是遥遥领先排在第一位的,外星人都得排第二。于是苏联/俄罗斯的形象也自然好不到哪去,往往是恐怖组织的支持者、政治独夫、危险分子、生化狂人等形象,难得的正面角色如寡姐、冬兵等,那也是一定要“弃暗投明”先投诚才行。

而前苏联、俄罗斯在好莱坞电影中的整体形象也是破败不堪、压抑、阴郁的整体氛围,好像苏联除了钢筋水泥就是集中营,别的啥都没有。而在《绝杀慕尼黑》中,我们可以看到绝美的格鲁吉亚村庄,可以看到阳光明媚的民政厅,可以看到一批一批注册结婚的青春活力的年轻人们。整个画面都是欢快、明亮、鲜艳的。

 

其实电影的画面和色彩风格很能反映出创作者的潜意识,比如前几天社交网络上一张热图:美国影视作品中的墨西哥。其实这种滤镜大多数并不是恶意、故意为之的,更多的是美国文艺创作者中的刻板印象,但对于其他民族与国家的刻板印象反映的是文化中的傲慢与偏见。

再比如游戏中,这种偏见依然存在。说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经典游戏《红色警戒》中,苏联的形象基本都是:动员兵、变异类、辐射类、洗脑类、自杀类的兵种,还有“大力出奇迹”的天启坦克和基洛夫,其中尤里的形象更就是按照列宁来的;而盟军则是幻影坦克、光棱坦克、太空军、天气控制室等高科技产物。就连海军中的生物兵种,苏联都是“邪恶”的化身——巨型乌贼,而盟军则是聪明、可爱、友善的海豚。

(尤里、辐射工兵和自爆卡车)

最有趣的是,游戏里单位的价格,美国大兵200一个,苏联动员兵100一个,狗150一条……

我们说体育是政治的延续,文艺作品同样是政治的延续。有一些文艺工作者呼吁:政治要原理文艺——其实这也是政治观点的一部分,你也必须要参与政治斗争才能践行这种观点。

所以说我们需要有不同的声音,不能只看一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灌输,但是资本主义的强大之处在于可以动用庞大的跨国公司资源、无孔不入的资本,来生产这些艺术作品,所以他们生产出来的那些东西,真的好看;资本主义糖衣炮弹确实甜,不甜人家也不叫糖衣炮弹。但不妨碍我们一方面学习他们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一方面批判他们在价值观层面上的私货。

 

当代毕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是显学,因为整个毕竟非常华丽非常诱人,我看了我也心动;但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宏观叙事,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力量,这部《绝杀慕尼黑》,就是对前苏联形象一种不同的、有血有肉的艺术表达。

NO6.《前夜》

这个同样是我的私货。本来《我和我的祖国》是一整部作品,但是每一个单元参差不齐,我纠结了半天,还是决定把它拆分来谈。

《前夜》拍的太牛逼了,无敌牛逼。背景故事好,立意好,演员好,剧情节奏好,情绪氛围渲染好。这个短片是今年国产电影质量的天花板。开国大典,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节点,选用一个非常细节的切入点,但是以小见大,投射出了整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黄渤的演技多牛逼就不说了,剧本设计的有多好也就不说了。单说最打动我的一点:极客工程师、小学徒、四野保卫科战士、预备小号手、工程师夫人、北京纠察大队队员……这些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所参与的也是开国大典一个非常小的环节,可以想象整个典礼,乃至于整个战争、整个革命史,有多少这样默默无闻的故事,有多少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这就是宏观叙事。

我们许多影视作品,受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影响,只有主人公是光辉高大的,总喜欢把群众设计成群氓的形象,他们没有弧光,永远是愚昧、盲从、性本恶的、不会变好也不会拥有智慧的乌合之众,而英雄人物永远是被这群老百姓冤枉和拖后腿的。英雄总是与世界为敌的,领导都是坑货,队友都是制造小事故拖累英雄后腿、并展现英雄英明神武的。

但在《前夜》中,小徒弟凌晨两点用大喇叭“扰民”说要特殊金属材料,很快北京的街坊四邻纷纷响应,有人拿来了收音机,有人拿来了脸盆,有人拿来了金条,老人家拿出了自己的眼镜,妈妈拿出了儿子的长命锁,唱京剧的拿来了剧组的大刀……这就是集体主义啊,这就是宏观叙事啊。

清华教授拿来了校园里最后一块样本,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好不好:像黄渤和他这样的才配得上“知识分子”的称谓——无私奉献,为国为民;现在有些封建士大夫和小资产阶级文人把“知识分子”这个名词彻底搞臭了。

没有丢英雄石头的群众,没有拖后腿脑满肠肥的领导,有的只有一个一个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但就是这些人,组成了时代的洪流,推动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六亿神州尽舜尧,当如是也。

NO5.《海市蜃楼》&《利刃出鞘》

 

这两部片子都是非常非常优秀的悬疑片,但是我提笔犹豫很久却不知道如何写起,因为只要稍微一写,就难免剧透;就算不是关键情节的透露,任何一点情节的分析都会影响观看这两步电影的体验。我想了想就把购票平台对这两部电影的见解放上去吧,这一类电影还是要大家亲眼去看,情绪跟着剧情走,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魅力。

 

《海市蜃楼》:小男孩尼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目睹了邻居安吉尔杀害自己妻子的场面。在和安吉尔的追逐之中,一辆车将尼克撞倒,导致了他的死亡。一晃眼多年过去,薇拉和丈夫大卫带着他们的女儿住进了尼克曾经居住过的房子……

 

《利刃出鞘》:富豪小说家哈兰·斯隆比在自己85岁生日第二天,被发现在自家庄园离奇自杀,遗留了亿万遗产。久负盛名的大侦探布兰科突然被匿名人士雇佣调查此案真相。同时,哈兰的孙子兰森也正在秘密调查此案。当布兰科和哈兰·斯隆比家族的其他人对谈时,他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哈兰家族没有表面上那么和睦,每个人都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每个人都想得到遗产……

NO4.《徒手攀岩》

 

这是去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爱好者,非常明白这种题材的纪录片拍摄难在哪里——对记录者情感的表达。没有情感的纪录片是没有灵魂的;而有些过于“充沛”甚至于“虚假”的情感则又会喧宾夺主,影响整体内容的表达(每次说到这个话题我都想用《舌尖上的中国3》举例子,真是反面代表,日常鞭尸不冤)。

 

《徒手攀岩》则在讲故事、记人物与情感氛围中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整部片子的基调看似波澜不惊,但是主人公的一举一动完全带走了你的情感与注意力,这里除了真正来自“徒手攀岩”的视觉冲击外,真的就是片子拍出了气质、拍出了灵魂。

 

最能触动我的地方有两点,一是主人公完成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是一个OMG级别的壮举,但是对他自己来说非常淡然——我就是完成了我对自己的目标,我就是完成了自我实现;悬崖峭壁就在那里,而我去爬了。表达到了这一步,一切其他可能的问题如果再提起就显得非常低级了,比如:极限运动有什么意义啊,为啥拿命去挑战啊?你不怕死吗,你死了家里人怎么办啊?

 

另外一点就是主人公的父亲母亲,不能说是理想父母的典范,但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平凡中的伟大。主人公父亲带他走上了攀岩这条路;而主人公母亲则说,我最感激地就是他在徒手攀岩之前不会告诉我(不至于让我担惊受怕),至于他选择的这一生活,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自己认为合适就好。相比而言,很多思想落后的父母还停留在——你的命是我给的,你的生活也得属于我这种价值观中。他母亲能有这种想法我真的好触动,因为儿子真的是过得“玩命”的生活啊。

 

至于他女朋友,我不太好说什么。这一点我身边的朋友们看完了之后也都发生了争论,具体分为两派:一种认为这是伟大的爱情,他女友为了他的事业担惊受怕还能不离不弃;另一种观点认为,明显我们主人公是一个不谙世事的“纯洁孩子”,他女友一直这样其实就是在勉强双方,甚至有一些情感绑架、道德绑架,这一种感情只有别扭没有感动。我倒觉得这是一个开放命题,而且是当事人冷暖自知的事情,我们外人没必要说什么,毕竟他去徒手攀岩时也从来没有介意过外界的目光,更何况自己的感情呢?

 

不对纪录片在处理感情方面非常克制且非常专业,攀岩归攀岩,谈恋爱归谈恋爱,片子从未把二者混为一谈,更不会说这种“攀岩是为了证明爱情”这种混账言论。在电影的最高潮,主人公攀登酋长岩的前夜,甚至要求女朋友提前几日离开,因为他觉得女友的存在会影响自己的备战工作,会让自己心神难以专注。单从这点来讲就比《攀登者》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NO3.《绿皮书》

 

第一好在演技,第二好在细节。好的地方太多也太琐碎,这里不再赘述。对于我们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美国社会的“小百科全书”,非常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扩展知识。电影里记叙了美国各阶层各职业各地区的不同风貌,比如大城市/小镇,北方工业城市/南方田园风格,意大利移民家庭/上层黑人/底层黑人/同性恋/上层白人/底层白人/中产白人,保守派浸信会/汽车旅馆/社区俱乐部……等等这些元素,电影中或详或略,都有非常细腻的笔法对其代表特征进行了描写。看电影的时候这些元素最具魅力,这也是年度经典电影跟普通电影的差距所在。

NO2.《寄生虫》

韩国电影《寄生虫》是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近年来引发普遍热议的亚洲电影,从印度的《摔跤吧!爸爸》《起跑线》,泰国的《天才枪手》,日本的《小偷家族》,台湾省的《大佛普拉斯》,无一不是直面当今世界中最为激化的矛盾——贫富分化和阶级固化。这两组矛盾毫无疑问是当前世界最为尖锐也最为根本的矛盾,也是推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进的原动力之一,因此这一题材的作品是非常容易出精品的。

《寄生虫》展示了一组“鲜明分层”的世界:富人生活在地上,阳光明媚绿树成荫;被社会抛弃的人住在地下室,四年没有呼吸过一口新鲜空气;还有一些努力向上爬的底层生活在“半地下室”,他们有一些人爬了上来,用尽了种种手段也在阳光和绿树下生活了几天,但这终究是属于他们的世界,他们要么被打回原形,要么更跌落一层,变成了真·地下室的一员。

 

电影中很多镜像式的对比,都揭露了贫富两极对比的残酷。比如穷人的派对和富人的派对:

穷人的“衣服”和富人的衣服:

再比如“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和平时代“穷人”“富狗”版:

顾名思义,片名“寄生虫”的含义是指穷人一家“寄生”在富人一家里,但是电影如果仅仅只表达这层意思,它也就不会拿得下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了。这部电影已经挖掘到了很深的层次,有一个评论很好,影片中穷人没有大恶,富人没有大错,但最后为什么会到矛盾如此激化、不可收拾的地步了呢?

 

答案就是,因为这种矛盾不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而是群体、阶级之间的,而是埋藏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导致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固化之中的。

 

网上很多评论说这部电影“三观不正”,实在是买椟还珠连电影的基本思想都无法体悟,这样一部深刻反映普遍的社会矛盾与割裂的作品,仅仅用“三观”和“对于错”来评价实在是令人发笑。那么该如何解读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呢?

首先一个问题,穷人是不是所谓的“寄生虫”?看似是,他们依靠富人的施舍(工资)过活,还不断占富人的小便宜,但为什么这一家子看起来让人讨厌不起来呢?因为他们都是努力生活的人——不是那种自暴自弃的懒汉,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废物。哥哥英语辅导能让学生感慨远超前任,妹妹面试前看了一点艺术治疗的知识就能降服棘手的熊孩子,父亲开车也被夸奖,母亲在不会的前提下也能迅速备出一碗炸乌冬面。简而言之除了在雇主家开party这种事,他们完全配得上这份工作,但是他们为什么之前没有工作呢?他们为什么非得用种种见不得人的阴损手段才能得到这份工作呢?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分析过这个问题:有一种普遍误区,包括我们政治课本都这么讲过——西方社会高福利,导致许多人不愿意工作,养了大量的“懒汉”,从而损害了社会公平性和经济发展。但事实的真相就如我所说,不是他们不想工作,是整个社会整个经济体系,压根就不需要他们。换句话说,就算是非福利社会,同样会有这样多的失业人口,这是经济结构的问题而不是个人工作意愿的问题;区别在于,非福利社会的失业人口往往会“边缘淡化”:要么饿死街头,要么进入更低级的产业——比如回家种地,而一块地本来三个人种,现在失业人口回家了变成四个人种,这其中的差别是难以反映在统计数据上的。所以说“福利社会养懒汉”有时候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也就是福利社会失业人口才活得下去、你才看得见。能让一段时间内工作不顺的人能活下去,这也是社会进步人文关怀不是?

电影里父亲也说了,一个保安职位就有500个大学生抢,反映的就是这个问题,不是劳动力不想工作,而是当今生产过剩的时代就没有那么多工作给劳动力。正如英国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所说:“因为后现代社会已不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反而大量削减劳动力以减少成本,过去的那套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在今天,为了符合社会规范,社会成员需要学会积极快速购买和消费商品,可是穷人没有这种条件,因此,穷人在历史上第一次绝对地、完全地成为让人担忧和讨厌、没有用处的人。”

电影里面探讨到了一个话题:穷生奸计,富长良心。

这句话原则上来没有错,还有一句话叫“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讲的也是类似的道理。但是人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结论往往是错的——不是因为穷生奸计,所以那些奸恶之人活该穷,穷死算了;而是我们应该消除贫穷的土壤,让因为贫穷而“生奸计”的人越来越少,这才是这句话的正确打开方式。

 

但是,影片的讨论如果仅限于此,也就太过于可惜了,这是一个可以无限深挖的话题,“寄生虫”恐怕也不仅仅是一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我们用批判性的思维辩证思考一下,富人就不生“奸计”了吗?

 

资本主义的最大成功就是把剥削、吸血与掠夺用公平、自由、竞争、市场等外衣包裹了起来。资本主义首先通过殖民主义、奴隶奴工制,掠夺全球资源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再通过生产关系来掠夺剩余价值,制造贫困;最后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来从法律和意识形态上为资本的一切血泪与罪恶背书。并通过塑造“财富的神性”和“自甘堕落的贫穷”等精神奴役,维系着整个资本运作的稳定。

 

马克思说过,资本来到世间就是肮脏的,资本的原始积累那是血淋淋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性会造成资源分配的两极分化,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榨取,难以形成购买力;商品积压导致工作岗位减少,失业的危机使劳动者竞争加剧,资本家又可以借此压低工资。这样就形成了生产过剩的恶性循环,直到经济危机的释放。

资本家们因为享受了站在金字塔顶端的红利,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积累起巨额的财富。他们用这些十几辈也消费不完的财富去做慈善,赚得了“济世爱民”的美名,更消解了人们对于制度不平等的质疑:“你看他们人多好啊,拿这么多钱做慈善,所以人家配挣这么多啊。”

 

(电影《一步之遥》截图)

 

所以这就涉及到本文题目中这个问题了——谁才是真正的“寄生虫”呢?

 

更多地内容请大家观赏视频

NO1.《流浪地球》

前面说了,《流浪地球》排名第一含有更多的鼓励与情怀的意味,虽然他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优点过于突出,足以担当得起这一赞誉。

《流浪地球》是国产电影的里程碑;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甚至认为它在春节档就已经早早锁定了年度最佳。因为电影的元素太戳我的点了:超级工业化、末世朋克、集体主义、大共同体情怀……试问哪个男生看见拔地而起的机器怪兽和浩浩荡荡的钢铁洪流不会热血沸腾呢?

正如我题目所说,这是一部标准的“宏观叙事”的电影,展现的是集体主义的力量:电影的主视角是CN171-11救援队,他们在杭州陷落后毅然决定驰援苏拉威西——这如果在好莱坞电影里就是单一主角团队的套路了。但是在他们到达前发动机就启动了,因为这是“饱和式救援”,还有其他无数电影没有展示的平凡而伟大的英雄,用这样的暗线笔法描绘了出来;另一个暗线是刘培强夺取主控室的路上,就交待了一个镜头还有许多其他休眠仓的航天员“起义”了。主角团队一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我们都看到了,还有十多万个类似的救援队,一百五十万个队员,他们同样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冒着巨大的危险,经历了巨大的牺牲,去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这就是宏观叙事的魅力。

这是什么,这就叫唯物史观啊。马克思说过,拿破仑只是恰好叫“拿破仑”而已,就算没有拿破仑,法国在那个历史发展阶段也必定会出现强有力的军事集权政府,去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因为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就注定会出现这样的事物。就像电影里,吴京不去夺取控制室,还会有人去;苏拉威西没有喷射出火焰,还有另外两个发动机做出了同样的事情。这就叫客观规律,这是人类整个种群的生命力。相比于好莱坞个人拯救世界、改变历史的英雄史观,并没有孰优孰劣之说,只是给我们看到了一些新鲜的东西。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喜欢这个。

这不是什么民族主义或是英雄主义的感动,这是来自大人类共同体的震撼。我们的祖先在非洲大草原上茹毛饮血,暴霜露、斩荆棘,铜铁炉中翻火焰,千载文明流传至今;现在为了种群的延续,为了文明的存亡,我们以难以估量的勇气和毅力,带着我们的家园离开了太阳系。这种宏观叙事和集体主义的风采,并不属于好莱坞风流倜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个人英雄主义——不是几个天赋秉异的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整个人类种群的愿景、奋进与战天斗地。更是无数如我们一般的普通人奋不顾身、前仆后继,在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展现了整个人类的坚毅与顽强:到男儿至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电影中几个比较燃的情节:各国救援队在“大撞针”面前堆起了血肉长城,这个镜头就让我想起了98年抗洪救灾中解放军战士背着沙袋一个接一个冲进洪水中;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很多人就是被镜头一扫而过连正脸都没有,但我们很难不被这种力量所动容。这个意境就如诗中所说:“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还有一个是韩朵朵全球广播后,雪地上的重装卡车不约而同纷纷掉头,让我想到了08年汶川地震后,航拍到的各地车辆“摩肩接踵”“鳞次栉比”进入四川的景象,真的让你能感受到“希望”这二字的质感。这个意境也有诗为证: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以齐格蒙特·鲍曼为代表的社会学家把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定义为“现代社会”,把二战之后的社会(也有以苏联解体为界限)定义为“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如大工厂流水线生产,工人们生活工作在一个社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而后现代社会“原子化”的个人是一个典型的特点,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愿与社会做出过多的连接(宅文化),不再会认同大共同体意识。

我们再回到《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了解了上述背景知识就不难理解网络上对于这部电影诸多恶意的源头了——在原子化时代,重提恢弘气象的宏观叙事,自然会踩到某些人的尾巴。尤以豆瓣为代表,一个8分的电影,顶在前面的热评居然绝大部分都是差评。说明什么,说明众多人对这部电影的仇恨超越了本身,打一个一星还不够,还要专门挑着差评点赞;而五星好评的人大多不这么无聊——因为恨要比爱持久得多。从根源上讲,这是自由主义小清新对于宏观叙事天然的抵触。就像当年《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刚刚在世界学术圈引起关注,但还没有中文翻译本还没出版的时候,一群人就去豆瓣刷一星了,就因为“资本论”三个字让这些(精神上的)小资产阶级们颅内高潮了。《流浪地球》的差评也多是一个道理,这部片子确实有瑕疵,不是完美的。但是你摸着良心说说,这是一个一星的电影吗?

虽然我们这个时代宏观叙事消褪了,但是电影不能脱离设定啊,这是一个“地狱绝境”的设定,全世界人类再不团结起来,再不讲奉献和牺牲,可能吗?我劝网上的自由主义小清新们先别跳脚,你们再瞧不起集体主义,拿能给个方案去解决这个整个种群灭亡的危机吗?就算在自由主义的哲学体系里,生命权在自然法权中也高于一切吧?网上诸多的差评,不过是自由主义小清新、伪小布尔乔亚、精神上的资产阶级们“无能的愤怒”:他们天然厌恶宏观叙事,厌恶大共同体情怀,而又不肯承认的是,有些严峻问题的解决必须诉诸于宏观叙事、集体主义和大共同体——这是客观规律。但是这就等于要了他们的亲命,于是在这一种不敢承认又必须面对的矛盾之下,刷一星成为了他们“无能的愤怒”中唯一能做的事情。

还有很多人“就事论事”四个字就学不会:国产电影减一星,集体主义情怀减一星,吴京减一星——一个本来四星+的作品,就成一星了。就说我随然特别喜欢调侃吴京,但是是出于亚文化玩梗的需求。玩梗一时爽,一直玩梗一直爽,亲人两行泪,文体两开花,但人家出了好作品该夸还是要夸的。就像我说“信春哥,得永生”,也不是真的对李宇春有什么恶意。有些人吧,这个道理就拎不清;还有些人吧,直接就把“双标狗”三个字写在脸上了:

你就事论事,只要批评的有理有据有节,没人会说什么。但是网络上关于《流浪地球》的差评,都是这些货色:有个自称是无政府主义者的网友,号召政府“封杀”流浪地球;有大v批评抽签进入地下城的设定缺乏“人文关怀”,而《2012》中的买船票上船更加合理;还有媒体两眼一闭,说电影里“黑化其他国家救援小分队”,让人不禁怀疑他们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一部宏观叙事电影,就让各路妖魔鬼怪现了形,所以就是我说的,这些都是“无能的狂怒”:自由主义小清新和精神上的资产阶级们还沉迷于“费拉和平”下的白日梦中,而刘慈欣已经在作品中吹响了战争动员的号角,他们不难受才怪呢。

最后,再分享几部十佳电影之外的遗珠,包括但不限于《何以为家》《罗马》《爱尔兰人》等作品。这个主要是我的原因,因为要讲明白这几部优秀的作品,需要的笔墨太多了,篇幅所限只能忍痛割爱,我日后会单独专门来写这几篇影评。

 

下一篇文章我们会吐槽吐槽一下十大烂片,请大家敬请期待。


精选留言
  • 42
  • 误杀也挺好看的
  • 39
  • 支持一下,以后的文章也要付费了吗?作者很久才出一篇文章,还是支持的起的问一下,生而贫穷下一册什么时候出?
  • 17
  • 为什么ios端是通过苹果商店付款🌚微信支付现在这么卑微了吗
  • 29
  • 作者
  • 是的,要交30%的过路费
  • 15
  • 烂片预定一个流星
  • 14
  • 特别想看爱尔兰人的影评,不光是因为三位老戏骨,更重要的是他的故事关乎美国工会和黑帮,拉斯维加斯的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中黑帮是怎样培植合法代言人来捞钱的,而当代言人失控时,就是爱尔兰人出手的时候了,总而言之想看扩展延伸啊
  • 13
  • 流浪地球确实有些地方台词别扭,而且是吴京的电影一贯的通过说教来推动剧情,如果讲道理总是那么好用,那么。。。。。。
  • 10
  • 付费的文章无法复制,有点崩溃啊
  • 10
  • 三块钱付了付了,说到钱突然想到准备出下一册的书了吗?
  • 9
  • 等十大烂片
  • 6
  • 不管看不看。先致辞
  • 6
  • 等你的付费好久了。先付再慢慢看
  • 5
  • 关注了挺久了,很多文章都写的很好,总要支持一下[好的]
  • 5
  • 看到小破球我就果断余额-3了
  • 4
  • 明天要坐一天火车,正在找着你的list下载
  • 3
  • 等十大烂片,预言一波白昼流星
  • 3
  • 支持
  • 1
  • 自由主义的小清新和精神上的资产阶级们,我觉得这个称呼对某些人很合适,物质的满足演变为精神上的莫名优越感,最终进化成了这些人生存的意义。
  • 1
  • 支持赵老师
  • 正好推的都看完了哈哈哈哈,19年避开了很多烂片,观影体验不错~可惜看我和我的祖国还是被陈凯歌强制喂了点翔🤪
  • 第一时间支持。先付费,后阅读。
  • 看到要付费毫不犹豫的就掏了 如果以后用这种方式可以不被删文章就更好了
  • 本来还想着虽然三块不多,但是你要是日更的话,一个月100也有点多。看完了之后我想说,保持这个质量,日更,一个月100我也掏。
  • 为了证明付费文章也可以复制,狠心花了三块钱 也正因为艺术家的政治立场,《骡子》这部电影的内核虽然是一个深刻揭示社会矛盾的话题,里面诸多的元素都非常好发挥——比如被银行收走房子、老无所依、贩毒团伙(少数族裔)、黑人黑帮、白人警察等等等等,但是东木老爷子另辟蹊径,真的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一点相关批判性的题材都没踩到。而贯穿电影主线的则是一个保守主义最喜欢的核心价值观题材——家庭。 电影中成为了“骡子”的老爷爷,纯粹是因为自己年轻时候作死,各种交际各种秀,沉迷于花卉养殖,跟自己老婆、女儿都基本断绝了关系;众叛亲离且晚年不幸破产,最后只能走上贩毒这条道路。最后经过一系列生死旅程,他终于领悟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荒谬,最后获得了他女儿和老婆的原谅,再给观众们灌一些鸡汤:家庭才是最重要的,家人才是你的一切。这是标准的保守主义的套路:浪子求索、立地成佛、回归家庭。
  •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最出彩,影评最好的就是2和1,赵老师最锐利的批判的武器就是瞄准剥削和小布尔乔亚。果然涉及到这两块的文章格外好看。 PS:十大烂片目测有陈导,搞不好也有攀登者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