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技术型CEO的翻车事故 | 万小刀

作者少年怒马

一、1050年的北宋岁月承平。

某天早晨,大宋集团的内部OA上,一首小诗在密集的信息流里一闪而过,没人注意到它。

一是这首诗只有28个字,在文章和曲子词盛行的时代,它实在单薄。诗是这样写的: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也是个小人物,宁波一个29岁的小县令,名叫王安石。

这首《登飞来峰》,是他回江西老家,路过杭州灵隐寺时有感而发。雄心万丈,锐气逼人。

在年轻的王安石眼里,众人都是弱鸡,一切都是浮云,他一定会站在大宋帝国最高层。

彼时的大宋,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底色。

在民间,经济发达,繁华无二。

这一年,杭州一个叫柳永的小官员,正在构思他的《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首都汴梁,物质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几十年后,将通过一副《清明上河图》定格在历史长卷上。

而朝廷方面,却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冗兵、冗官、冗费,还要给契丹、西夏交保护费,国库早已空虚,就是所谓的“积贫积弱”。

大宋有多败家呢?说两个数据你感受下。

宋朝人口是唐朝的3倍,而官员数量是唐朝的10倍。

宋朝军队有80多万(水浒传说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并非施编剧瞎编),80万什么概念?

我国现在面积是北宋的3倍多,人口10倍多,军队才是北宋的2.5倍,关键是GDP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大宋太难了。

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也是要给朝廷瘦身,可惜他失败了,只能在《岳阳楼记》里抒发胸怀。

在那场革新中,范仲淹有个铁粉追随者,名叫欧阳修,此刻正在坐在翰林院的大椅上,醉翁之意,著书修史。

大宋集团暮气沉沉,太需要锐气改革的新青年。

“小王啊,要不要来总部发展?”

 

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很多人,向王安石发出了邀请。

搁一般人,能从地方分公司调到总部,一定很高兴,马上订机票。

可王安石不是一般人,他一概拒绝,找的理由都是京城房价贵,老妈身体不好之类。

从他后来的表现看,我觉得真正的原因是:

找工作,他要跟老板谈。

二、

这一天终于到来。

1067年,19岁的宋神宗刚刚即位,就收到一张财务报表,上面写着八个字:

“百年之积,惟存空薄”。

老板啊,账上没钱了。

宋神宗推开报表,想到仰慕已久的王安石。真的是仰慕已久,说两件事大家就知道了。

一是宋神宗做太子那会儿,经常从老师韩维嘴里听到一些牛掰见解,听君一席话,胜读十本书那种,神宗每次都竖大拇指。韩维就说,这不是我原创,是王安石说的。

二是当时的文坛大佬欧阳修,给王安石写过一首《赠王介甫》,介甫是王安石的字,诗的前半段是: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翰林指李白,吏部指韩愈。

翻译过来就是:介甫兄弟啊,你就像李白、韩愈一样才华爆棚,我老了,以后只有你独秀了。

看到没,王安石不在朝廷,朝廷已有他的传说。事实上,他也没让宋神宗失望。

在高层决策大会上,王安石打开ppt,一行加粗大字出现;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不盘剥人民,还能让国库充实,这句话太厉害了,是每个帝王都梦寐以求的。

19岁的宋神宗热血沸腾,当场作出决定:

介甫,来做CEO吧,咱们一起搞大事情。

原话是“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

这是王安石的高光时刻,人生巅峰,属于他的时代终于开始。

只是,在会议室角落里,那个叫司马光的翰林学士,已经悄悄写好辞职信。

他不认同王安石的方案。

三、

众所周知,要读懂宋朝历史,绕不过王安石变法,他的是非功过,争论至今。

但有一点却是共识。王安石新法中大多数是科学的、英明的,他像一个从现代穿越过去的人,用现代方法解决古代问题。

比如青苗法:

以往,每到青黄不接的季节,农民只能去找大地主借高利贷,一旦还不上,就得把土地给地主。

农民越来越穷,地主越来越富。这是历代朝廷最不能容忍的事。

青苗法类似于国家银行,给农民发放贷款,利息比地主的要低。这是一个国家增加收入、抑制土地兼并、减少百姓负担的三赢方案。

再比如免役法:

以往的劳役制度,都是农民出人出力,地主、宗教人士、官僚不用服劳役,导致农民负担重,没时间种田。

免役法规定:大宋子民都有服劳役的义务,但不需要你自己去,只需根据规定交钱就行,政府用这些钱再去雇人。

简单的说就是,有钱出钱,有人出人,也是多赢方案。

此外还有商业、农田、水利、军事等一揽子方案,每一项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

然而,这么好的方案,并不是谁都能理解。

反对声音最大的,就是司马光。他的逻辑是,天下财富就那么多,要么在人民手里,要么在朝廷手里,怎么可能凭空多出财富!

于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和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互撕。

不过这是后话,我们还是回到当前。

反对的人再多,也顶不过大boss的支持,为了让王安石放手去干,宋神宗扛着巨大压力,遵循“三不”原则:

“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变法的脚步,谁不服谁下台!

欧阳修下台了,回到安徽阜阳养老,“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司马光辞职了,回到洛阳,闭门十五年,书写他的皇皇巨著《资治通鉴》。

挤掉反对派,王安石开足马力,他经常熬通宵,看凌晨四点钟的汴梁城:

《夜直》

金炉香烬漏声残,

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

月移花影上栏干。

夜直:夜里值班

大年初一,三杯屠苏酒下肚,在朋友圈晒他的变法新气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字里行间,尽是雄心壮志。

只是,变法哪有这么容易,王安石没有看到“新桃换旧符”,却等来一张休止符。

这张符叫《流民图》。

四、

画《流民图》的是一个叫郑侠的城门官,相当于大宋集团总部的门卫大队长。

他另外一个身份,是王安石的学生。

在这张图上,郑侠以写实的笔法,画了一群流落到汴梁的灾民,他们衣衫褴褛,骨瘦如柴。

而罪魁祸首,直指王安石的新法。

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很简单。新法好是好,可到了执行层面,基层官员为完成KPI,出政绩,往往强行摊派,你不想贷款也得贷。

当百姓负担达到临界点,一场天灾就足以让这一切崩盘,为了还朝廷贷款,农民不得不拆房卖地。

朝廷变成了合法黑社会。

苏轼曾写诗讽刺: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青苗钱过手就没了,农民拄着拐杖,食不果腹,一半时间在城里逃荒。孩子们都学会城市里话了。

新法里还有个“市易法”,初衷是为了稳定物价、增加国家收入。

拿二师兄的肉的来说,一旦供应减少,猪肉就涨价,这是常识。

市易法一出台,等于国家喊话,你们卖猪肉的,不管是北大的还是网易的,都不能卖了。镇关西这样的猪肉摊,只能向朝廷进货,不听话就派个鲁提辖砸你场子。

还喊出美好的口号:让天下没有昂贵的猪肉。

可事实上呢,朝廷吃相更难看。

市易法变成官员们的敛财工具,比民营财团更垄断、更昂贵,质量还差,苏轼要吃碗东坡肉都心疼。

苏轼继续写诗: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意思是说:

这个七十老翁,带着镰刀在山里挖笋挖蕨,竟然说不好吃。莫非他像孔子一样沉浸在韶乐里而失去味觉?NO,因为他三个月都没吃盐了。

这一切,都如司马光所料。

一时舆论汹汹,民意沸腾,惊动了太后和太皇太后,也就是宋神宗的老妈和奶奶。

这两位在历史上评价都不错,勤俭宽厚,圣母心肠,一开始就反对变法,只是宋神宗不听。

现在有图有真相,宋神宗震惊了,开始怀疑人生,不得不听妈妈的话。

大宋集团OA上,又一篇文章置顶,大boss宋神宗向全体员工和股东发出公开信,《我们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罢免王安石。

请注意,只是罢免王安石,新法还在继续。

接替王安石的,是他的老助手,副宰相吕惠卿。

如果说郑侠用一幅画,向王安石捅了第一刀,那么吕惠卿就是补第二刀的人。

五、

吕惠卿是王安石一手提拔起来的亲密战友,也是新法的坚定拥护者。

但他的能力比王安石差太远。

青苗法、市易法已经千疮百孔,吕惠卿又推出一条“手实法”,大致意思是:

百姓所有财产一律上报,包括你家养几只鸡,在山上捡了几只兔子。百姓不报或瞒报咋整?很简单,鼓励举报。一经查实,瞒报部分全部没收,三分之一奖励给举报人。

真TM人才,这种昏招也想得出来。

这样的人什么朝代都有,总以为自己有大才,可以制定规则,可以搞顶层设计,其实要么蠢,要么坏,对管理一窍不通。

可以想象,要执行这样的政策,亲朋友邻会人心惶惶,衙门官吏会变成土匪。

宋神宗毕竟是个明白人,知道这个烂摊子没人能hold住。

他又想起了王安石。

1075年是个失落的年份。

这一年,王安石被朝廷起用,重回CEO宝座,但局面已不在他的掌控。

从金陵到开封路上,经过镇江瓜洲古渡,一首《泊船瓜洲》从他笔尖悠悠淌出: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5岁的他,累了,倦了,不想再走进京城的是非地,只想在金陵安度晚年。

巧了,吕惠卿也是这么想的。

王安石回归,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吕惠卿,躺赢的相位凭什么让出来?

于是,昔日队友变成了对手。几番明争暗斗,吕惠卿使出了大杀器——爆隐私。

那是王安石曾写给吕惠卿的私信,其中一封重要文件,王安石在下面ps了四个字:

“勿令上知”

不要让皇上知道。

这可不得了,就算放到现代,站在大老板宋神宗的角度想想,好你个王安石,老子不惜得罪所有人,连祖宗之法都不顾也要支持你,你竟然跟我玩小九九?

你眼里还有老板吗?信不信我无补偿辞退你?

新法一地鸡毛,又失去老板信任,王安石归隐的念头越来越重。

第二年,儿子因病暴毙,他再也无心政坛,告老还乡,终身再没回到政坛。

就在王安石感叹“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同时,远在山东的苏轼,也写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词江湖,一个全新的门派成立了,叫豪放派。来,让我们酣畅一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请注意,最难懂的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恰恰是题眼。

苏轼把自己比作西汉时的云中太守魏尚,希望朝廷也派个冯唐一样的人,手持符节,送来被重用的offer。

可是他想多了。

几年后,朝廷真派人来了,不过送来的不是offer,而是逮捕令。苏轼悲催的黄州生涯就此开始。

当然这也是后话,不提。

让我们说回旧党领袖,司马光同志。

六、

离开王安石的日子里,朝廷每天都上演狗血剧,明争暗斗,互相伤害。

中间过程很虐心,精彩堪比小说。

比如,吕惠卿爆王安石私信一事,帮王安石的,是苏轼的小弟黄庭坚。帮吕惠卿的,是王安石的学生陆佃。多年后,陆佃有个牛掰的孙子,叫陆游。

再比如,王安石有个死忠粉,是推行新法的一把好手,人品学识俱佳,后来成为他的女婿,名叫蔡卞。

司马光也曾有个听话的小弟,是蔡卞的亲哥,名叫蔡京。

再再比如:搜集苏轼黑材料、疯狂揭发的那个人,是著名的大科学家、全才大神,《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

贵圈,真的好乱。

时间来到1085年,三月的一天早晨,所有汴梁人都听到一个来自洛阳的声音,那声音苍老而霸道:

“乱个毛线,老夫要终结这一切!”

说话的人,正是67岁的司马光。

他有底气这么说。因为这一年,38岁的宋神宗抱憾去世,母亲高太后力挺司马光。

新皇帝宋哲宗表示完全赞同,毕竟,他已经快9岁啦。

据大宋微博热搜显示,司马光进京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全城百姓像在黑暗中看一束光,连青楼姑娘们都重新燃起了工作热情。

苏东坡也平反逆袭,回朝路上,难掩激动心情: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只是,这“欣然”过于短暂。

司马光不仅会砸缸,还善于砸任何东西。他抡起锤子,光光光,对着新法一通猛砸——全部废除。

连新旧两党都一致赞同的免役法,也一并砍掉。新党战队贬的贬、辞的辞。

顺便提一句,这一年被贬的新党战队里,有一个叫章惇的人。他原本是个青铜,多年后变成王者,开始反攻。苏轼悲催的晚年,大多拜他所赐。

与新法同时落幕的,还有王安石的命数。

这一年,远在金陵的改革先锋在落寞中去世。

最后的生命里,他在《千秋岁引·秋景》中写道:

……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

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他的“不畏浮云”,他的“最高层”,他的“华表语(奏章)”,全都“风流闲却”,只能在酒后午夜梦回。

不过,司马光也不是赢家,王安石死后五个月,司马光紧随其后去世。

两位大佬只差2岁,又同年去世,前半生相互站台,后半生相互拆台。

命运无常,令人唏嘘。

看到这里,你以为变法就此结束了吗?

并没有。

十年之后,宋哲宗已经长大,挣脱奶奶的怀抱,这个年轻人也要秀肌肉、秀智商了。

新法再次启动。

只不过此时的新法,已经不是方案之争,而是赤裸裸的政党之争。原则是对人不对事。赞同我的,都是好人,不赞同的都是坏蛋。

路线决定一切。

打击范围之大,没人能置身事外。翻开当时任何一个人物的履历,如果没有大起大落,说明他咖位还不够。

这种政治氛围一直持续到宋徽宗,直至北宋灭亡。

七、

重新回到主题。

大家发现没有,在这场变法里,大boss宋神宗锐意进取,广开言路,也算少有的明君。

司马光、王安石、以及苏轼兄弟为代表的中高层官员,都是大宋的智慧担当,人品学识一流。

司马光不纳妾、为官清廉,正妻给他找个小妾,都被他赶出门。这克制力,没几个人男人能做到。老婆去世,他连丧葬费都凑不出。

王安石也是禁欲系、更不贪财,衣服常年不换,给啥吃啥。苏洵说他“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穿得像个囚犯,狗粮也吃得下去。

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占了六位,全在这几十年扎堆儿出现,南宋一个都没有。

这样的一个开局,为什么王安石还是败了?

因素当然很多,涉及到的人物也远比本文提到的多几倍,一本书都讲不完。

我仅从王安石这个人聊一个观点,因为他是个:

技术天才+政治弱鸡

技术型人才很容易一叶障目,手里有锤子,看什么问题都是钉子。

王安石推行新法,问题不在新法本身,法规是可以试错更正的,而在于比技术复杂一万倍的人。

你以为官府、公司像水泊梁山?大哥一声令下,小弟们就磨刀霍霍,996工作,超额完成KPI?

不是的。它更像红楼梦里的贾府,领导说话未必好使。我不违抗你的指令,但就是执行不好,甚至还会给你挖点小坑。

比如贾探春小姐,走马上任要改革,吴新登媳妇马上使绊子。关键是,你对照规章制度,还找不出她的错。

张养浩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原因就在于这些官场版“吴新登媳妇”。

王安石遇到的,就是全国无数个“吴新登媳妇”。此刻,当务之急就是怎么用人。

可他怎么做呢?

欧阳修因政见不合提出辞职,别人挽留,王安石说:这种人到哪里都是祸害,留什么留!

要知道,人家可是给你站过台的老前辈啊,弟子门生遍布朝野,这要得罪多少人?

宋神宗想让司马光跟他一直主持大局,王安石说,司马光专结交小人。

拜托,他重用吕惠卿,还是人家司马光好心提醒,结果证明,历史学的好就是会看人。

不知道他被吕惠卿爆私信的时候,会不会想起司马光的话。

宋神宗想重用苏轼、苏辙,他又说这两兄弟只会摇唇鼓舌,写几篇破文章。他真的恨苏轼吗?也不是,就是嘴欠。

当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要杀头,王安石又站出来替苏轼说话。

还有一个叫范纯仁的,是范仲淹的儿子,沉稳持重,自带改革基因,王安石竟不容许他一点反对意见。

要知道,这些人并非食古不化,欧阳修是跟着范仲淹搞改革的前辈,司马光提出发展经济比王安石还早,苏轼苏辙爱民而务实,范纯仁就更不说了。

作为大宋集团CEO,这些人,不应该为我所用吗?明明一批潜在友军,被王安石弄成敌军,两败俱伤。

谁受益呢?

政治投机者,比如蔡京。

王安石上台,蔡京举双手赞同变法;司马光上台,他又五天内废除新法;章惇上台,他又非常识时务的搞政治斗争。

每次看这段历史都令人惋惜,搞技术的,搞文学的,终究搞不过骑墙的。

写这些,并非否定王安石,他依然是大神一个,用黄庭坚的话说,“一世之伟人”。

最后,用他两句词结尾吧,写的是伊尹和姜子牙,我觉得也可以用来告慰他自己: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THE END.

作者:少年怒马


精选留言
  • 23
    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成了决定的因素!王安石的经历说明了没有一伙真心实意推动变法的官员,就不会有变法的胜利
  • 12
    会做事,不会做人,作者大大言之有理
  • 8
    牛逼,文章写成这样,佩服
  • 7
    政治就是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敌人搞的少少的
  • 5
    小刀,我想知道李心草的案件怎么样了
    1
    作者
    等云南调查结果
  • 5
    我怀疑你在开车,可是我没有证据
  • 4
    技术天才+政治弱鸡,形容的非常恰当。大宋合计三百多年,除了欺负那吟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后主的开国皇帝老赵外,余下的十七个皇帝都没有舒心的日子,包括那烛光斧影的赵匡义。文章内容说的那接老王班的老吕,要百姓报告自己的财产,哗,这太搞笑了,官员报告财产收入还可以,百姓也要?不知道有没有规定养几只鸡鸭鹅猪,准不准有私留地种菜呢?
  • 3
    把泱泱百年北宋聚为市井一晨,真好文章好功力。
  • 3
    刀哥,写写华为吧,
  • 3
    和崇祯皇帝有的一拼
  • 3
    以史鉴今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