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几篇分析香港问题的文章中,反复提到了香港教育除了问题。但客观来讲,香港问题是一个体系性的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香港教育确实有了问题,这个问题更多的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共性,但在特殊的体系环境中,香港教育的问题被无限放大,并成为了局势恶性循环的催化剂,这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读大学时我也年幼无知,也有过嫌弃我国高等教育、盲目迷信西方教育的经历。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我们学校奖学金评选有了点猫腻,我一位朋友被“关系户”挤了一个名额,正好从一等奖学金掉到了二等奖学金,那时候我开始就特别愤世嫉俗,表示死活不再国内考研,说什么也要去留学见识一番。
毛主席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去香港感受了一番一年制硕士的教育,同样也会产生一些批判性的反思。我是有勇气直面我自己肮脏的内心的:我意识到了我就是害怕挑战、不想拼命努力,不想没日没夜地奋斗考研,才选择了一条“一年制硕士”的“捷径”。关于这一些反思我都写进了《生而贫穷》里面。虽然包括我很多同学在内的留英留港“一年制硕士”看了之后都非常不高兴,还有很多向我当面表达了不满。但是还是那句话,含金量高于低不是我说了算了,整个社会有一个自己的尺度,当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是一条“捷径”之后这就不再是一条“捷径”了:
在我去香港读书的同一年,发生了一个引发社会热议的新闻:2013年,以668分的高分荣膺当年辽宁高考状元的刘丁宁在入读香港大学一个月后,放弃72万元全额奖学金,为圆北大中文系之梦退学复读。我还清晰的记得,舆论对于这位状元的选择普遍都是揶揄的态度,认为她“高分低能”“独立性差”,接受不了香港“先进的教育”,所以“灰溜溜的回来了”。彼时网络舆论公知势力一手遮天,反正在他们嘴里外国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好的,咱们自己没有一样东西是拿得出手的。借用状元退学港大时间,攻击我国教育体制才是真正的目的。
当时社交网络并不发达,社会普遍对于西方教育有一种神话式的崇拜,但随着留学热潮此起彼伏,留学生归来后在职场上并没有显示出高人一等的学识与素质,更有英式一年制硕士在就业时被公开嫌弃,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冷静看待西方教育了。
以我的亲身经历来看,我是很能理解当时状元为何选择退学的。香港教育确实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优势,否则也不会让历年各省状元趋之如骛;但也同样有着难以弥补的短板,这往往是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
先从一些小细节说起,在选课的时候,我们是可以看到全校的选修课的,虽然我们硕士是只有一门课是需要选的,但别人的课我们都看得见,只不过都是灰色不能点击。好奇心驱使我看了看全校的选修课,发现相当多数的课程都是“香港自然地理”“香港近代史发展”“香港法律制度沿革”“香港城市建设”这一类的课程,当时我就想:这个视角未免太小了吧?遥想我们本科时候的选修课,至少也得是些世界文化遗产、欧美电影赏析、西方文学史这类的课程吧。虽说香港本地学校强调本土教育也是应该的,但是香港作为一个小城市,其发展沿革不可能脱离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大环境的,这样的小格局教育自然会导致学生视野狭隘。
网络上流传的一些香港通识教育课本的图片,也恰恰证明了香港教育格局小、眼界窄的问题。比如这种香港主视角、明显割裂内地与香港的内容:
甚至于这样公然的地域黑:
上图这样的内容作为网络段子存在就已经很恶俗了,万万想不到竟然会公然出现在香港教科书中,某些香港知识分子的傲慢与偏见昭然于纸上。在这样一种恶意浸泡的教材中,怎么能指望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三观?人日也发文批评过:香港教材刻意激化两地矛盾,通识科逐渐沦为别有用心之人向青少年灌输政治立场的工具。
客观来说,香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肯定是有其先进的地方,香港几大高校的排名在国际上也是有位置的,但是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育德育人同样重要。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认为香港教育实践性非常强。我是学的商科,我的导师有两家继承的家族企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律所,还先后担任过三十余家公司的董事或独董。他手头有很多第一手的资料让我们接触,我们去给导师“干活”,要么是帮他整理卷宗,或者可以接触到详实的公司财务数据,还有各种股权纷争,这些也都是跟我们教学内容紧密挂钩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给导师处理上述工作,都是有非常可观的收入的,按照一小时120港币发工资(一个系有一个系不同的标准,理工科做实验的更高一些,据说我们导师还自己拿一些钱发给我们),大家可以简单算一算这个水平。相较于我们高校部分导师,把自己的研究生当免费劳动力、甚至于包衣奴才,还是先进不少的。这种规范的制度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好的必须要肯定。
但是呢,有一些问题也是我最近才想明白的,这样的“实践性”如果缺乏完善的德育教育,很容易演变为“功利性”。香港大学生们一入学就开始了各种“职场训练”,学校里最火的社团都是关于找工作的社团。他们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社团活动,都反复进行着面试培训、模拟演讲、职场礼仪等等类似的训练。跟职场技能无关的社团真的很冷清,像我参加了远足社(登山社),还是三校联合的社团,里面80%都是大陆留学生,当然也可以理解,毕竟本地人往往不喜欢本地的景点。但是校园生活,基本都被各种与找工作相关的一切元素填满。
我跟一些本地同学交流,他们就觉得大学只有三年(内地留学生读四年),特别有紧张感危机感,感觉第一年随便晃晃过去了,第二年就要开始投简历、准备各种面试了。开始我还觉得多好啊,人家大一开始就有危机感,就开始跟高考一样上心地培训自己找工作的技巧了。现在在这个特定的大环境下,我觉得香港学生这样长时间在如此功利性极强的氛围内浸淫,就很容易走极端。
他们的大学教育从一开始就围绕着一个核心元素——就业而展开,虽然从侧面反应了香港的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但也往往会导致学生们眼界狭隘、缺乏批判性与反思性、走极端,一切都以单一结果为导向、为尺度,成为了“单向度的人”,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一点从接受一些香港教育的大陆学生身上就可以看出,就在上周,因为恐怖分子围攻学校,许多大陆留学生被迫离开香港。但他们离开之后要求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让记者撤掉关于学校暴乱的稿子,并口口声声把帮助他们撤离香港的记者成为“无良媒体”。
还有人在朋友圈里粉饰太平,表示很多“local”都很好,内地学生是因为食堂关闭没有好吃的才选择走的。更有内地学生接受香港媒体采访,表示学校没有危险,自己和朋友只是想出去玩几天才离开。
我之前就说过这个问题,六月份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关于香港的文章,攻击我的人中有很多港漂、香港留学生,因为他们觉得我现在在香港,我自然跟香港“荣辱与共”绑定在一起了,你说香港教育不好,你说香港没救了,那岂不是代表我的学历、我的工作、我的港漂经历贬值了?岂不是代表我那五六平米的出租屋白住了?所以必须要驳倒他,维护香港的金灿灿的面皮,这种想法的人有相当多数。
此外,关于香港的教育问题,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严重的事实:教师队伍中混入了大量别有用心的破坏分子。他们上可以影响到教材和教程的设定,下可以在学生会、学生社团中植入自身势力,排挤爱国学生。在刚刚发生的港理工暴乱时,理工大学教职员协会在公开的声明中,把脏水泼给了香港政府与警察,其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总而言之,香港教育的种种问题还是一个“秦人不暇自哀”的故事,香港是一面镜子,香港走过的弯路我们不能走。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有一句名言:“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生教育的弯路,教职工的道德与价值观,这是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的。
-
置顶嘀嗒,烂漫作者
-
原野与玫瑰作者
-
💪Jason🏃Wong作者
-
铁角大王
-
过儿Shelly
-
x
-
ようせいぎ
-
雅然然然然~
-
蓝田暖玉
-
樱澈涯作者
-
Yaa宏
-
人不渡河河自渡
-
Summer
-
Quasimodo
-
GTY
-
隔壁龙猫邓朝晖
-
丹
-
Standing man
-
方山樵夫
-
荇茝
-
Again
-
黄帆
-
天天天
-
二元对立
-
jayjay
-
宫商角徵羽
-
侯雄
-
张磊
-
雨僧
-
Kevin
-
俊哥哥
-
Miru→🐰
-
浣熊的齿轮
-
yvonne
-
张英杰
-
Elena人均
-
天悬星河
-
不仅仅是奋斗者
-
逆流三十年
-
Jason金
-
小川の禾
-
saiz
-
刻侠
-
Focus
-
Creeper_贤
-
海涛
-
。。
-
韩冰舟
-
郭传飞
-
又见
-
💋Ms.跳跳糖🐹
-
过街狗·娜拉
-
victory
-
wei
-
陈川作者
-
Bebop
-
Jensen Ho
-
Lisa🎈
-
柠檬🍋
-
冰咖啡
-
Xavier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