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玉米的赫鲁晓夫,给苏联留下满地“烂雪泥” | 新潮沉思录

2021-01-17

文 | 扬云飞

赫鲁晓夫作为苏联领导人,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很多人都能津津乐道的说出他热爱种植玉米,在联合国开会拿皮鞋敲桌子的故事,还因此有了一个外号“玉米帝”。不过说起来在苏联和后来的独联体国家,“玉米人”(КУКУРУЗНИК)这个外号也一直伴随着他。

图片

图片

赫鲁晓夫时代的政治宣传画,第一幅图写的是“玉米是丰饶的源泉”,第二幅图是赫鲁晓夫自己在工作会议上讲述玉米的好处,第三幅图写的是“青年人们,大家快快前往(种)玉米的阵线啊”。

 

对赫鲁晓夫历史评价的变迁

 

说起赫鲁晓夫,他的一生都被隐藏在一个巨人的身影之后,即使后来赫鲁晓夫已经独掌大权,这个巨人仍旧折磨得他彻夜难眠,要想尽各种不靠谱和极不靠谱的办法将其摆脱。奈何无论是生前死后,赫鲁晓夫这一愿望注定无法完成,即使是身后的评价,赫鲁晓夫一生的功过也只是作为这个巨人身影的附属物而存在。这个巨人,当然就是斯大林。

 

要说赫鲁晓夫企图摆脱斯大林,做的最离谱的事情还不是在二十大上搞半夜突然袭击,在没有经过苏共中央集体讨论的情况下擅自发表“秘密报告”,因为这个秘密报告没有演讲底稿,多数内容都是赫鲁晓夫临场发挥满嘴跑火车出来的。数年后赫鲁晓夫已经大权在握,但是还是过的很不顺心,觉得这是抨击斯大林力度不够导致的。

 

在新的党代会上这回提前准备了稿子抨击斯大林,当然内容比上次脱稿的情况下跑的火车还要多。不仅如此,还安排了一个半疯的老女人上台演讲,大意是她常年来一直可以和列宁对话,什么事情都听从列宁的教导,昨天列宁夜间来找她了,说和斯大林共处同一个纪念馆让他感到不舒服,应该把斯大林遗体迁徙出去另外安葬。然后当天大会就通过决议,将斯大林遗体迁出列宁墓纪念馆,另行安葬,这个决议第二天就被执行了。如此糙的手段为延续至今的斯大林真正死因之争埋下了隐患。

 

图片

斯大林去世后,曾经和列宁一同被永久保存遗体,在纪念馆中被瞻仰。

图片

图片

被迁出列宁墓纪念馆之后,斯大林的遗体在克里姆林宫围墙外被另行安葬,最近一些年每到他的诞辰日,自发来纪念他为他扫墓的当地人每人会带上一束鲜花,带的鲜花都会在坟前堆积如山。相对的列宁墓门前排队的主要是中国游客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出于进一步反斯大林的需要,本来因为倒台而消失在公众视线中多年的赫鲁晓夫再次被人提起,作为反抗斯大林的英雄人物而重新高度评价。

 

从这个时期开始,赫鲁晓夫的声望日益高涨,乃至其时代被称为“暖春”或是“解冻”,不但成了党内民主的急先锋,还是热心于增加国民福利,关心大家的住房问题,想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云云,最终被企图祸害百姓只考虑自己利益的苏联官僚集团拉下马,实在是一位悲剧的英雄。这个趋势哪怕苏联解体后也没有停止,俄罗斯社会上和学界对赫鲁晓夫的评价一路走高,这种趋势一直走到了2000年后噶然而至,然后就呈现断崖式的下跌。

 

究其原因,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赫鲁晓夫终究只是斯大林那巨人身影下的附属物,无论生前,还是死后。赫鲁晓夫死后评价抬高是因为戈尔巴乔夫一伙人需要“去斯大林化”及其余波。而被再次打翻在地,则是因为俄罗斯社会上持续上升的斯大林热和对斯大林时代的再研究与再评价。最终在2020年,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叶普根尼*斯皮琴出版了自己的著作,综合多年来对赫鲁晓夫研究的著作和档案资料,对其夺权和执政后的行为做出准确描述后,也用书名对其所为做了定性---《赫鲁晓夫的烂雪泥》。

 

生活在南方或是不熟悉俄罗斯气候特点的中国人,不知道什么叫烂雪泥,这是俄罗斯早春季节常见的一种气候特征,既因为升温冬天的积雪开始融化,但是温度又经常在零度上下浮动,半融化的雪水搅拌上泥土,一脚踏上去那叫酸爽……

 

图片

图片

图片

没见过烂雪泥的可以尝试通过图片感受一下

 

 

斯大林时期党政两个系统的此消彼长

 

为什么苏联/俄罗斯历史书对政治人物的评价会多次发生这种180度的大转弯呢,有哪些历史研究揭示的史料可以解释这一切呢?让我们来看一下。

 

过去传统对苏联历史的认知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列宁带领布尔什维克登上历史舞台,从此之后这个无产阶级政党带领苏联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现在看来,这一论断在相当程度上并不符合苏联的历史史实,苏共党的领导地位在苏联国内曾经受到过严重的动摇。过去对斯大林进行批判的罪名之一,就是破坏党内民主建立个人独裁制度,长期不召开党代会和不通过政治局做出决策,而实际情况要远远比这种描述复杂的多。

 

简单说1939年之后苏共党组织在苏联国家日常管理与政治生活当中,地位和重要性直线下降,乃至1942年马林科夫提议要解散苏共,斯大林对此表示了赞同,虽然在党代会上没能推动解散苏共的决议,但是将苏共的地位与权限大大降低了,苏共党组织只剩下三个职能,即:宣传,意识形态研究和人事任命。

 

当然,这并不是说斯大林是叛徒或是要建立独裁统治,而是领导国家实际运作的职能与权限彻底转移到部长联席会议那里,在新的模式下斯大林也并没有进行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独裁统治,部长联席会议内部同样存在各种争论和妥协。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用中国过去常用的一个说法叫做“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就像斯大林自己在相关会议上说的那样:党在过去的历史阶段,宣传了革命,教育了人民,发动并且领导了革命,然后又保卫了革命政权。但是现在已经是新的时代了,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有了新的任务,而新的任务是建设工业化的国家,发展生产力,不能再用旧的思想,旧的组织,旧的办法去做新的事情,完成新的任务了。

  

作为这一事件的余波发生了两件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件,既解散共产国际和撤销军内政委。二战结束前后,大量新提拔的将军们已经没有党员身份了(2500个将军当中的四分之一),在地方和工业领域中新提拔出来无党员身份的干部比例更高。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中国历史上也遇到过这个问题,当时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叫做“又红又专”。因为苏联在四十年代,工业社会建设初步完成,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更加复杂,又因为计划经济的特殊性,管理这样的一个国家变得更加复杂。

 

而传统党务组织出来的干部普遍学历不高,会引用一些马克思和列宁的教条,开大会领人喊口号,这样一旦涉及到复杂任务,如怎么修建一个工厂和怎么把机器安装起来让他们正常运转,就不知所措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红还是专”成了一个矛盾问题,苏联国内党与政两大系统的矛盾日益加深,产生的一系列的后果对苏联历史走向影响深远。

 

依靠党务系统夺权的赫鲁晓夫

 

了解上述背景之后,就会知道,1949年赫鲁晓夫担任党的书记这个职务的时候(总书记一职已经被取消),这个职务的政治分量是很低的,在斯大林去世的时候,即使赫鲁晓夫党的书记这个头衔成了第一书记,但是在苏联政治排名当中赫鲁晓夫只占据第五第六的样子,是个二线人物。笔者自己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转不过来弯,觉得赫鲁晓夫1953年已经是党的总书记了(普遍都受这种误导),怎么还说马林科夫是苏联的领导人。实际就是因为当时苏联的最高权力掌握在部长联席会议主席的手中,而不是党的第一书记。

 

图片

右一是马林科夫

图片

左一是马林科夫,作为曾经的苏联领导人,他在中国的知名度就太低了,即使比较关注苏联历史的人,也很少了解他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又是如何夺取最高权力的呢?前面说过,党务组织只剩下三个职能:宣传,意识形态研究和人事任免,而赫鲁晓夫就是依靠这些职能把最高权力一步步的夺了过来。

 

在二战刚刚结束的1946年,刚刚经受了失业危机的党务干部们对自己所处的状态担惊受怕,为了改变局面不得不进一步高举马列大旗。这导致的后果是把马列一些论断无限制的进行延伸到其不能覆盖的领域,最终在苏联形成了马列主义的教条化,庸俗化乃至宗教化。这一趋势在斯大林去世后愈演愈烈,背后在相当程度上也隐藏了赫鲁晓夫以及党务干部们借此夺权的目的。

 

从1953年起,苏联党务宣传系统不断抬高列宁的地位,最终形成了“列宁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这种刻板印象,那么既然列宁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列宁时代的党才是国家权力中心,现在是不是应该恢复这一“历史正义”了呢?

 

第二步是通过提高党务干部的待遇来收买人心,很多人都知道斯大林时代的党政干部们,除了固定工资外,还有包在信封里下发的奖金,一般达到工资的三四倍。有人据此说这是斯大林时代干部们贪腐的证据,实际上这笔奖金是有下发规定的,既不是贪污,也不是腐败。至于说是否脱离了群众,当时苏联工人们除了工资外,也是有额外劳动奖金的,很多情况下也是基础工资的三四倍,所以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而赫鲁晓夫在1953年五月下发文件,要提高干部待遇,不仅是增加金额,而且还是要把领取干部奖金和福利的范围扩大,包括家属也可以申请。此举在数月后遭到马林科夫的强烈批评与反对,下发文件要求规范奖金领取的金额和范围,虽然马林科夫的意见经过激烈争吵获得了通过,但是也让他的人望进一步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仍旧找出变通手段给自己收买人心,既把过去的统一涨工资改为申请涨工资,由干部和家属们自己写申请,说自己家庭困难,有孩子父母要养,请组织发给贫困补助,或是提供各种福利补贴诸如疗养医疗等等。这样的情况下凡是党务系统报上来的申请,都很快获得通过,而通过政务系统报上来的,则审查严格最终多数无疾而终。

 

两相对比之下,马林科夫的声望更是持续下跌。1954年,马林科夫不得不出台文件,提醒和警告党内和政府内部拉帮结伙搞宗派的现象。但是不得不说,马林科夫此人有才华横溢者通常的毛病,就是自视甚高不屑于洞察人心,还没有发现他脚下的大地已经不断动摇了。

 

这里提前说一下后果,到了1959年,赫鲁晓夫已经一统党政大权在握的时候,他的心腹手下科兹洛夫作为政府部门第一副总理和实际的主管人,给赫鲁晓夫打报告说党务系统的干部待遇综合算下来远远大于政府系统的干部,已经达到了四倍差距的地步,为了公平起见,应该加大政府系统干部们的待遇了。

 

但是因为对财政压力太大遭到赫鲁晓夫的拒绝,这在之后数年里引发了持续的矛盾和争议,最后赫鲁晓夫企图以降低党务系统待遇的做法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这又引发了额外的不满,是他被拉下台的一个重要诱因。后来为了正面评价赫鲁晓夫,列举的原因之一就是把他描绘为了一个和官僚集团不当获利做斗争的斗士,但是却没有提及能把事情搞到如此不可开交的,正是他本人。

 

到了1956年,经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谋算,宣传鼓动,拉拢盟友,收买人心,在重要岗位上安排自己拉拢过来的干部之后,赫鲁晓夫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了,从斯大林时代的二线人物成为了政治巨头之一。但是这时他仍旧只是领导集体当中的一员,还谈不上一言九鼎,更加谈不上大权独握。这一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给了他一个一步登天的机会。

 

事实上,斯大林去世后,削弱其“个人崇拜”的影响,是苏联领导集体的共识,某些阶段马林科夫和贝利亚走的甚至比其他人更远。但是就如何具体的去斯大林化和如何界定斯大林的历史功过,苏联领导集体则没有形成统一的决议,关于评价个人崇拜负面影响的报告在二十大之前准备了数个版本,但是因为没有统一意见决定暂时搁置此事。

 

而赫鲁晓夫搞半夜鸡叫深夜把与会代表喊起来发表秘密报告,事实上是违反了当时领导原则的。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报告没有文稿,事后没有正式文件说明他到底都讲了什么,要靠不同与会者们的回忆拼凑出来。

 

那么这一粗鲁乃至违规的举动,究竟给赫鲁晓夫带来了哪些政治资本,甚至可以促使他做出这种冒险的举动呢?如果回顾1937-1939年苏联的大清洗,是个复杂的过程,不是本文篇幅所能容纳的。这里只能简单说大清洗绝对不是斯大林个人的行为,而是一场席卷苏联政治领域的暴风雨,是1921年内战结束后被临时压制下去各种矛盾的总爆发,即使斯大林本人也在其中苦苦挣扎差点被淹没。

 

大清洗过程中有个很重要的“工具”,叫“枪毙名额”。这个枪毙名额实际上是各个地方部门上报给中央,要求批准枪毙额度,但是拿到这个额度以后,具体枪毙谁是由地方部门三人领导小组自己决定的。整个过程相当的曲折并且狂热,乃至后来很多被枪毙的人是因为在前期胡乱枪毙的人太多了被清算。

 

那么当大清洗作为一种政治运动被终结后,它的多数参与者实际上都是留在了工作岗位上,而其中很多人都有后悔的情绪,既对当时的狂热有反思,也非常害怕有朝一日自己当年的老账被翻出来要承担刑事责任,又或者再来一次大清洗自己最终难逃厄运,这种恐惧感笼罩在相当大部分的二十大与会者心中。

 

赫鲁晓夫搞的秘密报告,实际上就是一场苏联版的“指鹿为马”。赫鲁晓夫在台上语无伦次满嘴跑火车讲了很久,归根结底就两句话:“跟我走,我保证不再搞大清洗让大家害怕;我们把这些事情都推给斯大林,那么谁也不会被翻老账了”。为什么说他是满嘴跑火车,因为现有的档案显示,大清洗期间赫鲁晓夫在乌克兰主政,他要求中央批准的枪毙名额数量和频繁程度排在所有申请中的第二位,乃至斯大林给他写了一个纸条:“消停点,傻瓜”。

 

换句话说,相当部分的与会代表除了被惊吓的不知所措,还有相当部分的与会代表觉得心里一块石头落地,这是找到了新时代领袖的感觉。而相对的平时就板起面孔的马林科夫和同样不怎么好说话的莫洛托夫,怎么看起来这俩人都有再搞一次1937的可能性,尤其是马林科夫在二战后参与了“列宁格勒事件”,这意味着他打破了苏联二战后废除死刑的法律规定和不再以这种方式进行政治斗争的默契。

 

那之后苏联国内政治格局迅速发生快速改变,拥有更高人望的赫鲁晓夫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当1957年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等人联手企图罢免赫鲁晓夫的职务的时候,朱可夫派遣飞机从各地接来中央委员们集体投票,导致在主席团范围内投票占优的马林科夫等人,在大量中央委员赶来后的扩大会议投票当中一败涂地,将其打为“反党集团”。有人把这次会议理解为朱可夫依靠军权搞的政变,这是不准确的,朱可夫只是为中央委员们提供了交通工具,最终决议还是按照大会投票数量来做出的。

 

无脑爆发及后果

 

前面回顾了赫鲁晓夫登上权力顶峰的过程,在打倒“反党集团”后,赫鲁晓夫终于开始大权独握,也就开始不需要伪装自己了。整体而言,赫鲁晓夫最大的问题是学识太差,前面说过二战后苏联已经进入工业化社会,而又因为计划经济的特点,领导人的能力与学识水平的影响被无限的放大了。

 

跨过历史回头去看,1957年赫鲁晓夫上台,固然有他个人善于搞政治斗争和阴谋诡计的成分,但是也是苏联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苏联从建立那天起就有重大的危机,这个危机就是马克思和列宁都教导要建设共产主义,但是关于如何建设共产主义的中间阶段,也就是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过渡阶段讲的是很少的,普遍认为这个过渡阶段也就是五六年的时间。

 

这一严重问题在斯大林时代并没有得到解决,乃至斯大林去世前几个月还在念念不忘“没有新的理论我们必将灭亡”,最终一语成谶。那么赫鲁晓夫作为反斯大林,反马林科夫上台的领导人,他的支持者当中相当一大部分都是党组织中激进的“跃进派”,就是要加快进程过渡到共产主义,至于说怎么办?你们是傻瓜吗?书本上怎么写,我们就怎么做,不就能建成共产主义了吗?现实当中哪些东西和书上描写的共产主义不一样的,我们按照书本上描写的改了不就行了嘛?

 

正是从1956年开始,在这种氛围下,苏联国内政治主导权逐渐向充满热情的本本主义份子手中倾斜,而技术专家与经验丰富的行政干部们越来越得不到重视。

 

比较典型的有如下事例:

 

农业方面:首先当然是前面提到的种植玉米问题,在多个毫不具备自然气候条件的地方种植玉米,导致浪费了大量资源,乃至原有的产量都无法维持;盲目垦荒导致浪费大量农业设备和人力资源,因为缺乏科学规划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损害;

 

“剪资本主义尾巴”回收公社农民的自留地,1928年之后苏联虽然实行了集体化,但是因为地广人稀,集体农庄的成员还都保留大片的自留地(说起来让人流泪,苏联集体农庄的农民自留地,差不多是中国包产到户时代农民分得土地的四倍),有了这些自留地,农民们就可以自由的种植水果蔬菜,饲养牲畜,不但足够自己家庭食用,还可以卖到农贸市场上丰富周边城市居民的供给。

 

而赫鲁晓夫一门心思的认为没收了自留地就等于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了,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损伤;撤销农机站改为建设庞大的国营农场,因为缺乏足够的干部和技术指导,大量农机缺乏维护被损坏;这一系列组合拳下来,苏联的农业大幅度倒退,到了1962年就要进口粮食来维持城市供给了,要到1975年才能恢复1960年的肉食类畜牧存栏数;

图片

斯大林时代曾经有过非常繁荣的集体农庄市场,品种丰富物美价廉。后来有日本人描述苏联七十年代的生活,人们还在感叹当年数量众多的集体农庄市场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住宅领域,赫鲁晓夫给苏联留下的另外一个著名遗产,就是所说的赫鲁晓夫楼了。无需讳言的是,苏联长期来城市住房问题一直都很严重,从沙俄末期开始的快速工业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了严重的住房问题。(城市化人口从20世纪初的17%增加到1953年的46%)

 

苏联从20年代开始,也一直试图寻找工业化时代新的住宅建筑形式,探索新的工艺和材料,也做出了不同方向的探索,积累了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和长期规划。二战后的恢复期,既1946到1951年,在五年的时间里,共建设了7400万平方米的住宅,虽然仍旧远远不够满足需求,但是这个阶段正是不同技术路线进行实验比较的阶段。

 

1956年赫鲁晓夫独断专行,确立了新的住房原则--建造起来便宜省事速度快的就是好房子。理论上来说他说的也没错,问题是以他的学识和原则,唯一符合他要求的建筑技术方案,是临建房,这临时建筑能不建造起来便宜省事速度快么?所以最初规划里这种房子的使用寿命最多只有十五年,不过这对赫鲁晓夫来说不算什么问题,十五年后都进入共产主义了,房子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

 

整体上这种建筑粗制滥造了一大堆,1960年1年就建造了7200万平方米,赶得上斯大林时代五年的面积。奈何实在是不好用,一直到很多年后的新世纪里,俄罗斯拍摄了一套系列人物记录片,名字还叫做《赫鲁晓夫楼里出来的百万富翁们》,这里的赫鲁晓夫楼就是贫民窟的意思,而在俄联邦时代,斯大林房在二手房交易市场上一直都是抢手货。

 

因为房子从规划到建造都偷工减料,1960年后不得不出台新的技术方案,要对已经建设完工的房子进行升级加固。加固后的房子使用寿命被大幅度延长,但是又导致了另外两个衍生问题。一个是临建楼规划的配套设施不足,既商店的数量。苏联过去最被人诟病的买东西排队一事,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苏联人平均商用面积为0.2平方米,比较而言中国上海在2018年前后是8平方米的人均商用面积。

 

仅此一个瓶颈就导致无论货物供给多么充足,每天排队都是多数苏联人必须面临的问题(有些街区规划的好,人们不排队,但是这种是少数)。2010年,俄罗斯联邦城市住宅配套商用面积是2.2平方米/人,基本上就足够解决排队的问题了。

 

另外一个是因为房间设计过小,导致不利于生育,苏联曾经有过设计方案,为了提高生育率,新的房子设计应该考虑到传统俄罗斯大家庭的需求,既每个家庭有5-6个孩子还能舒适的生活。但是既然是临建,肯定也想不到那么多了,但是后来临建被改造成了长期建筑,居住面积不足的问题就成了社会问题,家庭多生孩子的意愿被压制,而青少年期间的孩子不愿意在家里多待每天上街游荡,导致了苏联后期严重的社会问题。

图片

五层的赫鲁晓夫楼,因为没有电梯只能建造矮层

 

工业方面。过去认为在赫鲁晓夫时代,苏联在工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太空计划,导弹发射等方面,甚至可以和美国一较长短。但是就如同前面讲诉建筑方面的问题一样,这些方面的成就与其说是赫鲁晓夫的功劳,不如说他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不高的学识,在各种技术路线当中选择了那些吸引了他注意力的项目,然后投入重资加以发展。

 

但是这些方案的整体配套与长远规划,就不是他的能力所能判断的了,比如苏联的计算机工业,就是在他的时代失去了先机。1955年赫鲁晓夫主导的宣传机构为了树立马列主义权威,开足马力将多个学科打为伪科学,其中就包括控制论。现在很多人都以为控制论是1948年美国学者提出的,其实并非如此,控制论的历史非常久远,在国家宏观管理与规划层面非常重要。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是,苏联的计算机与互联网工业,就是在控制论研究下的分支体系,打残了控制论,就等于打残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一直到很多年后还有不少人还在设想“电子共产主义”如果能够实现是多么的美好。另外一个后果是,控制论实际上是苏联计委的理论支柱,打垮了控制论,苏联计委就失去了大义的名分,成了泥菩萨。

 

这导致了一个很搞笑的情况,提起苏联,人们本能的会想起计划经济,想起计划经济就会想起计委。但是实际情况是,苏联正是从赫鲁晓夫时代起,计委别说算不上正房,连小妾都不是了,顶多是个干粗活的丫头。

 

没有计委管控的计划经济,才是1950年代以后苏联经济的写照,同样没有计委的管控,一个只能按照本能前行的经济体,可不是就成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了么。

 

图片

苏联计算机工业起源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就有了仅次于美国计算机的定型产品,并没有拉开代差

 

最后的天鹅湖

 

赫鲁晓夫在1958年彻底掌权后,鲁莽的操纵着他自己不能理解的复杂国家机器,带来了各种灾难性的后果。乃至到了1962年因为城市粮食供给不足和涨价的问题,引发了多起抗议和暴动事件,最终酿成了新切尔卡斯惨剧,不得不调动军队镇压工人,造成多人伤亡的事件。

 

在不断遭到批评的情况下,赫鲁晓夫不但没有反省自己的错误,反而是认为“都是刁民(官)想害朕”。所以不断的将旧的管理体制打破,各种撤销职能部门和机构,地方上党政机关的管理权限也不断被更改,说起来戈尔巴乔夫时代开始吹捧赫鲁晓夫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很多事情戈尔巴乔夫做的和赫鲁晓夫差不多。

 

于此同时,赫鲁晓夫的性格也越来越暴躁,乃至开公开大会的时候会长时间骂人,在非公开场合更是满口脏话不断。后来有人回忆说那几年他在办公室里称人“是个屁股”已经是最文明的叫法了,连包括其他政治局委员也逃不过这种待遇。正国级的干部被这样对待,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被其他干部们集体开会赶下台,也就是个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但是赫鲁晓夫给苏联带来的深远伤害,并没有随着他的下台而消失。混乱的管理体制,党政干部互相之间深深的不信任感,半瘫痪的计委,最终都成为了导致勃列日涅夫时代“停滞”的原因。而这一段历史的很多经验教训,即使今人也要有深刻反思和警醒。下回我们再聊聊勃列日涅夫时代

 作者简介   

扬云飞       旅俄华人

22 人喜欢

精选留言
  • 本科上党课的时候,第一节课的老师讲了一句“苏联最终没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解体了。”第二节课的老师和我们讲“我研究了一辈子苏联历史,现在什么事都怪斯大林、怪斯大林模式,我跟你们说,斯大林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反而是赫鲁晓夫,就算斯大林模式有落后于时代的地方,那你赫鲁晓夫是干什么吃的?”
  • 摸着毛子过完河,再摸鹰酱过河,到了现在,希望我们的国家以反思为主,走出一条真正代表人类未来的路
  • “书本上怎么写,我们就怎么做,不就能建成共产主义了吗?现实当中哪些东西和书上描写的共产主义不一样的,我们按照书本上描写的改了不就行了嘛?” 不禁联想到某些满嘴玩烂梗、张口就这修了那修了、谁都看不起优越感爆棚的网络左壬。只擅长煽动而不会干事,真实的眼高手低,现实里面谈恋爱都谈不利索。如果这样一帮小鬼,掌握了权力,恐怕还远不及赫鲁晓夫吧
  • 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可够作死的
  • 疯王赫鲁晓夫,懂王的亲密战友。 苏联的党组织可以说是草台班子唱大戏,对如何管理一个国家是两眼一抹黑,当然这也是俄国乃至整个欧美的历史惯性带来的“缺陷”——官僚体系不健全,科层制贯彻不下去。中国今天的基层治理能力和体系是三千年博弈酝酿出来的,党的绝对领导也是建立在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上的。
  • 烂雪泥。。。。。。虽然这个词第一次听到,但看到图我就知道讲的是啥了,小时候市政清洁不足时的噩梦
    想起来俄罗斯人跟格鲁吉亚人对斯大林的评价真是水火不容啊。玉米晓夫时代,俄罗斯人疯狂往斯大林身上泼脏水,气得格鲁吉亚人把前南昌警察局长堵在宾馆里悲呼:“契丹同志们,你们评评理,他玉米晓夫还有没有良心?”等到了08年,就成了“东正教子民们从北约异端的走狗手中解放了圣徒的家乡”
  • ,其实真应该让那些走向领导岗位的人玩玩模拟经营类的游戏,比如《文明六》或者《冰气时代》,实在不行玩个《海岛大亨》也行。 让他们理解一下光是在游戏中领导并运行好一个组织,就是一件多么费心费力的事情了。 有的人善于搞斗争,让他们搞一下外宣和外交或许还可以,但是把他们放在领导岗位会出大篓子,赫鲁晓夫就是典型。
  • 从后面几任苏联领导人来看,钢铁把苏联带到一个他本不属于的高度还真不是啥妄言
  • 啊娜塔莎,我们一起去苞米地里玩吧!
  • 苏联在90年代(还能有哪几年?)推出的斯芬克斯系列电脑真的超前,不仅造型时尚,甚至还有配套的可移动小屏幕和音响,我在这个上面闻到了生态圈的味道......
  • 大林子的锅多大我不知道 玉米地的过多大我也不懂 我只知道,没有大林子,就没有玉米地,更没有后来的狗屁倒灶的破事 苏联只告诉了我们一件事,背离了人民,就会被人民抛弃
  • 涨知识了。尤其是要解散苏共那一段,更是让我“瞠目结舌”,即使给了前因后果我也完全无法理解这种行为。不得不说中国的苏联史研究真是成问题,不是拿着斯大林树靶子,就是那地图头的身前身后来回写,国内的出版社也是,出版苏联的历史只是想阴阳怪气,没有多少认真分析利弊的精神
  • ”我看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大林。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俄国人丢了。”
  • 我国很有可能即将没对象可摸了,如何克服“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惯性呢?(不过先克服“美国病”吧。)
  • “还安排了一个半疯的老女人上台演讲...什么事情都听从列宁的教导”这不就是用神棍来给自己反斯大林添加合法性...开了这个先例的话,如果想,往后都可以用这招来否定上代了...这已经不是大写的药丸...而是迟早药丸...
  • 苏联的问题在于领导人总在否定前任。更深刻的原因在于苏联的领导人更迭实践完全无规则可言。 尤可鉴之。
  • 大林子肯定有问题,老毛都专门说过他理论有不足的地方。但是他的同事肯定不是白莲花!什么事都是他一个人干的,这又不是打红警。 官方出版的苏联史我认为,写的不怎么样。(也是认为锅是大林子的。) 关于赫鲁晓夫,我记得姬轩亦说他还是想杀出一条血路的。不是勃列日涅夫那么emmm。希望能解答一下。 到现在而言,真的需要理论突破(绝对不是书斋里拍脑袋,是要实践中摸索!),否则在曲折里很难前进啊。
  • 哇,扬大也来新潮沉思录了嘛?芜湖芜湖
  • 朱可夫只是为中央委员们提供了交通工具,最终决议还是按照大会投票数量来做出的。 开玩笑,朱可夫当时直接放话苏联的武装力量将粉碎一切敌人,面对内战的威胁哪个中央委员不知道该怎么投,连马林科夫自己都投了认定自己是反党集团的赞成票,这不叫枪指挥党叫什么?
    呃,麻烦贴下你说的这个的出处,感谢
    额,好像是雷龙果的《戈地图在1985》?不知道靠不靠谱……
    。。。那不是小说吗。。。
    余下2条
  • 别说俄罗斯了,就算是在浩克沙东省,下完雪没及时清理的马路真的是童年噩梦。另外赫鲁晓夫的那个报告至少几个话事人是都知道的,而且发表之前还专门通知过中国,只不过谜语人当久了的苏联人没能让中国人听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 很多右派只把赫鲁晓夫当成对西方开放的开明派来宣传,但他们就是不说,大伊万和古巴的核弹都是赫鲁晓夫任内搞的。类似的事实可以用在我国历史转折中的人身上。 斯大林的问题更复杂。真正对斯大林有意义的批判可能源自托洛茨基本人的话,而不是赫鲁晓夫和其他敌对势力的右派,这必须要明确。斯大林根本就不是什么果决的暴君,他的妥协性是显而易见的,从进攻波兰时候他和托洛茨基的巨大分歧就能看出来。 换句话说,如果托派出手,那需要清洗的官僚和阶级敌人应该更多。
  • 既然文中提到了因为赫鲁晓夫楼面积的原因导致青少年们不愿意呆在家里的事,那么一个有意思的事的链条就能穿起来了。 80年莫斯科奥运会,苏联政府也是大肆宣传了一波全民运动,那些青年们既然不想着家,那么体育馆之类的地方就成了他们消磨时光的好去处,通过体育馆,青年们不光锻炼了身体也就能顺理成章的结成团体。 再加上戈尔巴乔夫大搞自由化的时代里,青年团体和从古拉格系统里被释放的极具历史传承意味的黑帮分子一结合,呵呵。 怪不得苏联还没解体的时候,黑帮组织就已经一堆堆的出现了。
  • 请问在哪里可以找到有关“1942年马林科夫提议解散苏共”的史实材料呢?
    尤里•朱可夫的斯大林六部曲有提到,还有《解冻的赫鲁晓夫》中第83-84页提到权力中心转到了部长联席会议那里,而党代表大会13年没开,全体大会8年没开,政治局20年没开正经工作会议,开会也是问吃饭了没有
  • 吃水不忘挖井人,最要命的还是他把挖井人给反对了吧。
  •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啊
  • 终于明白各代领导人建立理论的重要性了。
  • 真的很难想象苏联在列宁,斯大林之后,为啥出的都是这类有严重缺陷的领导人,特别是地图头这种自己砍自己的天才
  • 讲讲谢列平呗,苏斯洛夫也可以…玉米同志属于能力不足好心办坏事,漂亮的摩尔人就因循守旧干部终身制了…当然我最喜欢听的还是慈父的故事
    我觉得捷尔任斯基也可以讲讲
  • 苏联建立得太仓促了,建立了就面临保卫政权,一战,二战等一系列战争,斯大林的突然去世,导致苏联根本没有把自己的政治经济体制建设完整,导致赫鲁晓夫这种人都能靠诡计上台,反而中国,在抗美援朝后,享受了几十年的战争红利~和平,真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从而能从容得完善自己的政治经济体制。
  • 苏联不死对不起天地啊 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领导人的技能点全点在权谋斗争上。其他方面都蠢钝如猪。 真不知道该说什么 那些有能力的人都去了哪里了。 我越来越明白为什么当初雍正王朝播出时受到那么多非议 过分强调权谋斗争根本是背离我国的政治信仰和发展 就是有人除了内斗权谋啥也不会
  • 只从政治的角度上看,全盘反对前任最终导致的只会是一个政权开始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那么政权执政者的工作重心就是会从解决政治问题转到进行斗争上去。而我们传统上对于治理国家有一个很经典的论断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
  • 突然开的脑洞,全盘否定这种事吧,很类似于游牧民族的儿子杀死老爹继位,论稳妥,自然还是赶不上半封闭情形下内蛊了几千年的我们。
  • 条条规矩皆是血,这条规律可不仅仅适用于实验室、司机和飞行员,也适用于中外。(中是正例,外是反例。)
  • 脏水全泼给前最高领导人容易动摇集体领导的权威,让自己也下不了台
  • 烂雪泥,南方人见过,下雪之后第二天上午雪没被清理掉,上班上学的人往上面经过无数次,最后雪被压实了,混杂着马路及鞋底上的污泥,又难清理踩上去又滑,早上上学时没一次不见到滑倒的
  • 斯大林模式是战时模式,赫鲁晓夫模式是胡搞模式+修正主义模式,很感慨啊,竟然把控制论打成伪科学,那还怎么进行宏观管理啊
  • 国内远有三国中魏吴的形象沉浮,国外近有赫鲁晓夫的形象变迁,评价往往根据需要而变化,关键还是在于去分析事实,而不是纠结于评价。
  • 不换思想就去种玉米
  • 当我们过分神话一个人,一旦出现污点就难以接受;当我们过分贬低一个人,忽然发现闪光点就以为可以照亮黑暗。 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也等于乌鸦掀翻了饭桌,只能另起炉灶。然而问题就在于,你要有能耐另起炉灶。 另外一个题外话,原本可以通过向中国转移工业进口农副产品来弥补国内粮食问题,靠近中国的远东地区也可以开发,这样也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奈何,中苏交恶,双方对峙,导致两国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作为老二,打老大一定要联合老三。吴国孙权选错了,苏联赫鲁晓夫、波列日涅夫也选错了。希望我们能够借鉴。
  • 俄罗斯人喜欢斯大林……国内喜欢列宁
  • 有意思,下次能专门写文谈大清洗吗,我看的是奥尔洛夫回忆录,基本是道听途说
  • 啊,这烂雪泥,东北下雪没及时清理基本就这下场了
  • 有时候觉得,俄罗斯民族的政治底蕴是真不怎么样
  • 种玉米没有错,苏联没有大规模种玉米的技术和资源,最后一败涂地
  • 这个观察视角倒是很有趣味。 据王若水说,斯大林去世后不久,中国就有人提出了“马恩列斯马”的说法,后“马”即马林科夫。结果没过多久,马林科夫就失势了,这个提法也就没人再说了。
  • 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经济崩溃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图头上台后把计委砍的快没人了
  • 任何脱离实际情况的做法,都是不合时宜而且还是注定失败的。
  • 其实和川普类似
  • 一切为了玉米🌽 !!!
  • 作者之前在观察者网曾经有过专栏,记得有一篇写拉斯普京的非常详尽,后来停更了,没想到再新潮再次看到,希望这回可以一直更新
  •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的是如此的沉重呐。
  • 什么时候可以讲讲苏斯洛夫呢?他是如何发展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康米理论的?
  • 赫鲁晓夫并没有全面否定斯大林,他在报告开头就说得很清楚:“我这个报告不想全面评述斯大林的生平事迹。关于斯大林的功绩,还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写了大量的书籍、小册子和研究论文,已经进行了足够的研究,斯大林在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中,在国内战争中,以及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是尽人皆知的。”基本上赫鲁晓夫恢复名誉的都是原本就是在斯派里然后被斯大林清洗的人,托季联盟和布哈林的人马是新思维改革以后才被恢复名誉的,在我看来赫鲁晓夫在乌克兰主政时期做的那些激进的事情不如说是自污来保护自己的性命,至于秘密报告没有打稿的问题,鉴于某些人认为斯大林时期以外的报告都是假的,那么苏联历史档案里叶若夫最后的陈述描述的内容看来都是假的了~~~明明已经给他们留了很大的面子,到头来反倒被他们倒打一耙,所以说反思不彻底,彻底不反思。378万+157万人,背后多少个家庭啊
    1对苏联历史的评价,毫无疑问的是俄国人作为切身感受者,亲历者,第一手资料掌握者,无疑要比其他国家更有权力对自己的历史做出评价。
    2经济与生产力的发展,并不完全是谁主政期间的数字高低来决定的。既有“前人种树后人纳凉”的现象,也有“前人挖坑,后人摔死”的现象。赫鲁晓夫时代正好是把这两点全都占了。
    3. 叶若夫的历史档案出处何在,请拿出出处看看具体内容是什么。另外本文并没有说斯大林时代没有过问题,没有发生过大清洗,而是说大清洗是个复杂的历史政治事件,赫鲁晓夫将其归咎为斯大林的个人责任,既不符合历史,也为后世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 如果谢列平上去能不能给苏联续命?
  • 第一,尊重和认识自然规律,客观规律不以意识形态和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是基础。 第二,作为领导人不仅要有真才实学,也要懂得人心。人有欲望,有利益诉求,如何处理,这在什么时候都是很大的挑战。 第三,拉帮结派在任何时候都是致命的。帮派是小范围的短期的利益共同体,而代价则是大范围而长期的。 第四,永远不要脱离人民。 这是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总结的,然后才发现这些早就写在毛选里了。
  • 柯西金也可以一讲
  • 摸着石头过河,重点不在摸石头,而在于过河! 我们必须先搞清楚,河对岸是什么?谁过河?为了什么过河?过河之后干什么?
  • 虽然但是,李森科毕竟还是斯大林时代真正扎稳根基的
  • 真看分析俄国和苏联还得看杨大。
  • “斯大林模式下”马林科夫有个解散“苏共”这个提议,这点绝不是好事,虽然也没办成,但最后也没有任何改革,考虑到前期备战和二战以及重建,暂且理解,而且就像陈露老师说的那样,在当时情况,没人能比斯大林做的更好了。但是赫鲁晓夫上台后,一顿乱操作,把兴许能盘活的局面整成了个死局,而且还真整出个“全民党”。然后就真的迟早药丸了...就如高赞Jiu同志所引用他老师的话一样“赫你是干什么吃的”
  • 感谢作者好文。 我回复一下评论里关于俄国人真的喜欢斯大林而不是那么喜欢列宁,2017年的列瓦达中心的民调数据,斯大林最高,列宁第四。为什么呢?斯大林实现了俄国工业化,打赢了纳粹德国,提升了俄国的国际地位,简直就是让俄国再次伟大的人物,其他人能比?
  • 赫鲁晓夫楼我觉得还不错
  • 共产主义=苏维埃+电气化,这算不算理论?
  • 一看2020年俄国新出版历史书籍就明白了
  • 不止是玉米和筒子楼,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叫停了红海军的航母路线,他认为航母是浮动的棺材,转而搞起导弹和潜艇。这同样是超出了其理解范围。
  • 这篇文章有点颠覆对苏联的原有认知,特别是控制论导致计委半瘫痪那段,最好请作者提供相对靠谱的史料支撑,毕竟控制论从工业基础到社会治理都是无法回避的理论,特别是航空航天领域,无法想象苏联在全面否定控制论的基础上还能取得在航天领域如此伟大的成就。
    从1953年5月开始,苏联主要和意识形态有关的杂志《文化与生活》,《哲学问题》等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称控制论为“伪科学”,1954年出版的哲学词典,控制论条目下直接标注为伪科学。
    另外文中并没有说苏联全面否定乃至消灭了控制论,而是说“打残了”,打残了的意思是说,在缺乏大义名分的情况下,控制论的研究被干扰,无法获得联盟最高层面的支持,导致在这一领域苏联的进展受到阻碍。
    但是在非联盟层面,由于苏联强大而独立的部委制,在单个领域内如果认为某个学科或是专家对本行业有作用,可以不顾及联盟中央的看法,自行决定是否对其支持和使用的态度,但是跨出本部委管辖范围就不行了,没有联盟中央的支持就无法将其普及到其他领域。
    余下1条
  • 天津中山门就有很多赫鲁晓夫楼
  • 文章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不知道作者能不能把参考文件梳理一下,供大家展开阅读?
    参考书籍有五本:尤里-朱可夫的《另一个斯大林》《斯大林-权力的秘密》,斯皮琴《长老的金秋》《赫鲁晓夫的烂雪泥》。贝日科夫教授的《解冻的赫鲁晓夫》,不过除了最后一本外没有中文的翻译
  • 这种政治斗争天才,社会建设蠢材真的是历朝历代,各国家民族的噩梦
  • 然而党务夺权,指令经济,政治压倒专业,哪一个不是斯大林自己干的呢?
    党务夺权这事斯大林确实是始作俑者,但是支持斯大林夺权的干部团如马林科夫这些人给苏联留下了颇多正面的物质遗产,而支持赫鲁晓夫夺权的干部团给苏联留下的是麻烦和混乱。这也是现在俄罗斯国内对俩人评价有天上地下的差别的原因。
    指令经济和政治压制专业并不能完全扣在斯大林头上,尤其是在1939年之后的后斯大林体制框架下这两种情况越来越少了。至于炒的沸沸扬扬的李森科事件,这事要专门另外写文。
  • 苏联亡于精神自杀,这是最大的教训
  • 这么一看,苏联真有种游牧蒙古的“胡掳”味.....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