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露
有一种观点,叫做先把蛋糕做大,然后再讨论怎么分。这种观点在一段时期内其实很主流,但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假设,那就是假设存在一个大中至正的切蛋糕的厨师长。这个厨师长能够先看着你把蛋糕做大,然后再笑眯眯的综合测算每个人的贡献大小和实际需要,给大家分上公道的一块蛋糕。
很可惜,这只是一个童话故事,里面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根据马克思主义,我们假设,一个村子里张三和李四一起开了一家蛋糕房,比如说,日产10斤蛋糕,现在的分配好像不太公平,张三拿7斤,李四拿3斤。李四觉得这里面好像有点问题,然后,张三说,不要在意细节,不就差4斤吗?现在主要问题是秤不准,但日产就10斤蛋糕,哪里买得起准的秤?先把蛋糕做大,等到日产100斤的时候,买个电子秤不就好了?再说了,到时候差4斤还那么重要吗?
听起来好有道理哦。结果,等到日产100斤的时候,结果会怎么样呢?( )
A. 张三拿70斤,李四拿30斤
B. 张三拿52斤,李四拿48斤
C. 张三拿50斤,李四拿50斤
D. 张三拿97斤,李四拿3斤
E. 以上答案都不是
很显然,应该选E嘛。张三每天吃的饱饱的,长此以往,每天吃不饱饭的李四凭啥保住自己的3斤蛋糕?很显然,连3斤都拿不到了嘛。
那么,等到做到1000斤呢?张三有了足够的积蓄,娶妻生子,有了张大三、张二三、张三三……,有了那么多儿子帮忙,李四这个老光棍还想反了天吗?等到做到10000斤呢?光靠一个李四可能不够了,没关系,可以雇佣很多人嘛。
每人每天2斤蛋糕做工钱找人干活,然后再花每人每天20斤蛋糕请来一帮保安维持秩序,还能给他们再配上武器。
所以,李四先生不讲分蛋糕,只讲做蛋糕,结果就是,他生产出的蛋糕转化为压迫他的锁链。反过来,张三先生也不讲分蛋糕,只讲做蛋糕,结果就是,因为他能够决定怎么分蛋糕,于是,在做大的蛋糕中总是能分到更大的一份。这样就开始一个良性循环:因为有资本,所以能够通过剥削获得剩余价值;因为掌握了剩余价值,就能转化为更多的资本。在这种扩大再生产中,阶级鸿沟一定是越来越大的,直到难以逾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蛋糕从10斤做大到了1000斤,李四手里的蛋糕从3斤做到了1斤,这个过程,列宁主义认为,这就是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化”。但是,现实的历史行程并不是按照“绝对贫困化”的套路走的,更多的是一种相对贫困化,也就是说,如果蛋糕真做大到了1000斤,那么李四一般来说,拿到的不会是1斤,而会是5斤。虽然仍然是一种“相对贫困化”,也就是横向和张三比较的话,李四所占的份额还是越来越小,贫富差距还是越来越大,但纵向和半个世纪前的李四比较的话,日子总归是好过了一点的。
因此,很多人觉得列宁错了。列宁错在哪里呢?错就错在,列宁自己不讲道理,带着一群工人把俄国的桌子掀了。于是,张三会觉得,自己都有1000斤蛋糕了,为了防止李四赤化掀桌子,给他5斤又何妨。但这其实也是一种循环。李四吃了5斤蛋糕,有了点力气,张三是不是更怕他掀桌子了?那就只能再给10斤。这下子,李四不光有了力气,还读了点书,那就更可怕了。于是,张三的日子就变成了:今日割五斤,明日割十斤,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李四又至矣。所以,战后西欧为了对抗苏联,纷纷搞起福利国家,然后就在这条道路上一路狂奔,民主有了,自由有了,社保也有了。
这样子很可怕。所以,张三会横下一条心,与其给李四那么多蛋糕,倒不如转手发给家里张大三、张二三、张三三他们这些人,让他们拿刀看住李四。台湾岛前岛主上岛之前也这样想。这里面是有问题的,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是存在边界的。那么,问题就变成:稳定的阶级统治的边界在哪里呢?
还是回到那个列宁。要讲政治稳定,就不得不讲列宁。当然,列宁并不直接讲政治稳定。这不要紧,我们把他讲的革命条件理论反过来看,不就是政治稳定理论了么。
列宁讲革命条件,主要是两句话。那就是“两个不能照旧”: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被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一般来说,旧制度到了这个时候,离大革命就很近了,就差一个条件。所以列宁又补充了一点:被统治阶级的先进分子已经组织起来了。“两个不能照旧”的政权碰到“一个组织”,就像干柴碰到了烈火,哪里有不完的道理?现在都流行造名词,我们就管这个叫做“伊里奇陷阱”好了。
我们过去讲政治稳定,一般只讲第二个不能照旧,也就是只分析被统治阶级能不能照旧生活下去。这是不全面的。可以举出很多反例。比如说,苏联为什么完啊?一般来说,解释成人民生活水平不行。但这里面,就有问题。一是横向的比,没完的社会主义国家,比如说朝鲜、越南、老挝,生活水平不知比苏联差到哪里去了,怎么没完?二是纵向的比,叶利钦时期,生活水平不知比苏联差到哪里去了,怎么没完?所以,还得回过头来讲第一个不能照旧,也就是分析统治阶级能不能照旧统治下去。
这里面,就要讲边界的问题。在既定的条件下,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和代表他们利益的执政党,他们的能够调配的资源是有限的。比如说张三,日产1000斤蛋糕的时候,不吃不喝也就能给出1000斤。他们决定把蛋糕究竟是给李四,降低其反抗意愿,让他暂时别掀桌子;还是给张三,增加其治理能力,让他拿刀看住李四,取决于哪个更省蛋糕。也就是说,治理的收益必须大于妥协的成本。
而且,不要忘了,治理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比如说,前段时间有部讲清华校史的电影很火,叫做《无问西东》。其实很久以前有部讲北大校史的电影也很火,叫做《建党伟业》,片尾船上只有十几个人。后来大家也都知道了。假如说,把每条船全都管起来,搞个实名制,结果会怎样呢?那会花掉更多的经费。为了监督这些人有没有真的在落实实名制,那会花掉更多的经费。为了监督这些人有没有真的在监督那些人有没有真的在落实实名制,那会花掉更多的经费。
结果,我们再看后传,也就是之前讲过的《建军大业》,国民党看似治理能力不弱,甚至把毛泽东都活捉了,但基层的临时工收了6块钱就把毛泽东放了,与此同时,很多年轻稚嫩的青年学生只不过读读书就被当做共产党抓了起来充数,甚至把很多身经百战的国民党员都抓去杀了。这就是说,由于治理的范围过大,造成治理资源被稀释,结果使得为统治阶级维持社会治理的人们得不到必要的激励。
得不到激励很危险。想想看,为什么临时工会为了6块钱放跑毛泽东?因为毛泽东自己原先贵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的时候,甚至拿不到薪水。连中宣部部长都拿不到工资,底下一个临时工过的是什么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人家首先就会出工不出力。
出工不出力,甚至以权谋私、中饱私囊,这还是好的。至少,蒋介石打到1949年都混到了这步田地,好歹还带着上百万人转进台湾岛。戈尔巴乔夫就没转进库页岛的本事。因为在激励不足的情况下,统治阶级的反动分子已经组织起来了,叶利钦振臂一呼,内生的反对派一下子就掌握了政权。
所以,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意味着他们落入了这样一种两难境地:假如收缩一下治理范围,那么,留出的政治真空中会产生外生的反对派,这是要完的。假如维持甚至扩大治理范围,由于治理资源被过分稀释,得不到有效激励的部分治理人员会反过来组织成内生的反对派,这也是要完的。要不然,能管这个叫“伊里奇陷阱”吗?
还记得我们一开始讲的“三个代表”吗?我们讲到现在,只讲了两个,还差一个,那就是:“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点很重要。先进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一套能够产生精神激励的主流意识形态。
激励不仅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也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讲,干部队伍要高素质专业化。其实,低成本也是很重要的。年薪百万,招一群高素质专业化的人,不叫本事。福利分房,招一群高素质专业化的人,也不叫本事。月薪不过万,还能兢兢业业为了群众服务,这才是本事。
要做到这一点,通俗的说,讲钱是不行的,得讲情怀。
情怀是哪里来的呢?首要的一点是,使人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是正义的,而且是终将要胜利的。这就需要先进文化,需要主流意识形态。但是,精神激励不是光靠重复去说的,不是说,你把口号刷了1000平米的围墙你就有1000平米的效果,主要是看理论体系能不能说服人。
要说服李四,让他理解张三和他的差距是合理的;要说服张大三,让他相信为张三办事是应当的。要做到这些,不把蛋糕切的稍微均匀一点,是做不到的。7斤和3斤,能够解释成能力的差距;98斤和2斤,能够解释成格局的差距;999斤和1斤,准备怎么解释?稍有常识都看得出,唯一的解释就是:张三有刀。李四看明白这点,天天琢磨着要掀桌子,于是,需要更多的蛋糕去安抚。张大三看明白这点,天天嚷着要更多的蛋糕才出工。这样,就离“伊里奇陷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