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9日清晨,上海吴淞口,沈崇诲驾驶的2904号飞机发生故障,机舱里可以看到下面的日军旗舰“出云号”。
甲午战争后,日本从清政府手里拿到了巨额赔款,一部分给了海军组建六六舰队,出云号就是其中之一。它做过天皇座驾,参加过日俄战争和一战,侵华战争里在江阴海战击沉多艘中方舰艇。
沈崇诲没有返航,他开足马力,推下机头撞向出云号,重伤敌舰,以身殉国。《半月谈》杂志说,沈就义前高喊着空军誓言:
我的身体、飞机,当与敌人的飞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沈崇诲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就义时年仅27岁。清华百年校庆电影《无问西东》里,王力宏扮演弃文从武的飞行员沈光耀,原型就是他。
明年4月是清华的110周年校庆,可是校友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昨天,腾讯和清华大学宣布就110年校庆专门搞了一个合作。大星看了看,腾讯不但要给清华拍校庆纪录片,还从去年9月就开机了电视剧《我们的西南联大》。除了文艺范的合作,还有很实际的“云孵化”和“云实习”,鼓励清华的学子们和腾讯一起搞搞事情。
不但铭记历史,还帮扶未来。这个合作可以说是非常有心意了。
讲到铭记历史,在签约地点不远的北山坡下,有一块黑色花岗岩石碑,上面刻着51位清华校友烈士人名,沈崇诲的名字就在前十位。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南迁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刚落脚没多久,长沙会战打响,教育部提前给学生放了寒假,宣布1938年开学昆明见。
学生们有的坐车,有的乘火车,有的靠铁脚板走了一百多天,1938年4月4日,全部师生抵达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三所大学的学风差异很大,北大是民主自由,南开是活泼创新,清华是略显沉闷的严谨求实。
学风的激烈碰撞中,诞生了西南联大的校训:
刚毅坚卓。
大星看过数据,西南联大在昆明办了8年,学生累计不超过8000人,超过1100人弃笔从戎,这其中还不包括已经从清华毕业的沈崇诲。
他们慷慨国难的样子,真的当得起这四个大字。
本月清华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校长邱勇宣布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主题为“自强成就卓越,创新塑造未来”。“卓越”来自清华精神“爱国奉献,追求卓越”;“创新”来自清华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签约仪式上,代表腾讯出席活动的副总裁程武,毕业于清华,分管阅文集团和腾讯影业,他和代表清华的党委副书记向波涛一起讲起了西南联大的“刚毅坚卓”。
网上有很多文章说马化腾当年高考分数700多,够上清北但因为不想离开家乡所以选择了深圳大学计算机系。这种没来由的文章,大家看看也就算了,但有一件事情是非常确定的。
1983年深圳大学建校时,北大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人大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马化腾就读的计算机系,脱胎于清华人来建的电子工程系。
所以小马哥是非常有清华情节的。
2010年12月,马化腾和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教授一起见证了双方共同建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腾讯互联网创新技术联合实验室”。
那一年,QQ在线人数破亿,腾讯正在发力移动互联网元年,日子过得刚毅坚卓。
4年后,微信和支付宝激战正酣时,这个实验室被升级成了校级实验室。代表清华参加揭牌仪式的,就是现在的校长邱勇。
联合实验室取得的成果包括承接国家核高基、863重大专项、发表高水平的优秀论文、支撑腾讯业务的技术成果转化、申请业界领先技术的核心专利等等。大星查了一下,里面有一项技术叫:
基于用户行为建模的游戏推荐技术。
这是什么技术,你识得唔识得呀?
大星查了一下,10年来,腾讯和清华的合作遍及科研、文化、教育、公益等方面,仅仅在教育领域就覆盖了创业者、前沿专业硕士教育、青少年科普等等。
疫情肆虐时,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第一时间向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500万元,支持新冠疫苗研发工作。
在此次合作中,双方的重点实验室之间还将开展“云孵化”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明年还要共同推出“云实习”项目,腾讯将向清华开发云与智慧产业群的多个实验室、腾讯影业、阅文集团、腾讯游戏、腾讯视频等核心业务,依托“腾讯青年”小程序,每年为清华在校学生提供不少于100个在线实习的优质岗位。
有两件事成功人士做了永远不会被批评。一是读书,二是慈善。
有些成功人士在两件事里还能找到连接点。比如黑石创始人苏世民,出手向大学捐款毫不吝啬,给了牛津大学1.5亿英镑,给了麻省理工3.5亿美元。彭博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给母校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捐款,一出手就是18亿美元。
小马哥这几年在教育领域没少捐钱,拉着一众大佬投资了西湖大学主要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着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拉上腾讯其他三位创始人一起向母校深圳大学捐款3.5亿。
中国人是讲究尊师重教的,1000年前范仲淹写过一篇《严先生祠堂记》祭奠自己的精神导师严光,里面讲: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你以为他讲得是老师,其实讲得是精神传承。
今年初,腾讯和清华大学、Science一起搞的青少年科学小会上,8位全球顶尖科学家给现场1000多名青少年和线上近1000万观众科普了科学界的新进展,他们发现,青少年朋友最关注的是:
天文学。
1986年4月11日,在深圳中学读初中的小马,用父母攒钱给买的天文望远镜第一次看到了哈雷彗星。
现在,他来给孩子们打辅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