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有两件事,值得说道说道。
一件是上海的人才新政,一件是教育主事部门宣布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的成果,清华已经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北大全面实现了近期目标。至于其他的院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先说第一件事。每日经济新闻上有篇文章,这4所大学,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上海发大招,一年能抢上万人才。这篇文章分析得很清楚。我就不再多说了。
我看完这篇文章,最大的感受是,人生来是不平等的。出生不平等,你出生在官宦人家,富䘰商人家、和出生在贫寒人家,不一样。你出生在北上广深,和出生在农村山区,也不一样。
凡是相信人生来平等的,都中了读书的毒。所以人生识字糊涂始,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第二件事,我没上过世界一流大学,但我去过世界一流大学,哈佛,麻省理工去听过课,虽然英语不行,听得昏昏欲睡,但好歹去过。
我的意见,世界一流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先把围墙去掉,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02
有本书,叫《把自己作为方法》,是项彪和吴琦的对话:
项彪:说实话,西方教育还是比较强。我们这种咬牙坚持的能力比他们强,学了西方学生没学的东西,但平均来看,他们的工作热情、纪律性比国内教育的学生要强。
吴琦: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在互联网上最大的共鸣就是「丧」,现在条件变好了,自由度变高了,也有自己的爱好,开始有自己的fun了,结果却陷入了一种普遍的沮丧,好像一切没有意义,也看不到生活的变化。
项彪:Fun的意思就是能够对事情本身发生很大的兴趣和热情,不需要外在的回报来刺激热情。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活生生地逼着你去想回报....(价值)取向就非常不一样。
吴琦:(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可能到今天也没有彻底结束,那些很「丧」的年轻人依然身处其中,只不过可能他们主观上不把这些进步当回事。
项彪:我们需要替代性地提供生活「意义」的来源。
我们读书、理解人类社会的规律,都一定要和自己这个人发生关系。
读好书、考好学、找个好工作、家里给买房子,一直是将「意义」外化转移,到最后没有必要转移了,就是要回到人本身。
《把自己作为方法 - 与项彪谈话》/项彪、吴琦合著。
03
豆瓣上有个话题:哪些瞬间让你真切地感觉到了生活的荒谬?
蒋方舟讲了一个故事,说某个一直打游戏的年轻人,有天突然彻底卸载了游戏,说再也不打游戏了。问为什么?他说某一天,他的小孩突然病了,要花很多钱那种,他突然感觉到了生活的无力。他再也不能游戏了,他必须去面对生活的残酷,为了他的孩子。
去年的今日,我写过一篇《姿态》,里面写到:
大早上,看见微博上两个文化人在借着余华的小说《活着》谈人生:
甲:王朔以调戏的方式解构宏大叙事,余华以悲剧荒诞剧交织的方式解构宏大叙事,莫言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解构宏大叙事,他们对于记录历史、更正观念、恢复常识、唤醒人性功不可没,在这一点上,他们做的比鲁迅出色,鲁迅是左翼风格,以批判传统的压抑秩序烘托、构建一种貌似超凡脱俗的宏大叙事。
乙:福贵经历了人生难以想象的痛苦,却依旧坚强《活着》。余华用人文关怀之温情来描述这种苦难中的坚韧,这是他成功的地方。然而人们要问,福贵凭什么还能活着?余华给不出任何答案。答案在哪里?在鲁迅那里。福贵要么麻木自己,要么当阿Q。“皇帝招我作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福贵只能这样。
04
刚刚八戒问我,,师父,你说上海出台这样的政策,是不是涉嫌歧视,学历歧视?
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那我们学饲料专业的,是不是就连青岛都不能来了?
我回了他一句话:我就歧视你了,你怎么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