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城市群时代,中国青年的爱与愁何去何从? | 新潮沉思录

2020-09-22

文 | 飞剑客

最近,恒大的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庄严宣布中国已经进入都市圈城市群时代。好,标题让人很有精神。任先生自从进了恒大以后,一直都从宏观经济上为一个负债近两万亿的地产企业的卖房事业破局,本职工作是宣传,可谓尽心尽责,先是大力鼓吹全面开放生育,后是新基建,前者是忧虑日后接盘的人不够了,这和工薪族养老金短缺的恐慌是同调的,后者是建筑公司分羹的本能。两者齐出,不利好于地产,是不可能的。

 

有意思的是,在论述城市群历史趋势不可阻挡的时候,任先生提到了过去几十年,中国区域国土规划长期存在两派之争:一个是计划经济余毒的“小城镇派”,一个是市场要素驱动的“大城市派”。最后中国区域国土发展战略逐渐定调,明确发展城市群为主体,两派之争才落下帷幕。

 

实际上,限制大城市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并不存在派别之争,即使有所谓派别,这个“小城镇派”也从来没有妨碍过改革步伐。在八九十年代,考虑到城市人口过多,承载不了更多就业压力,农产品若是供给不足,这个时候城市的稳定就不复存在了。做出的小城镇战略的选择,一来小城镇作为城乡二元分割下的突破口,它亲近农村,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收纳,致使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繁荣,二来其本身为之后的城市化奠定基础。

 

至于“小城镇派”是不是任先生所言的计划经济洪水猛兽的“余毒”,而大城市发展则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也可说道说道:乡镇企业今安在?他们创造的大量剩余价值,以及税收财源,多数都被县以上的政府抽走。这意味着小城镇们没有自己可支配的财源,也就没有话语权,渐渐消失了,紧接着消失的是县城里的国有企业。真正拿到好处的,其实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甚至可以说,大城市依靠了行政计划拿到最稀缺的土地资源,拿到各种规划和管理的权限,建立良好的财权体制,得以获得发展机会,进而生长出如今的历史趋势。任先生卖力吆喝的进程,聚集才有效率,却在拆自己底层的市场逻辑的墙角,我看很有精神呐。

 

言归正传。我们进入了新时代。这等规模的城市化,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无论是政策手段还是市场手段,争取再把数几亿人塞进连绵的都市圈,进而卷成一股周而复始的循环,已经成为我们这代一半以上的人无可避免的命运。

 

在这样不可避免的命运里,农村在萎缩,这是不言自明的。很多城市也会萎缩,走向凋零。也许资源枯竭型的城市是我们最早感受到的,前几十年飞速发育的线性发展观失明的地方。这种进程经常是不可逆的,我们能做到的是凭吊,站在荒废的工业残阳前,凭吊昔日辉煌,凭吊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方式就是做成工业旅游路线。但你未必能改善它,只需调整城镇体系的职能。

 

有一种收缩是处在城市群、都市圈中间地带的尴尬之地,都市圈城市群意味着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彼此献祭。只要旁边一只巨兽一开口,比如开放落户政策,就能让人口要素流动明显起来。你的血肉可能对别人来说是塞牙的,如被北京、天津包裹的三河,搞大长沙下的株洲湘潭,西成之间的汉中,成渝之间的遂宁……如果市场巨兽觉得自己没吃饱,你很难指望它管饱其它小弟。

 

还有一些只是人口流出,但城市规模并没有缩小的中小城市,前两年还在积极卖地建房,摊着烧饼,吃着士绅化的火锅,而在2019年棚改货币化终结,发改委文件中说“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烧饼要少吃了,因为不能强体,幸运点的要被省会来建群。这是一个思路转变的过程。

 

这个时候,全国规划了19+2个城市群请君入瓮。似乎只要是一个省会城市,就必须东拉西凑小弟建个群,比如南宁推北部湾,太原拉晋中,昆明拉曲靖,兰州西宁面面相觑……很多东西停留在概念炒作上。在存量有限的情况下,多数小城市产业结构长期单一,缺乏资本,而二线城市未必想松手给任何东西,所以大多数在城市群概念内的城市就很难吃到集中发展的红利,反而小城市可能送人给省会做嫁衣。

 

这样看来,有潜力能够形成城市群的格局的,并且成为内循环主动脉的,目前只有四个,事实上有真正框架的只有两个。城市群内的共同特点是核心城市人口增量占比均超过整个城市群的六成。华东有长三角,华南有珠三角,华西有成渝,华北有京津冀。京津冀就不说了,政策资源最集中,还有河北东北的后备箱;长三角是中部地区总出海口,从上海起,通过南京、杭州和合肥的交通,最后可到勾到大关中;京广京九铁路像一双筷子,把改开早期的人口红利与要素夹到珠三角的碗里;成渝还在互扯大饼,要富集到以上三者程度还要时间。当然,为了符合内循环的格局,华中或者中南将来要有一个。

 

是长株潭吗?其体量堪堪武汉,但在二线都市圈范畴,还不够格,所以要造出长中游城市群概念——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三角,交通线路和长三角一样密集,还能把郑州协同进去,但这本身就是非市场化构思,导致这个进程比其他“自然”形成城市群的进程困难得多,因为长沙、武汉、南昌这些城市,都是产业结构高度趋同的地头蛇城市,没有共同市场,怎么把一堆地头蛇城市用铁路扭合起来,这是一个问题。强扭也不甜。

 

几个主要城市群不同于纽约、伦敦之处在于,这些主要的中心城市(尤其是京沪穗)都有很大的腹地经济支撑,市区人口的密度相对集中,城郊遍布工厂和家庭作坊,这一点与西方的住宅郊区化不同的。中国特殊的城市密度、人口引力和城建逻辑,基于对卫星城镇的“虹吸”,以维持超大城市的世界级消费水平,当然,最重要的是房价。

 

然而,当城市群产业集约化之后,产业链可能会越来越封闭。这些主要的城市群的产业闭环正在形成。正是这一点对制造业逐渐不济的内陆腹地城市,是雪上加霜。更遑论中西部那诸多规模在100万左右的小城市——他们一直在靠财政转移支付下的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群体在拉动消费。如果从整个内循环的战略的角度出发,他们亦不可丢失。

 

在此之前,中国的城镇化模型是:山区居民向山下转移;乡村居民向镇街集中;镇街居民向县城集中,县民向市区集中;三四线市民向一二线市区集中;四线及以下的市、县,都是流入小于流出,人口继续向一二三线城市靠拢。

 

而在城市群基本形成,产业链封闭以后:一线城市高房价耸立,要高端人才,中端无产者遥看无望,发挥996余热便去二三线,二三线就业岗位少,一部分流回老家考公成家;二线城市出台新政策,或者像长沙那样靠房价洼地,想要中高端无产者;三线城市再接收一二线挤压出的过剩劳动力;四线城市会回流一撮在考公考事挣扎的人。

 

当然,以上说到能回流二三线的年轻人,大多是有本科学历的,他们是“天然的城市居民”,也是网上声讨内卷和资本家的主力。但别忘了,还有另一拨年轻人,也就是来自村镇的广大青年,他们其实并不在村镇,他们也在城市里,随着制造业越来越惨卖力,看不到希望,他们就会跑到一二线服务业,在跑外卖和快递,成为新型无产阶级的主力,被困在街区和算法系统里。在城市里他们更多时候是隐形人,婚恋市场上不可能有他们的身影,

 

有这样一拨群体存在,使得最近出镜率高的忠良温铁军老师的方案就有可捉摸之处。也就是说,如果不盘活村镇资产,这部分人将陷入无枝可依的境地,城市就会难以消化危机。当然,四线城市以下县和乡镇,承载着不仅仅是消化危机的重担,还承载着生育率的隐忧。

 

毕竟内循环下的一二线城市是会自带规模的绝育功能,生活压力会限制人们的生育意愿,生孩子是一种高消费行为,况且会对女性的职业发展前景造成很大影响,不结婚也能活好。即使国家出面给一二线的人们进行生育补贴来减缓这种压力,一般收效甚微。这个时候三四线及以下保守气氛浓,生育率高,就是要承担人口生产任务,所以必须要让广大青年有枝可依。

 

所以要转变观念,一二线城市出现大龄未婚人群是正常现象,不必像知乎男性用户那样集中对“剩女”抱有敌意或者暗讽,这不好,容易显得自己饥渴。现在看来,三四线以下造人,一二线不结婚生子也能把钱用于消费促进经济。这也叫内循环。当然,如果温老那套可行性不高,可从本文重新回到玄处《外卖小哥,困于内卷》的结论,没卷的别急,快了,再等一等。

 

最后再说点有的没的:

 

遥想14年我第一次接触那会的逼乎,在做特大城市还是城市协同的问题上,彼时逼乎的主流是北上广漂蚁族,或新晋的大城市居民,都充满着光明的未来,在这个问题的态度上倒是一览无余的,都在论证马太效应强者恒强那是天经地义。五年过后,资源过度集中导致房价暴涨,舆论风向就没那么急进,甚至内卷这个词被广泛使用。

 

我突然想到高一高二那些遥远的下午,当时的同学,都是看中国好声音并且和周围人积极讨论的人,而我则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聊什么,因为我本质是一个乡下人,连手机也是大学才有。现在来看,霍尊最后赢了莫西子诗,这是一个象征。

 

在多年后在深圳,在告别诸多同学的傍晚,列车飞快地奔逝,我才明白,中国过去经历的最主要的进程就是城市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最深刻的矛盾就是城乡关系的矛盾,但是城乡关系太抽象,具体到人,就是新进城人和老居民的矛盾。

 

“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相互关系。”

20 人喜欢

精选留言
  • 文章的逻辑是这样的:先说一部分小城市会坍缩,一部分虽然还在扩大规模但是人口再流走,国家考虑到这个问题,就开始搞城市群,想协同发展,但实际上大多数城市群都是炒概念,目前只有五个看起来可行的城市群,论述之。过去的模型是小城市流入大城市的单向逐级模型,而一旦城市群和封闭产业链奠定好,就会形成人口流动循环 ,一二线的中端人口回流三四线部分,但是来自乡镇的低端的劳动力无枝可依,他们回不了农村城镇,在城市又是隐形人。你想要这个趋势,就要明白都市社会的生育率会走向雪崩,真正可以依靠的还是三四线及下乡镇,这就形成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笔者想到了温铁军开的药方,但是可行性不高,总之这个大城市化的趋势让人爱也让人愁。
  • 终有一天,我们会被遗忘 东北的妓女,华北的工人,西南的农民。 血流一地,却歌舞升平
  • 温铁军的方案实际上有个很好玩的地方,就是,他最后有可能会塑造一个强大的农村垄断组织和城市讨价还价,但对生活在其中的一般人,其实和在城市本质上无区别,另外还有乡贤阴魂不散,所以,卷吧
  • 大城市燃烧人肉电池 小城镇和农村生产人肉电池 特色永动机
  • 回了老家,就只有体制内这一个次优的选择,其他的都没有了……
  • 我们终于迈进社会(ZB)主义高级阶段了!
  • 都有光明的未来(指租鸡青一)
  • 在县城里,除了进入“体制内”,还有其他体面的选择吗?
  • 重推所谓的乡贤,不是蠢就是坏,依靠乡贤治理农村,看看鲁迅的文章再说,人性不是时代可以改变的
  • 温的方案,用农村的土壤培育出封资结合体来为城市的大资本当缓冲,是明显的改良主义的措施,还望各位能擦亮眼睛;驱虎吞狼并不符合我们广大无产的利益,学习、准备并蓄势“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 不要太认真了,任国师只是给恒大汽车写广告呢。
  • 汉中作为两个大城市的中转站的确是挺惨的
  • 看到文末,背后老哥外放的抖音刚好出来首悲凉的bgm,我的筷子慢慢停住了。时代的引力在心里掀起波澜,眼泪一酸,鼻子就淌进吃一半的猪脚饭里。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
  • 乐观一点呗,自动驾驶和高铁新城,通勤时间缩短后,是可能出现小城镇的新都市圈的,所以城镇化和新基建是在一起的,领导也说了新基建里大部分都是5g和ai的落地,就不是传统基建。
  • 女朋友在教书,我警校在读。这辈子就只能待在五线小城市,待在体制内了
  • 和喵喵在知乎的文章一起看可谓余韵悠长
  • 没有根,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人的存在处境啦。 来世界一遭,竟然害怕繁衍,这样子和动物又远了一分……
  • 人肉干电池,哪来的爱与愁
  •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 礼失求诸野,野没了,礼何处可寻?
    我很赞同陈平老师城镇化的主张,但是现在登堂入室的是搞城市化的陆铭,一字之差,千差万别。超大城市是不可持续的,但是国内还是要搞超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群,想不通…
  • 👴🏻 服了,这评论区都有俩给农会招魂的? 宝岛1988年520运动不知道的话,“乡贤”二字总该知道怎么写吧。 现有生产力下建立一个有能力与超级组织讨价还价的全国性协会,结果必然是一只首先咬普通成员的怪兽。工会救不了铁锈带,农会也救不了空巢农村。
  • 内循环一条腿是激进现代化,一条腿是乡村振兴,两者汇集在生态文明的概念之下。前者注定不可持续,后者带来希望的微光。领导者就是在黑暗中看到微光,并勇敢循着微光方向前行的人。
  • 桂林地处珠三角、成渝、长株潭、北部湾的中点,这是真的无枝可依了
  • 其实农村农业塑造成垄断产业是最合适的,因为农业技术大有潜力,参考荷兰,日本韩国,成立全国性农会保护国内农业是有可行性的。难度在于农业人口太多,分蛋糕分不明白,只能三个和尚没水喝
  • 汉中至少承接西成,我安康可是啥也没有,就一个西安后花园(巨不喜欢这个称呼),我还想老了回安康养老,武汉感觉还是太累了…
  • 内循环不仅是内需,还能包括生育,内涵多多啊,我还是太年轻了......
  • 对于大城市来说,每年一波一波年轻人来这里工作,居住,缴纳社保,等到了中年干不动了,极少数人买房留在这里,绝大多数返回原籍,由他们的家乡承担养老,医疗,教育这些社会职能。 这对大城市的发展是个好事,但人年轻的时候正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好时期,就是结婚生子,年轻人在大城市做996干电池,是没有精力去娶妻生子的,这对我国生育率是个不小的阻碍。 即使捏着鼻子结婚生子了,要么把孩子带上,在大城市生活成本高,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攒不下钱,不买房孩子享受不到教育的福利;不带上孩子,孩子做留守儿童,会有心理问题。 在城市打拼的外地年轻人,总是要解甲归田的,总是有源源不断的年轻人来取代你的位置。他们需要早早思考一下自己的去留,在二三线城市选一处安家,如果是故乡,那更好了。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 之前看南开柳欣的 经济学与中国经济 因为没有相关基础,看懂的不多,只能看皮毛。 他提到了继续城市化,并且需要改变产业结构,现在的大部分所谓服务业是仆人经济,而不是服务业。 因此,改变产业结构,才是更好的解决办法。 温铁军那一套就算了。
  • 当农村能和城市讨价还价时,普通人方可在中间待价而沽。这就跟我们说“AMD,YES!”是一个道理
  • 我们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卷吧,改变的唯一契机或许就在于有没有机会继续做出增量,物联网或者第三世界?
  • 中小城市要发展,目前并没有自生动力,我们的产业结构很单一,用四十年追赶三百年的结果就是我们只有重点突出,广度不够,各地区并没有什么特色的产业能独立发展,中小城市只能承接大城市,超大城市的溢出效应。目前也就超级城市能有足够的自生动力,能够在政府推动下自我升级,排出多余也就是落后产能给周围城市群。并且高等教育人数也不足,查的很远,全面发展还是很不现实。
  • 终于抢到了首赞👍
  • 既然走资,就要走彻底,顺应历史的必然性,彻底消灭小农及小农意识,继续大力推动城市化,当下中国的大城市不是太大,而是还不够大,除去已有的三大城市群,我认为至少还需要建设四到五个大城市群,直到大都市圈承载60%以上的人口才能完成人口流动过程。
  • 猪脚饭,城中村,解决了外来干电池的吃住问题
  • 二楼的留言让人深有感触,最底层是没有出路的,哪怕是在前三十年又或者是温铁军的幻想乡都一样。依附于或公或私的垄断组织,只要上层建筑中的任何一环传出一点涟漪,都可能在他们身上激起千层巨浪。
  • 大势当头,可能更多的人会选择用酒精娱乐节目电子游戏麻痹自己吧 这样做可能中了消费主义的圈套,但是真的很爽啊
  • 我在看巴曙松的《城镇化大转型的金融视角》也是说产业结构需要调整,重构城镇。
  • 温铁军方案是不对的,按我说就是逆城市化进程,恢复小农经济,你都恢复小农经济了,封建反动派怎么可能不回来,这肯定不对。要说的话就是他的思路对,想办法盘活农村资产,至于是什么办法,要我说一个办法,农村农场化。
  • 我们和彼岸在真正的生产力拐点出现前可行的方法就是拼存量;彼岸靠的是一众小弟和各种手段结合的对第三世界的控制力,而我们就得从自己下手。 所以我们每个人就是在走一场没有硝烟,未来也未可期的血肉长征。
  • 原来作者这么年轻,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时候,我正好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 一个强大的农村垄断组织多好啊,至少农民不再毫无抵抗能力被城市剥削
  • 资本市场的增长逻辑,需要的是高淘汰。说的直接一点就是马尔萨斯主义。 资本市场根本就不想让养老金这种问题出现,所以需要的就是更加恶劣的生存环境对人进行物理淘汰。 发达国家的消极防疫就是马尔萨斯主义的实践。用病毒清理“低素质人口”。 中国的经济学者们都在学习资本市场的理论,和这种的虫豸一起,怎么能搞好社会主义呢?
  • 种群的繁荣并不见得与个体幸福相关,看看苏拉威西岛上的鹿豚,一个雄性长牙可以戳爆自己脑袋的物种反倒因为可以提前淘汰繁殖后的年老个体而繁荣昌盛起来
  • 阿西莫夫的《钢穴》可以看起来了——迟早我们都会住在大城中的
  • 人口的和需求的几何增长,只有爆生产力才可以化解,否则就必然发展成阶级社会。问题来了,爆生产力后呢?人口和需求继续几何级增长,到时候世界人口再翻一翻,开始新的循环。
  • 我其实并不向楼上那些人悲观,乡村只要土地所有制不变,基层党组织强健。所谓的乡贤和小微企业有什么区别
  • “即使国家出面给一二线的人们进行生育补贴来减缓这种压力,一般收效甚微。这个时候三四线及以下保守气氛浓,生育率高,就是要承担人口生产任务,所以必须要让广大青年有枝可依。” 我有点担心的一个事情是,如果这段话成立的话,中国的整体社会文化风气会不会出现短时间内的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快速两级分化情况?那么,在某些议题上,激进和保守的声音都会变大且会更加极端一点?这样的话社会思潮会不会走向极化,甚至有造成社会撕裂的风险?这样的话我们会不会出现一些美国国内出现的弊端?
  • 中国好歌曲选霍尊是资本的选择,是人情的往来,霍尊的歌和他人一样无趣,技巧满满,空洞无力。好歌曲里涌现了不少好歌,结果最后导(收)师(视)们(率)选了珠翠满头的青(呆)年(板)艺(音)术(乐)(世)家
  • 意犹未尽,期待续文
  • 问题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也不是一个办法可以解决的。 将京津沪广深等几个大都市只留当前比较差的一所大学,其它的全部迁入小城镇,尽量一镇仅一所,应该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当然会有很多问题,动奶酪了,但是利远大于弊,信息化时代了。
  • 当你学会了屠龙术,发现战场已经高楼林立
  • 改良,还是再来一次改变?
  • 只有京津没有冀,大京津,没有城市群。
  • 放弃解决城市低生育率放弃那些大好年华不敢生育不敢梦想未来的进城务工青年,这是逃避现实!指望小地方或者说后富的地区的保守带来的生育率,面对典型如互联网下沉的市场主体对规模的掘地三尺,能指望到几时。
  • 加强二次分配,是最有利的手段
  • 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如果“没有了你”,鹅城的百姓应该重建什么样的秩序?流浪地球中,虽然主角们的方案,早已经被以色列科学家提出,并且被否决,但是科学家们也没有计算出,用血肉点燃木星的决心。 大家讨厌乡贤治理的模式,认为是封建残余,可“小农”同样是对封建时期农民的称呼。关键是看谁引导,用什么引导,怎么引导,诸君请一起努力吧!
  • 维也纳—慕尼黑—柏林城市群是很有精神的温床
  • 无论是乘父母之荫还是倔强生长的,终究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属,无论锁死还是流动,你不想做选择,终究会有帮你做选择的答案。
  • 改良是不现实的,在新基建完善的背景下将一切打破重构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