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 | 叶主任

2020-09-10
伴着窗外的夜色,喝一口冰镇的北冰洋,又到了一天中最为放松的时刻。
 
主任我坐在键盘前,和我的读者朋友们聊聊天。
 
昨天,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谈了一个事情。主任我简要说一下。
 
我国医护人才总量、结构都还不适应健康中国建设需要。我国医护人才和结构,大体来说,目前是向着大城市集中的,越是基层的地方,因为生活水平和待遇的问题,越是难以招到人才,而大城市则是很多人想挤破头进去的。这就导致大城市医学生找不到医院,小地方医院找不到医学生。
 

这样的问题,其实不可怕,因为人都愿意跑去大城市看病,一个武威人,生了什么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西安的医院。更别提下面的县城,中西部地区的县城医院,现在很多已经难以招来博士生了。
 
这就叫,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那怎么办呢?
 
一要优化医护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防治结合的全科医学人才,医学院校要普遍开展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逐步扩大服务基层的定向免费全科医学生培养规模,中央财政继续支持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本科定向医学生。
 
全科医生,全会,但是全都不精。定向培养免费的全科医生,中西部总有家穷的孩子愿意去上,毕竟还有那么多人收入1000元左右。中西部出来,学全科,各种大城市的专门的科室,有专门的博士生能要,有的选择,自然是不愿意要全科生的。
 
这就叫,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即使是毕业之后毁约赔钱想要留在大城市,留不下也是一个大问题,公务员事业编又不能考,最后的归宿大多不是去私立的莆田医院,就是去链家或者美团,这也是防止有人把这个当跳板的保障。
 
当然,真有能安排子女的人呢,也无所谓了,这和gfs又不同,卫健部门不进常委,能量有限,给孩子换个好文凭还是值得的。
 
这就叫,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不过,虽然这些细微的缺陷可能存在,但是,全科定向基层的实行,确实有助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让大城市的医疗资源不再那么紧张,头疼脑热可以就近去全科医生那里治疗,实在不行再往上送,这是能够一定程度缓解看病难的问题的。
 
看病难,其原因无非是医疗资源的挤兑,现在社区卫生院能看小病了,二级医院能看不大的病,三级甲等医院能看大病。有多少钱,买多少服务,有多大碗,吃多少饭。
 
这就叫: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精选留言
  • 当前,还是不建议农村来的孩子学医,在现在的医生培养模式下,投资回报周期太长。 对于,担心看不起病的亲来说,金融开放,总有一款医疗保险适合你。 说白了,基础医疗体现社会主义特色,高端医疗向美帝看齐。
    农村孩子,建议学医。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还是很高的。最主要的是,能终身。
  • 毛主席批评过当年的卫生部长干脆叫“城市卫生部长”!哎,那个年代医疗资源下沉到乡村基层,一去不复返了。
  • 佩服叶主任,巴铁动手了
    我前几天怎么说的来着…
  • 9.9酒水节 只能说规模大了,资本厚了,屁股自然就歪了
  • 明白了,有多少钱看多大病,没钱不要得大病。要是真得了,你就按市场规矩来,毕竟是少数
  • 看不懂的新闻,在主任这得到了解答,教师节快乐主任!
    谢谢把我称为教师。
  • 那是不是以后农村出来的孩子可以适当考虑一下学医
    是的。
  • 医疗资源有限,医疗教育资源也有限,大量资源去培养全科医生,精英医师培养必然要减少。反过来说,大城市含金量高的医师岗位本来就差不多饱和了。对正在学医的农家孩子来说,预期中的基层岗位和几千块钱收入,值不值得熬夜苦读呢?
    去了,过几年就是前浪了。
  • 感觉揭道办里,老蒋开了坏头,一语双关!是不是?
  • 武威人病了为什么不是先去兰州?!跨省医保结算很难的 突然想起之前好像看到过的生产要素市场化的新闻,其实,政策再好也得一级一级的人去执行,可是这人那,不好管
    不懂国情!
  • “一个武威人,生了什么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西安的医院。”看到这让我很意外,这是啥公众号?再三确认,没错,是香山。我就是武威市民勤县人,在武威上班。我爸爸五年前颅骨修复手术就是去西安做的,效率很高,一个多月;效果也很好,回来就可以说话了;就是贵一点,七八万,不过大病救助给报了一些,还是很感激党和政府的。感谢香山,也更深刻的理解了有多大碗,吃多少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可以不上墙)
  • 这些全科分到地方,过些年就是前浪,而且根深蒂茂,也是弊大于利啊
  • 新华社夜读:不要因为一点错,就忘记别人所有的好。还能说啥呢?
  • 看主任挺久了 每次能看懂一部分 看懂的都挺佩服主任写能出来
    您过誉了
  • 多嘴说一句 青年医生、护士的日子并不好过,“前浪主任”一言能决定很多,投其所好的话,年轻人就剩下年轻了。 我们这小地方对医院的风评不是特别好(可能是个例?),时常爆出八卦。 我感到困惑,但是又想想这些都是人性。
  • 人才培养了,财政也要能跟得上。不然合同到了 ,照样跑了。市场配置的环环相扣
  • 四线省会城市,三甲公立医院能招来博士,硕士医生,但问题是本地三甲医院的医生都很排挤新进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因为高层次人才一来就能评到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占用有限的职称及职位。至少,大城市格局更大吧,人家不走还留着干啥呢
  • 以后的教育,是不是也会这样。
  • 既使是衙门花钱签合同培养的定向全科医生,真学到了本事的跳槽,照样可以由聘用单位来买毁约的单,而买单成本照样从患者身上掏出来的银子支付。这不也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 我所在头部二线城市省级卫健委直属卫生事业单位聘任副高级职称,今年开始明确要求必须县级以下基层卫生机构服务一年经历
  • 现在来说,比如医学院校,双一流毕业生的进大城市竞争,其他的进地方竞争。感觉快和全科的模式差不多了!
  • 医生,真的能带来很多资源,试问谁能保证自己不生病?越有钱/权的人越注重健康。而且绝大部分凭技术话事,真的是寒门和穷人的优秀选择了。
  • 和前几篇连起来看,忍不住想流泪,唉……
  • 坐标湖南某地级市,2家三甲(其中1家才升的),除了老牌三甲,其它二甲医院水平太差。其实这些医院待遇也还不错,但是为什么就没人才呢? 目前,很多医生都不让自己子女学医了,这也是大问题啊。
  • 第一眼83 看完再刷858 我知道我喝不上北冰洋 抢不到沙发
  • 我继母的祖上,是浦东的地主,她父亲(我也叫外公)也是个郎中。所以虽作为地主,但在乡下的人缘却相当之好,他的子女们,后来也得到不少资源眷顾,发展的都不错。从这个角度看基层全科医生这个身份其实也是一种基础的政治身份保障。惠及子孙。
  • 再有随着技术的发展,加强县级医院的检查设备,进行远程诊断。诊断后进行分诊。类似家庭医生模式。再加上我们现在比较先进的医保体系。将来中国医疗产业应该是最适合社会发展的。
  • 97年前,毕业生分配政策也能将一部分学习好的中专生带编制沉到基层。这些人的存在,使得欠发达地区部分乡镇卫生院可以做胆囊、阑尾,剖宫产,也出了一部分老百姓认可的“中西医结合医生”。后来,逐渐让基层侧重健康档案等基础工作,因为有了医保,都去挤兑三甲医院优质资源。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