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城市逻辑与成渝经济圈的未来 | 新潮沉思录

2020-07-28

文 | 大明湖畔容嬷嬷

 

 

两个特大城市的存在,让四川盆地成了中国内陆大城市密度最高的地区,也毫无疑问的成了西部的极核。双双位列二线强的成渝,会让大家的印象里面忘却人口严重净流出,人均GDP不高于河南省的现实。成都和重庆这一对西南的双子星,多年来你追我赶,在全国大都市中名列前茅,但大到西南的落后,小到盆地内部的塌陷,仍然是难以解决的。成都“吸血”的恶名便来源于此,而重庆则被揶揄为了“农村直辖市”。

 

作为直辖市,行政地位重庆当然更高,但成都毫无疑问才是西南的政治中心所在。我在成都曾经骑车误入过武侯祠旁边的一条小巷,街景迥异于其他地区——汉藏双语的招牌,藏A牌照的越野车停在路边,街头全是皮肤黝黑的藏民,其中我感觉接近一半看起来都像仁波切——真仁波切的概率在这条破旧的洗面桥街,大概远大于朝阳区。

 

成都是雪域高原事实上的首府,持续千年的西南重镇,连天府广场都有一个猴版的天安门广场的感觉——是的,成都是四川盆地的北京,而重庆当然就是四川盆地的上海。而重庆的城市逻辑,也同样是类似上海的逻辑。

 

从朝天门码头各自往长江嘉陵江的上游看去,盆地的全部水系和通航河道,最终都汇集到这个两江交汇的半岛。所以重庆天然是封闭的四川盆地开放的桥头堡,也是盆地物资输出输入的必经之地。但在自然经济时代,川东的山地丘陵的粮食产出并不能支持一个政治中心消费城市的消耗,而面积仅有9平方公里地形崎岖的渝中半岛,也没办法作为封建王朝的省城所在,是个府城兼巴县县城就很不错了。小得可怜的渝中半岛,在洋人来之前甚至一大半都是荒郊野岭,城墙里面不过两平方公里多一点大。“七星岗”不就是城外的墓地嘛。

 

当然这篇文章不是讲重庆近代史的,我要讲的是重庆是一个符合重商主义,工业经济区位要求的城市,在近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大变革中迅速崛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在封闭的时代成了封闭的四川的出海口,在落后的时代成了落后的四川的近代化的孤岛,成了农业省的四川的工业中心。1952年上海几乎占了中国近代工业半壁江山,如果是重庆在四川省内,那么比例只多不少。

 


作为近代化工业化孤岛的重庆,作为时代暴发户的重庆,在农业的四川省内部,和农业时代的政治中心消费城市成都的对立,在成都重新变成重庆的上级之后,就演化得越来越明显。成都布局了越来越多的大区机构,高校科研,而重庆布局了越来越多的厂矿企业。重庆的城市产出远远大于成都,而成都的核心资源远远大于重庆。重庆是小区域内转移支付的输出者,而成都一直是转移支付的受益者,生产城市与消费城市的矛盾,在更大的尺度上,又和上海与北京的关系恰如其分了。而重庆民间普遍的对于成都的不满也来源于此,“重庆赚钱,成都花钱”,直辖前重庆的城建破败面貌落后,自然也被归因为成都的“吸血”了。

 

当然“吸血”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价值判断,但上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重庆作为工业经济生产城市,成都作为政治中心消费城市的基本事实,是需要讲清楚的。成渝作为四川盆地的京沪这个比喻也是完全合适的。而现实是,四川盆地仍然是普遍意义上的中西部落后地区,仍然是劳动力高度净流出的地区,仍然是本地提供不了工业化工作机会需要农民工大量背井离乡讨生活的地区。

 

大家应该知道过去各地的国有企业总是不缺来自上海的干部和老师傅,也应该听说过改革开放初期在苏南乡镇企业兼职技术指导的“星期天工程师”。上海在自己是落后中国的现代化孤岛的时候,输出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助力全国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援地方。而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又作为外来资本进入中国大陆的口岸,江浙乡镇企业技术和资本的来源。上海是一个现代化的先行者与优等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的上海是共和国的现代化发动机,把工业化现代化向全国推进,这也是上海的任务和意义所在。

 

“农村直辖市”是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现实,也是国家要求的任务,而超过65%的城市化率,西部的对外开放高地,渝东北渝东南作为原四川省的最贫穷地区在重庆直辖市治下的脱贫和超过川北川东地区,也是重庆值得自豪的发展成就。而作为四川盆地的上海,重庆的使命就是,让产业经济惠及四川盆地腹地,带领一亿巴蜀人民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从都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来说,成都毫无疑问已经领先了重庆。更光鲜的城市面貌,更开放多元的环境,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压倒性的跨国企业区域总部。成都成为了耀眼的新一线之首,而重庆虽然在前列但相比之下逊色不少。

 

08年以来,出口型城市工业经济城市的相对衰退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是一个大趋势,都市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随着社会资本的爆炸性增长迅速成为增长的领头羊,而受益者也必然是核心资源和要素更为集中的中心城市。杭州和宁波从05年的高度接近到现在的彻底拉开,山东省因为缺乏极核与要素中心而相对衰落,集全省之力迅速崛起的合肥与郑州,都是这个大趋势下的小气候。重庆和成都还能大致上各有长短,在同一位面下竞争,也是全国范围内的孤例了。

 

广深之争越来越偏向深圳,双核的山东和辽宁都难以为继,成渝双子星的未来又怎么样呢?

 

除非,让四川盆地真正成为中国的第四极。——今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专题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会议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成渝之争经常被人看做零和,产业上同质,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距离太近,但事实上呢?重庆直辖20年,两座城市的相对地位是在共同进步的。成都的科教文卫和生产性服务业优势,重庆难以匹敌,但重庆的实体产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优势,又是成都无法企及的。成都更适合外来的高端要素落地,而重庆更适合把产业资本,把工业化推到四川的几十个依赖打工的农业县去,让四川的地市区县为重庆的工业产业配套。

 

相邻的川渝两个普通县城,荣昌和隆昌,城市规模和产业规模已经差距相当大了

 

大家都知道成都省内独大,第二的绵阳进不了前100。我这里还可以提供另外一个视角。现在的四川地级市和县有一个共同点,城建面积偏小,偏小的城建面积里面工业用地比例偏少。大量的县甚至地市都是公务员经济吃饭财政的现实。产业项目通常很难在四川地市一级落地,而基本不可能在县一级落地。成都自己本身也是资本净流入地区,也没有什么本土强有力的企业对下属地市区县投资,相反重庆倒是对临近的四川地市区县,有一些资本和产业输出。成渝经济圈的深化,这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城市的城建好坏,经济增长,科教文卫,总会是市民的自豪感优越感来源或者打口水仗的素材,但是,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最终要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的发展。还能有什么,比十四亿人的整体现代化更让人感动,并愿意为之奋斗吗?

精选留言
  • 成都:高端服务业 重庆:高端制造业
  • 今年上半年重庆GDP超广州了,不知道是不是内循环的一个标志?
  • “成都省”
  • 盆地的小气候很适合做一个“备份”。无论是冰川时代还是现在,一个容灾备份孕育的都是希望。
  • 反对楼上的说法,论政策支持力度,重庆是成都的n倍
  • 川渝是一家!——入籍上海的国企子弟自贡超人黄旭东
  • 2015年去过成都,从机场到火车站的大巴上看周围的景致,是有种京城的大气感!
  • 绵阳长大,长沙上学,成都工作,今天的两篇文格外亲切
  • 作为一个世代居住在重庆的人,我想说,重庆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太小了,成渝经济圈如果真的有未来,那么只有一个未来,重庆成为成都的一部分。重庆作为一个省来说太穷了,必须要有四川全部的扶持,才有可能和成都一样,这意味着重庆必然成为成都的一部分,四川的一部分也行。👴
  • 川渝的建设速度和台湾的回归速度成正比
  • 这节奏我巴蜀学子顺应时代大潮回去建设美好家乡啊说来我就是渝东南武陵人
  • 双核的山东和辽宁相对衰退,沉思录能谈谈同是双核甚至多核的福建吗……
  • 希望沉思录可以整一篇北方城市总体发展逻辑的文章,因为北方城市除了郑州,基本上每个单拎出来都是那么的不堪
  • 是事实,2地都有去投资建设,成都依靠政策支持力度大些
  • 成都产业规划还是很聪明的,文创、金融、软件这些都是除工业以外的新兴产业,没有一味在工业上和其他城市挤,现在很多影视作品特别是动漫都能看到成都的制作公司,工业上也慢慢在惠及周边,很多落户四川地区的大企业都在成都以外的城市建立新的产线,电子产业和汽车投资是比较多的,成渝城市群并不一定非要是完全竞争的关系,产业互补,分工合作,打造整个经济带的竞争力更重要。
  • 在重庆生活了两年…感觉说的挺对的,但是台面上,唉,就是看着亲兄弟一天天长大比自己成就看起来大了多了去了的复杂感(有点像同样成就的科研人和明星在一起的对比?)可能还是时代太浮躁了。抛去这浮躁其实都挺好的。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