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一篇随感,从卫青与霍去病说起。
这一对大汉的帝国双璧,不仅以痛击匈奴和封狼居胥血洗了汉高祖的白登之辱,其随后引发的匈奴西迁,更是推倒了欧亚大陆的多米诺骨牌,引发欧洲政局的全面洗牌。
而通过这一场汉匈奴之战,两人打通了丝绸之路联通了东西方的贸易,为汉民族带来了四百年的繁荣与高速发展,“韩白卫霍”也成为了后世的顶级名将的代称。
不过有趣的是,虽然卫青与霍去病都奋战在对抗匈奴的战场上,功绩也几乎相当,但是他们为人处世与带兵的风格却截然相反。
内敛的卫青带兵打仗力求处于不败之后而求胜,方略都是按照武帝事先制定,绝不逾越,而跋扈的霍去病则喜欢在未探明的情况下孤军深入赌一把,经常“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卫青带着的几乎都是汉朝将领,部队稳扎稳打不脱离补给线,但是霍去病麾下则有大量的游牧民族将领,部队建制和作战风格也与游牧民族相似,喜欢摒弃补给长途奔袭。
卫青体恤士卒,士兵们没喝上水自己绝对不喝,而霍去病则是“996”式的压榨,在长途奔袭中不恤体力,士卒多有饥饿伤病。
卫青重视基础福利和抚恤,霍去病则不吝于对战功给予巨额奖励。因此,很多老兵和普通士卒们喜欢跟着卫青打仗,而年轻人和大汉精锐则喜欢跟着霍去病博取功名。
看着卫青与霍去病的差异,会不会觉得有点熟悉呢?
如果对应着现代的企业管理,率领着汉朝主力按照既定目标稳扎稳打的卫青,更像国资委带领的央企,而率领了小股胡汉混编军队向未知领域突袭的霍去病,则更像阿里华为之类的民企。
这背后的差异,是两支部队分别被武帝赋予的不同职责,卫青们要保住的是对匈奴战争的下限,霍去病们追求的是大汉远征战绩的上限。
有了这个区分之后,我们会发现既不能以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战果,逼着率领着大汉主力的卫青们也去搞孤注一掷的突袭,也不能以卫青维稳大局的底线思维,来要求霍去病不能承担风险。
毕竟,率领着卫青一旦输了,那么大汉的边境防御就会肢解,匈奴将长驱直入把“五胡乱华”提前。
而霍去病赌博式的突袭,出发之前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成功是个概率问题,虽然霍去病的能力使得其概率被大幅提升,但是若把采样放大,乐视瑞幸式的失败就无法避免。
因此,对守卫防线的卫青们不必过分催促,对正在突袭中的霍去病们,其“996”式的压榨士卒也要给予一定的理解。
毕竟,霍去病的部队都是孤军深入敌后,战局都是转瞬即逝,把握不住机会,别说什么封狼居胥了,分分钟就会被匈奴大军围殴致死。
而这一套逻辑,不仅适用于企业和国家,对于个人也是适用的。
卫青跟霍去病行为的巨大差异,跟他们不同的成长环境有着巨大的关系。
舅舅卫青是马夫出身的“穷一代”,成长过程中他的“穷人思维”已经固定了,而外甥霍去病则是皇后卫子夫和大将军卫青呵护下长大的“富二代”,环境决定了他脑子里满满都是“富人思维”。
就像国内的富一代普遍都坚持着勤俭节约和小心本分,是因为苦孩子出身的卫青没有什么本钱也输不起,只能靠着不断的积累,因此往往宁可错失良机,也要确保有可以断臂求生的翻盘本钱。
而富二代出身的霍去病则反了过来,不仅可以快意恩仇射杀李敢,征途中哪怕士卒饿着肚子他也依然鲜衣怒马毫不在乎。
毕竟,就算真的输光了还欠了一腚沟子的债,作为富二代也依然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不用喊着下周回国远赴美国,也不用跟抖音签合同去搞直播卖艺。
而正是这种可以不断的试错和吸取经验的机制,使得经过过一次次生死磨砺,又能一次次走出来的富二代富三代们,其成材率和成功率远高于穷一代。
就像穷一代的卫青家族传承下去,就出现了可以只手遮天的霍光。
而这个逻辑,也是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发展会导致贫富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毕竟,有钱人家的孩子,容错率远高于普通人,而他们的试错成本却很低,输了也可以再一次东山再次。
所以,从这个角度也会明白,为什么中国政府对于科创企业的容忍度异常的高,甚至给他们专门搞了一个科创板板,跟严格准入的主板完全是双标。
因为对于希望开拓新丝绸之路的大汉来说,决定下限的老一辈卫青已经足够多了,未来缺的能够封狼居胥、决定上限的后浪霍去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