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半夜两点多醒来一次,看了一会儿微博,看到有人转发王小波的一段话,脑子里跳出来一个问题:
王小波何以成为王小波?
后来又强逼着自己睡去,迷迷糊糊中,脑子里还一直是这个问题,六点多再醒来的时候,就觉得特别累。
醒过来脑子里还是这个问题:王小波为什么能成为王小波?
王小波之所以能够成为王小波,在我看来,应该是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王小波有一颗孤单、敏感、骄傲、怜悯、丰富、自由不羁的心灵,这是先天赋予的,是神赐,是王小波成为王小波的先决条件。
第二,王小波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从小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前面所说的伟大心灵的发育。如果他出身在一个卖菜卖鱼卖肉的家庭,每天一睁眼醒来讨论的就是生计问题,这颗敏感孤傲的心灵,想来不会发育得这样完美。是人类伟大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滋润了这颗伟大的心灵的发育。
第三,王小波在山东农村生活过,又去过云南插队,然后又到了美国读书留学,在这个过程中,游历了世界上很多的地方,还在大学做过教书先生,丰富的生活,丰富的阅历,巨大的生活落差,让他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人生,认识了人,各种各样的人和各种各样的活法。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知识的滋养,有人类智慧的引领,所以,他的心灵一直是打开的,开放的,就像一条河,它流过去,流到了大海里,海纳百川,成其为大。
第四,他的心灵中不羁的性格,让他成为一个自由作家,生活的困顿,让他对生活有更多的感悟,对人类智慧的追求,又让他超越贫寒的生活,所以他的思想,才能通过他的各种文体的表达,呈现给世人。
第五,时代,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需要这样一个自由的战士,思想的旗帜,游吟的诗人,一个堂吉诃德,一个绝望到极点的浪漫主义者。人情天理,世道人心。离开了那个时代,可能王小波就不能成为王小波了。最起码,他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影响力和死后的名声。
第六,王小波的丰富,让每一个人都能从他那里获得共鸣,让他的笔触自由地伸展到一个时代每个人的心灵的深处,成为每一个人的王小波。
02
认真看看坊间出版的各类王小波传记,其实你会发现,王小波的生平其实很平淡,他的出生,他的成长,他的爱情,他的死亡,其实都很世俗,他和大多数人一样,随着时代的大潮,载沉载浮,很多时候,甚至是苟且生存。比如为了能吃上饭,他家里甚至把他的户口,落户到了山东烟台老家。
即便是创作,他也始终是个写手的形象,始终未能登上所谓的“文坛”,是为文坛外写手。
但偏偏就是他,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游吟诗人,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他的哥哥王小平在某篇回忆他的文章里,这样写他:
在我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内丹。他们行住坐卧,都如蚌含珠,默默孵育着这颗内丹,像练气士一样呼吸沉降,萃取天地间的精气,使这颗内丹在感觉的滋养中成长。当内丹大成时,它会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与外界发生感应,此时艺术家趣味大成,进入一种高超的境界,谈笑咳唾,皆成珠玉。这种内丹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纯美境界的把握,一种至高的品味。品味是游离于文字之外的,它与学问的关系不大。有的人学富五车,品味只是初等。有的人目不识丁,却具有一种灵觉,能与高品味的东西发生共鸣。无论如何,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品味差别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人们喜欢小波的作品,实际上是喜欢他的品味。他的东西,虽然有时语涉男女之事,但品味高绝,绝非皮肉滥淫之蠢物(曹雪芹语)眼中的色情描写。
事实上,男女之事,是一件上天赋予人类的恩物,挟带着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好而强烈的感受。如果用纯净的心态去看它,它就是纯洁的,因为它像风生云起,水流花开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
小波作品的价值,从一个方面来说,在于他显示了一种独特的高尚品味,一股尘世中的清纯之气。这些东西浅者识其浅,深者识其深,惟有缘者得之。而有缘人再传有缘人,这一团精神能量也许就此传递下去,不致泯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古人用风骚来指代一个时代的思想和文化,真的很有智慧。
王小波出生于1952年,去世于1997年。他的生命其实是和这个时代同步的,联想到刚刚过去的70年大庆这个宏大叙事,你再把王小波放回在这个时代背景里,你再想想所谓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借小人物的命运来折射大时代的手法,你会发现,王小波其实是这个时代的“旁逸斜出者”。
因为他的不合群,不同流合污,于是有了他的独特存在。
历史上常常有正朔与夷狄之分,何谓正朔,何谓夷狄,随着时间的潮水,其实是有变化的。就像当年诗经里的作品,风雅颂305篇,被后人歌吟的,偏偏是来自于民间的国风,乡间小调,倒更是正朔之音。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历史的严肃和诡谲,其实是同一个面孔。有时,上帝也会扮鬼脸。
-
Millersky作者
-
茉莉
-
庄生梦蝶
-
🍀Lily-wan
-
chen ying
-
恰逢雨时
-
万物有归途
-
巩伟作者
-
热干面
-
别看了我就是那个灵魂有趣的家伙。
-
Berriee
-
党现强
-
云贺
-
Bank潜龙在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