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攀登者》 | 新潮沉思录

文 | 刘梦龙

《攀登者》拍了一个凑合的故事,但这不是我们期待的那个故事。《攀登者》在拍摄过程中并不是不知道观众们期待的是什么样的片子,但它一定要辜负观众的期待,那就难怪观众对他不那么热情了。

当攀登者选择把第二次攀登作为重点,而非第一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逐渐偏离观众的期待了。但攀登者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它的重心几乎都在试图表现所谓登山家的人性与理想光辉,所以选择第二次攀登作为重点。这些却冲淡了它本应该体现的主题,那个火红岁月里,共和国的登山英雄的气质精神,而这恰恰要在第一次登顶珠峰最适合集中体现的。

什么是共和国的登山英雄的气质和精神?甘做人梯的刘连满在随时可能牺牲的最后时刻,为什么可以放弃登上珠峰的荣誉,宁可关闭氧气瓶等待死亡的降临,把最后一点补给和希望留给同志们。刘连满当时留下的遗书里第一句话,他在最后一刻想的是什么,是担心没有完成任务,对不起祖国和人民。他已经为登上珠峰献出了一切,但他还愿意做出更大的牺牲。我们就是期待看到,四位登山英雄,不怕牺牲,不惜一切,以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克服一切困难,把五星红旗和毛主席半身像送上珠峰之巅。这才是一个时代,共和国登山英雄的精神风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理想大于天,对共和国和它的缔造者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荣誉高于一切,而不是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得失荣辱。

为什么第一代攀登者会有这样的牺牲精神,这才是更重要的。1960年是一个风诡云谲的年份,这一年国家遭遇了经济困难,而上一年西藏地区发生了上层人物领导的叛乱。此时,百万农奴大解放,但西藏还在动荡中,各种外部觊觎西南边疆,蠢蠢欲动。第一次登顶就是这样的特殊背景里开始的。屈银华,刘连满都是旧社会穷困工人出身,贡布是参加解放军的进步藏族青年,王富洲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们不约而同的都经历过旧中国的困难,新中国天翻地覆的的变化,所以才会更加珍惜新中国的来之不易,面对生死抉择,才会有进无退,哪怕冒着牺牲的危险,也愿意为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继续前进。

而当电影把目光聚焦在第二次攀登的时候,人物的描绘实际上就出了问题了。方五洲,曲松林为什么一定要再次登顶,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证明自己,洗雪自己上一次登顶没能留下影像记录带来的质疑。杨光为什么登顶,为了给他已经逝世父亲的在天之灵,一个安慰,甚至医生在他的哀求下不惜给他徇私。至于黑牡丹,她完全是为了悼念李国梁而登顶的吧。即使他们始终都在谈热爱祖国,但他们内心深处的冲动却并不纯粹。

为了突出这种人物的内心,故事不惜对史实做了修改,却很让人产生和历史背景脱节的感受。历史上的第一次登山队并没有丢失摄影设备,只是由于黑夜条件的缘故,没有完成峰顶拍摄。但他们打下了第二级台阶的钢钎,埋下了重要的证物,这些都是证物,对他们的质疑其实更多来自对新中国的孤立。

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很难想象,完成第一次攀登的登山英雄,会在之后的十多年里,在自己国内遭遇来自普通人的全面质疑,这符合那个时代可能的情形吗?这种偏执的曲笔既不符合历史,也毫无必要。而方五洲等中国登山队员往复对乔治·马洛里的大段引述和莫名其妙的钦慕,贡布在二次攀登前在火绒寺众目睽睽下求神问卜,这些哪一点和那个战天斗地,自力更生的时代是相容的?又怎么会不让人觉得别扭和脱离时代呢?

除了和时代的脱节,应该承认,故事在这里的改编是不太合理的。李国梁的牺牲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小高潮,他的牺牲也突出表现了第二次登山队的缺少经验,负责实际指挥的曲松林因为长期悔恨导致的偏执。这个故事里很多事情都能找到原型,包括李国梁的牺牲,气象组的遇险,大本营气象组和北京方面关于气象信息的争论,第二次冲击时领导层的不同意见。但以故事里的表现出来,改编的过程中过度用力去突出人物彼此的矛盾和造成的困境,就不免让人产生那不是组织严密的专业的国家登山队,而是曲松林,方五洲为首的地方探险队的感觉。

故事里李国梁的牺牲和历史上邬宗岳完全也是两回事,邬宗岳本身就是久经考验的老登山运动员,所以才会成为队长,这和故事里完全由缺乏经验的年轻队员组成的第二次突击队就不是一回事,这种安排本身就不合理。而邬宗岳是在体力不济的情况,为了不耽误行进速度,才主动要求自己一个人留下来,最终导致牺牲的。

可故事里,李国梁牺牲的时候,宁可自己切断绳索,也要把前进的希望留给队员们,结果镜头一转,不加任何说明,队员们就在难得的窗口期放弃任务下山了,这岂不是辜负了队长的牺牲?

更不用说,大量添加的感情线,过多的儿女情长,实际上已经干扰了主线的叙事和合理性。整个故事花了太多的篇幅去试图表现英雄作为人复杂的那一面,却忽略了这个事实所要塑造的更多是共和国英雄超越于人的那一面。中国人的英雄本就不同于讲求个人主义的西方人的英雄,大局为重,舍小我为大我,这才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精神气质。

这也是这个故事让我们失望地方,演员们确实尽力了,每一个人都努力扮演了自己的角色,但却没办法正确的回馈观众们的期待。这是一个有趣,甚至悲壮的故事,我们不能说它不好看。但是它脱离了观众期待的时代背景,放弃了本应该尽力去承载的内容。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个故事的创作者难道不知道观众期待什么,不知道如果回应这种期待有可能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回应这种社会广泛的期待,还是说他们根本无法承担这种时代所期待的立意和主题。

故事里,徐缨和方五洲说他们之间心里有座山,恐怕在《攀登者》的创作者心里,确实有一座翻不过去的山。《攀登者》的创作者们,显然是不敢去用力表现本应出现的主题,好像觉得那是要极力去避免的,稍微用力就好像不得已一样,真是对不起它的片尾曲。

时代在变化,过去有一个很不正常的情况,只有外国人才能理所当然的表现高大上的人物,表现高贵的情操,而到了中国,中国人的身上,这就成了某种禁忌。恐怕不是人物不能高大上,不能表现高贵的情操,是拍故事的人自己不能看到光明的东西,以至于要本能的去避开光明,只想去表现黑暗。

毫无疑问,时代在变化,新一代的观众更愿意接受自己的英雄,自己民族的伟大情操。在中国过去的辉煌岁月里,这样的题材是并不缺少的,我们从来不缺的是气壮山河的故事和英雄,却真的缺少能把他们搬上大荧幕的人。我们总是期待故事的创作者们可以做出一桌好饭,往往看到的是给他们熊掌和鱼翅,结果他们只想创作出家常炒饭,甚至嫌弃这个材料给的不合适。

拍摄时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对比今年大爆的如《流浪地球》,《哪吒》等,《攀登者》从立项到上映的时间也实在太短,完全不符合一部工业大片所需要的制作周期。

我们也很遗憾,这样一部本应该创造历史的大作,应该在献礼题材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主旋律电影成功的商业化道路。如今,却只能在这样不温不火中度过黄金周。

这是极为遗憾的,这意味着优秀的历史题材还不能很好的搬到大荧幕上,宁可他们静静的等待着,我们也不希望他们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所糟蹋。

事情有趣的是在第一时间,无论导演还是编剧对故事变成这样都隐隐表达了不满,至少他们对市场的反馈是了解的。也许这部戏的初衷真的像人们一开始想的那样,会表现新中国的热情,会表现出那尊半身像,就像在这个国庆里强烈展示的其他时代因素一样。但它在制作过程中又是不是受到了过多的干涉,导致偏离了初衷呢?这些人就像他们在影响下拍出的脱离了时代背景的故事一样,自己也已经脱离了这个新时代,也将注定被这个新时代所抛弃。

无论如何,市场是一个很好评价体系,是一个很好的调整者。无论《攀登者》成功还是失败,在这个国庆,广大人民群众对时代的期望,对新中国的态度,对曾经的火红岁月已经如此明显的表现了自己的态度了。

既然是市场经济,既然这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我们也相信,就像今年的《流浪地球》和《哪吒》一样,既然风已经起了,时代变革的速度,是超越我们想象的。共和国的光芒不是一些人所能永远掩盖的,很快,市场也一定会有响应这个时代的作品诞生。


精选留言
  • 420
    其实还可以说说香港导演的成果变迁。对于攀登者,我就是奔着高举毛主席像的共和国男儿去的,在一个主旋律月的主旋律作品,群众需要看你一部珠峰绝恋?也就是演员勉强撑着,特效不错,这电影本质其实是烂片,只是大家不愿意讲罢了
  • 309
    《攀登者》为什么失败?请看一下这七天内发生的历史☞ 2019年9月30日上午,一号首长率领其他领导同志前往毛主席纪念堂敬献花圈、鞠躬瞻仰。 2019年9月30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先后发布微博状态人民英雄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爷爷去哪儿,短时间内获得10w点赞,5000+点赞。 2019年10月1日,庆祝大会直播前,央视给予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专门镜头,尊称为开国领袖。 2019年10月1日,群众游行中再次出现了坚持毛泽东思想方阵。 2019年10月1日晚,联欢晚会以《东方红》开始,以人民万岁烟花结束。 2019年10月2日,在微博上再次掀起了为6年前刘嘉玲在天安门城楼下合影状态下点赞的高潮
  • 305
    群众们想要气吞山河,可是某些人还活在小确幸里。
  • 170
    还有就是攀登者拍的让人缺少年代感,你说这故事是80 90年代发生的我也信
  • 161
    昨天去看了,整部片毫无逻辑可言,整个片里数得上的男女角色都在谈恋爱,章子怡还在演女大学生,一号总指挥只会讲官话,二号副指挥是个冲动上头的疯子,气象组基本没预测成功过。攀登过程中一个男队员看见女队员(暧昧对象)怕冷,割一半睡袋给她裹脚导致自己冻伤任务失败。太多太多槽点完全毁了这片子
  • 152
    三部电影全看了。目前讲集体主义最多的《我和我的祖国》票房最高,而之前呼声最高的《攀登者》,虽然有场面特效和名角,但是淡化了当年的时代精神,票房不太理想。《攀登者》主要是故事没讲好,加感情戏吧感情戏也没讲好,大场面大特效是有的,如果把集体主义展现出来,把毛主席半身像放上去,票房爆炸不是不可能。
  • 151
    不应该用香港导演,他们无法理解那个火红的年代。
    141
    作者
    大陆也乏人可用啊 能胜任的都不能分身
  • 64
    难道是制片人的问题?制片人是谁?求曝光
    141
    作者
    制片确实有问题 网上有公开的信息了
  • 119
    文艺界还是没有醒悟,还想着一边愚弄老百姓,一边躺着把钱赚了
  • 107
    哪怕就拍第二次攀登,按照阿来的剧本都比电影格局大得多,虽然没啥刺激动作也难怪阿来第一时间就把剧本出版了,这锅嘛,飞碟帽和任总好好背着不许动哟
  • 97
    想起来《铁在烧》里面老兵的话,大意是正是看到朝鲜人民被轰炸的惨状和抗日战争的记忆,才让他们下定决心不论付出什么代价也不能让战火烧到中国。不是牵牵绊绊,儿女情长才叫人性;那个年代的英雄,往往是由于比我们更深刻的阅历和深情才会选择做表面看来“反人性”的举动。 具体怎么拍,《红海》、《流浪》已经把答案写好了,实在不行拍战狼也可以。李仁港害怕拍成高大全样板戏,结果跑到了另一个极端。
  • 96
    第一次登山准备阶段的1959年,苏联队员准备出发时恰好西藏上层叛乱,他们来不了了。咱们的队员不能野外拉练,只能在拉萨的大院里面一边训练一边备战,后来还兼职押送俘虏。后来的中苏交恶,中尼边界谈判都是那个时候的外部困难,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真正了解第一次的来龙去脉,才能体会那为了理想不屈不挠的火热信念与意志是多么的伟大与崇高。
  • 94
    导演不行,格局不够,情怀缺失,失败在所难免
  • 88
    电影开播前我在很多地方都看到了大家对于半身像的呼声,以及对于第一次登顶过程的期待,因为那是共和国的英雄,我们自己的英雄。通过这样一部电影来表现共和国的人民勇于抗争,不怕输,更不会服输的民族精神,表现中国人的信仰!
  • 85
    格局小的人,能看到的都是小东西。在别的地方,可能一个人的故事反应人性,然而,新中国那段激情岁月,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壮烈,未曾体会的壮怀,更无法抵达的高峰。
  • 80
    一听加上儿女情长的戏,马上就没有看的欲望了。都不知道编剧怎么想的。
  • 75
    三部献礼,三个层次 我和我的祖国升华了故事,意外的好评 中国机长平铺直叙,故事依旧感人肺腑 攀登者……………?谁加的料谁自己负责吧
  • 75
    如果能按照爆出来剧本拍,是没有其他问题。演员都提出能不能淡化情感线了,某些人非要这样搞,那就gg
  • 70
    国庆三巨头,点映时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攀登者,哪怕知道李仁港是个坑货,我还是固执的相信在这个时间点,再加上吴京,李仁港也许不会这么坑。结果…… 当第一次登上珠峰,发现挖土不是为了半身像后,我心里就悬了。接着各种感情戏开始喷薄而出,甚至还有为了所谓爱情帮助训练作弊的桥段,然后我确信了,我的钱算是浪费了。唯一的安慰是,标杆吴京没有背锅,他还是标杆,这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攀登者的恶心被我和我的祖国补回来了,被中国机长(攀登者的衬托)补回来了。 哎……也算是吐槽,一个好题材就这么废了,太憋闷了。
  • 68
    没有爱情就不会讲故事,有了爱情就开始胡说八道。
  • 60
    时代的舆论和期待已经变了,如果还执迷于过去十多年,那是不行的
  • 55
    还有那个废弃工厂,六十年代新中国才成立十来年,百废待兴,到处都在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还能有废弃工厂?别说是把工厂废弃了,就是不能用的工厂,我们都能修好了接着用。当年解放战争时期的毛泽东号蒸汽机车是怎么来的?朱德号又是怎么来的?工人阶级连一颗螺丝钉都不会浪费!
  • 54
    中国机长看了点个赞
  • 47
    只能这么评价攀登者 不是烂片 却不是适合观众的好片 预告和正片内容的冲突也是很多人对它失望的原因之一 如果一开始就说清楚这更是一部偏向于剖析人伦情怀的电影而不是预告里的“为国登顶” 或许群众对这部电影会宽和的多 but有些黑子的评论还是太让人啼笑皆非了 ptsd吴京患者可算是过年了?
  • 46
    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电影人已经走到了他们时代的尽头。现在是新时代了,我们呼唤新的强国一代电影人导演们拍出真正中国特色的好故事。
  • 41
    其实攀登者体现“登山家”的精神,也未尝不可,但它的问题在于并不了解特定时代下的登山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当编剧用个人所界定的精神去硬套一个特定的时代,就必定会带来巨大偏差感。
  • 33
    我和我的祖国和中国机长都还不错,及格线以上。攀登者故事和我期待的剧情并不一样,感觉导演他甚至连国外这类影片都没有研究过
  • 30
    这部电影叫《珠峰绝恋》可能更合适一些
  • 29
    现在看起来,这个锅不能由李仁港来背。
  • 27
    香港的导演不相信所谓的宏大叙事的存在,只相信小家子气的个人主义情感,活生生把这电影变成了一次历史虚无主义的矮化。然而大陆的群众知道已经发生过的历史,确切知道宏大叙事存在过,自然是忍受不了这种自我矮化了
  • 25
    毕竟不能对李仁港指望太多
  • 21
    缺少马克思主义美学指导,被殖民者洗脑的导演格局太小,自然拍出来的东西和时代精神脱节。我和我的祖国,某菲的唱腔,污染了歌应该表达的精神,换某磊的唱腔,也许更好。某凯歌,还是难以排除西式解构的影响,正名应该就是我的祖国。
  • 21
    机长还没看,等抢个券再去看,其他两个都看了,攀登者的确不行,我和我的祖国中,白昼也不行
  • 19
    什么是共和国的登山英雄的气质和精神?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因为壮志而牺牲,为新中国而登山。 表现不出这一层作品就是失败的。
  • 18
    想起了斯诺对毛周朱等革命家的采访,每次特别要求他们讲讲个人的经历时,在他们的叙述中成为共产党员前的往事勉强清晰;一旦开始讲述自己参加革命后的经历,“我们”“红军”就渐渐变成主语了,他们已经成了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个人的荣辱渐渐淡去。
  • 16
    我们要看的是中国人的雄心壮志、为信仰而奋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结果发现被喂了两口哼哼唧唧的狗粮,不看也罢
  • 13
    明明可以拍一部纯粹的登山电影 结果非要掺杂些情啊爱啊这些有的没的 要不是演员演技还算到位 估计都要被骂出翔了
  • 12
    没有半身像 加了爱情戏 看了这不是之前看宣传期待的那个攀登者 直接弃坑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