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背后的历史逻辑 | 顾子明

近日,在深圳刚刚结束的高三模拟高考中,一所不知名的民办学校,突然碾压了传统的“四大名校”,在理科全市前10名中独占了6名。

要知道,清华在整个广东一年才招68个理科生和3个文科生。

因此,一个个望子成龙的家长,自然不甘心为数不多的名额就这么被挤走,纷纷都变成了福尔摩斯,把这家刚成立的民办高中挖了一个底朝天。

挖掘的过程中大家发现,这些在深圳考试的高三学生,有的曾在河北衡水中学的官方上出现,甚至学生和家长也频频乘飞机往返于河北与深圳......有“高考移民”的嫌疑。

于是,为了子女前程的家长们,迅速联合起来找到教委要说法,而广东省教育厅也公布将于明天,也就是5月10日对外省转入的学生进行学籍户籍的全面排查。

省教育厅厅长甚至表示,要做好高考移民清退工作,考后发现取消成绩,工作不力的教育局和学校,要被问责。

说到中国的高考移民,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可以说自从科举制度开始,这事儿就屡绝不止。

就像大诗人白居易祖籍山西,家在河南,但是他却没有在这几个地方参加“高考”,而是通过私人关系走了宣城观察使的后门,跑到安徽参加州试“高考”,并最终拿到了进士第四名。

而另一位大诗人王维,也是祖籍山西,同样没有在山西参加科举,而是凭借一手好琵琶获得了某公主的欢心,拿到了首都京兆府参加“高考”省试的资格,最后一路蟾宫折桂获得了状元。

当然在古代,这种“高考移民”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考生必须相互作保,一个考生如果作弊,其他考生也会跟着同罪,因此除非像白居易和王维这样特别硬的关系,否则很难作弊,毕竟大家相互检举的热情还是很高的。

不过这两位大诗人也没什么办法,毕竟当时一个州只给两三个“高考”名额,而唐朝安史之乱前,整个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重心在北方,山西河南那都是标准的“死亡小组”,竞争极其激烈。

因此对于白居易来说,去当时还是不毛之地的安徽,由于考生特别少,自然就有利于初赛的出线。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与如今炼狱模式的河北等地考生想尽办法跑到贵州去高考都是一个道理。

而京兆府作为首都,就像柳宗元说的“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在别的州只有两三个名额的时候,长安有时候有上百个名额,因此王维不惜一切代价混入京兆然就像在北京考清华那样,难度也会大幅下降。

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考移民”的背后,本质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均。

说到“高考移民”,很多处于山东、河北、河南等高考炼狱的省份,这些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都会很委屈,明明分数非常高,倘若全国一起考一起录取,很多原本上不了大学的考生,也都能考上理想的院校。

但是,把大家都局限在一个省里面,千军万马挤一个独木桥,自然是相当的痛苦。

其实,中国很早之前,醉酒的欧阳修和砸缸的司马光,就围绕着是否必须划分考区,而狠狠的吵过一架。

主张“以才取人法”的欧阳修,希望的是“绝对公平”,全国统一考试按照分数排行,而主张“逐路取人法”的司马光,则主张“相对公平”,如今类似,将国家划分成很多区域,按比例录取。

这两个方向怎么选呢?朱元璋给过一个答案。

洪武三十年,大明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来了,朱元璋启用78岁的翰林学士,著名的大儒刘三吾为主考。

本来,一切都按照正常推进,进士们纷纷金榜题名,状元郎陈安阝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成为了南京城里面炽手可热的人物。

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个状元屁股都没坐热几天,脑袋就搬了家。

当时,随着进士榜单的公布,一大群的北方北方学子纷纷跑到礼部鸣冤,因为考上榜的51人一色是南方人,没有一个是来自北方,再加上三位主考也都是南方人,因此北方的考生认为徇私舞弊。

这下朱元璋怒了,安排自己的侍读,洪武二十七年的状元张信带人重新阅卷,并让他专门挑选北方考生,可张信按照“绝对公平”的原则,维持原样,还是那51人。

这下惹得朱元璋震怒,将张信等人集体以叛逆罪名凌晨,甚至倒霉的状元陈安阝也被车裂,搞出了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冤案。

随后,朱元璋将51人南方学子的“南榜”悉数废除,自己重新出题重新录取,并全部取北方人入仕,史称“北榜”,并明朝定下了分南北取士的制度。

那么,一群南方状元被处决,冤么?

一方面来说,他们真的很冤,他们的确做到了“绝对公平”,就是按照成绩排行选人选文章。毕竟当时,随着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南方学子成绩高是理所应当之事。

而另一方面,他们死得也不冤,朱元璋没把他们株连九族已经算是运气好的了。因为科举考试除了为国取材之外,还有两个更重要的职责,一个是推动文化融合,另一个是维护社会稳定。

朱元璋的明朝刚打下来不久,当时中国北方被蒙古统治已久,而且明朝还扩张了大量非中华传统的土地,因此整个北方不仅各民族众多,而且对南方政权有较强的离心力。

而让北方人积极参与科举考试和取士,不仅可以推动游离已久的北方加速融入中华,而且为北方人才和世家们提供的做官机会,也会降低离心力并维护政权稳定。

所以,对于朱元璋和他的大明朝来说,为了科举背后更重要的使命,“相对公平”就要压倒“绝对公平”,甚至不惜借用两个南方状元的人头来向北方做出千金买马骨的姿态。

看如今的高考分省录取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给予很多老少边穷地区更多的高考名额,就是也是一种“相对公平”,这样才能推动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加速汉化,也为当地有能力的年轻人提供一条鲤鱼跃龙门的出路。

同样,对于直辖市这种带动全国经济龙头的城市,自然而然也会像古代的京兆府那样保持着绝对的优势,以汇聚资源。

所以呢,中国考试地域不平衡的背后,是一个人为的,而且短期内无法改变的问题。

就像唐朝的时候北方人白居易要去南方考,宋明时期南方人则想尽办法去北方当高考移民,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只要出现了“寻租”的空间,高考移民这个路子就很难被彻底挡住。

但是,考虑到分省高考和录取背后的国家意志,也会知道“高考移民”是国家坚决不会允许的,一定会进行极其严厉的打击。

而面对这个悖论,未来能够的解决之道,就像不平衡的问题要靠发展解决那样,随着中国即将开启持续的农村人口入城计划,中国政府将在二线城市推动大规模的高等教育,通过教育招揽村镇青壮人口,补充经济活力。

而随着村镇人口的逐步入城,届时,大量的城市群之间就可以实现人口的自由流通,那么未来推动统一的考试和录取,也就有了可能。

今天临时改题,加上连续几天在路上折腾,写的有点乱,请谅解。

明天开始正常更新。


精选留言
  • 339
    明公此文未能说服我。给老少边穷倾斜是为了相对公平,这ok.给直辖市倾斜,尤其是给天津倾斜?天津的录取率是江苏的好几倍,理解不能。
    515
    作者
    直辖市的地位,都是大佬们自己争取来的,那么自然就会为了自身获取利益,嗯,这个说的比较隐晦......
  • 94
    天下不可能有绝对公平一说,但的确可以实现相对公平。教育资源本身有限,而且分布极其不均衡的时候,比如北京上海这种,大学名额有侧重可以理解。那么,可不可以考虑按照相对公平的比例来录取和分配呢?比如这次事件的河北,考生人数较之广东是不是甚重?比如广东100个,河北150个,按照基本公平的比例录取,比如广东录取10个,河北录取13个。。。诸如此类。。。
    435
    作者
    广东在中央的话语权,远不是河北能比的
  • 199
    稳定和谐大于一切。而天子脚下,首善之地的稳定更是压倒一切。所以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外国也不例外。东罗马的皇帝首先要讨好君士坦丁堡的居民。法国大革命中各个领袖都要残酷的剥削外省人来满足巴黎的无套裤汉。所以诸位努力拿个北京户口吧,永远不会吃亏的。
    348
    作者
    是的,京兆尹的户口,是普通群众能力范围内,很赚的一笔买卖
  • 294
    比起老少边穷,京城才是被“照顾”得最多的,当年大家各地的卷子都做过吧,哪个卷最简单哪录取最容易不用多说了
  • 275
    遥想当年备考,心情沮丧时就找几套北京卷做着玩,甘之如饴的快感
  • 214
    我高叔祖父延嵩寿,是清朝光绪年间的拔贡。拔贡是12年考一次,每个州固定的两个名额。高叔祖父还考上,结果跑去参加戊戌变法,被砍了脑袋。
    242
    作者
    .........也算是历史的进程吧........
  • 38
    1资本和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教育落后地区必然受到教育发达地区冲击3.富源中学,东华中学高考移民虽然未违规,但违反制定规定的初衷!4 教育质量好坏在于师资,学生生源的争夺。
    216
    作者
    顶级的在于生源,中下层在于师资,我认为
  • 214
    应该叫现代化,而不是汉化
    151
    作者
    谢谢指正,哈哈
  • 62
    作为个人的我们,在整个民族国家面前真是太渺小了。难怪一直强调“历史的进程”
    182
    作者
    国家利益面前,连续两届的状元尚且拖出去砍头,所以呢,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 74
    广东的名额也实在是少得可怜呀.....
    178
    作者
    嗯,所以看到河北抢广东的,总觉得....何苦为难....
  • 110
    明公今天的文章,有些地方我觉得不太对,我国一些省市给与少数民族考生很多加分,对同属当地的汉族很不公平,如果少数民族人数少还行,人多了就太失公平了。比如像贵州18年,40多万考生中,有18万考生因为少数民族加10分到20分,而且好多都是除了身份证以外和汉族在经济文化上并无差距。(这导致了贵州当地的文理科前二十,少数民族占据了绝大部分)。 除此之外,政策上的优惠,往往又导致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通婚,往往后代基本就是少数民族,长期下去,主体民族的人口会下降很大啊。而且这种强调差异化的政策,真的会加速民族融合而不是差异吗……
    175
    作者
    西南没问题的,那点分真没啥,只要课本之标准课本,学的是汉语,最终肯定是融合
  • 52
    昨天的评论咋个看不到了捏?明公
    167
    作者
    今早吓了一跳,没登上去,还以为被封了......随后就赶紧自己主动删了
  • 51
    等签约呢。
    158
    作者
    今天是谈判,不是签约....
  • 158
    西方返还庚子赔款建立的山西大学和清华大学招生标准以各省庚子赔款的分摊金额为依据,随后其他的名校纷纷效仿并沿用至今。
  • 79
    今天出掉老家房子,郑州买房
    148
    作者
    “历史的进城”
  • 147
    河北炼狱考生在此,大学和同学对比高考成绩,有同学和我同一套试卷的比我低了一百多分不过当时也明白划地区的道理,而且我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 129
    当年我同学,高考最后一个月,凭借他爸的关系到西藏去参加高考,成都一本线上一点的成绩,考了西藏前20名
  • 32
    我也觉得不平衡的问题要靠发展解决,主要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建出来十几所美国排名十名左右的高校,整个高考压力就会大幅减轻的~
    126
    作者
    也得配合相应的产业,否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政治问题......
  • 31
    以前听说各省的高考配额分配与修建长城时各地供的长城砖有关系,不知是否却有此事
    114
    作者
    市场化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各自省内的高校数量成正比。
  • 60
    老顾,还以为你要写些正事的呢,白等一晚了……
    108
    作者
    临时改了,算了,没必要碰这个
  • 26
    明公能讲一下马化腾和王健林一起参观北京丰台智慧广场的背后利益么?所以两家是要联手啦?
    105
    作者
    共同的利益,毕竟万达广场的资产太优质了,马化腾抢在马云前面,就能在新零售上面抢身位
  • 103
    老想着绝对公平公正,有那闲情不如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在历史进程面前,任何人都是时代的尘埃…
  • 28
    不见有人移民到江苏参加高考,倒是认识一些年轻老师为了孩子教育选择到上海高校工作,一在江苏工作的东北朋友正考虑以后让孩子回黑龙江高考。
    101
    作者
    老工业基地东三省的人少学校多,的确是高考的天堂.....
  • 39
    去年移民到我们贵州的三位才被处理,还是高材生。白白浪费我们贵州的名额。
    95
    作者
    随着中央权力的提升,未来贵州这类都会被严厉的打击,
  • 30
    那些说天子脚下容易考的,看看这几年的数据再说话吧,不比其他地方容易,二十年前是容易,现在不是了
    87
    作者
    现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全面教育正在拉开,这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
  • 87
    嗯嗯,六月份也就只能谈谈高考了
  • 43
    职校要扩招100万。。。。
    84
    作者
    全力推动市民化
  • 84
    不能光看分数线吧?广东高考考生比河北多多了,录取率比河北低,而且,高中教育风格两省差异巨大,河北衡水是军事化管理。广东这样的学校没有听说过,为了让一些学生可以本科出国读,广东高中基本上周六日不上课,节日不上课,台风不上课,还要保证一定量的课外活动,怎么比呢?
  • 61
    清华的录取比例是历史遗留问题,现在无论怎么调整都有一大批人不服,所以干脆就不动。动了更招黑
  • 32
    明公您好,我是一个追随了一年多的不老不新的年轻读者,想请教您一下:在国家级平台上给政府做科技评估报告,给基金证券公司做科创企业技术评估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这个方向前景如何?算不算新动能?谢谢您
    58
    作者
    算啊,这个最近几年的生意会很火的
  • 32
    这两天纯属打酱油了
    57
    作者
    前几天其实文章都是扣着主题的,就今天真的加酱油
  • 18
    明公,线下一对一教师有啥好的发展建议不?
    55
    作者
    多研究点新媒体
  • 52
    解决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特别符合中国特色。不仅教育,其他领域亦适用。
  • 15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存在钻高考各种优惠政策空子
    47
    作者
    历史决定了这个政策的漏洞怎么都会存在,就看谁想钻
  • 41
    我的数学老师儿子就是高考移民的典型代表了吧,他是江西省考生,在江西省连二本都考不上,后来他爸爸托人给他转进海南省高考,考了个西安的一本,现在那个学校并入了长安大学,成211了,记得那一年海南省高考政策刚好变更,对移民来说上不了985/211好像是
  • 17
    嗯,昨天的含精量较足
    40
    作者
    嗯,昨天文章是我的常用风格,一篇文章说两个事情,用一个逻辑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