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式的“忧伤” | 猛哥

 

1

 

2001年,从北大毕业的第二年,许知远就出了一本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在大学生中风靡一时。

1994 年到2005年是纸媒的黄金期,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尽管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凭借少年老成的文风及对西方话语的熟稔,不到30岁就在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开设专栏,还做起总主笔,俾睨天下,痛斥庸众。

吴晓波那时是最红的财经作家,对这个后起之秀不吝赞美之词,还专门写了一篇序《那所叫“忧伤”的大学》,在他心目中的“大学”里,每个人都带有一副“天下兴亡、舍我其谁”的神情,而且那神情总是写满了莫名其妙的忧伤。

最后,他款款写道:尽管自己离那个青葱的大学岁月遥远而遥远,但从许知远的文字中读出了当年那份淡淡而又骚动的忧伤,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叫大学的地方,又嗅到了挥散殆尽的青春气味。

吴晓波的青春是在复旦骚动和忧伤的。

阿拉上海人就是有腔调。

 

2

 

严格算起来,他是广东人。

他爸是广东梅县人,在上海交大读书时,认识了他妈,一个来自浙江绍兴的姑娘。毕业后,两人结婚并参军,1968年在宁波生了一个男孩,遂取名“吴晓波”。

有那么几年,他爸妈都在山西的部队里服役,他被寄养在浙江亲戚家,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小学时,他就读了《三国演义》,从此喜欢上“大鼓齐鸣的刚烈文字”。中学时,他又读了金庸的小说,“原来文字可以写成那样子”。

他理所当然地想考中文系,可1986年,他考上的是复旦新闻系,因为填报志愿时,班主任说中文系毕业后不好找工作。理想最后向现实“投降”。

他的同学们后来大都成为沪上媒体大佬,常在他笔下出现的有四川人邱兵和河南人秦朔。

 

3

 

思想解放,万象更新。

吴晓波除了上课,一头扎进了图书馆,主要阅读哲学、历史和文学三大门类。一个深秋的夜晚,他翻开了《李普曼传》。

李普曼是美国历史上最牛逼的媒体人,写了36年专栏,名满天下,26岁那年,正在办《新共和》杂志的他碰到罗斯福总统,总统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你了,你是全美30岁以下最著名的男士。”

《李普曼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08年,一个春天的早晨,一位白发老人敲开了李普曼的公寓,当时他正在哈佛读二年级。老人自我介绍说,“我是哲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我想我还是顺路来看看,告诉你我是多么欣赏你昨天写的那篇文章。”

这样意气风发的经历哪个年轻人不想体验?

20多年后,吴晓波撰文回忆说,“那天夜晚,一颗梦想的种子,不经意间掉进了我尚未翻耕过的心田中。”

他想要做一个李普曼式的人物,用一支雄浑的笔,引领舆论。

 

4

 

1990年,大学毕业。邱兵被分到了《文汇报》,吴晓波和秦朔保研,但他俩都放弃了。

秦朔去了广州的《南风窗》,一位师兄在那里主事,几年后出任总编,他用了10多年,把这份杂志办成了中国发行第一的时政月刊。

吴晓波也在一个师兄的帮助下,进入新华社浙江分社,回到了杭州,与女朋友团聚。

入职后,社长准备拓展有关企业的报道,大部分记者不愿意去。新华社作为国社,记者优渥感强烈,更愿意与政府和国企打交道,没人想去跑民企,吴晓波却愿意试一试。读大学时,他曾与三位同学组成“上海大学生南疆考察队”,用半年时间考察了长江以南11个省份,期间还得到了湖南一位廖姓厂长的资助。

后来,吴晓波做自媒体,第一篇爆文就是“寻找廖厂长”。

依托新华社的资源,吴晓波得以调研全国的著名企业,积累了大量一手素材,并跟企业家们建立了紧密联系,这对他以后的写作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他为自己定了一个九年职业规划,第一个三年成为合格的财经记者,第二个三年成为新华社最好的财经记者,第三个三年成为中国最好的财经记者。

他自称“资质平凡、际遇寻常”,第一个三年过去了,果真还是没什么名气。

1994年,他决定到《杭州日报》、《南风窗》和《南方周末》等三份报纸上开专栏,用文字建立自己的品牌。

与在新华社的遭遇完全不同,吴晓波小说式写作套路深受市场化报纸读者欢迎,他终于墙内开花墙外香,“全杭州人都知道自己。”

从1996年开始,他开始写书,如《都市背影》、《农民创世纪》、《大智大愚吴先生》和《我们为什么冷漠》,甚少影响力,部分还是自费出版,但赚取了人气。

到1999年时,他已经攒下了50万。

 

5

 

1999年的50万到底价值几何呢?

那年,马云在杭州湖畔花园的家中创办阿里巴巴,他和17个追随者一共凑了50万,每人每月领600元的工资。

那年,马化腾把大学同学张志东叫到一家咖啡馆说:“我们一起办一家公司吧。”他们又拉来两位同学许晨晔、陈一丹和朋友曾李青,凑了50万,创办腾讯。

那年,在上海一家国企当董秘的陈天桥决定冒个险,不买房,辞职,拿出倾其所有的50万创办了盛大。

吴晓波呢,跟朋友一道去千岛湖买了一个140多亩的半岛山林地,种了3000多棵杨梅树,做起“岛主”。

这个租赁期50年的小岛如今价逾千万。

相较之下,吴晓波更大的财富来自买房。他每年写一本书,买一套房。

2001年,他终于凭借《大败局》暴得大名,两年后从新华社离职,但接下来的一系列商业书籍,如《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和《被夸大的使命》等都没有激起半点浪花。

吴晓波选择去哈佛访学,反思过后,有了写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的念头。

 

6

 

这就是《激荡三十年》。

2007年出版后,被评为“年度最佳商业图书”,累计销售超过100万册。他趁热打铁,又于2009年推出《跌宕一百年》,照样大卖。

同年,吴晓波以75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位列“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五。

那时,他已经买了10套房子,“并不算多,应该再多买一些,毕竟早些年买套房子还比较轻松。”

他几乎每次接受采访时都会说:“我一直蛮喜欢钱的。”他不认同那种“安贫乐道”的价值观。

写作让他名利双收,除了买房,他还深耕图书出版。

2005年,出版巨头贝塔斯曼退出中国后,他接手其名下的财经品牌“蓝狮子”,签下了300多位财经作家,出版的企业传记超过100家,其中半数以上是中国500强。

借此,吴晓波与这些企业的老总建立了亲密关系。

如2012年,绿地首次进入世界500强,“蓝狮子”策划了一本《势在人为》,“全面回顾了绿地集团发展轨迹,剖析并总结绿地独特的发展模式以及对中国国资国企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这就是传说中的“软书”,与“软文”相似。

做“中国的李普曼”的梦想随风而逝,成为黄浦江畔的呓语。

 

7

 

文人码字赚点银子倒也无伤大雅,只要不像郭小四那样大张旗鼓地抄袭。

但吴晓波终究还是卷入了一场官司。

吴敬琏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个符号人物,且对吴晓波多有推介,于公于私,吴晓波都想给这个前辈写传。

2010年1月,吴晓波的新书《吴敬琏传》出版。

两个月后,曾任吴敬琏助理长达9年的柳红两次在《经济观察报》发文,批评《吴敬琏传》是一本粗糙的、带有快餐性质的传记,并指出书中14个硬伤和6个软伤,称其“媚俗拔高”。

柳红说,吴晓波的书仅仅来自对吴敬琏做的20小时采访,以及采访后三个月的写作,部分内容抄自她8年前出版的《吴敬琏评传》。

最终二人对簿公堂,闹得沸沸扬扬。

2011年12月,一审判决,吴晓波胜诉。

柳红不服,发表声明说,一审判决结果在“意料之中”,她认为判决书“偏袒被告,语焉不详。”她将继续上诉,并公布吴晓波抄袭内容的比对。

5个小时之后,吴晓波更新自己的个人微博,写道“现在虽然胜诉,却无喜意,此刻夜不能寐,回想自己的写作,确有种种的粗陋轻率与不足。”

那是他最“狼狈”的日子,直到遇到罗振宇。

 

8

 

罗胖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不是本文重点,略过。

在一次一起录完节目后,尝到自媒体甜头的罗胖对吴晓波说,做自媒体吧,“‘吴晓波’三个字可比蓝狮子值钱得多。”

“蓝狮子”的净利润率长期徘徊在20%~25%,跟互联网公司没法比,吴晓波并不满意。

2014年5月,吴晓波推出“吴晓波频道”,从此自认为掌握了新世界的发动机。

在第一篇文章中,他写道:“我觉得‘天’变得比想象得快,纸质媒体及传统新闻门户正在迅速的式微,我所依赖的传播平台在塌陷,而新的世界露出了它锋利的牙齿,要么被它吞噬,要么骑到它的背上。”

“吴晓波频道”聚焦企业家、创业者和白领三个群体,将其统称为“关注财经的新中产阶层”,实则是向中产阶级贩卖生活方式。

吴晓波最希望吸引80、90后,为公号设计了一个卡通角色——“巴九灵”(890的谐音),公号的运营主体也以“巴九灵”命名。

凭借强大的个人的IP,他从其它平台(如爱奇艺)上源源不断地给公号导流。

此外,“吴晓波书友会”等线下活动涵盖了80多个城市。每年元旦之前,还会举办一场“吴晓波年终秀”。

有了流量,必须做电商。

吴晓波在公号上开店,卖配饰、茶叶、美食、日用品。2016年,他把自己小岛上出产的杨梅做成杨梅酒,放在“吴晓波频道”销售,取名“吴酒”,单价199元。

2017年1月3日,“吴晓波频道”的运营主体——上海巴九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获得来自挚信、浙商创投、头头是道和普华资本的1.6亿元融资,估值达20亿元。

他终于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

 

9

 

没有最成功,只有更成功。

成功哪里找?

去A股。

自称“从来不炒股”的吴晓波,摇身变为A股大股东。

2019年3月17日,全通教育发布公告称,拟以发行股价方式,购买杭州巴九灵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96%股权,同时拟募集配套资金。

全通教育什么来头?

2014年1月,全通教育登陆创业板,开启眼花缭乱的“并购重组”,2015年借助“互联网+”的概念,股价飙升至467.57元,被称“股王”,市值535亿元。但如今市值夭折90%,仅为45.7亿元,皆因自2015年以来,共涉及20起并购,但思路混乱,缺乏顶层设计,拖累了公司业绩。

2018年中报显示,全通教育的货币资金仅有2.2亿,较年初减少34.97%,巨亏6个亿,商誉减值。

已跌入谷底的全通教育此次收购“吴晓波频道”不排除又是一次并购炒作,即使被监管部门否决,也蹭足了热点,复牌后难保不大涨。

可面对这么一只“妖股”,吴晓波缘何甘心合流,一起“讲故事”?

他本不差钱呀,除了“巴九灵”之外,他还拥有“蓝狮子”价值1.18亿元的股份、十几套房产,以及一个价值数千万的小岛。

只能说人性实在幽深。

 

10

 

吴晓波在创办自媒体之初曾说,如果李普曼活在当代,应该也会开设自媒体。

可他到底不是李普曼。

李普曼一生写了4000多篇专栏,只为公众利益呼吁,不媚上不从俗,呕心沥血,熬成癌症。

吴晓波则处在冲刺20亿身家的前夜。

李普曼说过:“事实上,一个人不能同时又看戏又演戏。”

吴晓波熟读《李普曼传》,但是也许他并未意识到这话所揭示的全部意义。他想既看戏又演戏。他用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把世界看成是稳定的和完整的”,这既是个选择的问题,也是个性格的问题。

 

11

 

回到开头。

其实,《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本小说合集,写作水准比许知远那本同名书好太多。

菲茨杰拉德一生都在写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聪慧、自负,把一切掌握在自己略显宽泛的底线里,当人生的某一个瞬间失控后,总能假装若无其事地活下去。(注:引自豆瓣网友“我不是盆栽啊”)

三个多月前,2019年“吴晓波年终秀”,许知远作为特邀嘉宾出场,他一上来就给吴晓波拆台,他说:“这么寒冷的天气,还要假装非常有热情,这是我有生以来最接近成功学的一次”。

台下哄堂大笑。

成功学才是底色。忧伤只是一种姿态。

正如罗胖当年劝解自己投身自媒体,4年前,尝到甜头的吴晓波也劝说秦朔做自媒体:“到我们这个年龄,每一个字为自己写,其实是最快乐的一件事情。写对了就对了,写错了也没什么。”

口亨,李普曼才不会这么想。

参考资料:1.《李普曼传》,中信出版社,(美)罗纳德斯蒂尔

2.《话语权背后的责任———兼谈为吴敬琏写传》,经济观察报,柳红

3.《收购吴晓波公众号难成功,昔日“股王”全通教育又捡起老套路?》,中国网财经,魏宁

4.《沸腾新十年 | 吴晓波向左 罗振宇向右》,左林右狸


精选留言
  • 239
    跳跃着写,又不失严谨。有功夫。“吴晓波现象”是长在这个时代上的,彼此”相得益彰“。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个人也就罢了,自作自受;问题是遗害,乘一路进化的媒体,于诲人中毁人。
    65
    作者
    咦,柳老师好
  • 33
    差点看成吴秀波式的忧伤
    49
    作者
    他不是忧伤,已整成内伤了。。
  • 45
    我算是吴晓波频道的最早一批受众,也第一时间购买了听见吴晓波。然而,他后来开始卖酒卖蜂蜜卖一切,把能变现的都变现,吃相真的太难看,果断取关。
  • 42
    猛哥,每次你一推送,我只要看见,都立马点进来看
    19
    作者
    太感动了
  • 25
    吴晓波的文章写的好不好 我不好评价。但是他贩卖焦虑 错误引导8090后 我是非常不喜欢的。鼓吹房产我也没意见,但是想尽办法卖货 我就不乐意了。明明是商人的嘴脸 却还要摆出学者的姿态,难道不觉得很恶心吗?
  • 23
    李普曼真是媒体良心的祖师爷啊
    24
    作者
    梁启超VS李普曼,中西新闻比较的经典课题,哈哈
  • 24
    “洗稿”的忧伤,被“洗稿”的也忧伤。
    7
    作者
    精辟
  • 22
    猛哥赶紧出书,你的文章我每次都是一口气读完,欲罢不能。
    8
    作者
    努力再努力
  • 4
    内心深处还是有点酸吧
    22
    作者
    讲真,读书时,曾以他为榜样,晃荡十年后,想开了,不酸。。
  • 19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 16
    一期什么节目, 吴晓波和王自如一起聊锤子科技, 两个小人凑一起, 更恶心了,差点看吐了
    8
    作者
    是吗? 我得去搜搜看
  • 8
    哈哈哈,在所有人都吹捧他的年代,很难得啊!
    16
    作者
    不吹不黑,不偏不倚,学习李普曼好榜样。。
  • 5
    所有那些不屑吴晓波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渴望着吴晓波。
    16
    作者
    为什么不是渴望着吴秀波?
  • 5
    如此说来,猛哥写作是为了什么? 说起开,从未完整看过吴的一篇文章,虽然他和亚朵合作了一家吴酒店,但变成他网店的线下延伸,并未看到他作品部分,也是滑稽。
    16
    作者
    写作让我快乐(是不是很装13?不要打我,哈哈)~~
  • 16
    就看了他一本激荡三十年,感觉跟个流水账一样 大而泛,看着过瘾,实际啥也没学到,就是吃牛逼时能用的上,哈哈
  • 15
    成功的商人 胡吹的作家
    9
    作者
    见仁见智
  • 7
    与造假大王为伍,是一生之耻
    15
    作者
    先不忙下结论哈,可以把吴版《吴敬琏传》和柳版《吴敬琏评传》对照看~
  • 15
    感觉他的文章都一个样。。那是19xx年,谁在干嘛,谁在干嘛,多么牛叉的谁特么才出生。。。好多自媒体现在也是这样的 能不能换换
  • 12
    看成了吴秀波
    14
    作者
    猛哥是个严肃的大号!!
  • 8
    猛哥,南都的记者文本都很厉害,怎么练的啊?
    14
    作者
    熟读《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新华出版社)
  • 5
    李普曼,多少新闻人的向往,还和我名字同名两个字呢。 啊,记得写了很多遍李普曼的名字。 但后来毕业之后都忘了。
    12
    作者
    他那本《舆论学》超级流行
  • 12
    李普曼说过:“事实上,一个人不能同时又看戏又演戏。” 妙!
  • 5
    这底裤扒的
    11
    作者
    不扒,讲好一个故事。
  • 2
    终于更新了
    11
    作者
    接下来有几篇“大部头”哈~~
  • 9
    吴晓波在随笔中说过一段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话,大意是有一天终于想明白,自己既然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便对于这一切都接受,从此不再心怀芥蒂。 那是他理想中的读书人定位,与现实中的商人身份完美地融合,亦或者是对自我的放过。
  • 2
    按祖籍算还是我老乡
    8
    作者
    梅县出人才
  • 8
    骨子里还是赚钱 吃快餐 不说不好吧 难成大事 还有那个臭名昭著的经济学家郎咸平 起初看他们的书 确实觉得好 后面一细想 学了经济学一点知识了 才发现他们不过是抓住了时代的热点 吸引了我们的眼球 不严谨 不客观 质量不高 没有强大的内核 终究还是没有平衡好质量和数量 自己追求的理想和金钱欲望
  • 5
    猛哥,能写写连岳吗?看他的文章,总是感觉哪里不对,但又说不出来,很闹人!
    7
    作者
    收到
  • 2
    我在看激荡四十年诶
    7
    作者
    书没毛病,当做普及读物蛮好。
  • 7
    可惜吴晓波现在忙着收智商税呢
  • 6
    每篇必看
    6
    作者
    啥都不说了
  • 3
    猛哥,吴老师走着走着就忘了初心。
    6
    作者
    都是?闹的。。
  • 1
    我想你了,特意来告诉你一声
    6
    作者
    诺!
  • 1
    前排能咋滴?
    6
    作者
    愉快地玩耍。。
  • 6
    如今各类公众号比比皆是,还是觉得猛哥的文章能让我入迷啊。佩服
  • 5
    期待猛哥的“大部头”,何时有空可以再写一写一文看懂,感觉那种文章读起来酣畅淋漓,还可以增长知识
    5
    作者
    遵命
  • 5
    猛哥好!看文章前先来问个好!
    4
    作者
    好久不见,最近出了趟远门,网络不畅,被迫断更,抱歉哈。
  • 2
    第一眼看成吴秀波了
    5
    作者
    你不是第一个
  • 1
    想知道猛哥是更喜欢许知远还是马东?
    5
    作者
    我喜欢窦文涛
  • 5
    写完留言看到柳红的点评,太中肯了。
  • 4
    他也到底不是那位让他印象深刻的廖厂长,那位年轻时披肩长发,梦想着翻译马克斯韦伯的廖厂长。
    3
    作者
    ?
  • 4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新闻界人士称 其作品大部分都不是出自他本人
  • 4
    一开始立志的时候肯定含有理想的成分,在往理想走的路上,发现了自己本性更在意的东西。书生染上铜臭,也未尝不可,吴晓波在商人的身份上还是合格的,起码把自己活成平台,成人利己。至于他的书,又是另一个范畴。
  • 2
    古代分士农工商,各司其职,现在流行跨界了,然后怪兽就多了
    3
    作者
    跨界打劫
  • 3
    哇柳红老师也关注猛哥
    2
    作者
    惭愧哈
  • 1
    猛哥,吴晓波的书怎么样啊?
    3
    作者
    可以当商业故事看
  • 3
    当时买入全通股票的人好惨,跌90%
    1
    作者
    摸摸头!
  • 1
    我也想要个前排,可是前排人太多,我做第二排吧
    3
    作者
    送你上去
  • 3
    喜欢猛哥的文笔和叙事方式 客观却不强加 看成吴秀波的举个手
  • 3
    我也关注吴晓波频道,不过只喜欢看趣商业。罗胖和吴晓波追求钱没问题(这是他的选择,快餐能变现)。大家都是成年人,愿打愿挨的事!
  • 3
    曾经读吴老师的书,激荡三十年,跌宕一百年,浩荡两千年,越读越入迷,以至于后来自己也写起了经济史方面的公号,算是偶像。至于割韭菜,反正我没买过他的杨梅酒,也不打算买他的股票,只是有点可惜,还是如他所说,生命要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 猛哥 能给个前排不
    3
    作者
    必须的
  • 1
    《普利策新闻奖 特稿卷》,特地搜了下,二手书,价格在200到500间。
    2
    作者
    网上有PDF版
  • 2
    猛哥好久没更了,我想你啦,哈哈哈
    1
    作者
    我也想你,哈哈哈
  • 2
    每一次看见我直接收藏。
    1
    作者
  • 2
    同学关注财经,喜欢吴晓波,就推荐我看一下。买了他好几本书,但是从看大败局中玫瑰园那一篇,作为一名新闻学的学渣,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他文字的煽动性。我看完当时就给我同学说,我不喜欢吴晓波,他的文字煽动性太强,所有的东西都是牵着读者的思想,按着他的逻辑思考,这不是学习,学习是有自己思考的东西,而且吴晓波太聪明,写东西避重就轻,有争议的东西不表述,不表态。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和罗胖是好朋友,想当年逻辑思维公众号五百多万粉丝(记不清了,可能是音频节目),音频播放上亿次,那时候罗胖讲的是真的有东西的,到后来做音频开始套路,时间开始标准,说话说一半,藏一半让你买书,而且做的内容也开始为了卖书牵强附会,后来就取关了,只能说还是要多读书,多学习,有自己的思想才能不被人骗。
  • 2
    一个靠笔火起来大流量,我能接受的底线是他卖书,或者卖笔砚,再或者有点传统文化沾边的,再再或者烧酒吧,坚决不能接受卖红酒了……
  • 2
    猛哥文章从来都是猛的!表达可以含蓄,但从来都有一股力量,直指人心!
  • 2
    “写对了就对了,写错了也没什么” 他已经彻底迷失了
  • 好久不见猛哥啊
    2
    作者
    how are you
  • 2
    一次偶然,读了激荡三十年,便憧憬于改革开放,各路英雄创世纪的故事,而后读了跌荡,浩荡等系列,也第一时间关注了吴晓波频道。虽贩卖了焦虑,却也开拓了视野。感谢猛哥,让我们了解的更多!支持!
  • 2
    既不喜欢他的文字,也不喜欢此人气质,如此而已。投机,躁动,不沉静。
  • 2
    吴晓波频道刚开播时,期期追,后来卖吴酒了,为P2P站台了,就取关了。
  • 2
    可以说是纵横捭阖啊。
  • 1
    第一次打赏作者,作者大大能不能置顶啊?本人大学时一直看他的书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几年几乎没有看,我想原因也正是在于他离成功很近,离真理有点远的原因吧
  • 1
    猛哥的文章每次都是一看到就立刻想点进来一口气读完从猛的号一直关注过来。猛哥辛苦了!
    作者
  • 1
    提到连岳,我也有同感,也是感觉哪里不对,但就是说不出来,很没意思,不过我已经取关好久好久了。有点儿觉得他老气横秋、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世人世事指指点点的感觉
  • 1
    至少激荡三十年把当年的风云人物都捋了一遍,对那个时代感兴趣又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作为扫盲读物还是很不错的,至于对人物的评价那就智者见智了
  • 1
    每次看您的文章都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极其有画面感,能把人代入其中,加油!坚持写下去。
  • 1
    酒一直都在,以文佐酒,你的文章在,欠君一担酒!
  • 猛哥,许知远也可以作为一个标本写写啊,很多大学里读书的小年轻都有类似的理想气息,然而迫于逼仄的现实,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
    1
    作者
    他现在还是蛮坚持理想的,不过过于精英化
  • 1
    同二楼。。只要一更新,立刻进来看。看猛哥写的文就是有阅读的欲望,无论是了解的或是不了解的。都能读下去
  • 1
    跳大神
  • 1
    必看!
  • 《激荡三十年》还挺好的,后面巴九灵简直没法看。
  • 关注过,吃相难看,取关
  • 先打赏,再“同步到看一看”,再拜读评论,最后慢慢品全文。
    作者
  • 我就是通过《大败局》知道改革后广东两家企业的艰辛历程的。文中那句“你不能看戏又演戏”含义深刻……
  • 如今快餐多,精品少,猛哥的文章值得让人细细品味?
  • 他用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把世界看成是稳定的和完整的”,这既是个选择的问题,也是个性格的问题。全文都是经典,这段话更是经典。不打赏都不好意思白看这么经典的文章。
  • 亏我之前收集了他全套的财经类的书籍,包括腾讯传,刚开始觉得挺好看,结果觉得就是记流水账,真没啥用处,然后关注他的公众号,开始追他的视频节目,然后在他的公众号创立一周年的光景里,他们挑了一批回复的不错的粉丝入群发红包,结果那天晚上小魏说发红包,那时支付宝余额宝提现还不是实时到帐,发了几十块钱,大概50多个粉丝没人才几毛钱,觉得很搞笑,我当时加了他们频道好些工作人员的微信,现在还在,只是很久前就觉得他真的很水很快餐,没什么深度,除了浪费时间没什么营养,就取关了,也不买他得书了。 话说回来,他奔向20亿的路上我也贡献了大几百,能还给我吗?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