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网独立”后的猜想 | 牲产队

未来中国如何做增量?

昨天,领导人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营机制改革实施意见》。

会议指出,要组建石油天然气管道公司。

而会议进一步强调,推动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要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组建国有资本控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推动形成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油气市场体系,提高油气资源配置效率,保障油气安全稳定供应。

给大家看几张图,好让大家知道,什么叫春江水暖“鸭”先知。

上述潜伏不久的“国家油气管道”概念股,几乎在同一时间段,走出了同一形态。

说明什么?

其实,我看到这个新闻,微微有一丝“气愤”。

类似的场景,在海南、特高压、5G及中国铁塔概念中均已出现。

简单描述便是:国家层面的资源整合,资本闻风而动,精准卡位,盆满钵满。

而近些年,随着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国家层面的资源整合包含哪些内容呢?

它首先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二、N(N≈3)家独大,国有控股,势力割据;三、盘根错节,沉疴已久;四、蛋糕够大。

水、电、通信网络、能源、交通、冶金等。

而改革的侧重点,在于引进民营资本参与混改。

参考国家电网与中国铁塔风风雨雨后的突飞猛进,能源领域的长官们,不可能不有所触动。

其实,我们所讨论的“国家管道工程”,可以追溯到2010年。只是,多重因素下,计划搁浅。

到了2013年,随着某位大人物的落马,该项工程又被提上议案。

当时的讨论,逐步形成了两种方案。一是将中石油的管道业务收归国家。二是剥离中石化、中石油与中海油的管道业务,重组分拆独立上市。

方案迟迟未决,是因为天然气价改一时半会儿难以敲定。

更重要的原因,是中石油不仅控制着国内陆地开采与从俄罗斯及西亚的天然气进口,还把控着管道部分。

数据显示:中国油气管道总里程已达12万公里,主干油气网处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被高度垄断经营。其中,中石油运营着全国约70%的原油管道及80%以上的天然气管道。

而我国城市天然气价格,是由出厂价、管输价、城市管网价三部分具体核算而定。若要落实天然气价改任务,必然绕不开中石油这座大山。

这也是,在蒋某人事发后,消息人物透露“改革出现突破口”的缘由。

同样是在13年,“经济智囊”担纲编写的重要改革方案出炉。

方案明确指出,以打破垄断、促进竞争、重塑监管为重点,加快基础产业领域改革。改革涉及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电信等多方面的垄断问题,包括输配电分离、油价不再由政府直接规定、成立干线铁路公司、重组电信企业等。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改革也不是。

为了缓解改革压力,照顾各方的情绪,通行的办法,是持续做大蛋糕的同时,兼顾公平。

这种模式,阻力最小。

但历来改革,多少是需要啃硬骨头的。这也就意味着,有些人,分到的蛋糕,要少了。

“三桶油”层面,一但搞定顶层设计,执行力并不弱。

而经验告诉我们,最难切割者——地方利益。

譬如,16年时,天然气管网改革内部会议上,一位内部人士的讲话,被广为报道:现在一提天然气管道独立,各界都将矛头指向中石油、中石化,实际上地方管网公司更加抵触改革。中石油4000多公里的西气东输一线的平均管输费0.79元/立方米,但到用户终端,省级管网500公里加价超过0.6元/立方米。其中,天然气只是经过一个城市门站,收费就提高0.2元/立方米。

换言之,效率消耗在了“省际”“市际”“县际”这些承接环节。

天然气就像块肥猪肉,每经过一次倒腾,各部门都要沾一手油。

如此局面下,同时整合“三桶油”与地方管网,成为了绕不过去的坎儿。

而解决之道,是业务属性剥离。

这句话,有朋友可能不太明白了。什么叫业务属性剥离?

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生产、运输、销售环节,剥离开来,最大限度减少利益粘连,减少改革阻力。

拿地方天然气公司来说,由于地方天然气价格不由中央管,国家发改委只能对价格进行“指导”。往高了指导倒好说,指导降价,从来都是“尾大不掉”。

一旦到了用气高峰,难保一些部门不“坐地起价”“捂盘惜售”。

另外一个层面,由于我国的天然气管道,绝大部分由“三桶油”独立建造完成。相互之间,并没有完全实现互联互通,客观上增加了运输成本,也加大了用气峰期的调配难度。

在这个逻辑下,统一运输势在必行。

根据以往经验,引入民间资本,不可避免。

1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在保护性开发的前提下,允许符合准入要求并获得资质的市场主体参与常规油气勘查开采,逐步形成以大型国有油气公司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勘查开采体系。

油气混改,就此拉开大幕。

《意见》还提出:分步推进国有大型油气企业干线管道独立,实现管输和销售分开。完善油气管网公平接入机制,油气干线管道、省内和省际管网均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

当然,反对声也有,什么积重难返,什么操作问题,什么新垄断。

但总体而言,随着深化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几轮重大人事调整后,一些难啃的骨头,悄然软化了。

我们把视角往上,如何在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同时,不造成新的垄断。

办法只有一个,引入第三方监管。而这,正是“混改”最教人欣喜的地方。

改革当然不能一蹴而就,事物的发展也当然是螺旋上升的。

17年冬,“大气十条”终考,煤改气推进加快。供需矛盾下,LNG最高接收价格已经涨至1.2万元/吨。天然气涨价潮向全国蔓延。

一时,民怨鼎沸。

重灾区河北,省发改委于2018年1月下发文件,要求“除2017年结转的农村煤改气任务外,2018年原则上不再新增农村煤改气和燃煤锅炉改气”。

而无论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还是“大气十条”的贯彻落实,都离不开天然气的充足供应。

不久后,河北印发《河北省2018冬季清洁取暖工作方案》:宜煤则煤,宜气则气。

疑云之下,甚至到了去年,还有利益相关人士指出:成立国家管网公司恐怕并不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因为,他担心过快的改革步骤,会打乱“蓝天保卫战”的部署。

除了逻辑不对,似乎有点道理。

但“铁塔模式”在前,航材保障共享平台、国源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在后。

这种以“共享竞合”为目标,将大型国企某项重要的基础业务从运营中剥离,由新组建的公司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已被证实可以有效地减少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国有资本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毋容置疑,摆在“国家管道”面前的,除了荆棘,还有曙光。

2018年9月,有媒体以“管网改革务实”为题,直指当前问题的核心:时间表。

中国的事儿,最怕拖。再宏达的计划,拖个三年五载,部门领导换完一茬,味道就变了。

居庙堂之高者,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一个月后,多家媒体报道:内部权威消息人士透露,国家管道公司很有可能在明年春季出现、成立,虽然内部讨论时,各方明火执仗,分歧很大,但大家都认同不能再用计划经济的老办法管理油气市场,赞同放开两头,管住中间。

2019年3月19日,千呼万唤。

问题是,数着该事件的脉络,我们一定会问:下一个中国铁塔,下一轮“管网分离”,“花”落谁家?

回答文首的提问,未来中国如何做增量?

已经不能再清晰了。

以上,全文。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