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是年初六,是年假公共假日的最后一天,估计很多人在路上,或者已经回到正常工作或者生活的地方。
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也许,生活有了新的改变,也许只是开始新的重复。所谓周而复始。现在,是生活回到正常轨道、正常状态的时候了。
有时候,你会发觉,所谓过年,其实只是一种仪式。仪式结束,接下来的,才是真实的生活。
可是,生活真的需要仪式感。就像古罗马哲人西塞罗说的:假如一个人能升到天上,清楚地看到宇宙的自然秩序和天体的美景,那奇异的景观并不使他感到愉悦,因为他必须要找到一个人向他述说他所见到的壮景,才会感到愉快。
做神不容易,因为太高蹈,他必须忍受孤独。作为凡人,可以享受吃喝拉撒睡八卦的乐趣,但未免又庸俗。
这就是做人的乐趣和无趣。
所以,赫塔·米勒在《呼吸秋千》里说:“每天看着自己和其他人,却不曾注意到在你的身体里,有多少东西在崩溃,又有多少在重建,从何时起你的状态好了起来,又在何时丧失了气力。在长长的沉默之后说出的话,原本根本就不愿意说。”
所以,在年节结束之后,回到正常生活状态里,从生活的一种变态幻象里,回到另一种常态的幻象里,每一个人所要做的,无非就是忘记那些讨好的,喜庆的祝福,把自己变得更强硬,更柔软,更具战斗力。
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有更多的希望,就有更多的失望。有多少望,就有多少丧。
就像@风雨故园前 说的那样:
能从凄凉中看到美当然是很好的格调,但意识到凄凉就是凄凉,包含着具体的悲伤愤恨无奈迷惘,并且一点点熬过去,自己成为美的主体,这是更好的格调。
02
昨天去看了电影《流浪地球》。坦率地说,不错。或者可以说,挺好。
我可以同意很多人的各种指责,说电影这样那样。但这部电影能拍出来,就是成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愿意致敬导演郭帆。
作为郭帆的老乡,我觉得有一种有荣与焉的荣耀感。
反倒是我,似乎没有勇气敢于为自己的故乡那样表达爱和敬意。作为同样从那块土地上走出来的孩子,我更多的是看到它的陋的一面。这其实就像很多人的心理,对故土更多的是挑剔。
也许,我们更需要表达的是爱。如果我们有这种爱的能力的话。爱是更大的包容。或者说,包容是更大的爱。
03
昨天看电视,东方卫视的主持人贺新年晚会《我与春天有个约会》,其中一个节目是主持人译男唱《父亲写的散文诗》。
别笑话我,这是我第一次听这首歌。虽然我知道有这样一首歌。好像最早是许飞在唱,再后来是李健在唱。(因为有人笑话我,说我知道的歌都是老得老掉牙的歌)
在译男唱歌的时候,后面的背景,是各位主持人和各自的父亲合影的照片在变幻,我想起来我的父亲,长眠在故乡故土的父亲,他居然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一张影像。
在我成为父亲之后,我常常后悔的就是,我无法向我的下一代人描述我的父亲的样貌。
他只是活在我的心里,活在我们的血脉里。
更多的人,都是这样吧?活在自己亲人的记忆里,活在亲人的血脉里。
这也许才是很多人活过,或者说曾经活着的意义。
父亲写的散文诗李健 - 歌手 第8期
04
刘军宁说: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人不仅是吃饭的动物,而且是观念的动物。人靠食物充实自己的肚皮与躯体,靠观念与信仰充实自己的灵魂与思想。而一切观念中最为重要的是有关人类认识自我的观念。换句话说,人类不是在食物的摄取中提升自己,而是在观念的升华中提升自己的。
那么,人与人的差别呢?
在微博上读到一段文字,忘记作者是谁了:
我越来越认识到,一种人活着用智慧;一种人活着用习惯。人的智慧不单是课堂学来的,也不是读几本书就能领悟的,更不是突击几年能获得的。智慧,有来自家中长辈的不断唠叨,有来自与人聊天中的灵光一闪,有来自无聊时阅读报刊的偶得,更有阅读精典再遇经历后的恍然大悟⋯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生延伸的经验积累,一生学习的知识积累,智慧需慢慢滋生和聚集,用智慧活着的人、活得越久,就越有对人生滋味的感悟,越可爱。另一种用习惯活着的人,则一生无心、无悟、无慧,他们自私、短视、放纵,结果是,越老越讨人嫌。
这段话和我在微博上读到的另一段话,似乎可以互相印证:
所以真正的生活是来自体验,而不是来自书本上学到的那几句华丽的理论词藻。一个阅历丰富的人他的文字里很少有华丽故弄玄虚的东西。一个人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体验是精神的钻石。
05
微博上的@千面娇娃杨老师写了一个故事,一段话,让我很有感触,她说:
上个月,有个远房亲戚的儿子,重新联系上了我。我们上一次说话,还是在QQ上,而我已经大概快5年没有登陆过QQ了。所以基本上就是一位快断了联系的老熟人,他托他爸问到了我的微信,我们又重新聊上了。无数次的经验已经教会了我,这种久别重逢,多半都是伴随一些冲突或者利益的。果不其然,让我帮他refer一下湾区的工作。我倒是很乐意地帮这个举手之劳的。我们就聊了一下他过去几年的经历。
坦白说,这是个背景还不错的小朋友。从国内某个二线大城市的国际中学毕业,然后来了美国一所Top 30的大学念了商科,辅修Data Science,去了BCG实习,应该属于漂亮简历里中规中矩的那一类。他从小一心想去纽约闯荡一圈,但最近几年行业风向有变,他觉得进一家科技公司做产品管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到这里,我都觉得这是个很成熟的本科毕业生,能在大学毕业时就想明白了很多方向性问题。一个95后,优良的环境长大还保持上进心,按道理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了。但这种小孩子呢,往往都有个通病,就是:他的确挺优秀,但其实他自己心里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很优秀”这件事。并且很可能他认为自己优秀的程度,比客观的优秀程度还要再多一点。
很快从他的聊天中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他问我,“你觉得Google工作的缺点是什么?” 我正在打字还没发得出去,他就第二条发过来了:“我觉得我的性格不适合当一颗螺丝钉。”
“你对一颗螺丝钉的定义是什么?”
“就是对整个公司的影响很有限,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能。”
听到这种想法,如果他是一个职场打拼几年的人,我通常是不太想浪费时间聊下去了,这一听就是个没真实参与过大型项目却又心比天高的junior心态。但考虑他还只是个毕业生,又是亲戚,我就又耐着性子多说了几句:
“是这样的,**,我知道你很有才华和能力,我也鼓励一个年轻人有野心。我觉得如果你真是想一上来就对团队决策起影响作用,我觉得硅谷大公司可能不是适合你的地方,带着你这种心态,你自己也不会开心。”
“嗯,我也看了一些startup,感觉还是你们Google这种的产品更有意思一些,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影响力大一点,能做一些前沿的东西。”
我就换了个说法,我说:“那你说说,你觉得你的优势是什么吧?”
“我是个idea-generating machine,平时就是想法很多,大家都说我是个有创造力的人。再加上我英文好,沟通能力强。”
“嗯嗯。首先呢,英语好不是一个你在美国找工作的优势,这属于prerequisite技能,跟你竞争的每个人都默认在这个门槛之上;其次,语言好也不等于工作环境里的沟通能力强,这两者不是一件事。
然后就是你说的有想法,这一点,虽然我有很多想说的,不过简单来讲,有两点:1. 这个行业走到今天,靠的不是谁拍脑子灵光一现的小聪明。那种看上去一个想法改变世界,只是媒体们讲故事的策略,但并不是这个行业运作的规则。2. 你不要低估专业团队的力量,你一个新人能想到的解决方案,很大概率来说,团队里的人可能在2011年就已经提出来过了,没有执行背后是可能有千百种原因。”
好在他还算个听得进去道理的人。他就说他知道,不过他一直都是学校里很出色的人,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然后给我举了很多例子……总之结论就是,他对他自己未来有很高的期待。
“当然啦,我没有说你不优秀。你一定要明白一点,你现在是20岁出头的优秀,而一家大型公司要往前走,需要的不仅仅是『20岁出头的优秀』。我不想泼你冷水,但事实的情况比你想得要残酷,Google或者湾区同类企业里,粗略说有10万名全职员工,这10万人里面,至少8万人智力程度不在你之下,5万人不比你教育程度差,几乎所有人都比你更了解这个公司的产品,也几乎所有人比你更有业内的工作经验,比你更懂得如何推进一个项目。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个new grad,就算给你做产品决策的权力,你觉得其他10万人会愿意?会有人敢执行么?替代性
但这是你口中说的因为大家是螺丝钉,每个人都不重要么?不是。这恰好是每一个角色都重要,重要到每一个角色本身不得不变成可以被同类雇员替换。个人英雄主义只能撑得起一部好莱坞电影,但撑不起一个万亿级的行业。这个行业过度到今天,已经十分标准化了,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有高度替代性。这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的人员替代性,才能保证这个行业谁走谁留都一样能继续运转下去。
而你面对这一切也不用悲观,这个“替代性”也是一个向上的螺旋。你工作的第一年,几乎所有人都能替代你;等到你成长后,你会发现能替代的人在像漏斗一样,越来越少。
当然,这个拒绝螺丝钉的心态不光关乎你职业发展。最关键的一点,这心态是个很危险的信号,它会让你今后过得不快乐。你将一直处在一种要跟自己、跟别人、跟生活现状较劲的状态。”
一大堆话说完,我终于活成了自己更年轻时眼中啰哩叭嗦的长辈形象。我也知道他这个年纪时听到这些话心里会想什么。但其实现在想来,如果当年在我对这个世界不够了解而瞎轻狂时,能有人站出来告诉我这些,那我可以少走很多错误的道路来验证道路的错误。
当然,后来我还是给他refer了。今天下午,收到recruiter邮件,说他没通过电话面试,被Google拒了。看来上面一切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了。
常常有人留言,说希望我这个江湖老混混,职业老油条讲讲职业选择和职场经验,我常常觉得茫然,一则是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一则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杨老师这段话里,有三个层面让我有触动:
一、替代性。
第二,拒绝这种替代性,这心态是个很危险的信号,它会让你今后过得不快乐。你将一直处在一种要跟自己、跟别人、跟生活现状较劲的状态。
第三,如果当年在我对这个世界不够了解而瞎轻狂时,能有人站出来告诉我这些,那我可以少走很多错误的道路来验证道路的错误。
06
昨天读到一段话:
在世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与皎洁。
这段话对我之所以有触动,是因为,作为一个北佬,过年的时候看不到雪,确实是一种很遗憾和很习惯的状态。再就是,确实是,每个人都在心里下自己的雪。
各自的雪,各自上路,在新年开始的时候。
-
驿路U阳光作者
-
?Lily?-wan作者
-
大鹏
-
一三吾
-
川子
-
浩南
-
宝贝鑫行
-
Hiro
-
LJ作者
-
庄生梦蝶
-
阿雄
-
MWZ
-
热烈?
-
秋鸿有信
-
山山水水作者
-
frins
-
胡乃欣 nathan
-
唐小云
-
鵬少
-
田字
-
beth
-
一盏清茶
-
小胖
-
小胖
-
Donghouliang
-
曦曦
-
小杜哥
-
qz
-
拒绝再玩
-
方方
-
兆朋
-
老张
-
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