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战备经济模式”建设期间,广大国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战备经济模式的首要目标是战备,而不是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整个60-70年代,因国家资源对核武研究和三线建设的倾斜,中国民生凋敝,国人困苦度日,不得不靠着“上山下乡”运动来化解千万城市青年的生存就业问题,但靠着这一特殊的经济建设模式,中国拥有了国家安全保障的核保护伞,和“打不垮、炸不烂、能长期支持中国战争的牢固后方基地”,让中国面对苏联美国这两大超级大国的战争威胁时能镇定自若,为后来的经济建设打好了国防保障的基础,并让中国人受益至今。
一言以蔽之,毛时代的“战备经济模式”,是“牺牲一代人,造福后代人”。
今天,我们顺着这一历史思路,来剖析下当下,新时代的“战备经济模式”。
一、国际背景的交待
古人曰:“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毛泽东当年之所以做出“战备经济模式”的战略选择,也是从国际局势出发,从美苏对中国军事夹击的严峻局势出发,而我们所身处的新时代,却是另一番风景。
虽然当下,中美关系降到改开以来的最冰点,中东战火不断拔刀相向,欧美中俄大国斗法连连,但在恐怖的“核平衡”下,各国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大国冷战可以有局部热战,有代理人战争,即“低烈度冲突理论”,但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是几乎不可能的。
是的,新时代不同毛时代,中国就算出兵梧桐台湾,也不会有像毛时代那样有和美苏进行全面战争的威胁。
毕竟,朱德孙子朱成武将军的话,描绘了一副“很美的画面”:
如果美国有心干预我们收回的台湾,我们也有决心做出反应,中国人已做好西安以东城市全数遭到摧毁的准备,当然,美国也必须做好准备,美国西岸一百多个或二百多个、甚至更多的城市可能被中国摧毁。
时代在进步,当下大国之间博弈的最终胜负手,不再是军事战争,而是金融战、舆论战等。因此,现在的“战备”工作,也从“深挖洞、广积粮”的军事战备工作,相应地转变为“金融战备”中的“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舆论战”中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等等。
而同时,中美欧都很艰难,欧洲的难民危机和欧盟纷乱,美国的史上最丑陋白宫内斗和历史顶点的股市,中国的“L”型经济走势和风险加大的楼市,可以说,这些年各大国都是在比烂,并没有哪个大国的政经情况能一枝独秀。
特别是全球三大泡沫,美国股市,中国楼市,日本债市,这些年全球滥发的货币,都基本沉在这三大泡沫里。
中国的政经情况,当然不容乐观,国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然而,这是个比烂的时代,不是看谁能先走出困境,而是看谁能撑到别人倒下然后收割胜利果实。
看谁更能熬,剩者方为王。
而这里,再次提下岱岱认为的“三年之期”的说法。
对于美国经济的预测,一些经济学者认为,在2020-2021期间,美国有可能陷入一波经济衰退。
全球资管基金规模最大的桥水基金创始人,Ray Dalio,写《原则》的那一位大牛,就持此观点:
Ray Dalio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与前美国财长萨默斯进行对话时表示:
我认为,美国正处于泡沫前夕,终归会步入泡沫阶段,耗时不会太久。在我们选出下一届总统之前,美国陷入经济衰退的概率蛮高的,可能性高达70%。
——旧文《国手撸袖,看我一杆清台》
简单的说:
全球市场估计,这轮美元加息的周期,还有三年,全球美元虹吸潮和全球货币政策大收缩周期,还有三年。
美国内部很多政经界人士估计,2020年美国可能迎来一次经济衰退,高高在上的美股届时将不言而喻。
中国的权威人士在50人论坛上匆匆而去,只留下一句话:“争取三年左右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
中国成立的阵容豪华的金稳会,任务是防止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时间也刚好是3年。
巧合的是,下届换期,也是三年……
——旧文《关于最近一些新闻的梳理》
基于这样的国际局势分析和未来判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分清我们新时代和毛时代的不同国际背景。
即毛时代中国的主要考虑,是如何招架美苏的全面战争,而我们新时代中国的主要考虑,是能否让政经基本面维持到美国势力收缩。
参考权威人士的那句话:
这是个充满调整、动荡和局部震荡的阶段,稳定会压倒一切。
我们中国能否撑过这三年之期,得看我们如何缓和解决我们的政经问题,而我们过去几年的政经基本面如何,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新闻来了解。
这里,先让岱岱放几个旧新闻。
黑龙江最大国有企业、同时也是东北规模最大的煤炭企业——龙煤集团大刀阔斧的10万人分流改革。
十万人大下岗。
陆昊说:“黑龙江省本级财力只有300亿元,龙煤一年的工资就接近100亿元,如果它真出现资金链断裂、企业停产,职工将失去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省里想救它都没有这个财力!”
龙煤的困境不是唯一,陆昊的焦虑不是唯一,在16年供给侧改革之前,龙煤和陆昊的困境焦虑,在中国处处可见。
武钢股份昨夜发布2015年年报显现,受上一年钢铁职业继续下滑影响,公司上一年完成净亏本75.15亿元,成为当时已发布年报中亏本额最高的上市公司。
武钢8万人,裁员5万人。
下岗工人说:“原来我在厂里是一个小负责人,在工人里工资算高的,一个月可以拿四五千元,现在每个月只能拿1550元,加上我老婆每个月的退休金1800元,女儿现在没有工作,一家三口一个月只有三千多元,哪够生活?”
(备注,黄市长也没能搞好重钢)
这是16年供给侧改革之前,受煤钢行情不好影响下的,各地煤钢国企的困境。
且不论煤钢国企和银行系统天量的贷款关系,大概有十几万亿的不良信贷和频死的煤钢国企息息相关,光是国企亏损导致的国企工人大下岗,对社会民心冲击影响就可想而知的大。
想一想还是政治明星的黑龙江陆书记,都被一个龙煤搞的这样灰头土脸,在两会上对全国上下道歉,其他地方的领导,肯定是想奋力补救啊不想丢人丢官帽啊。
但这事,地方上还真难补救,因为企业没钱,地方也没钱。
企业没钱:
“龙煤集团的亏损幅度就大幅上升,到目前已经累计负债500亿元。”
地方没钱:
“黑龙江省本级财力只有300亿元,龙煤一年的工资就接近100亿元,就是省里想救它都没有这个财力!”
而且,更无语的是,地方不仅没钱给下岗工人多点补贴,连自家公务员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全国百强产煤市之一的耒阳市,发生欠薪。
湖南武冈七千教师走上街头,向政府讨薪:
齐齐哈尔广电中心工作人员,在单位门口拉横幅讨薪:
还有河南南阳、漯河、长葛三地警察拉横幅的视频,长葛横幅写着:“以工代警依法维权”。
这些因为敏感,网上删帖禁言,已经找不到当时的图片和视频了。
前段时间,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说,中国的地方债大概是40万亿,但地方政府就没有一个想还债的。
现在要让他还债,他说我工资都发不出来,财政困难得很,怎么办?
所以现在欠的这些债不说还本,还息许多地方都还不起!
国企没钱,地方也没钱,中央补贴啊。
对不起,中央也没钱。
2015年,中国财政赤字首破2万亿,
2015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相抵后,财政赤字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到23551亿元,高于年初预算数字7351亿元。
2016年,吸取15年的教训,全年到头省钱花,收支倒是和预算持平了,但16年中国财政收入创下28年新低。
财政部公布2016年财政收支情况,当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延续了增幅逐年回落的走势,为自1988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最低增速。
1987年中国是3.64%的财政增速,所以说2016年为自1988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最低增速。
1987年,在国内中国开始价格闯关,当年高通货膨胀高达,在国外,1987年7月美国引爆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大陆力挺香港,和索罗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正是这样的内忧外患,才有了1987年3.64%的财政低速增长,才有了那年的财政危机。如今2016年,内忧外患不是没有,却远远没当年严重,而经济增速为4.5%。
事实上,15年到16年,中国发生过一场财政危机。
连续两年财政如此难看,所以楼继伟这个账房先生,不得不黯然离场。
国企没钱,地方没钱,中央也没钱,系统性风险不是初露端倪,而是蓄势待发,我们怎么拖到美国先蹦的三年之期呢?
请看下文,请看权威人士开出的药方。
按:毛时代面对战争风险,选了“中国战备经济模式”,即“核武先行+三线建设”。
新时代面对系统性风险,我们选了另一种“战备经济模式”,即“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改革、楼市、税改”
二、核武先行和“中国制造2025”
如果说核武技术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根本,那么高新产业的建设发展,则是国家经济的发展根本。
想要伟大复兴的中国,当然无法靠当“世界工厂”来实现复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大上的“智造业”才是大国复兴的根本推动力,也是走出中国当下经济困局的最正确方向。
而且,“中国制造2025”中重点提到的产业都和美国优势产业重叠,中美竞争激烈,美方上次列出的加征关税商品清单,涉及航空航天、信息通讯、机械产品等,就和与《中国制造2025》要重点发展的领域不谋而合。
所以,毛时代“战备经济模式”的第一条,就是国家安全基本保障的“核武先行”,毛说: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新时代“战备经济模式”的第一条,就是国民经济发展根本的“中国制造2025”,某人说: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权威人士曾断言:
未来20年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力量只有两个,中国的城市化和发达国家高技术的扩张。
90年代初期,中美日都属蜜月,美国日本对中国大陆的技术转移很多,然而最核心的技术,外国是不会给中国的,在对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产业技术上更是封锁的密不透风。
看现在的特朗普,除了在贸易清单上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围追堵截,还在“千人计划”上对中国釜底抽薪,根本没有什么“发达国家高技术的扩张”的念头。
美国政府机构担心,由于北京实施了吸引数以千计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回国的项目,美国的知识产权或流向中国。中国的千人计划为每一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专家提供现金奖励和科研经费补贴。
因此,在美国的华人专家被捕的新闻,屡见不鲜。
(千人计划工作,的确是李部长提出和主持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看到特朗普对我们“中国制造2025”如此的围追堵截,我们就知道,这步棋走对了。
三、“三线建设”和供给侧改革、楼市、税改
“中国制造2025”,是长远之计,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而当下中国经济自改开40年积累下来的结构性矛盾,从国企到地方到银行再到中央的系统性风险已初露端倪,并且祸机四伏,“中国制造2025”再美好,也不过是远水之不解近渴,怎么防范和化解当下的危机,才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
我们现在,都知道上面开出的经济药方是什么了。
是的,供给侧改革,楼市去库存,税改。
这两大经济政策自落地开始,反对的人就一直都有,落地实施后反对的人就更多了。
特别是供给侧改革后导致的“国进民退”现象严重,棚改和楼市调控放松后的楼市去库存导致的三四线楼市暴涨、民众六个钱包全空,加上减税的“越减越多”,更是让社会上下怨声截道。
舆论对政策的埋怨和对上面的不解,这里就不多说了,这几个月网上基本都是这些。
但是,我们通过第一节分析出来的困境,来看下供给侧改革的功过。
煤钢行业是国企的重点行业,也是亏损的主要行业,更是这几年因亏损而下岗职工最多的行业,是社会不稳定因素集中的行业,于是,也成了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攻坚行业。
这是供给侧改革前:
这是供给侧改革后:
这是供给侧改革前:
这是供给侧改革后:
这是供给侧改革前:
这是供给侧改革后:
这样的对比,强烈吧?
短短不过3年的时间,权威人士的供给侧改革,就仿佛变魔术一般,将煤钢等国企的问题一概解决,连“文艺吐槽”的格隆汇也客观的承认:“供给侧改革化解了大批煤钢国企过剩的死局,排掉了十几万亿信贷和几百万产业工人的地雷。”
权威人士的供给侧改革效果很显著,成功的道理很简单,供给侧改革从供需角度和产业政策出发,“关停转”小产量工厂压低过剩产能,并用“环保”压低生产效率,人为地推动了煤钢大牛市。
2016年下半年起,国内煤价从370元/吨一路攀升,2017年7月,煤价已经接近700元/吨,钢材价格更直接,16年年末较年初大幅上涨72%左右。
而这熟悉的一幕幕,在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等几大行业不断重复。
而这些行业的上游,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国企,而这些行业的下游,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私企。
可以简单的说,供给侧改革,让行业利润从私企向国企大大倾斜。
上游生产资料加价,下游消费内需不振,面对上下的紧逼,私企这几年的确很难过。
还记得毛时代的工业大转移吗?
毛时代,为了应对战争威胁,将工业基地从东北和沿海迁到内陆的西北西南。
新时代,为了消除风险隐患,将行业利润的大头从私企转移到国企。
前者是因为东北和沿海更容易受美苏轰炸攻击,后者是因为不良信贷和下岗工人的风险都集中在国企。
前者里做出牺牲奉献的是沿海城市支援三线建设的军工人员,后者里做出牺牲奉献的是私营企业的老板和员工。
毕竟,同是失业,问题更大的是那类人。
国家供养的很多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职能部门,如教师,防汛防洪,公检法,还有中西部的电网建设道路建设,这些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像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地方政府如果没钱,首先砍的肯定是教育卫生的财政支出,那更没人肯去农村当老师了,农村教育就更无可救药,还有国家电网和中建二局,去大西北发电修路能赚什么钱,民营企业不会做的事但他们得做。
而这些吃力不讨好的财政支出和项目部门,甚至如地方上安排的退役老兵福利,在地方财政困难后,恰恰是最容易被地方政府先手甩包袱的,这样会对社会产生结构性冲击。
而吃市场饭的不一样,市场是有需求就有供给,如果有失业潮,主要就是去产能的裁员,本来3个人干的活交给一个人去干,另外两个人失业,这两个人的确是苦逼了,但这个活还是有人干,市场的需求供给一样平衡,或者某企业因为税负过重而倒逼,全员失业,但整个行业去掉一部分后,剩者为王的机制下活下来的企业补充市场需求,虽然整体市场需求会因失业而萎缩,但相较于上面的结构性冲击,市场供给和需求总体上是平衡的。
更为重要的是,体制内群体都比较僵化,除少部分人外,失业后再就业的难度很大很大,吃市场饭的再就业难度虽然也大,但明显低于前者。
——《一些谈话》
如果因经济下行压力,一波人的失业无可避免,那国家从社会稳定出发,选择了保国企和体制。
大部分国人是问心无愧的,因为已经和国家一起,在“共克时艰”了。
当然,国家是出于对风险是否可控的考虑,并非真的不恤民生。
如前面提过的:
供给侧去产能后,中国煤价近年来大幅上涨大大侵吞下游的电厂效益,数据显示,今年的电力企业利润压缩了56%,是的,利润缩水了一半多,很多电力企业特别是央企,严重亏损。
煤电双轨制,煤炭的价格是紧跟市场而上下波动的,而电力企业的供电价格是受国家政策指导的,无法随意提高电力供给价格,今年年初电力企业就受不了了,包括华电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国电投在内的四家央企电力集团,直接将“一纸状书”告到了国家发改委,《关于当前电煤保供形势严峻的紧急报告》,四大电企集体向国家哭诉,要求提高电价。
是的,不堪重负的电力企业在年初就叫嚷着要“羊毛长在羊身上”,要提高电价转移负担。
但是,我们今年电价大幅上涨了吗?
还是那句话,“通胀和就业是国之大事”,因为天灾人祸,国家没有彻底搞好粮食和蔬菜这几个环节,但在电价方面的确是为民着想,硬压着电力企业没得涨价。
这放在外国,电厂利润被压缩56%,电价肯定要疯涨的。
也就是说,我们吹一个夏天的空调,国家其实在背后默默的帮我们每个人,省了几百块钱。
——《一些对话》
然而,单单一个供给侧改革,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特别是地方财政的问题和中央财政的问题。
于是在16年中央财政危机后,16年楼市开始“去库存”地暴涨。
这是朋友圈的发言,图片一目了然,道理言简意赅。
任志强说房地产是夜壶,实际上,房地产是国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夜壶。在货币政策去杠杆,财政政策财税改革后,这个夜壶又被暂时收起来。15年那次就想收夜壶,结果变成28年未有的财政危机,那次危机最终导致了楼继伟的离任,房产的去库存和棚改加速。
15、16年财政危机,而房地产地产相关税收(包括契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占财政收入比重巨大,这还没加上万亿级别的土地出让金呢。
所以,在财政危机后,中国放手楼市。
这一轮三四线楼市的暴涨,是瞄准了民间的六个钱包,18年后中国消费不振,有段时间甚至降到了非典时期,无他,短短三年,债务杠杆在居民部门和非居民部门之间调整。
当然,目前中国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是由15年的30.7%上升到18年的50%,但美国的占比高达80%,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是74%,从这一对比来看,居民部门的债务杠杆问题,大致是可控的。
而恰恰,这轮楼价暴涨的三四线城市,他们的财政压力,是最严重的。
数据显示,地方财力直接挂钩的负有偿还责任债务,在不同层级的占比结构差别比较大,省级较低,为34.2%,市级66.4%,县级78.5%乡镇84.2%。
这反映出:层级越下沉,债务偿还对财力的需求越大。
虽然上面一直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我们都知道,三四线财政造血能力有限,在债务问题却这样严重,请问三四线城市的债务问题,能可控吗?
举个生动的例子,一国家级贫困县,四线小县城,去年都发不出工资,靠卖地卖给碧桂园的钱,给公务员发了工资。
至于税改,前面说了太多了,早在“减税”声音出来之初,岱岱就指出这是“税改”,而不是“减税”,营改增和社保费改税,都是堵住了之前偷税漏税的窟窿,健全完善了国家税收体制,所以让很多之前能省钱的中下企业叫苦不迭,也造成了“结构性减税,越减越多”的中国特殊现象。
这轮“税改”是阵痛,当然,还要加上房产税和空置税对财政的长期支持,新时代的“战备经济模式”才能算是建设完毕。
类似于军事战备的“三线建设”一样,三线建设是工业生产基地的空间大挪移,而这几年,国家将债务杠杆从居民部门调整转移到非居民部门,将行业利润大头从私企转移到国企,都是在高速增长不再、风险危机凸显的情况下,做出的从风险“不可控”到风险“可控”的存量选择。
这些风险转嫁和危机转移,对一些人来说是好选择,对另一些人来说是不好的选择。
但对全局而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刘鹤这几年,一定经常念叨这句话:
又想到薄一波的那句话了。
也许在十年之后,这句话会有另一个版本,属于这个时代的版本。
国家要搞工业化,就得积累,这就得让一部分人作出牺牲。
中央反复讨论,决定只好让农民作出牺牲,作出贡献。
文章小结
毛时代,中国之所以能将工业基地从东北和沿海迁到西南西北,正是得益于中国国土广阔,有足够的战略纵深。
新时代,中国之所以能在国民经济上进行这样的乾坤大挪移,也是得益于中国经济体量巨大,有足够的战略纵深。
这时候,我们才能深刻的认识到这句话的意义:
“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正是我们能在高速增长不再、风险危机凸显的情况下,做出从风险“不可控”到风险“可控”存量选择的国情基础。
毛时代,在美苏全面战争的威胁下,正是通过“核武先行”和三线建设,打造了完备的大纵深大后方国防安全体系,让我们后人都受益至今。
新时代,在改开40年结构性矛盾积累、美国对中国复兴进行“半渡而击”的背景下,我们通过“中国制造2025”和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防范化解一系列系统风险,以空间换时间的渡过中美斗争最重要的“三年之期”,为中国下一代人夺取民族复兴的最后胜利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诚如所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中国是一个在近代百年屈辱沉沦的国家,是一个后发的带有巨大历史包袱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能在百年之间奋而崛起,离不开一代代人民的奉献付出。
当年的工业化原始积累,是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农民,做出牺牲与奉献,推动了中国工业化渡过起步的最艰难阶段。
当年的三线建设,是抛洒美好年华只付出不求回报的军工建设人员,奠定了中国强大的国防安全体系。
如今,轮到我们这代人,抗起历史的担当了。
三年,还有三年,你我重任在肩,中美胜负可见。
有多彷徨,有过不解,有过愤怒,有过寒心,但岱岱依然坚信,在我们这代人的付出和坚持下,我们将见证一个真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时代,见证全球局势最动荡不安的一个阶段,也见证中华民族百年复兴最关键的一个时期,见证你我一生都将不断回味、念念回首的伟大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