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了,阳刚之气早已和男女无关 | 新潮沉思录

2021-01-31

 

文 | 飞剑客

最近,针对政协委员《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在答复中表示要“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消息一经报道,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讨论。首先表明,这是一个政协委员的提案的回复,涉及到具体部门的政协委员提案,不管多离谱,相关部门都要例行公事,给予回复,当然回复不代表认同。其次,新闻标题取出“教育部答复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注重阳刚之气培养”,某种程度上说是标题党了,如果读过原文会发现,“阳刚之气”完全不是重点,也没有所谓“防止青少年女性化”的说法,更多内容是关于体育教育的,那为什么新闻会抓住“阳刚”进行突出和渲染呢?因为这是全文唯一能联想到性别的词,同时取这样的标题,会让部分女性感到不舒服,我不知道该怎么揣测这个标题,总之舆情的风已经刮起来了,基于现在性别对立加剧的舆论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不是好事。标题党需要反对。

图片

实际上,这次引发的舆论效应,和三年前那场由主流媒体带动的抨击娘炮的风潮,并无什么不同,类似《少年娘,则国娘》、《救救孩子,请让我们的孩子成为男人》的爆款文,也是那时期的一种诉求,而在一些以城市白领、学生为受众的媒体(如界面文化、果壳),则对于爹味有相当多不同意见,他们会说,娘化的美少年碍着谁了呢?可为什么人们愿意将传统男性气质与民族-国家相捆绑,然后推出“有少年娘,则国家娘”这样的结论,而身边的受益于城市化和互联网的知识女性多觉得这逻辑清奇,简直不可理喻?

第一点,我们(尤其是上一辈的审美)很难去回避近现代史给我们留下的痕迹,即使被都市的安乐和佛系掩盖。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历史叙事,无疑要吸纳广泛的象征资源,像性别与性别气质(阳刚)这种重要的文化象征符码,与现代民族国家救亡图存和崛起的唯一主体进行耦合,铸成了仁人志士的雕塑上最坚毅的表情。

而早在民族国家起源之初(晚清),“阴性”、“娘”与“贫弱”常常是相互重叠的。在盗版来的进化论天启中,贫弱就是丑陋的,女性化是衰微的表征,比如梁任公论中国气质为:“女性纤纤,暮色沉沉”,感慨“呜呼!一国之大,有女德而无男德”等(不知道现在搞女德班的人看到这个会怎么想),所以在民族建构者看来,亟需铲除国民体内的阴性的基因,“中国”才能成为年轻的、阳刚的、强健的男性主体,即所谓的“少年中国”。

图片

其实在我们第三世界寻求民族独立和反抗殖民统治的时候,彼时的欧美,虽然社会性质和中国不同,但也在建构自己的国家男性气质,乔治·摩斯写道:“男子气概的地位在法西斯主义时期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墨索里尼试图把自己从娘娘腔变成了一个势不可挡的法西斯主义者;同样身体素质欠佳的小胡子也宣布“弱者必须被打垮”。雅利安种族主义将自己与懦弱的犹太人相对立,通过屠杀的方式来服从那套符号秩序。

某种意义上,民族-国家在不断迈向现代化的进程里,就是不断祛除体内“女性”异质,而强化“阳刚”气质的过程,大刀、枪炮,血荐轩辕的书写,徐悲鸿的雄鸡昂立,还是《义勇军进行曲》,都在构建一个血性的、不屈向上的男性国家主体,使之重新颠倒被帝国主义侵略而被颠倒为“他者”的认同,屈辱的记忆将被涤荡,从世界史来看,这是第三世界民族普遍的文化抵御机制。

也因此,消费主义引发的历史虚无主义不可取,只要我们还在民族——国家叙事的框架内,国家主体建构就是偏向男性气质的。我们要意识到,阳刚气质在与民族建构、抗击外敌和解放的宏大叙事耦合,起到的作用多是积极正面的。当你想起保家卫国,在国庆节回顾旧中国的贫困与孱弱,在70多年前我们民族终于站起来了,眼前浮现出慷慨激动的画面,军人肃穆的面庞,也正是这套象征符号的系统参与发挥作用。

图片

虽然提倡阳刚对于民族国家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治理理念愈发渗透进日常生活,在和平时期,性别与个人的焦虑也随之扩散,这些焦虑,会被资本所利用。

在以往的叙事里,男性作为菲勒斯(阳具)为保障的性别,才能承当历史主体品格,这导致父权以支配性的面目进入民族国家的公共事务,也就是我们说的爹味,在固化着社会性别的规则。

在一些微观层面,假设一个男性一出生,就要接受固化的性别秩序的安排,诸如男儿有泪不轻弹等,把很多特质都归附到男性这块,性别刻板容易造成女权主义者说的在男权结构男性缺乏共情的能力的问题,因为示弱和善解人意都是异质的“女性”特质,是要被剔除的。我们发现,在现代社会里,相当多的男性并不能满足这个父权制定的标准,他们经济上无力承担传统父权的赋予的责任,或者说枷锁,但固化的男性气质的迷思维持着对传统的男性想象,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的扩散,包括男科里行不行的那个焦虑。

另一个显著的全球性现象是,都市化、自动化和后福特制的生产组织在逐步消解以往男性气质,男人们开始隔离剧烈体力劳动,坐进办公室。这种状况必然分裂出的新型男性气质,偏中性化,侵略性不足,而阴柔有余,但这种气质能够流行,也得益于消费主义的反向建构,其消费者自然是受益于城市化的年轻女性,她们通过消费流行文化工业的流量鲜肉,作为虚妄的主体,去寻求有别于传统异性恋模式的、更少大男子主义、更少的压迫感以及更温和的平等关系。

图片

如果说,这一辈的城市白领们多少无法理解上一辈的对于阳刚气质的要求,甚至对他们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行为表示不可理喻,这种不可理喻的心态多多少少有一些历史虚无主义,那么上一辈人对后辈的苛责,同样也难以意识到,是时代变了,时代背后,则是生产组织模式的变迁。

这不禁让人想到《三体》中描述的一个世纪后的光景里,男性人类在外表上普遍留长发,身材苗条,举止优雅轻柔。这是一种现实忧虑的表达。现实中的确有一部分男性走在了这条道路上,但一方面,在新自由主义治下极度分化的社会现实使很多男性对传统支配性的男子气质的诉求难以实现,会令另一部分的男性愈发焦虑,往往会通过发达的肌肉找回一些自主权,比如在美国,大量的男性开始投身于健身运动,形成“健身文化”,宣誓支配性男性气质“幽灵般”的回归。笔者发现,某些健身文化的宣扬者也在积极寻求民间的民族主义的认同,如果还能添加一些对“资本”批判的佐料在里面,这份“大华人主义”的套餐就完成了。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娘炮审美”是一种消费主义的女性赋权,难道“肌肉男”对“娘炮”的讨伐就不是了吗?都是在同一个消费结构里运转,即是赋予人虚妄的主体性,不顺从它又害怕被它边缘化,于是所谓的“阳刚”与“娘炮”的对立的景观开始被源源不断地炮制,不断放大男女消费者的对立情绪。

除了健身文化,过去的幽灵同样漂浮在了教育上,这些年对于“男孩危机”报道不绝于耳,以一种刻不容缓的濒临状态,喊出了“拯救男孩”的口号,一时间“男孩班”雨后春笋般出现。有些专家对传统男孩气质的遗失,就好像女德班对于女性的传统女性气质丢失一样恐惧,实际上所谓的“男孩危机”从来不存在,有人会拿女性本科升学率来暗示这种男孩危机,然而女生进入高校比例的上升,在很大原因是计划生育国策全面推行的延伸,是独生子女的日渐普及,在抚养、教育方面提供同等的资源和支持导致的,同时女性在招聘、录用上,都明显处于劣势。男性在职场上的成功还是远高于女性,这个情况下谈男孩危机,不过是对于过去前工业时代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怀旧罢了。

我们回到舆论争论的阳刚之气的话题,究竟什么是“阳刚之气”?“阳刚之气”又该怎么定义?换言之,这方面我们需要共识,打老婆、开后宫,恃强凌弱,那肯定不是阳刚,我们需要符合社会现实的理解,来丰富这个词汇的语义区间,而不是对于过去的,早已不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支配性男性气质的缅怀,退一步说,如果你非要传统资源里找“阳刚”,那也应该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些不畏横暴、敢于反抗的精神吧。

图片

我们既要在现代性民族国家叙事与个人选择中获得一种张力,比如重新开发对阳刚的理解,也要走出性别二元的窠臼,抛弃女性=柔弱的想象,刚健质朴、自信勇敢,这些其实是无关性别、男生女生都应当培养的品质,就像笔者作为男性,也希望自己是温柔、善解人意的,因为笔者知道,在过去的革命叙事中,妇女同志们都能顶半边天。

精选留言
  • 其实从结构性角度考虑,所谓教育场域下“阳刚之气”的“缺失”同样很容易理解——各位稍微回想,就会发觉自己的成长环境中,从幼儿园到中学女性教师的占比是否绝对压倒优势?然而为何如此,难道结论不也是很直白的吗? 我部分认同,这种“长于妇人之手”的成长环境对于社会是有一定问题的,但这个环境本来就是结构性、人为造成的,女性被有意识引导向这些岗位,结果不就是理所当然的吗?
    也不只是刻意引导女性,很多男性自己困于性别二元里,或者自认为“阳刚”,认为有些职业都是女人家子的东西,去做这些没面子……
    另外也不要忽视了父亲的作用,如果是丧偶式育儿……
  • 这个问题应该改一改:为什么不敢提反抗强权的精神,只能说“阳刚之气”?
  • 什么叫阳刚之气?阳刚之气就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革命气概,是敢于对社会不公现象进行批判的斗争精神,是像张思德雷锋一样的为人民服务,是像阳春韩早白求恩钱学森一样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高尚理想。
  • 男性气质应该是反对强权,不畏强暴,自立自强,坚韧不拔,责任担当,爱国敬业等等等等。如果一个顶着板寸的肌肉猛男是个打老婆,不负责,气量狭隘,脾气暴躁的人,那他是男人吗?如果一个外形斯文,气质儒雅的男生有反对强权这些品质,那他难道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吗?
  • 回复顶楼,因为男性要养家!早工作,不是考不上,而女孩似乎没这个顾虑!
    现在光靠男的也未必能养家了啊
  • 在厂里,机械狗阳刚之气爆棚了。 在工地,土木狗阳刚之气爆炸了。 有啥用? 都比不过施一公金码那么吃香。
  • 女拳盛行,男性女性化,社会娱乐化,就是资本世界消费主义的大阴谋,阉完了韩国人日本人,现在又来霍霍我们。阳刚都算歧视女性了,太可怕了。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什么时候和男女有关了?
  • 本文依然是基于男性视点的长篇大论。忽视了女性的视角。
    因为作者是个男的。。
  •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 回复一楼关于女性研究生的讨论。 是否存在这一种可能性,即由于职场的性别歧视,使得男性更容易在拥有本科学历的情况下获得较为满意的工作。因此,女性不得不选择读研以提升竞争力。 理工科女生增多只能说明国人对于女性的学业或者说未来职业的选择更为开放包容。原有的“女性更适合学文而不是读理”或者说“女性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如男性”的刻板印象正在逐渐淡化。个人认为,只要理工科的女性占比没有高到一个临界值,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
  • 打女人和恃强凌弱算什么阳刚之气?阳刚之气应该是勇于反抗,敢于斗争,自立自强,所以说不论男女,都应该培养这股“阳刚之气”!
  • 我觉得把男性阴柔化归咎于后现代社会可能不太合适,因为前现代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例如西晋时期的所谓名士,都倾向于阴柔审美,更兼服用五石散。个人认为当一个社会出现了大量脱离实际生产的食利阶层时,就会天然地鄙夷那些阳刚气,因为那是从事一线物质生产生活才需要。
  • 谈阳刚之气,而不谈关于阳刚最原初的定义,无异于自己立靶子自己打,要是再打不中,恐怕得要去医院做全面检查了。谈这种问题多少暴露了众多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一无所知,至少应该先看看《易》里面乾卦的象再说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再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这是阳刚,没看出来和男女有任何关系。辜鸿铭讽刺新文化运动是算术不精三三得八,虽然不见得就是对的,但是确实不是完全无凭无据。
  • 男女打起来,资本笑哈哈。你们继续斗,我来捡尸体。解放妇女的同时也是在解放广大男性同志,正在受益的只要最上面的那群人。希望广大妇女同志明白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也希望广大男同志明白。
  • 这类我觉的白岩松说的挺好“我没觉的不哭就是爷们,我生活中见证了很多从来不哭其实特别不爷们,但是也见过很多真哭的爷们”。用在这个阳刚不阳刚的问题上其实道理类似,只不过这么复杂的描述是不适合一言蔽之进行大众新闻传播的所以用阳刚之气来概括吧,其实真没必要带着先入为主的性别观念去看这个问题,现在很多问题在谈论的时候人总喜欢把男女先入为主对立区分,其实这样只会远离道理,远离问题本身的出发点,何必呢?
    在男女问题上我的基本态度是,男人女人生而为人,先是人再分男女,如果连人的通性问题都处理不好还谈什么男女之别?其实挺讨厌两类人的,得寸进尺,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无分男女。
  • “阳刚”的人是真诚坦率爱憎分明的,从来不屑隐瞒自己观点,从来不会高高在上,他们对待朋友如阳光般温暖,对待敌人如秋风扫落叶般无情。“阳刚”的人是尊重生产者、尊重劳动者、尊重人民群众的,他们知道,真正的“太阳”,真正的“阳光”,来自于田野乡间,来自于工厂车间,来自于那一个个用劳动改变世界的人民。 “阳刚之气”的反面,矫情、虚伪、扭捏、猥琐、阴险、下作……那就是“阴间的气”,也叫阴阳怪气。想说的事情不敢明着说,想干的事情不敢明着干,只敢躲在角落里煽阴风、烧阴火、唯恐天下不乱。平日里慕强贱弱,拜高踩低,自诩高贵,瞧不起人民,瞧不起工农大众,既反动又自私,事到临头了,又软弱、怯懦、首鼠两端、墙头草随风倒。 我可太爱看评论区那些阴阳怪气的人了 他们为啥阴阳怪气?因为被人家破防了,自己又怂,只能把自己捂起来,发酵出一身阴间的酸腐气味!
  • 如何看待我国在读研究生,女生占比超过60%,且女生继续逐年增多?理工科女生增多趋势更明显
  • 男人们什么时候隔离体力劳动了?工厂?工地?农田?牧场?外卖员和快递员大部分也是男性。只不过现在体力劳动者丧失话语权罢了。他们是最阳刚的人,也是最受压迫的人。建议那些认为自己最受压迫、苦大仇深的女权主义者跟他们换个岗位体验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坚持一个月。
  • 外国记者评论年轻时的毛主席还男长女相呢,但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及指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到长江击水,如 此种种,最不缺的就是阳刚之气。
  • 中国传统男性刻板印象已成为当代男性身上的枷锁,天价彩礼、丈母娘经济等现象都是在利用这个枷锁对男性进行压榨,广大男性奉献了最美好的年龄,换来的是秃顶大肚格子衫的猥琐形象和蝈喃的污蔑
  • 阳刚之气难道不是那种敢作敢当,为了理想牺牲个人利益的气质吗?而那些所谓的女性审美的代表,很多人所宣扬和代表的真的是这样的气质吗?鹿晗的前后转换就很明显:上海堡垒的时候,他就是不务正业的象征(尽管实际上可能那个造型是他无法决定的),而穿越火线中他就变成了爱岗敬业的模范,这时大家还会抓着他那所谓的娘炮气息不放吗?
  • 在现行的应试教育条件下,必然会有很多学生舍弃健康换取成绩,如果片面强调外露的所谓阳刚之气很有可能会导致对身体孱弱的学生,偏好安静学生的歧视。比如我有个朋友的小学时代因为上肢骨折和个人性格原因,就可能不那么“阳刚”,所以肢体欺凌、排斥、取外号等等他都经历了很多。如果说提倡阳刚之气,那这些学生怎么办呢?他现在体质也不是很好,如果不是因为年龄没到应征年龄,去年年前他可能就是所在地区的防疫志愿者了,外表的所谓阳刚之气也不一定和担当相关,比如说四大花旦之一的梅兰芳博士一腔傲骨不向日本人低头,这种内在的气质比狭隘意义上的阳刚之气更值得提倡
  • 很赞成作者最后一段话,但是不赞成文中部分段落表述,男女二元化有其固有的生物学特质。我觉得是应该反对是否定这些固有特质,而去追求另一个极端。就像我们拥护女权,但是我们坚决反对女性沙文主义。
  • 比较讽刺的是,健身房里娘炮比例非常之高,一身催大的肌肉并不能催大其阳刚之气!
  • 女性职场天花板永远都在,而且短期内根本看不到解决的方法,只要有生育的需求,对于普通女性来讲就是职场生涯里的深渊
  • 写得太棒了 本来对此事认知迷茫的我立马认知就清晰了
  • 阳刚之气更多应该是精神上的——朝气蓬勃,不畏困难,不惧强权,坚持正义。在消费主义娱乐化语境下,阳刚被刻意解读为外形硬朗,大男子主义,“直男癌”等等,一种精神上的体现,却被肤浅的用符号化来包装,让人们忘记了它本来的含义。
  • 娘化,更多是一种资本需求下消费主义需求下的畸形。中国自古以来也都欣赏风流倜傥的男性之美,可是这并非娘。娘,更多的是顺应女性消费心理上的一种卖乖取巧。回想一下我们成长的年代(80初一代),那时候青春期的我们也是有点欣赏柔弱之美的,但是我们绝对不欣赏娘娘腔。
  • 根本问题是人类现在没有思想了,哲学家,思想家,在当今世界已经不存在了。换句话来说,当今人类处在一种没有灵魂的状态。 物质和意识需要平衡,当今人类社会物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意识领域却处于停滞。 微观领域呼唤阳刚只是一种表现。像欧美的衰落,我们的迷茫不确定,都是意识领域思想界没有发展的表现。 哪个民族或者哪个地方先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或哲学家,那个地方将引领未来的世界。
  • 赞一个很客观,很全面
  • 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早就把阳刚定义完成了。
  • 电动汽车有汽吗,还是照样跑 电力火车有火吗,还是照样跑 阳刚之气也不需要拘泥性别,谁都可以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什么要按一个模子来教育人捏?文质彬彬,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玉树临风,就比阳刚之气差么?
  • 很多工作机会,研究生学历是门槛,女生读研占比增多,说明当前高等教育体系有利于女生深造,而且女生已经在获得相对高端的岗位上占据明显优势。
  • 新年伊始,这么个题目值得推荐一看!存在着就要说出来。
  • 90年代玩摇滚的大把细皮嫩肉长头发,我从来没听人说过他们娘。如今的鲜肉背上这个标签主要是因为不低头的精神丢了,从里到外都散发着一股资本工业化流水线的味道,生来就是为了取悦部分人群。
  • 美建制派回归后,公知已经因为这些年美国的烂事没办法再有说服力了,那就从女拳发力,预测未来还要承受几波有组织的冲击,我个人能预料到的,有《我的三体》第三部出来后,关于程心和娘炮社会的辩论战,甚至剧组内部有内鬼夹私货我也不意外;不过这些年理智的女性越来越多,我持谨慎乐观。
  • “娘炮”的出现,和广大城市女性有很大关系。一个小男孩,他母亲和奶奶非得把他打扮得干净可爱萌娃,简称小鲜肉。而要一直维持这种形象,需要从小娇惯、不让干活等等。小鲜肉慢慢长成大鲜肉,习惯了这种生活的鲜肉们,做事拈轻怕重,吃家底,无理想追求,以为本该如此过这种生活。“你帅我就给钱”“帅就讨好”“你美我就给钱”“你美我就巴结”,这种唯美主义、精致主义,带着资本主义腐化的味道潮流,跟“空谈误国”、“新自由主义”是一样的,或物化,或无根,类似宋朝的安乐死,一定不可以蔓延开来,而应该当头一棒,让其落地!
  • 即使沉思录已经分析到了这个份上,依然不免于被抨击“本文是基于男性视角”的。当今网络上活跃的城市白领女性有一套所向无敌的话术,那就是把一切自己不想听的话都打成男性说教。
    那个留言也是男性,就是杠而已
  • 时代的确变了 未来都机器人了 男女还重要吗...讲阳刚 铁子刚...
  • 其实更合适的题法大概是“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摒弃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吧”,要不会让人首先联想到性别刻板印象,可能会适得其反的。
  • 在本次争论中女权主义者们声称当男人的前提是当人,应该宣扬的是每个人的个人认同首先是“自尊自强自立”的人。但是抽象的人是不能建立起个人认同的,人必须要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来对观念进行理解与内化。这一点在这次争论中靠女性体验自我凝聚的女权主义者们选择性失明了。女权主义者认为强力意味着家庭暴力的可能,宏大叙事意味着对私人空间的侵犯,顾不得对男性的文化阉割可能会出现文明上的晚期风格(比如魏晋,西罗马晚期,维多利亚时代,都有审美女性化/无害化,实际上体现了一个文明陷入内耗的状态)
  • 看到图五,我才想起来王走♂了三年了
  • 体测作过弊的举手~不知道上边的人会不会真的以为我们身体素质能及格,然后再提高一下及格线 手动doge
  • 像论文
  • 曹征路同志的小说《民主课》中最有阳刚之气的是女主角
  • 我想说的是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所谓的女性化的青少年经历过什么,有着怎样的成长环境?出现不同于自身性别的特质是先天的问题还是后天的影响?这个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就一句粗暴的加强教育中的阳刚之气,简单粗暴到跟电击戒网瘾一样的残暴。
  • 我所理解的阳刚大概就是一种外儒内道的狂狷之气,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畏霸气,一种舍生取义的侠肝义胆,一种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不凡气概。
  • 提到这种问题。 就得先说民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再说社会意识被社会存在决定。 然后从上古蛮荒的原始社会说起,侧重点是人类的生存与性别分工。一直说到近代中国能触底反弹,靠的是责任感。靠的是千千万万男女老幼反抗者的汗,泪,血。 之后总结,今天的社会,建立在这样的国家历史上。这就决定了,即使阶级和分工,城市化和信息化使得绝大多数人不再需要强壮的身体和性征。 但一定不能丢掉责任感。 不能丢掉战斗力。 不能怕斗争。
  • 枪在手,跟我走,杀四郎,抢碉楼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类也是阳刚
  • 如果哪个人在说阳刚这个词是在歧视女性,那我认为她或者他脑子多少少点什么。网络中引发争议的点在于“避免女性化”这一句。把男性和女性放到对立层面,然后用女性化来概括男性优秀的一部分所需要摒弃的内容,女性对此表示反对不是应当的吗?换句话说,如果现在这个提案是针对女性男性化提出的,而在固有语境中女性是强势方,那么避免另一方是什么意思呢?很多真正的不为了生意只是感到愤怒的普通的女性发声,怎么就成了女拳了?这女拳是让各位少开工资了还是找不到工作了?如果都没有,你们的愤怒来自何方? 不堪的从来不是女拳或者男拳,不堪的从来都是做观众但积极投身去激化矛盾的那些人。不加思考的将参与讨论中的人用有色眼镜划分阵营,并以性别标签对对方进行攻讦打压,无异于狗咬狗,还称自己为人。 给沉思录点赞。
  • 评论区也别嘲讽什么女拳和什么阉割,阳刚本身就是父权男权的意识产物,女性反感不无道理而阴柔美中性美本身就是亚洲传统审美之一,这本身和阳刚不冲突,我们不存在只有一种正确审美的说法,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存在全体阴柔化也不存在全都阳刚,体育教育更和阳不阳刚没关系,而且如果高考竞争还那么激烈,那体育课还是得上其他课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 秀芹同志就很刚!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就是阳刚之气
  • 请楼上不要带偏话题,敢于反对强权打破常规与温柔绅士并不矛盾,毕竟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都是毛主席说的。 真正的阳刚之气指的是心中有信仰有敬畏,做事有原则有底线。怎么就阳刚了呢?一是无欲则刚,二是女子本柔弱,为母则刚嘛!无欲因为有信仰有原则,为母就多了敬畏有了底线。
  • 我记得以前听过一句话,如果现在所谓的女权主义现场是通过女性消费来实现的。那就是悲哀和不可持续的,偶像文化就是重灾区。
  • 我觉得斗争和对立是阳刚之气,团结和统一是阴柔之气。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是阳刚之气,“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阴柔之气;“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是阳刚之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阴柔之气。我们需要刚与柔“阳与阴的辩证统一。
  • 由字义简单对偶,阳对阴,刚对柔。按汉语词典的释义,阴柔褒贬都可,阳刚则有褒义,无贬义。从文化倾向上看,“天地之道,阳刚阴柔;人伦之宜,男贵女贱。”阳刚与阴柔这一组词的文化价值,指动机行为与性别差异基础上,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程度。(百度百科 阳刚词条)追溯造词的出发点,词义的历史沿革,现在真的能说“时代变了,阳刚之气早已和男女无关”了吗?
  • 游牧民族贵族肉食女性也骑猎,丰富的肌肉储备让她们生的孩子也更健康,低夭折,让他们误以为自己的血统更高贵,当然汉化进宫后马上萎了 民族的阳刚气同样可以指望女性提高肌肉储备 熬夜会唤起交感神经应激,分解肌肉。从而抑制睾酮为中心的肌肉储备,诱发精子对成熟钝化以致不孕不育。烟草和熬夜同样能让基因误以为人体处于不宜留下后代的危险环境中,引起娘化。 应当解决的问题是,青少年作业减少,强制8点打卡睡觉,凌晨五点到校上自习,而不是体育课
  • 回复 菜菜 并非是阳刚算做歧视女性,而是原提案带有歧视的色彩,以及标题党希望以此引起对立罢了
  • 阳刚的对立面似乎不是女性吧,为何对阳刚的提倡会产生如此触动
    古人云“天地之道,阳刚阴柔;人伦之宜,男贵女贱。”
  • 每次看新潮沉思录的文章,要么是深感赞同,要么是深受启迪。
  • 那位说男性要养家的朋友,请问你这是不是自己陷入男女刻板印象的陷阱里了?
  • 阳刚和贤淑一样,是个褒义词,分别形容男性和女性的一种品德、气质或者体魄。说要男性青少年阳刚一点十分正确且必要,但是对女性青少年也要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只提男性难免惹来争议。传统的思维方式还是要改一改啦。
  • 我觉得以色列的雌狮不错,借鉴借鉴何妨
  • 我不知道 喜多川的多金与三岛由纪夫的自尽 到底哪个更值得悲哀
  • 回复“若谷菌”网友: 为什么只提幼儿园到中学女老师太多,不提大学女老师太少?从托儿所到博导,统统一半对一半,它不香吗? 真正的结构性问题在于:学生的年级越高,老师的工资越高,老师的社会地位也越高,但是女老师反而越少。所以女老师的平均工资,就是比男老师低;女老师的平均社会地位,也比男老师低。 为什么会有这种“年级越高,女老师越少”的现象呢?为什么人们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视若无睹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年级越高,越不适合女老师教”的观念呢?我认为这才是问题所在。 而你不但“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视若无睹”,反而单单拈出一个“幼儿园到中学女老师太多”的“结构性问题”,大加批判。那女老师该怎么办?不如统统离开教师队伍,不要为人师表的好。我们回到只有男老师的时代,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
  • 一方面要求男性养家糊口,买房买车承担一家之主的责任,一方面让男性符合自身的审美——阴柔俊俏,熊与鱼掌能兼得吗?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下怎么像男明星一样阴柔俊俏?封建和现代怎么在部分女性的嘴里那么完美的融合到一起了,别说别的,就说你自己父母对于你结婚对象的要求够现代吗?一切根据实际情况来吧,审美固然不能以传统审美为唯一标准,那也不能以部分女性群体的审美为标准,要不然还不得被人忽悠瘸了。需知,高收入高学历好家境群体跟普通人情况不一样,不能死搬硬套。
  • 资本主义生产消灭了阳刚之气,当然了,如果做阳刚可以成为产业,猴子脸就没有啦,女的也得长胡子才行。
  • 我等的就是你这篇!终于等到了!这件事发酵那天我就知道陈思露一定会写这个,我也一定会在这里看到最恳切的客观答案!哈哈哈哈哈
  • 教师招聘基本上都是女的多,特别是幼儿园。对一个民族来说不利。
  • 必须把娘娘腔中分化出“奴性”来加以反对才行,防止这个概念被扩大化而导致很多本已经当家做主的男女受到这个tag的伤害。 然后把阳刚之气积极地异化为当家做主的精气神,这样才好给群众一个交代。同时,无论男女都要培养阳刚的精神。 有的那种,“为了满足别人对自己的审视标准,而强撑着那种看似强健的外表”,其实也会有奴性的影子在。这种可和阳刚之气搭不上边。
  • 呵呵,澎湃新闻,老标题党了
  • 其实这个应该去同样的历史悠久文明古国意大利取取经,妈宝的前提是妈妈的确是无所不能的家庭教父。
  • 什么叫阳刚之气呢 我认为是一种精神 为人类谋进步 为世界谋发展 为弱者述正义 为人民扬正气 这才是阳刚之气 以这个标准 男女都可以 有人非要诱导到男女对立 那就随他去吧 他们诱导 我们就跟他们辩论
  • 这篇文章说的不够全面,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就是把最近热播的电视剧 (山海情)看一遍就懂了,不懂得随着年龄渐长也会懂了。
  • 梅兰芳先生是唱旦角的,但他难道不够阳刚之气吗?
  • 阳刚不一定是浑身肌肉,就像大侠不一定会武功一样。 真正的中华民族精神从毛泽东主席为主线的中国共产党党史、从主席为主线的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中才能寻找到。
  • 论二元对立方程的普适性
  • 在全网讨论“阳刚之气”四个字的时候,凤凰网就已经赢了。本来,教育部的重点是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啊。。。 那些在网上对教育部大肆批判的人,你们有几个体测过关了的呢?
  • 为什么看来看去现在那些“X权”分子多半是有为虎作伥嫌疑?现在所谓的青年才俊能不能抗好红旗呢?
  • 标题党是不是也应该整治一下,尤其澎湃啥的
  • 健身文化,民族主义,张付感觉被冒犯
  • “ 我们需要符合社会现实的理解,来丰富这个词汇的语义区间,而不是对于过去的,早已不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支配性男性气质的缅怀。”也许应该把阳刚跟男性化解绑一点,毕竟朝气蓬勃、建设国家的的也有女孩。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