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沿海开放早的地方,农村基本人都不少。
八十年代,有不少乡镇企业。做的,往往是外国人的生意。
经济发展上去了,生活设施建好了,消费场所建立了,就业处所保障了,人就多一些。
起码,不爱往外流失。
县域经济搞的好,乡镇经济搞的好,乡镇和县城的人,就能留得住。
乡土社会,邻里邻居,谁家有事,照应方便。乡土中国,自带信任壁垒,围子里的人,信任零成本。
围子外的人,看到的是高不可攀的信任高墙,除非,和当地人组成了家庭,当了女婿或者媳妇。
农村人淳朴吗?那取决于是不是在围子里。
围子里,自然感觉淳朴。无他,是个信任成本。
大都市里的男男女女,信任成本往往不低,办什么事情,总要防着一手对面坑人,彻底敞开心扉,一定被骗的很惨。
你想要利息,人家想要你本金。
但这个信任成本,要低于围子里的乡亲信任外人。
围子里的信任,来自于多年的共同成长,缺失了这个经验的人,很难融入围子。
闲言碎语,让围子里没有秘密。是什么人,都在一天一天的相处中慢慢表露。
东南的围子,非常的富有。
但是外地人,进入这个圈子里,又非常的困难。除非学以前的走西口闯关东。
人来了,一头扎进村里,一起劳作,一起生活,四十年后,儿女指不准就能在当地给老辈找个亲家。
围子的信任壁垒,很高。东南富有的围子里,永远难有融入的外地人。围子里的人口,多年以来缓慢而坚定的增长。
中西部的农村县城,没有这么好的经济,围子逐渐解体。
人往高处走,生活环境更好的地方,吸引着年轻人。
到了都市,也就到了陌生场域。南方的都市,吸引着四面的旅人。
但,也和南方的大部分地级市无关。少数几个城市,虹吸着全国的劳动力。
年轻人多,房价也就高。外地来的年轻人越多,房价也就越高。
逃离深圳的浪潮,让东莞的房价飞了起来。
深圳住不起,东莞佛山和广州就成了选择,这基本不用想,毕竟不太可能因为深圳住不起,就把房子买到交流都困难的梅州。
还是要先去讲普通话的人多的地方。
这就是中国的东南。
虹吸着全国的少数都市,和一个一个外地人难以融入的围子。
以及,一个一个的贫困孤岛。
南方的经济也没有多好,广大东南腹地,和西北一样的贫穷。
甚至,沿海省份的经济也没有多好,全国最穷的地方,不在那大凉山,就在广东,就在最高房价卖出二十万一平米的广东。
浙江的景宁,庆元,江苏的丰城,如东,甚至就在上海,还有一个崇明。
怎么看,怎么丰饶的地方,有的是贫困的地区。星罗棋布。
这才是中国。
还是个发展中国家。
任何一个政策,都要立足于全国去制定,立足于国情去制定,立足于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况去制定。
因此,中央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个广东省的情况就这么复杂,放到全国呢?
国家如果是个利维坦,那就好了,但国家做不到利维坦,这才需要给一级一级的同志们以主动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当地的基础上,出台合适的政策。
不光是一部分人被考虑,就好比,按年征收房产税,开始试点。
总要考虑到我国可能多的情况,才好出台一个比较好执行的政策。
东南沿海的情况,就是三部分地区组成,第一个是虹吸外地劳动力的市区,第二个是人口没有外流的围子,第三个部分是人口外流的贫困区县。
这三个地方的城乡居民,手中的房产情况,是不同的。
选了上海,就是因为情况复杂。房价从打破头到没人买,都有,土地性质一样齐全,这么多的要素集中在一个直辖市,实在是太好的实验场。
围子的居民,土地是集体土地,从来没有和土地财政产生过一点关系,那么,是不是要考虑免征?
工矿企业,商业经营,不同种类用地,涉及到不同种类房子,是不是要考虑各自的情况?
居民住宅,谁是刚需,要保护谁,要打击谁,是不是要考虑各种全家三个户口本,共享一套房的城市底层群众?
刚开始试点,是不是要力度小一点?
这样的问题,很多。
从调研到论证到出台,涉及的是无数次的统计分析,无数次的开会争执。
试点好了,还要总结经验,还要逐步推广。哪里推广,哪里不推广?
又是新问题。
适用一个人的,可能就只有一条,但,有人在无数个夜里挑灯,努力的让政策在适合所有人的基础上,达到我们的目标。
充实财政,平抑房价。
生活并不美好,人人住苏州河边的河景房,还是不太可能,共同富裕,也不是绝对平均。
但人民对生活的向往,很美好。
给每个人一个尽可能公平的平台,让每个人都能在公平的机会下,自由的发展,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