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交易 | 谁靠茅台赚了100亿? | 饭统戴老板

2021-01-26

图片
作者:沈晖
编辑:储松竹/李墨天
系列:顶级交易-No.1
出品:远川研究所投资组
顶级交易 | 远川研究所专题 
这是大钱奔涌的时代,也是水涨船高的时代,在全球范围的二级市场上,无数疯狂的财富故事正在接连上演。远川研究所今年将推出“顶级交易”系列文章,为大家复盘全球股市里获得“超级回报”的交易,展现它们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人和故事。
本系列的第一篇我们献给了茅台——这个备受争议、极具中国特色的超级牛股,其上市20多年以来股价涨幅超过了400倍,如果计入分红,回报则更为丰厚。谁喝到了最醇厚的茅台?谁赚到了最惊人的回报?这是本篇文章将要展示的东西。

2020年11月21日,众星捧月的贵州茅台突然被小股东给告了。

一位微博ID为“茅台900真不算高”的股东,对茅台向仁怀捐赠2.6亿元修污水厂、向习水县捐赠5.46亿元修路的做法颇为不满,微博直接开怼“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并联合小股东一齐拿起法律武器保护权益,赢得了“苦大股东已久”的中小股东们的掌声。

作为A股名副其实的股王,无数利益攸关方围绕着2.6万亿的茅台市值在或明或暗地博弈着,每次博弈都能引起传播和热议。随着事情的愈演愈烈,著名的茅台投资者但斌也在12月发文,称“好公司的股权是稀缺资源,王冠上明珠一般的企业更如此,应该珍惜!”

在投资圈里提到茅台,首先会想起但斌。但事实上身上有茅台标签的并不只有他,冯柳、林园、段永平、李录、陈戈、张晖、董宝珍、张坤、刘彦春、王宗合...……这些投资圈耳熟能详的投资人都跟茅台有过交集。茅台背后,是一个群星荟萃的投资江湖。

那么,谁是茅台400倍之路上的最大赢家呢?

图片

草莽:三大“草根”,逆势抄底

最早“有据可查地”向公众阐述茅台价值的,是三个草根出身的人。

2007年但斌出版了一本《时间的玫瑰》,向赤水河深情表白:茅台镇空气中的微生物还在弥漫、赤水河的水还在流淌、小红粱还在生长,中国的白酒文化还在延续[1]。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低成本的茅台酒就是液体黄金,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1992年,河南大学体育专业出身的但斌南下深圳,在一家投顾机构担任证券分析师。菜鸟时期的但斌没少踩雷,相继在“3·27”砸盘事件和格林柯尔造假事件中碰壁,接着把亲朋好友凑起来的250万,在深深房里亏掉一半,差不多可以换算成如今的一套汤臣一品。

受挫后的但斌下定决心:一定要搞价值投资。

茅台上市的2001年,跳槽到大鹏证券的但斌对券商坐庄颇为不齿,建议领导买茅台。在他眼里,茅台的护城河足够宽,傻子都能把公司经营好。适逢茅台当时的市值比库存酒的价值还低,属于钻石底。结果领导嫌茅台80亿盘子太大,扭头坐庄五矿发展,最终破产。

在但斌还没成名的年代,《北京青年报》给另一位深圳股民林园颁了个“中国巴菲特”的美誉。2005年的茅台股东大会,时任董事长季克良亲自给林园倒酒,后者不胜酒力正欲拒绝,季总一把拿起林园的酒杯一饮而尽,说道:这是绿色有机食品,喝了不得癌症能美容[2]。”

图片

深圳的超级投资者林园

林园买茅台是在2003年,相比但斌对茅台“复杂”的思考,林园有一套“红烧肉”理论,意思是说要买红烧肉这种配方五十年一百年不变的产品,只要消费在,老字号就会经久不衰。从他长期操作的茅台、白药、片仔癀来看不难得出结论:看似口无遮拦的林园,做投资还是非常知行合一。

不过当时对茅台研究最深入的,是江西股民冯柳当时中国有三大股票论坛——168论坛、和讯论坛、闽发论坛。还是一个散户的冯柳长期泡在闽发论坛上,在论坛上的昵称很朴素,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茅台03”

在他眼里,白酒的一个重要特质是没有保质期,而且能随着时间而增值,而具备提价能力的品牌白酒在渠道的争夺上远强于其他白酒,日后行业集中度必然提升。从盈利性、安全性和集中度角度考虑,茅台都是最好的选择之一[3]。

林园买茅台的同一年,冯柳辞掉了娃哈哈的销售工作,南下广东成为一名专职股民,斥资3万元买入贵州茅台,而日后的基金界第一红人王亚伟则做出了一个相反的决策——把持有2年,深套20%,股价跌到20多块的茅台给割了。

遗憾的是,冯柳与茅台蜜月期只有三年,从20元涨到80元赚了4倍之后,由于奉行自己的弱者思维,做了切换。所谓的弱者思维就是,假定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都处于市场的最差水平,只依据赔率和概率来判断。

2006年,冯柳判断高端白酒集中度高,体量规模小,整体5万吨需求中茅台就占4万吨,很快就会进入行业厮杀阶段。所以他选择了体量更大,集中度更低的次高端市场,买入赔率概率更高的汾酒。

熟读《证券分析》的冯柳,依据消费品的特性进行研究,即便后期根据赔率思维卖出,在当时的环境中不可谓不先进。

2006年前,A股经历了令老股民不堪回首的4年熊市。这四年里有“非典”妖股香醋杀毒,有德隆系庄股灰飞烟灭,有巴菲特抄底港股中石油,有一年爆亏一万个月工资的陈光明押宝“五朵金花”,更有三个草根出身的大佬借助茅台完成了自己的翻身成名作。

在不经意间,茅台此时也步入了自己的历史时刻——产量突破了万吨大关。这让人遥想起伟大领袖可是在1958年亲自批示:茅台何不搞它一万吨!

一万吨之后,茅台迎来了增量扩产的黄金十年,而押注茅台的阵容里,也迎来新的玩家——机构。

图片

萌芽:绝代双骄,基金传奇

2006年,消费税率下调、茅台量价齐升带动业绩高增、股权分置改革给出了市场满意的对价方案后,茅台股价连续打出了涨停。

可是,茅台依然不是那会儿A股的主角,05年汇改后的热钱涌入和中国的信贷扩张,使得06年非银金融板块直接涨了300%,其次是银行[4]。如今沦为“三傻”之一的大金融,在当时是公募眼中的香饽饽,高达40%的公募仓位占比,即便是当今抱团的食品饮料也相形见绌。

市场笼罩着牛市的氛围,彼时公募第一次体会到了属于自己的春天,兴业银行北京广安门支行门口出现了大爷大妈凌晨四点携百万现钞排队抢购基金,热度堪比现在上海前滩万人摇号48平鸽子屋尚峰名邸。

图片

市民在银行门口排队认购新基金

2006年3季度,在公募圈普遍把大盘银行视作价投信仰之际,茅台的十大流通股东中悄然出现了“富国天益”的名字。

“天字辈”的基金,是富国的金字招牌。朱少醒十五年磨一剑的富国天惠此处不做赘言,富国天益不仅是历史上持有茅台时间最长的公募基金,也成就了如今上海滩两大基金总经理——汇添富基金总经理张晖、富国基金总经理陈戈

图片

汇添富张晖(左)和富国陈戈(右)

2003年前的富国,很难说是价值投资的拥簇,陈戈曾回忆“投资偏短线,重趋势,更多以交易为主。”当时许多基金公司的头脑风暴会,都会有基金经理讨论今天是第几波、明天是第几浪。

那会儿还是富国基金普通研究员的张晖,深感与市场上看K线图炒股的基金经理三观不合。所以张晖刚当上基金经理不久,就把茅台买入囊中,成为了市场上第一个买茅台的基金经理,04年管理富国天益后更是把茅台买到了第一大持仓股。

在此期间,市场正从前一年“五朵金花”行情的热潮中走出,一路阴跌了一年直到2005年6月的998点。相反,在茅台中避险的张晖,斩获了偏股混合型基金冠军。

在富国引入外部股东蒙特利尔银行后,召开了一场富国投研历史上的“莫干山会议”。基金经理的构成彻底改变,由交易经验丰富的“交易员”转变为研究功底扎实的“研究员”。这为陈戈这样的研究好手以后的晋升淌平了道路。

2005年,陈戈接过张晖的衣钵,成为了新一任富国天益基金经理,而此时的茅台刚刚完成自己“小商模式”的渠道改革。

2005年国庆节前后,“大经销商”广州麦德龙屡次低价倾销茅台,打乱了茅台的价格体系。于是茅台Fire了麦德龙,在各个重点区域培养多家具备政商客户的特约经销商,各经销商的相互制衡,避免了做大对公司的反制。

小商模式堪称茅台超越五粮液的关键所在,这套体系既避免了五粮液“大商模式”带来的窜货扰价行为,又避免了五粮液多个子品牌经销商买断经营的问题,这给茅台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价格感知力和渠道把控力。而稳定和密集的销售网络也为茅台的量增价升创造了完美条件。

茅台细微的变化,陈戈看在眼里。在后来的采访中陈戈表示,“中国的白酒行业消费总量不会有太快的增长,高端白酒随着消费升级会呈现高速的增长,茅台生产的100%是高档酒。”奉行多品牌和低价策略的五粮液,被茅台抢走酒王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图片

富国天益茅台持股数量变动

2006年,富国天益的新舵主陈戈开启了自己的猎杀时刻,左侧大手笔买入茅台。一同买入的还有刚刚跳槽到汇添富的张晖,其掌管的汇添富均衡增长一把买到茅台第三大流通股东。

不过在他们拥抱价值之时,当时公募圈却是另一个画风,“资产注入”和“重组”才是投资主线茅台第一大流通股东广发策略优选基金经理何震就曾吐槽[7]:一个医药研究员给我推票,原因竟是它药房的土地值钱。最可气的是,报告出来直接拉了三个涨停。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了刚刚营收超越五粮液的茅台。这一年茅台跌了60%多,很多基金跌去40%以上,富国内部也有人建议公司进行减仓。但对于陈戈来说,过度反应悲观预期的市场,往往让优质公司呈现出更好的投资价值。在整个茅台下跌的过程中,富国天益继续买入茅台。

添酒回灯重开宴,在富国天益抄底之后,“四万亿”基建投资一声炮响,直接开启了白酒爆发式的需求,作为社交礼品的高端白酒迎来了最高光时刻。而陈戈持股数量在2009年一季度达到历史巅峰,从而享受了茅台强劲的修复上涨。

不过风暴接踵而至,2012年开始的反腐风暴和塑化剂事件让整个白酒行业陷入漩涡,茅台也无法幸免于难,股价一度下跌了50%多。这次事件,严重到让段永平出山维护,让但斌一度出现信仰动摇,让富国天益也在不断砍仓,更是董宝珍愿赌服输裸奔。

图片

茅台量价齐升的十年,数据来源: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似乎只有冯柳躲开了这个大坑。他在2011年12月在“淘股吧”上发表了一篇《对茅台的冷思考》的文章,阐述了自己阶段看空茅台的理由。逻辑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展开了,大家可以自行搜索阅读。

不过从2005-2014,陈戈在管理富国天益整整九年的时间里,创造了年化18.38%的年化收益,堪称那个混乱年代的奇迹。

复盘2012年前的茅台,凭借渠道改革、涨价扩产,迎来了量价齐升的黄金十年,源源不断的预收账款成为茅台最好的盈利蓄水池,茅台的确是这10年最好的成长股之一。张晖和陈戈成了公募在茅台投资史上的标志,富国天益这只传奇基金也成为了中国价投萌芽的代表。

2015年,A股再一次经历了熊市洪流,持续了一整年的“炒小炒差炒新”盛景仅仅两个月便化为了泡影,内资闭眼割肉打造了茅台最后的黄金大底。

此时,新的玩家正在通过沪股通,登上了“押注茅台”的这个舞台。

图片

外敌:三大QFII,价投演绎

2015年10月23日,被誉为芒格传人的李录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作了一场以《价值投资在中国的展望》为题的演讲,一句“价值投资在中国是存在的”,掷地有声。

图片

中国A股自1991年至2015年内表现比较好的代表性公司

李录师从芒格,是国内颇负盛誉的外资代表,也是高晓松口中的“加州五大钻石王老五之一”。李录演讲里列出的股票都“平平无奇”,但随便持有一只都是年化29%以上:万科、格力、福耀、伊利、茅台,最高的涨了1000多倍,最低的也涨了30倍[5]。

特别是茅台,是李录心中完美的价投样本。

李录评价茅台的角度是教科书般的“价投语言”:“价值的真正来源在于公司本身价值的增长。茅台每年产生的利润能力都在增加,这为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提供了更大的增长动力,所以茅台的价值一直在增长。”

不过2015年的茅台也不太好过,牛市没涨多少,熊市倒是一块跌,酒价从最高2200跌到了819,估值跌到8倍,现在被炒上天的东方神水在当时却是内资纷纷抛弃的对象。根据公开资料,但斌也曾在220块卖出,当然他很快在260块追回,及时纠错

有人调侃:当年酱香科技还没成为核心科技。机构对茅台避而远之,纷纷撤离。除了富国天益,就连08、13年两度抄底、对茅台最为头铁的广发聚丰基金经理易阳方,本次也没扛住。整个公募,对茅台的持股由12年的14535.99万股减持到15年的3333.04万股。

不同于谈酒色变的内资,外资排队抢购茅台。长期“重仓中国”的新加坡两大国资淡马锡和GIC,前脚接后脚进入茅台。前者投出了中国半个互联网,后者被誉为中国地产猎手。外资如此看好茅台,是内资错了,还是逻辑变了?

图片

世界上最贵的鼻子,“茅台教父”季克良

2015年茅台股东大会间隙,在食品饮料行业长期位居新财富第一的分析师董广阳询问季克良:季老,您怎么看待茅台现在低迷的价格?”季老淡淡地说:“价格其实不重要,令市场判断即可,但我是不是第一品牌才最重要。”

似乎只有海外的基金经理更懂家乡土特产的香味,美国前奥本海默基金副总裁李山泉与季老心有灵犀:“像茅台这种品牌,世界上也没有几个,中国人更愿意相信我们自己的品牌。只要这个企业扎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领域,日子基本都会比较好过。”

李山泉是河北人,1978年考入人大,1987年出国,1995年加入到美国著名的奥本海默基金(Oppenheimer Funds)。但是李山泉主要投黄金,并不负责投资茅台。他在世贸双子塔开发了一套先进的量化系统,奈何拉登绑架的两架飞机直接断了他的量化梦。

似乎外资对于茅台的看法都颇为一致,淡马锡总裁谢松辉曾在博鳌论坛大酒店强调茅台是中国民族品牌的代表。外资的逻辑,好像并没有多少超额认知,有没有什么国内投资者没听过的逻辑——道理国内大多数人都懂,但就是买不下手。

事实上,2015年的确是白酒企稳分化的重要时点。在去库存,消费萎靡等风险兑现后,更具品牌力的茅台率先走出了调整。随后茅台一边扩张,一边涨价,迎着国内消费升级,收入大幅提升,股价从2016的160冲到了2018年的760。

在这逆天涨幅的背后,真正赚到大钱的便是以上提到的三大QFII:美国奥本海默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GIC,以及坊间流传的李录席位易方达香港。

图片

三大QFII在茅台持股数量的变动

2013年,董宝珍裸奔前后,易方达香港第一个买入,随后加仓到1.14万股成为茅台第三大股东。相反,内资在外资凌厉的攻势下大举撤退,100块抛出的筹码被奥本海默和GIC收入囊中。三大QFII似乎毫不费力便打到了茅台镇大本营,即使后来暴跌到成本线附近,依旧岿然不动。

粗略计算,GIC赚了近20亿,奥本海默赚了近30亿,而李录的传说席位最为夸张,赚了100亿(粗略估算,非严谨数字)。

茅台主升之战第一回合(2012-2015年),内资机构被外资打得鼻青脸肿,有人星夜逃离,也有人笃定坚守。在后者中,不能不提一个人,那就是目前公募的“顶级流量”——易方达张坤。

当时面对茅台的大幅调整,重仓茅台的张坤一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架势,对30%的业绩回撤,表现得很平淡,张坤认为茅台的供给侧并没有变,还是第一白酒品牌,占据需求侧一半市场份额的三公消费消失只是暂时的表现。

正如张坤的预期,茅台开始将战略由政商转向大众,逐步放开代理权。茅二代郭超仁大搞“三凡空间”,刘永好跨界整起了贵州白酒交易所,各式各样的经销商在茅台的群众路线上玩出了花。茅台趁机顶着“经典国酒”的名号涨价,群众们见势纷纷抢购参与炒作,囤积居奇带来的“反身性”进一步推高了茅台的价格。

茅台管理层打着“让工薪族喝得起”的口号让茅台批零价重回了2000大关。回过头看,“工薪族喝得起”让茅台成为全球群众基础最广泛的奢侈品[6]。

图片

等待抢购茅台的人们,2019年

一瓶酒卖那么贵对不对,见仁见智。在08年金融海啸的时候,LVMH也跌了50%,如今超越07年高点5倍,LVMH如此,茅台亦如此。从后视镜看,确实只有最具有品牌力的消费品才能穿越周期。

本轮外资入华抢茅台,表面上是买茅台这个品牌,实质上是参与中国整体消费升级下茅台消费品、投资品、奢侈品三品合一的过程。三大QFII能在2013-2015年这个阶段开始买入,毫无疑问对茅台品牌接下来的进阶做了个完整的前瞻性假设推演。

在茅台这3年低谷期,跟持股茅台百亿的QFII一起坚守的内地投资者不多,持股2亿的张坤算是少数中的少数,这也为他日后的“出圈成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反攻:公募盛世,抱团迎敌

2017年6月,某券商的军工首席发出灵魂拷问,茅台一个涨停顶个中航飞机(运20及轰-6K的生产商),茅台+五粮液+洋河=整个军工板块市值,这真的合理吗?

的确不合理,因为短短6个月后,茅台一家就顶了整个军工板块的市值。能让首席发出灵魂拷问的,除了军工整体疲软外,就是茅台“温酒煮华雄”的表现实在太强:16-17年气势如虹,达成2年3倍的涨幅。

不过有趣的是,在17年茅台营收和利润大幅增长的时候,QFII并没有加仓,反而开始减仓。相反内资机构第一次达成共识,高举价投大旗会师茅台。

图片

茅台沪股通持股情况与茅台净利润增速表现

2017年底,内资第一次体验到了价值投资的快感,机构行情好到爆款基金东方红睿玺开卖2分钟便售出了10个亿,市场上造了个新词“结构性牛市”。此时,GIC悄悄的从茅台十大流通股东消失了。

不同于主流的乐观,刚拿下同类冠军的易方达消费萧楠,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认为18年消费股业绩表现不会再如此突出,甚至有落后于市场的可能性。

正如萧楠的预测,2018年市场进入了黑暗的一年,高估的消费股随着整个大盘全年如绞肉机一般缓慢下跌,茅台也难以幸免。外部如此魔怔,内部也不消停。袁仁国被带走不说,李保芳新官上任三把火,大砍经销商,扩大商超及电商直投力度,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确定。

出于对茅台管理层未来的不确定担忧,一向谨慎的奥本海默此时抛光了茅台。奥本海默前脚刚走,茅台就因三季报不及预期被打了个跌停。

在财报里,茅台出现了毛利率连跌四年,产能跟不上消费以及预收账款的下滑等各种问题。不过经过了2012年-2015年的波动,这次对茅台坚定看好岿然不动的机构变多了不少,比如景林

景林总经理高云程在一封公开信里主动解释了茅台三季度业绩不及预期的原因:去年三季度同比增长100%,基数较高,而这个跌停是由于市场情绪脆弱,对未来悲观的氛围下形成的,茅台供求没有变化,只是季度间的业绩有不平衡性——现在看,每个字都是在送钱。

此时,A股机构愈发成熟,不管是顶级私募,还是顶级公募,对茅台看的都比以往更为透彻。接任陈戈成为富国副总的朱少醒,景顺长城的投资大师刘彦春,都选择逆势加仓,前期短暂撤离的GIC又买了回来。

事后,茅台三个月便收复了失地,无视19年沪指的大幅振荡,不断地创下新高。当然,也有投资者给予茅台这次上涨的逻辑是“抱团”

不过鹏华的王宗合“全球货币放水快,优质资产打折卖”定义了疫情中茅台投资的核心逻辑。面对疫情下的停工停产、消费停滞等困局,为了在低利率环境里寻求确定性,茅台等核心资产成为公募资金不得不加配的对象。于是,形成了茅台业绩没有飞跃的变化,估值却不断抬升的现象。

所以在这一轮的茅台上涨中,内资又把主动权抢了回来,诞生了一批经过时间验证的价投老将。当然,无论是06年就把茅台买入第一大持仓股的朱少醒,还是11年买入短暂分离后16年又重新买回来的王宗合,都只是阶段性的重仓茅台(原因未必是不看好)。

唯有张坤萧楠是连续重仓持有茅台。萧楠持有7年,张坤持有8年,易方达成为了公募基金在茅台上的最大赢家。

在萧楠与张坤曾经的访谈里,他们最常提起的便是巴菲特。巴菲特的特别在于一千多亿美金的组合中,前十大公司往往占据60%多的份额,持股往往一拿就是几十年。而在中国如果挑出过去3-5年表现最好的基金,有70-80%重仓股持有周期小于1年

从18年跌停至今,茅台整整翻了4倍有余。很多人对茅台呈现了一种“我上我也行”的态度。其实“真抱团”并非无脑,普通散户很难随便模仿,其核心有三大要义:1)所抱的公司拥有最好的商业模式;2)全程对其进行基本面跟踪并对策略进行动态调整;3)在市场非理性状态下要坚信自己的持股逻辑。

茅台主升之战,表面上看以内资大获全胜而告终。然而这似乎仅仅只是开始,单凭香港结算公司的数据反馈,低调的外资已经偷偷拿下了8%的茅台流通股。

而其中,管理近15万亿规模的资管巨头Capital Group(资本集团)旗下基金持有152亿市值的茅台,这是全球持有茅台市值最多的单只基金。即便近日减持闹得满城风雨,也只减了9亿茅台而已。

图片

资本集团-美洲基金-欧洲亚太成长基金持仓

这让人想起了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海外资本大幅对韩国三星、LG等优质资产进行抄底的场景。2018年韩国崔国熙导演的《国家破产之日》这部片子还原了当年的过程。

当然在中国,外资再怎么买再怎么抄底,也不可能成为茅台的大股东。

图片

尾声

纵观茅台上市20年,不同的时间阶段,蕴含了茅台不同的投资逻辑。虽互相交叉,但都有所侧重。冯柳、但斌、林园三位大佬买的是茅台的产品特质,富国天益买的是茅台的渠道变革和量增价升,外资买的是茅台的品牌进阶,近期公募买的是低利率下茅台的确定性。

贵州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继西溪摩根(阿里战投部)和南山高盛(腾讯投资并购部)之后,这里也有仁怀淡马锡(贵州国资委)。不管是在茅台上可能赚到100亿的易方达香港,还是单只基金持仓茅台最多的Capital Group,在国资面前似乎都不值一提。

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外资机构,要想在茅台这种股票上赚取数十亿、一百亿、甚至万亿,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坚守,不要不必要地打断复利。正如霍华德·马克思最新的备忘录上说的:

如果你发现一家仿佛“拥有印钞权”的公司,不要仅仅因为它出现了一些升值趋势就开始抛售它的股票。在你的一生中能找到这样优质股的机会不会太多,你应该从你已有发现中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而茅台似乎就是这样的“拥有印钞权”的公司。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参考资料:

[1]. 时间的玫瑰,但斌,2007年

[2]. 林园:投资茅台的故事,2006年

[3]. 对白酒的冷思考,冯柳,2011年

[4]. A股四次著名抱团事件启示录,招商策略张夏,2020年

[5].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李录,2020年

[6]. 茅台囤什么,虎嗅,2019年

[7]. 何震:不听故事,不喝泡沫,2006年

精选留言
  • 大家好,我是本文编辑,特此为奥本海默(现被景顺收购)的李山泉先生澄清一下:“公司投资茅台与我没有一丁点关系”。   文章引述李山泉先生对茅台的评价,出自2020年8月20日《证券市场红周刊》举办的“红刊私享会——牛市三人谈”的线上分享会,为公开可查信息。奥本海默对茅台的持股,也为公开可查信息。但李山泉先生指出他与奥本海默对茅台的投资并无直接关系,李先生特意强调:“我更不能剥夺了公司同事们投资茅台的功劳,所以珍重澄清。”   感谢李山泉先生的指正!
  • 关于美国奥本海默基金投资茅台的事,李山泉在微博上做了澄清,你们可以编辑改正一下,让事实更接近真相。
    感谢指正,马上澄清~
  • “茅台有泡沫吗” “开玩笑,茅台又不是啤酒,怎么会有泡沫”
  • 吹一波,我大学老师持股20年,没卖过,不停加仓。
  • 江西人做基金似乎是特别厉害的,作者改天可以写写江西帮
  • 先赞后看,涨停不断
  • 难道🇨🇳真的是酱香科技强大兴国么?我就想问问,资金一直往里倒,能不能搞一个7nm的芯片出来?
  • 比可可可乐还无敌的商业模式,万事利好茅台
  • 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无论你做什么样的选择,最终结果都是 利好茅台 期待十年,二十年后的结果
  • 60倍的市盈率,怎么看都是高的。仓位价格低的可以继续持有,但现在才买入的亏钱概率很大
  • 茅台,专治各种不服。
  • 一直嫌贵,一直没买,一直买不起。
  • 被神化后的超级智商税产品
  • 如果在17年读到此文肯定买茅台,当时300元左右感觉太贵
  • 股市的精髓一定是资金,资金,资金。别无其他。限酒令只是偶然飞了一会,如果令行至今,茅台的股价还只能是未知数。神奇的大地上,永远少不了神奇的流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爱坤才会赢
  • 哥,别说了,我梭哈酱香科技,才得三手
  • 我的一位在北京的叶姓高中好友,2001年11月满仓了茅台,因为当时他刚分到1000万现金家产,一半买了它,拿剩下另一半去北京开家”建筑与水电安装公司",至今未卖1股!另位同城南京张姓老先生,高中毕业,2004年歇手服装生意满仓茅台至今!
  • 其实冯柳弃茅台转汾酒后也还是比较痛苦的,当时从30+建仓,一路跌到16+时,他把所有的资金都补仓了,当时特别悲壮的和我说了一句:汾酒应该不会再跌破8块了吧。
  • 15年MBA老师说了一句话:茅台现在200块可以买吗?我认为可以!然而,我没有买
  • 茅台教会我们很多,未来会教会更多。
  • 事实证明,茅台酒不是用来喝的
  • 17年8月上的车,误打误撞,当时冲的是自动驾驶技术有点热门,想着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后酒类等消费品会有涨幅,没想到自动驾驶现在还没成,白酒倒是涨了几倍。
  • 茅台会随着酒文化的变革而变化,年青一代对酒桌上的那套天然的不喜欢
  • 索罗斯的反身性思维,茅台已经被反身性思维加持很多次了。
  • 转移支付,七至十年内,茅台上5000是必然的
  • 想买上海限价1499块的茅台
  • 说得真好!
  • 其实应该写鹅厂,鹅厂IPO的涨幅是中国年均最高的,远高于茅台,在鹅厂股票上赚钱的都低调,都是以“十亿”起步的。
  • 好的 明天就买白酒基金
  • 小范围狂欢,对整个股市而言…悲哀!
  • 拥趸,还有一个错字忘了
  • 行业里的领头羊其实都可以当做价值投资参考的标的
  • 茅台作为中国最大的脑白金,估计涨价的逻辑在于,想卖的卖不掉,接盘的买不起。
  • 不过2015年的茅台也不太好过,牛市没涨多少,熊市倒是一块跌,价格从最高2200跌到了819,估值跌到8倍,现在被炒上天的东方神水在当时却是内资纷纷抛弃的对象 有错误吧这段
    这里的价格指的是酒价,抱歉没写清楚。
  • 蜜枣真好吃
  • 才疏学浅 三个字总结一下 【幸运儿】
  • 为啥不是我任小酒老师写的
  • 看完,我默默地把张磊的《价值》翻出来拆掉了塑封,开始看第一页
  • 能喝的郁金香
  • 买了1000万,可是什么时候卖呢
  • 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
  • 数据配图都是The Economist 样式,有心了!
  • 高不高过军工板块我不知道合理不合理,但是这几天军工板块的尿性来看,军工自己是觉得合理的。
  • 158海融论坛
  • 好文,虽然研究茅台很多,本文依旧值得读
  • 张坤因茅台一战成名,他的持仓成为众多投资人的风方标。
  • 茅台还是有故事啊,为你们点赞
  • 给朋友推荐了,自己没买,投资的知行合一好难。
  • 100股最低成交数,茅台这股价,看看手中钱只能转买基金了。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