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久之前,摇摇欲坠的华晨汽车集团正式宣布破产,震惊了整个汽车圈。
市值数千亿,曾经与宝马喜结良缘的大型车企曾迅速崛起,一夜之间又轰然倒塌,这一切都绕不开站在它背后的“资本大师”——仰融。
作为第一位让社会主义国家的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的商人,在众人都不知股票为何物时,仰融已经玩起了离岸公司上市。
据传,阿里巴巴当年在纽交所上市的离岸结构与特别投票权(VIE结构及合伙人制)便是完全“借鉴”了仰融的华晨上市模式。
甚至于,“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也与仰融的经历断不了牵连。
其中的耐人寻味之处,要从1988年9月8日的中南海22号院说起。
作为国家体改委大院,22号院驻扎了十几个国家机关单位,地位之重要不言自明。
这天午饭时,很多机关工作人员都注意到食堂门口支了个摊,有几个人热情地向来往路人散发资料,大家拿起一看,上面写着“沈阳金杯公司发行股票”。
虽然身居中南海,可此时不少人依旧不知道股票为何物,知晓的更觉稀奇,卖股票竟然卖到国家机关,这家公司到底有什么背景?
很快,风波袭来。
三天之后,《人民日报》头版发布了一则题为“中南海里购股票”的报道,不仅被国内各大报刊转载,还被海外媒体大肆宣扬了一番。
当天,国务院办公厅接到总理办公室的问询:谁在中南海里卖股票了?
不久,《人民日报》发文道歉,表示之前报道失实。
曾购买了金杯股票的部分工作人员不得不退回股票,深刻地做了一番自我检讨。
时任金杯公司的负责人赵希友被拎到北京,老老实实写了一星期的检查。
不过,赵希友还是很委屈,卖股票自己是按国家政策来的,上面又不给钱,又不放松政策,这叫人怎么弄?
58岁的赵希友原本是沈阳农机汽车工业局局长,他当时奉命将全市五十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整合成“金杯汽车公司”。
企业是组建起来了,可和此时无数兼并企业一样,上面只能给政策,并无实际的资金支持,发展只能靠自己想办法。
现在许多人都以为改革的急先锋是在南方大城市,但实际上,玩联营合并和企业股改,辽宁、沈阳才真正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车企。
看着东北大地上流行起来的股份制集资,赵希友其实未必真懂股份制为何物,但他知道“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发行股票不就是用一些纸头换钞票么,试试又如何?
1988年,金杯大手笔地在市场上发行了总价值一亿元的股票,成为东三省第一家发行股票的公司。只可惜响应者寥寥。
本来赵希友等高层认为公司好歹有5万人,哪怕一个人只买一股,也有500万了。可实际发行后,职工只看不买,很是尴尬。
没办法的金杯只好规定领导干部带头买。
企业下面一个油泵厂的厂长买了10万股,他愁眉苦脸地表示“权当捐赠”,回家差点被老婆挠花了脸。
就这样,金杯公司内部强压加补贴才卖出不到一半的股票,把赵希友愁的上了火。
不过,他很快等来了机会。
这一年,沈阳召开了“股份制经济研讨会”,金杯公司被邀请参会。
在场的一位发改委的处长听说金杯的困难后,主动表示可以在22号院试试,这才有了金杯“中南海里卖股票”的壮举。
经此一事,金杯的名声是有了,可股票还是有一半没消化。
1991年,仰融出场了。
在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副司长的马蔚华的介绍下,仰融走到了赵希友的面前。
介绍人的背书着实让赵希友对年纪轻轻的仰融刮目相看,试探地问道:“有没有希望把企业上市?”
34岁的仰融肯定地点点头:咱不仅能把金杯股份弄上市,还能用外方股权在海外上市。
听到这个回答,赵希友放心了,迅速与仰融签订了股权认购协议。
继续阅读“华晨破产:仰融背后的资本迷局 | 守捉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