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接见到访的南斯拉夫客人。
他指着地图的南端,说道:“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是很了不起的。”
一年之后,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此时,海南上下一片欢腾,但也焦虑满满。由于交通问题,来往海南只能坐船,就连火车到这里也得老老实实拆成数节,通过渡轮摆渡过海。
海南倒不是没想过造一座跨海大桥,可它和内地相隔个长约80公里的琼州海峡,地理条件实在太复杂。
同时,地处南海,地区局势复杂,经常有大量军舰和渔船出入,桥梁建造技术也达不到要求。
但说来说去,还是没钱。
虽然此时改革开放已经近十年,但隔海相望的广东已经如火如荼,几十年如一日的海南整体经济水平还赶不上广东一个发达市。
此时的海南也不是没有航空公司,南航在这就有个基地,可无论调度还是运输,都是南航自己说了算,根本不鸟海南政府。
要发展海南经济,航空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海南的旅游、贸易若能通过航空运营,将会带来质的飞跃,这是谁都明白的事实。
在这一形势下,主政海南的省领导决定办一家属于海南的航空公司,彻底让海南的经济腾飞起来。
1989年,时任海南省省长的刘剑锋找到了36岁的陈峰,后者刚刚从空管局跳到了中国农业信托投资公司,既懂航空又懂金融,实属难得的人才。
面对省长诚意满满的邀请,陈峰有些犹豫,问对方愿意拿出多少钱来办航空公司?
刘省长犹犹豫豫地拿出政府批文,伸出一个指头。
陈峰吸了口气说,一个亿,太少了,一架波音客机起码是三亿起。
刘剑锋尴尬地解释道,不是1个亿,是1千万。陈峰差点昏倒。
但在海南方面的一再邀请下,陈峰还是接下了这个活,并转身找到了小伙伴:王健、李箐和陈文理。
四个人中,自称“老革命”的陈峰官位最高,年龄最大,当之无愧成了带头大哥。
大家都是体制内的干部,虽然看起来都前途无量,可都对按班就部的生活有些厌倦,都有股做事业的冲动。
他们这几位民航系统的年轻人分析来分析去,觉得钱确实是少的可怜,但是海南刚刚建省设立特区,既有市场,又有政府背书,这个活值得干!
就这样,陈峰们在海口市海府路105号一栋偏僻的小楼内创办了海航,一架飞机都还没有的航空公司。
多少江湖恩怨也在此埋下伏笔。
继续阅读“王健之死:海航背后的资本迷局 | 万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