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llen Xu
如果要评选过去的一个月内互联网圈的热词,恐怕“社区团购”一定会出现在热词top5甚至top3中——美团、滴滴、拼多多先后入场,腾讯早就进行了投资布局,阿里也刚刚投资了十荟团,而京东也通过收购美菜的社区团购业务进入这个赛道。。。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将目光和力量投射到了这个领域。普通人的菜篮子为什么成了巨头的目标?我们还会见到2014-2018年那样疯狂的烧钱、混战和厮杀么?当战火平息、结局浮现,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中国互联网的流量焦虑
互联网企业的根基是什么?显然是流量——更多的用户,更高的频次,更长的使用时间。流量的增长对于互联网公司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往往只有在流量增长趋缓乃至停滞的时候,互联网公司才会开始全方位的效率优化。
过去10年中国互联网成长的最大变量,我想就是流量本身。得益于智能手机与4G的普及,过去10年我们见证了中国网民数量的成倍增长——在2010年,我们只有3.8亿网民、2.3亿手机网民,而2020年这两个数字已经变成了9.4亿与9.32亿。
巨大的流量红利支撑起了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增长,这10年里我们见证了微信、qq、抖音这样的“国民级”app,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这样庞大的交易平台,还有美团、滴滴这样触手遍及生活每个角落的O2O巨头。
然而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是——流量红利已经接近终结。人数上,9.4亿已经接近网民渗透的上限;频次和时间上,各家巨头也已经展开了存量竞争(抖音、快手的增长就直接建立在微信、qq甚至其他视频平台的时间缩短上)。
在这个局面下,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维持20%-30%的年增速(对新兴巨头,是业务增速;对成熟巨头,是收入利润)这一命题摆在了所有互联网企业面前。
为什么是社区团购?
过去10年不仅仅是流量红利释放、巨头成长的过程,同样也是中国互联网的各个细分领域形成稳固格局的过程——线上的各个细分领域几乎都已经被几家巨头划分殆尽,不仅很难涌现出新玩家,连巨头之间的相互攻伐都鲜有成功。
电商领域或许是唯一的例外,拼多多的异军突起一定程度改变了行业格局,但并没有颠覆阿里、京东的地位(直播电商领域,淘宝直播也仍然是细分top2);社交方面,阿里、字节的几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在短视频领域,腾讯多次亲自下场也以失败告终。
于是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全新未触网的纯新网民几乎没有,争夺其他人的业务也难度重重,拓展新的互联网化场景成为了最优的选择。
什么样的场景是好场景呢?
• 首先,它当然不能是已经被充分互联网化的场景,也不能是已经有巨头形成稳固地位的场景——于是我们排除掉了绝大多数上图已经列举过的场景;
• 其次,从“流量~人数x频次x时间”的角度出发,他应当尽量满足三个要素中的2个甚至3个,并且最好是用户的刚需;
• 最后,它应当可以借助过去10年发展起来的诸多基础设施——比如社交、支付、物流、供应链等等。
于是我们发现——社区团购恰好具备了以上三点:
• 虽然已经有几家创业公司起步,但互联网巨头并没有在该领域形成绝对壁垒;
• 对应绝大多数家庭的日常刚需消费,用户基数大、使用频次高,并且直接切入交易环节——也就是说,离变现更近;
• 借助微信、支付宝、同城物流、生鲜供应链,可以最大化利用上其他基础设施。
除此以外,对于巨头来说,社区团购除了“买菜”这个起点以外,还具备相当大的入口效应——如果有读者有较长的盒马使用经历的话,或许会经历买菜→买零食→买其他日用品的过程。社区团购通过生鲜这类高频需求切入,在形成用户黏性以后,将存在由高频向低频引导,成为用户所有日用消费入口的潜力——这,可不是菜篮子那么简单,而是数万亿甚至数十万亿级别的商业蓝图。
于是乎,所有巨头纷纷杀向普通人的”菜篮子“,也成了一件不那么奇怪的事情。下次我们聊聊为什么社区团购很难通过烧钱形成垄断以及它可能的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