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主义是如何毁掉我们的社会的? | 新潮沉思录

大家好,今天是以美国社会为例,和大家讨论精英主义对社会的危害。

 

自80年代里根政府开始,美国后浪和屌丝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引发了阶级之间的隔离。但造成隔离的,不仅仅是巨大的贫富差距,还有贫富差距导致的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变化。这些年来,美国精英们越来越相信自身的成功都源于自己努力,成功是对他们优秀成绩和简历的奖赏。而失败者,不应该归咎于任何人,只能怪他们自己懒或笨。

 

这种看法的基础就是精英主义的理想:如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那脱颖而出的人就应该获得奖赏。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离这样的理想还很远。不是所有人都有同样的机会能提升自己的阶级,把别人踩在脚下。穷人家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依然贫穷,而富裕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传递给孩子。这种观念在美国精英阶层是天经地义的。这两年我国互联网上也有不少类似的论调,相信经常看沉思录比如我们前阵文章《“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的朋友都会认识到这种观念的荒谬性。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精英主义,英文Meritocracy,也译作优绩主义,是否危害了我们的社会? 这个问题在美国表现的最为突出,故以美国为例讨论。这个视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分析讨论问题,二是回答一些大家心中可能有的疑问。在此感谢Michael Sandel教授对我的教导和启发,本视频一部分内容和观点来自他的新书《TheTyranny of Merit》。

 

在开始前,我先问大家几个问题,大家可以先想想:1.你眼中的精英应该是什么样的形象?有什么样的责任?2.你想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精英的形象出入大吗?3.你觉得什么样的工作对社会贡献最大呢?是那些挣钱最多的工作吗?4.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考上大学,是不是可以解决很多社会问题呢?

 

今年的疫情中,我们听到美国的政客和明星们纷纷站出来呼吁“We are all in this together 同舟共济”,这句标语听起来很暖心,但人们不禁怀疑,这真的可以做到吗?美国大选刚刚结束,我们看到了美国的政治生态是什么样子,两极分化并充满了憎恨,美国人的团结程度完全不足以应对疫情。所以问题的关键是,美国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自80年代里根政府开始,美国后浪和屌丝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引发了阶级之间的隔离。但造成隔离的,不仅仅是巨大的贫富差距,还有贫富差距导致的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变化。这些年来,美国精英们越来越相信自身的成功都源于自己努力,成功是对他们优秀成绩和简历的奖赏。而失败者,不应该归咎于任何人,只能怪他们自己懒或笨。

 

这种看法的基础就是精英主义的理想:如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那脱颖而出的人就应该获得奖赏。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离这样的理想还很远。不是所有人都有同样的机会能提升自己的阶级,把别人踩在脚下。穷人家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依然贫穷,而富裕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传递给孩子。

 

大家应该还记得美国最近这几次贿赂入学案,几乎所有人都一致地认为这些富人和明星的行为令人不齿,但是,那些凭借着合法渠道把自己优势传递给孩子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SAT补习班、昂贵的课外活动比如旅行、实习、学习乐器、芭蕾、马术,请大学顾问来打磨简历甚至指导孩子的生活,或者通过捐款和遗留入学(Legacy preference,指通过父母的校友关系入学),这些都是合法的。这些行为和那些贿赂入学案本质上有多大区别呢?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些有钱的父母,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去一个好学校呢?直接给信托基金不好吗?其实,这些父母不仅仅想给孩子钱,还想通过高考这个选拔机器让孩子上好大学,给孩子精英的头衔、荣誉、名声、认可和社会地位。

 

在普林斯顿和耶鲁大学,来自前1%富的家庭的学生人数比下面60%的家庭的学生人数加起来还多。现在的问题不仅在于我们未能达到精英主义的理想状态,而是这样的理想,本身就是有缺陷的,精英主义会腐蚀我们的社会,它会让成功者傲慢,让失败者羞耻,它让精英们沉浸在自己的成功之中,错误地认为自己是靠着努力上来的,而忘记帮助他们前行的运气与资源,而且让他们开始看不起那些运气、分数、简历比他们差的人。如果大家多留意身边的名校学生,应该不难发现这个趋势。

 

如果他们真的完全靠自己努力,那帮助过他们的父母老师算什么呢?家里的藏书呢?就读的学区呢?课外活动的经费呢?生下来带来的天赋呢?恰好奖励他们天赋的时代呢?美国篮球运动员勒布朗詹姆斯,他很有天赋,我相信他也非常努力,但如果他恰好出生在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呢?他的篮球天赋还会被奖赏吗?他的财富,不可能全部源于他比别人努力。越觉得全靠自己努力,就越难去感激和保持谦逊,也就越难共情,这往往也是很多人最欠缺的能力之一。

 

八十年代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和全球化大大加剧了不平等,美国劳动人民40年来实际工资一分钱没涨,与此同时生产力却早已翻倍,

 

顶层1%的富豪占了近4成的财富

一些人总喜欢把阶级固化、阶级流动性挂在嘴边,好像只要有人能爬上去,阶级分化就可以忍受。但这只不过是这些人的谎言,或者说一厢情愿。事实上,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越大、阶级分化程度越高,阶级流动性就越差,两者之间相关性非常强。老生常谈的美国梦指每个美国人都有同样的机会成功,但可以看到图中美国的阶级流动性很低,可以说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是最难实现美国梦的地方之一。

 

而美国两党政客在面对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时,没有尝试去 缩小它,而是在一旁说“啊,你也可以成功啊,你可以努力考个好大学,你赚多少钱取决于你学了多少,如果你尝试就可以成功”。这种鸡汤听起来是鼓舞别人的,你的天赋和能力可以让你一路高升,我们不希望任何人因为偏见和歧视受阻。但这些精英忽略了这当中隐含的侮辱:如果你没上大学,如果你没找到好工作,没赚到钱,那你的失败就是你自己造成的。特朗普收到7000多万张选票的背后,就是很多劳动人民感受到了精英的对他们的轻视甚至是鄙视。 

 

2016年希拉里克林顿在竞选总统时称特朗普的半数支持者为“Basket of deplorables一堆可怜虫”。不可否认,一些右翼选民确实排斥外国移民甚至有种族主义倾向,这个看特朗普和法国的勒庞的口号就知道。但政府里的精英们甩锅甩的过于急切了,恰恰是这些人,在过去40年中将新自由主义这一套自由市场经济强加给了百姓,精英们赚的盆满钵满而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却一点都没有改善,精英们出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尊严。奥巴马和希拉里这样的精英天天喊着机会平等这样的空话,实际上人民早就受够了这些精英和他们的谎言了,当持续扩大的贫富差距碰上了精英们的骄傲自满,民众的愤怒就被点燃了,最后把特朗普送上了总统宝座。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改变?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公民生活的三个层面,大学所扮演的角色,工作的尊严,以及成功的意义。大学文凭是否应该有这样重要的地位,成为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呢?实际上,大学所扮演的这种筛选角色,不仅损害了我们的民主生活,也损害了那些大学自己。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哈佛大学时任校长James Conant,他想去改变美国原来世袭的精英培养模式,换成一种选拔式的精英培养制度。

 

以今天的结果来看,他基本算是成功了,今天美国和英国高校再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贵族的学校了,学校融合了各个阶级和种族的人。但他有一个设想没实现,新的精英选拔制度并没有促进阶级间的流动,因为今天精英们已经想出了一整套世袭的办法,把他们的文化资本传递给他们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也变成精英。

 

美国的大学并没有起到促进阶级流动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Raj Chetty和同事做了一个相关的研究,数据覆盖了从1999年到2013年来自1800所美国高校共三千万美国学生的经济情况,看看大学帮助了多少穷人家庭的孩子,从收入分布的底层20%,通过读大学跃升到收入前20%,大家来猜一猜答案?研究结果是比例相当低,只有不到2%的穷孩子毕业后获得了高收入。哈佛大学是接近2%,普林斯顿是1.3%,当然,如果考虑到这些名校从一开始就基本没录取穷人家的孩子,这个数字就更低的可怜了。公立大学也没好到哪去,密歇根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的阶级流动率仅为1.5%。

 

既然大学并没有帮助穷学生获得高收入,为精英主义辩护的人很明显错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一个想法自然是再努努力,多给些奖学金,让更多穷孩子上大学,通过努力实现更完美的精英主义来解决精英主义的问题,就和一些经济学家在试图解决过度市场化带来的问题的时候,给出的方案永远是需要进一步市场化一样。

 

但关键是,这个理想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我们先把这些没成功的穷孩子放在一边,看看精英主义对家境好的孩子们的负面影响。几十年前,美国贫富差距没这么大的时候,没这么多人想上名校,上大学也挑选离家近的,大学排名也没像今天这么重要。但随着贫富差距拉大,大家越来越担心阶级下跌,名校的吸引力愈发强大。家长们也开始恐惧,精英父母会想方设法把他们的优势传给孩子,更多的介入孩子的生活,管理他们的时间、盯着他们的成绩、指导他们的活动、打磨他们的简历,孩子们从小到大都在搞充满压力的军备竞赛,到了大学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高强度的培养模式,经常很难去平静地去探索大学生活,去思考自己应该关注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要比普通家庭的孩子高三倍,藤校中大概有30%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我估计哈佛校长Conant当年也没有料到他所推崇的这种排名淘汰式的教育会带来这样残酷的竞争。所以我们努力的方向绝不应该是实现更完美的精英主义,让大家进行军备竞赛,搞内卷。我们必须去思考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去修复后浪们扭曲的心灵,更是去修复被精英主义和竞争排名破坏的社会。

 

所以,精英主义的暴政包含两方面,一方面让没有成功的人有一种挫败感和被排挤感,另一方面是让成功的人时时刻刻充满焦虑和追求完美,用精英主义的傲慢去掩盖他们脆弱的自尊。精英主义给不了人们自由和自主,更带不来人和人之间的团结。欺压失败者的同时,精英主义也在压迫着精英自己,精英主义已经成为了新的暴君。

 

那些拥有完美简历的人,非常容易忘记一个简单的事实,将近三分之二的美国人没有大学文凭,其他欧洲国家也类似。因此,设计这样一个把大学文凭作为“好”工作和幸福生活敲门砖的经济体,是相当愚蠢的,它贬低了大部分人对社会做的贡献,忽视了职业院校的重要性。鼓励人民去读大学是好事,为那些负担不起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好,但是这不是解决不平等和社会分裂的方法。

 

要实现和谐与团结,仅靠大家一起购买商品是做不到的,我们需要保障尊严和基本收入的工作。这样的工作让我们自豪地说 “我帮助建设了这个国家,参与了伟大的公共事业”。可惜这种公民情感,在当今的公共生活中越来越少见。我们经常假设赚钱多寡,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对公共利益的贡献,但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马丁路德金解释了这为什么是错误的,在他被刺杀之前,他回想起田纳西州孟菲斯清洁工人所发起的罢工事件,他说:“归根结底,捡垃圾的人,和医生一样重要,因为如果他们不工作,疾病就会蔓延”。

 

我们应该记住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糊口,更是为了为公众利益做贡献,我们需要尊重那些真正对社会有重要贡献的人。这次的疫情让这个道理更加清楚,我们其中一些人可以在家里开Zoom会议,远程工作,但我们其实非常依赖那些经常被我们忽视的劳动者:送货员、维修工人、超市员工、仓库工人、货车司机、护士助理、快递员、育儿员,他们可能没有大学文凭,也不是薪资最高或是最光荣的工作者,但现在,我们将他们视为不可或缺的人。

 

我们需要一起讨论,讨论如何使他们的薪水和所获得的认同能够与其工作的重要性保持一致。我们也需要去质疑精英主义的傲慢,是否贬低了那些真正有意义的工作。我的成功是否源于我的好运气,让我出生在一个优渥的知识分子家庭?因为自身的成长环境,让我很难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的困境。意识到运气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会促使我们变得谦逊。这种谦逊的精神,培养学生需要,培养公民的美德,更需要。疫情这个契机让我们可以从分裂彼此的自私的成功观走回正轨,引领我们超越独裁的精英体制,走向一个少一些怨恨,更加慷慨的公共生活。

 

上半集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可能对这个话题有一些疑问,比如特朗普究竟是靠什么上台的,全民基本收入可以缓和矛盾吗?精英是如何暴政的?怀疑精英主义是否会激化反智主义?平权法案有用吗?顶尖大学应该怎样录取学生?精英主义奖励了勤劳奋斗,为什么还反对?以及,我们能做什么,要怎样改变。在下半集中我将一一解答。

 

这期节目很多观点都来源于Sandel教授的新书《The Tyranny of Merit》,目前应该还没中译本,英文好的朋友可以找原作来读。如果大家觉得有所收获,还请三连转发给朋友,为了我们的美好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讨论这个话题,谢谢观看。



19 人喜欢

精选留言
  • 生活中有些人很奇怪,他们不是精英,但是他们幻想自己是精英,站在公知一边,看不起普通老百姓
  • 我们必须运用技术去增进亿万人的幸福,而不是用技术去增进少数人的财富。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 另外,我们的先锋队务必要成为精英,不能都是大老粗,但是不能把精英主义踹揣进口袋里,怎么做呢?教育先锋队走群众路线,没有一劳永逸,只有常纪常新。
  • 最近发生的事情,一件比一件魔幻,蚂蚁蛋壳玩的都是美帝次贷危机时候玩过的,就怕摸着美帝过河,最后把自己也活成美帝了
  • 作者花了很大力气证明大学不能实现阶级跨越,可是这个道理中国人很早就明白了,是否还记得那篇"寒门再难出贵子"呢。有些道理是相关而不是因果,比如精英上名校,但不是上了名校的都是精英。
  • 共产主义,永远的真理
  • 庆幸吧,如果将来生物遗传科技有了重大突破,可以将人的知识、经验通过基因遗传下去,就是真的天龙人了。
  • 虽然作者通篇在讲美国,但我脑海里浮现的一幕幕大部分都是我们国家的现状。另外高学历或许没有让阶级跃迁机会更高,但它仍然是所有方法中机会最大的了吧。
  • 既是美帝,也是我们,尽管我们所有人都不希望这样
  • 就不谈那些背后深层次问题。很多人跟风鼓吹精英主义,那“精英”这个定义包不包括道德要求? 如果不包括,那鼓吹的人是不是支持有才无德之人爬上高位?如果包括,现在的科学和管理学手段根本无法像考试成绩、文凭那样能去相对直观客观地体现一个人道德水平。这样,精英这个概念就很模糊很难界定了,还鼓吹个什么劲呢? 鼓吹所谓的精英主义根本不是尊重知识尊重科学。
  • 忽必烈有忽必烈的幸运,文天祥也有文天祥的幸运,强调这个于事无补。就美国问题来说,精英主义是标,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造成的经济畸形发展是本,潮流浩浩汤汤,精英顺之者道德滑坡,逆之者黯然离场,两者相辅相成
  • 与精英主义在一起的还有精英教育
  • 什么狗屁精英主义,无非是建立一套排他性的利益-话语体系,这一套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多吃多占罢了。 他们为本来应该服务于人类自身种种教育方式贴上价格标签,教育本身被异化为资本主义制度的选拔机制和利益认同机制。人们不再为了生产实践而骑马时,马术就变成了一种昂贵的“教育”。它本身毫无用处,但是它变成了资本主义价值认同的符号时,它就有了非常高昂的价格——这本身就是为了区分底层百姓而构建的。任何人都会骑自行车,那么骑自行车就不能成为一种价值构建符号。 我们去学习的许多所谓的“知识”,本身不是因为这些“知识”对我们本身的吸引,而是因为我们希望与“别人”不一样,特别是和“底层”不一样——而这本身,则是“学习”的异化。不是说学习不好,相反,学习和实践本身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异化”的学习不是。
    与此同时,所谓的“精神精英”也变得很好理解。这是某些人在对现状不满后,试图构建起一种精神图腾,让自己至少在“精神层面”看起来异于大众,能够支配大众,而不承认自己就是大众的一分子,甚至只有在大众内,才能获取足够的力量的事实。
  •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 想起了工农兵大学。推荐电影决裂,奔腾的小凉河
  • 总是存在那些成功跨过阶级,爬到顶尖,并且还很显眼的人。 以至于成为了所有人的偶像,最终没有人去想想失败的人有多少,去了哪里。
  • 那是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的愧怍。先富的人大多会竖起藩篱,而那些向不幸的人伸出手的人才真正闪烁着人性,反动物性。最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沉迷反精英意识而变的懒惰消极,今天突然明白是着相了,还是该回归自身,继续修炼,强大的同时保持对众生的悲悯。
  • 人性的问题完全靠社会结构无法解决。社会结构只能部分影响人性。鲜花和牛粪必须并存这是自然规律,为了鲜花不歧视牛粪,儒家才有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但人欲也是天理的一部分,人类无法解决这种自相矛盾的问题。 精英的问题,本质上是人性的问题,怎么面对人的本性问题,人类至今没有解决,未来也很难解决,因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人类一直是在规范人性,并一直规范下去,如果人类永恒,规范也永恒。
  • 我在皖北小县城长大,8个堂兄弟姐妹中只有我考上了985本科(也只有我一个本科)。我曾经一度以为这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沾沾自喜,后来才逐渐意识到,是我舅舅帮我妈把户口转成非农业并把工作调动到县城,我才有机会在县城读书,和大部分堂兄弟只能在在乡下上学,这确实不公平。
  • 我心中的精英形象——“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现实中的精英——“我已上车,赶紧关门”
  • 就算达到了共产主义又怎样?那时候只会创造出另类指标来定义所谓的精英与非精英吧。实际上于个人来说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身份和行为的问题,或者说是个人把精英看做是优秀的人的形容词还是聚焦在种种区别于非精英的行为上来构成“鄙视链”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人的自觉和自行,实际上这个就是唯心的。如果把唯心和唯物对立起来的,认为唯物才是唯一真理那就否认了人的主观意志的唯心性,本质上和存天理灭人欲没多少区别。
    就精英和庶民概念来说这是一个怎样定义和选择什么定义的问题。
    底下有人回复你:希望评论里的一个朋友动动手搞清楚唯心主义与主观能动性的区别,也不要拿着机械唯物论当做唯物主义。你要反对什么,可以先好好了解它。
  • 无论什么政体,别看表面上怎么吹嘘,实质都是精英和大众互相制衡,大众没有精英的带领,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不可能有理性的战略决策,同样,精英如果失去大众的制衡,编造小政府的神话,借口来放松资本管制,骄傲自满,自我堕落,也会走向毁灭。罗马自称为元老院和罗马人民,这是有原因的,平衡平衡,切记切记!越是精英,越要敬畏群众,常讲群众路线。
  • 精英主义的问题有点像打游戏,氪金玩家的游戏体验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对平民玩家的打压,打压其他玩家,氪金玩家就爽了。但有个问题是,如果厂商做得太狠,把平民玩家都得罪光了,游戏里只剩下氪金玩家,那么习惯了打压其他玩家来取乐的氪金玩家就会展开军备竞赛,也就是“内卷”。更有趣的是,在不少人看来,白嫖才是人上人,重氪都是傻子,氪金玩家就是厂商的韭菜而已。可惜,游戏你可以退出,生活却由不得你退出。精英有没有想过,金字塔底层全没了,那稍微上面一层又会变成新的底层,谁会成为新的打压对象呢?当然是“中产”阶级啦~,所以中产阶级最喜欢搞教育的军备竞赛,“看不见的顶层”已经完成了财富的世袭
  • 希望评论里的一个朋友动动手搞清楚唯心主义与主观能动性的区别,也不要拿着机械唯物论当做唯物主义。你要反对什么,可以先好好了解它。
  • 精英主义写完后,建议再写一篇民粹主义,平衡一下。
  • 我心目中的理想的社会,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努力的人可以过得更好,但不努力的人也可以有尊严地活着!
  • 我觉得精英主义在不同语境下应当有不同的内涵。本文说的很好,但是我觉得应该加个定语,叫“新自由主义下的精英主义”。 从纯粹的“elites”和“original people”划分来看(虽然这种二分法本身也没有完全脱离新自由主义的架构),前者精英阶层是有能力归制社会发展方向的决策者,后者普通民众是执行者,而后者向前者的演变可以是从思想和认识上开始的。即后者认识到不足,开始反思社会本质问题,并且用阅读等自我教育手段寻求答案的时刻,是其迈入前者群体的伊始。教育,不论是被动地受到教育,或是主动地寻求教育,都是后者向前者变化的核心与本质,是认知与思维水平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物质条件差异。这一点在中国过去几十年里应该相当明显,既有知识改变命运者,也有富不过三代者。所以我认为中国语境下如果有“社会主义下的精英主义”,就应该是正确而行之有效的,因为毕竟生产力水平不足以打破精英与非精英的自然的阶层划分,而这种阶层两分只是一种自然选择的均衡状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文中提到的家庭的社会资源给下一代带来的阶层起点差异不存在。这种资源的裙带传递是人性使然,是生命个体自我延续的不可避免的选择,所以并不全然是精英主义造成的——因为一旦财产私有与资源富集的前提已经存在,二八定律式的富集结果就可以被预见。我认为,解决办法就是制度化的有效干预,持续加大教育的公共资源投放力度,直至一个相当的理想水平后,社会有可能向全民精英化迈进。这种情况下,虽然也许依旧不能避免富集效应,但是个体所占有的公共资源的最小值,应当比前述的两分情形大的多。
  • 卧槽这篇文章写的真好,真好 真好收藏了,以后细细品味,说的太好了虽然好多都是大面上泛泛而谈,可是句句戳心,要认真思考,和实际结合
  • meritocracy经常用于形容我国基于公务员考试基础上的科层制的官僚体系和其高效的治理能力,elitism才是精英主义
  • 群众路线
  • 我觉得精英主义一个大问题是,它成立的前提是以精英的程度作为要素对生产资料进行再分配,换言之,精英“理应”对更低阶级的生产资料进行掠夺,变相地刺激生产资料和社会权力不断地向更高阶级富集,然而阶级不是无限可分的,富集的终点即是绝大多数生产关系本质被少数几个甚至一个人垄断。精英主义是自由主义向垄断主义发展的道路之一,是帝国主义诞生最好的接生婆。
  • 所有工作都重要!但是社会对各行业的投入不能平均化!责权利间得适应,匹配。本科生一般读四年,为什么医科读五年?成为行业精英,就应该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谁把精英培养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到现在也没发现,没人承认。
  • 所以,大学生支教、援藏援疆、精准扶贫的意义也在此。
  • 不套用金钱至上的价值评价模板 👍 更重视对社会公共价值的贡献 👍 让社会为人民提供更公平的机会 👍 是运气而非努力令我们成功→谦逊
  • 想到了罗尔斯正义论里面的“无知之幕”
  • 为啥配一个harris的照片?觉得穷人不努力的不应该是共和党那一派吗?左派反而是觉得穷人环境差所以需要多帮助他们啊…
  • “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
  • 那就来一起讨论吧,我认为只要将薪酬与工作重要性保持一致,认同会逐步到位的,即使不到位也不影响,毕竟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不会因为认同而升贬值。怎样将薪酬与工作重要性保持一致呢,回到劳动价值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的二重性构成了商品的二因素,那么可否根据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作为衡量薪酬的标准呢?问题在于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啊,各地生产效率是有差异的啊,商品价值又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这一圈走下来,好像可能会比现在好一点?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