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中国过河:越南改革开放简史 | 饭统戴老板

2020-12-03

春节攻势中的西贡,1968年
作者:陈畅/李健华
编辑:周雪玲/李墨天
出品:远川研究所泛财经组

2019年7月,中美贸易战鏖战正酣,美国商务部竟然百忙之中腾出手来,对越南出口至美国的部分钢产品征收高达456%的关税。一个月后,一顶“汇率操纵国”的大帽子更是扣在了越南头上。手段似曾相识,原因如出一辙——美国对越南的贸易赤字也要兜不住了。

2019年第一季度,越南对美出口盈余暴涨45.5%,电子设备方面尤其夸张,对美国的调制解调器出口同比增长780%,铅酸蓄电池的增长608%,助听器的增长311%,洗衣机增长256%,就连塑料百叶窗也增长了216%。 

在这背后是全球产业链迁出中国的故事。贸易战之后,外商在中国的不安感迅速上升,供应链咨询公司Blacksmith International适时发布了一份报告,标题叫做Alternatives To Manufacturing in China,等于一本“逃离中国指南”,给出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越南。

相比中日韩三国时冷时热、若即若离的关系,中国和越南的产业链更多是互补。而大陆流行文化在越南更是备受热捧。几年前,越南翻拍《还珠格格》,一度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反向输出了不少知名度。《快乐大本营》、《爸爸去哪儿》等综艺一经播出就被翻译为越南语。

《延禧攻略》上映时,越南版甚至比国内还快9集,以至于中国观众还在热议反派角色的命运走向时,南边先传来喜讯:尔晴已在越南被赐死。 

除了李白杜甫、明清小说,越南人也讲究十二生肖,只不过猫代替了兔子。越南本土的“高台教”推崇三教五道,其中“五道”意为儒道(孔子)、伊道(穆罕默德)、圣道(耶稣)、仙道(老子)和佛道(释迦牟尼)。皈依高台教等于同时信了五种宗教,性价比极高。

高台教三圣:孙中山、维克托·雨果、阮秉谦(越南哲学家)

而在经济发展模式与国家治理上,越南对中国可谓像素级的亦步亦趋,几乎处处都是中国的影子。而随着富士康、立讯、歌尔等公司相继落户,加之越南正式加入RCEP,在一个以零关税为最终目标的自由贸易区中产业转移俨然成为笼罩在中国制造业头顶的最大焦虑

一个选择了正确发展路线的国家,一套经得起多次考验的治理思路,一群同样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骨子里吃苦耐劳的人民,会不会是下一个中国的缩影?

彷徨年代

1969年9月,胡志明因心脏病在河内去世,尚在内战中的国家陷入了彷徨。

适逢3月的珍宝岛事件,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胡志明的葬礼上,苏联代表柯西金多次向李先念点头示意,李先念都当没看见[1]。摆在越南人面前的问题则是,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如何在苏联和中国之间维持平衡?

胡志明逝世的前一年,北越发动春节攻势(Tet Offensive),七万军队同时向南越的100多个城镇进攻,连美国大使馆都成了袭击对象。对越南人来说,春节攻势至今都是一场“越南人打越南人”的黑历史,而电视机前的美国居民则习惯了晚间新闻里直升机、丛林和越共。

改变发生在1968年1月31日的傍晚,南越警察首长阮玉鸾掏出左轮手枪处决越共的画面,经由摄像机传到了每个美国家庭的电视机里,引起舆论哗然。摄影记者Eddie Adams凭借这张《枪毙越共》荣膺1969年的普利策奖与荷塞奖,美国人对越战的态度也彻底改变。

枪毙越共,Eddie Adams,1968年

春节攻势后,尼克松提出了撤出美军,祭出了“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新亚洲政策”,这让胡志明的继任者黎笋看到了国家统一的曙光。1972年3月,北越动员发动了比春节攻势规模更大的“复活节攻势”,美国派出B-52轰炸机作为回应,北越损失超过十万人。

插曲发生在进攻发动一个月前,空军一号在北京降落,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的照片上了全球媒体的头条。正在和美国人作战的北越认为,中国背叛了自己。

随着中美外交破冰,中国的重心开始转向经济建设。1975年8月,越南最高计划官员黎德寿拜访了已罹患癌症的周恩来,希望获得援助,但后者表示中国自己的经济也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你们越南人得让我们喘口气,恢复一下元气[2]。”

一个月后,黎笋造访北京,希望能调节中苏越之间的关系,但“四人帮”要求越南公开谴责苏联的霸权,让黎笋难以接受。之后,黎笋在莫斯科得到了苏联的援助承诺,中越关系降至冰点。11月9日,越南宣布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为南北统一做准备。各主要社会主义国家都发了贺电,唯独中国缺席。

相比胡志明身上的革命性,从60年代开始掌握实权的黎笋身上有更多民族主义的成色。和胡志明在中国的情感经历不同,黎笋在越战结束前只去中国治过一次病。后来胡志明问其对中国的感受,黎笋昧着良心的讲道:“越南非常勇敢,中国人一点都不勇敢[3]。”

1977年6月,迫切需要经济重建的越南同意加入苏联主导的经互会(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军舰开始游弋于金兰湾和岘港的海军基地。黎笋视中南半岛霸主为越南的目标,陈兵柬埔寨边境线,并信誓旦旦向越南人民保证,十年后每个家庭都将拥有电视、冰箱和收音机。

在模仿苏联模式的二五计划中,越南提出在保持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上优先发展重工业。但这导致了和苏联老大哥一样的命运:缺少消费品和粮食。有个编排越南的段子这么讲,黎笋向勃列日涅夫请求援助,勃回信四个字“勒紧腰带”,黎笋也回了四个字:“请给腰带”

供需错配、债务高企、流通受阻等现实问题阻隔了美好愿景,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的飙升。1981年,统计数据已无法掩饰行将破碎的价格体系,越南不得不在当年5月进行第一次“价格闯关”,幅度高达5-7倍。越南人民不仅没有收获家电三件套,还把十年辛劳全都还了回去。

1982年3月,越共五大在苏联捉襟见肘、美国报复性封锁的背景下召开,确定了努力发展消费品的方向,也是对重工业依依不舍的最后一次告别。越南轻工业终于能两条腿走路,但长期的供需错配导致通胀飙升。三年后,越南第二次价格闯关,物价上涨了10倍。

执政后期,黎笋已经意识到了苏联模式的问题,加之中国的改革开放做榜样,本土派与亲华派的隔阂日渐加深。越盟创始元老黄文欢被迫逃往中国避难,在《人民日报》发文痛骂越共对待华人“比希特勒对待犹太人还坏[5]”,“黎笋篡改胡志明遗嘱[6]”。

1986年,黎笋以79岁的高龄倒在越共总书记任上,身后的越南,需要一本新的教材。

革新开放

黎笋去世三个月后,越共六大会议在河内召开,越南三位建国元老长征、范文同和黎德寿集体引退,并推举此前被打倒的阮文灵当新任总书记。

权力核心变动的导火索是两次失败的价格闯关、十年间没有起色的经济改革,以及越共中央的老龄化。范文同年过八十,双目接近失明,长征在黎笋去世后上台,处理经济问题一筹莫展,政府内部人员形容说,“过去的十年是一场灾难”。

跻身权力中枢前,阮文灵的身份是胡志明市市委书记,任务是在五年时间完成越南南方的社会主义改造。彼时,胡志明市的私企和农田几乎都被强行国有化,曾经的东方小巴黎发展陷入停滞。这促使阮文灵在胡志明市试点市场化改革,但此举被河内定性为“为发展资本主义开绿灯”,1982年,阮文灵被逐出中央政治局。

但同一时期,越南爆发三年自然灾害,海防市永富地区的农民发起了一场“越南版小岗村”自救运动。在得到越共中央首肯后,这场自救以“水稻联产承包到组到人”的秘密试点继续推行。紧接着,农业生产承包制第100号决议发布,越南粮食产量大增。

这加剧了越南政坛本土派与亲华派的斗争,前者在越南土生土长,倾向于学苏联,后者跟中国交集较多,倾向于学中国。

黎笋去世后,政治上相对亲华的长征接任总书记,阮文灵借机力邀长征来胡志明市考察,获得后者认可。随后,阮文灵以总书记的角色现身越共六大,向越南人民公开道歉,以“私有化改革、开放市场、法治建设”三板斧为核心的“革新开放”拉开大幕。

1987年,越南的外商投资法亮相,意欲“动员一切力量吸引境外资本”,甚至还批准了外资全权控股,对西方世界震撼极大。《亚洲华尔街报》评价其为“社会主义国家中最为自由的外来投资法规”。同一年,《时代周刊》专访阮文灵,只不过定语不是“总设计师”,而是“越南的戈尔巴乔夫”。

摆在阮文灵面前的首要问题是丧失活力的国有企业,1987年,越南颁发217号决议,允许国企有自主决定原材料购买、产品销售、员工增减的权利,纳税后的利润可以自行保留,但国家将不会再补贴亏损企业,让企业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总结下来就是“关停并转、放权搞活”,听起来非常耳熟。

随后,阮文灵学习中国的做法,先放开农副产品和日用消费品价格,再逐步放开其他工业消费品价格,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两次价格闯关带来的遗留问题。

阮文灵视察胡志明市的橡胶企业,1987年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越南版的改革开放,那就是“摸着中国过河”。70年代末中越关系最紧张的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依然是越共中央的学习材料。阮文灵上台后,每年都得派人去中国考察。正如胡志明在世时所说,“我不用写太多东西,因为毛主席都写过了[7]。”

1991年,越南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出版了一本《在改革道路上的中国》,序言是这么写的:“近些年来,我国研究家们的一个头等重要的研究对象,就是当代中国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和对外政策的演变。”

同一年,76岁高龄的阮文灵从权力中心隐退,转任“中央顾问”一职。继任者杜梅在11月造访中国,在官方层面为中越过去的矛盾和冲突画上了句号。在阮文灵治下,越南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从1987年的近乎不存在,一路高歌至1994年占GDP的11.94%,昔日难以温饱的农业生产也开始扮演出口创汇的角色。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越南模式”在风暴中迎来大考。

增长奇迹

亚洲国家一旦有了钱,都会产生一个爱好:造楼。

1986年,新加坡华联银行大厦竣工,创造了278米的亚洲第一高度。两年后,曼谷最中心位置的玉叶大厦动工,用304米的高度冲击亚洲第一,结果还没造完,就被367米的中银大厦超过。更气人的是,玉叶大厦完工那年,452米的吉隆坡双峰塔也封顶了。高楼平地起,成为了90年代东南亚奇迹的缩影。

金融危机前的1995年,泰国人均GDP达到2846美元,足足十倍于越南,和同样蒸蒸日上的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一起,组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环越南经济圈”。

然而,就在玉叶大厦和双峰塔相继封顶那年,亚洲金融危机从东南亚开始一路北上,昔日的亚洲四小虎自此一蹶不振,反倒是越南因为经济底子差、外商投资少,在一片负增长中保住了1998年4.4%的GDP增速,阴差阳错的成了东南亚的尖子生。

“四小虎”的内部弊病也随着危机一览无余,东南亚国家的“浅碟型”市场,往往意味着产业发展只能高度依赖出口。工业产成品出口攀升带动了服务业快速发展,过于自信的东南亚在制造业根基未稳时,放开了外汇管制,大举扩张金融与服务业,外资一旦在波动中抽离,便只剩下空心的产业和债台高筑的政府。

亚洲金融危机后,许多遭重创的国家就此患上外资PTSD,比如后面十年都紧闭国门、严格外汇管制的阿根廷。对于没有历史包袱的越南来说,危机反而成为了机遇,甚至在对美关系上,越南也准备放下积怨,拥抱市场。

2000年,克林顿成为越战结束后首位访问越南的美国总统,在河内大学的演讲中,克林顿称,“美国人现在把越南视为一个国家,而不是一场战争”,场馆外的河内大学生相当默契地拉起标语,上面写着“忘记过去,面向未来[8]”。

克林顿访问越南,2000年

WTO是越南的第一站,克林顿来访当年,越南签发了《加快融入国际经济》的决议,准备用西方的法律体系来“改造”越南[9]。在2006年日内瓦第12轮入世谈判上,谈判从2天胶着到4天,最后一晚通宵夜谈,越南才得以拿下入世资格,像极了中美入世谈判时上演的剧本。

随后,越南出台新版《投资法》,解决了20年前老版《投资法》开放力度空前,但行政管理滞后的问题。一时间,FDI如开闸放水般涌入。宝成、丰泰、百和三大鞋企和全球最大的人工皮革企业三芳化学相继在越南建厂。两年后的2008年,越南在全球153个纺织品出口国中已经可以排到第10位。

2008年金融危机后,产业资本在国际竞争的水面之下开始隐隐转向。三星瞄准越南市场,投入6.7亿美元准备开设第一家工厂,时任会长李健熙更是亲自访问越南,和接班人李在镕等领导层在当地召开会议,商讨未来布局。随后便有了第二家工厂,该方案更由李在镕亲自主导,被称为“李在镕项目[9]”。

尽管越南吸纳着产业投资,但尚未形成如今的蔚然讨论之风。不论是越南经济增长,还是产业转移承接,似乎都在“静悄悄”地进行。但事实上,在1998年到2008年这十年里,越南的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中国。

越南FDI在2006年新《投资法》颁布后激增

颇为讽刺的是,越南在中文互联网第一次出圈是因为房地产。2015年,越南修改《住房法》,外国人只要有合法签证就可以在越南买房。炒房客倾巢奔赴胡志明市,把西贡河描绘成黄浦江,两岸既有金融中心、旧法租界,也有高科技产业园,“小巴黎”俨然“小上海”。

2016年冬天,福耀玻璃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工厂进入运营阶段,曹德旺的“成本说”顷刻引起了一场“产业转移大讨论”,国内劳工成本过高、制造业税负比美国高35%的问题一一戳中核心。关于产业转移的大讨论,从政界、企业转向民间:中国制造到底何去何从?

越南开始以一个全然不同的形象浮出水面,2010年越南电子产品的出口还勉强挤进前十,到2016年就已经超过纺织成为其第一大出口品,三星之外,苹果、富士康以及国内的立讯精密、歌尔声学也开始在越南布局产线,焦虑的氛围全然蔓延在“越南会不会是下一个中国”的争论中。

中美贸易摩擦后,供应链安全的隐忧让厂商加快南迁步伐。华尔街日报曾刊出过一名贸易商的故事:一位英国人在中国创立了名为China Savvy的外贸公司,卖点是中国价格(便宜),而到了2018年, China Savvy 每天被问及最多的问题是:你们什么时候才能离开中国?

越南宿命

今年6月,三星越南官网突然发布了一条公告,宣布三星在2020年把大部分显示器生产从中国转移到越南。虽然很快被自行删除,但越南官媒《青年报》眼疾手快,迅速全文转载,并配文大号喜报:越南将成为三星屏幕的全球领先供应商。

青年报的消息又经由路透社转载,搞成了大新闻,逼得三星母公司火速出面辟谣。结果一个月后,苏州三星电子公司收到首尔的消息,今年内三星将关闭在中国的电脑组装和制造工厂。而这也不是渣男三星第一次劈腿,2019年底,三星关闭了在中国所有的智能手机工厂,两个月前,又关闭了位于天津的平板电视厂。

这些最畅销的三星产品,产地都指向了同一个目的地:越南。

2018年,越南取代新加坡成为东南亚IPO收入最高的市场;2019年,越南在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依旧创造了7%的高增速;今年8月份,越南对美出口创历史新高,逼得川普在发推之余,送出了东亚人民非常熟悉的301调查大礼包。

纽约联储名为“疫情强化了中国出口”的图表

出口增速最高、爬升最快的却是越南

细数越南革新开放以来的举措,与中国何其相似;十多年来愈演愈烈的产业链转移,也让“中国制造业流失”的话题不断出圈。但本质上,这是个经典的“先问是不是”问题。

以研究全球供应链见长的杜克大学教授 Gary Gereffi 曾提出过一个理论,他把工业制造分成两类,一类由购买者驱动(Buyer driven),特征是劳动密集,如服装、玩具、贴牌组装;另一类由生产商驱动(Producer driven),特征是资本及技术密集,如汽车、航空、电子和重型机械。

生产商驱动的Manufacturer与购买者驱动的Factory都可以翻译为制造厂,但驱动力的差异,使得它们在供应链中的地位有天壤之别。所谓生产商驱动,其超额利润源自于生产规模和核心科技,继而成为产业链规则的制定者。换句话说,客户能买什么,取决于工厂生产什么。

大概正因如此,身处“生产商驱动”层次的成功人士往往出言不逊,远有亨利·福特的“消费者永远只会说要更快的马”,近有乔帮主的“只有我们拿出iPhone,消费者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购买者驱动”的Factory则恰恰相反:客户要什么,工厂就造什么。工厂只能被动接受订单,至于卖什么、卖多少、怎么卖,一概无权过问。因为准入门槛低、竞争压力巨大,身处Factory的行业往往位于价值链的底端,代表便是iPhone在大陆的供应商,利润率常年徘徊在5%-7%,勉强跑过贷款利率。

这也是为什么服装制造业七十年来转遍了大半个亚洲,却只诞生了一个优衣库。其创始人柳井正(Tadashi Yanai)曾称自己最欣赏的榜样是沃尔玛——沃尔玛上世纪90年代卖出了全美国四分之一的衣服,分别来自中国和东南亚的数百家代工厂,但没人会记得它们的名字。

所以,“购买者驱动”和“生产商驱动”的不同,造就了越南与中国的最本质区别: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跻身Manufacturer,继而诞生了诸多中国本土的消费品牌,而位于Factory的越南,往往既不涉及生产计划的制定,也不涉及销售策略的贯彻。

规模再大,依然只是拼命按订单干活的企业版做题家。而用廉价劳动力吸引来的资本,总有一天会被更廉价的劳动力带走。

如今的越南的确在复制中国90年代所走的纺织路,但真正让中国掌握产业链主动权的,是以产业政策和财政预算推动的生产商驱动型产业。中国模式之所以难以复刻,是因为中国人民既能生产,也能消费,中国既是制造业大国,也是内需消费大国——只有这样才能“内循环”。

一个经典案例是:2004年铁道部为第六次提速进行招标,时任铁道部副总工程师的张曙光提了“三个必须”原则:必须转让关键技术,必须使用中国品牌,价格必须足够便宜。条款霸道至极,但国际顶尖高铁制造商还是抢破了头,背后的原因在于:如此庞大的客运需求,几乎只在中国存在。

当时,初次招标的京沪高铁项目价值高达1000亿人民币,要知道高铁市占率近70%的西门子,其运输部门在全球的年订单额还不到400亿。开标前一天,张曙光还跟德国人透底:每列车2.5亿欧元,技术转让费1.5亿欧元,被西门子一口回绝。第二天,阿尔斯通被选为合作伙伴,西门子股价暴跌20%,谈判团队被集体优化。

靠着这笔订单,原本濒临破产的阿尔斯通起死回生。一年后,痛失良机的西门子乖乖接受开价,并把技术转让费降至8000万欧元,争取到了60列动车组订单。

清华大学教授文一在《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中这样写道:市场是个昂贵的公共品。缺乏市场体系的弊端,早在洋务运动时期便展露无疑:晚清军事工业累计耗资5000万两以上,但产品没有利润,无法实现自我循环,反而成为政府的负担。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制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让中国农村地区在1978-1988年之间完成了原始工业化,带来两个好处:一个有购买能力和意愿的农村市场;一个能输送工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两个因素为工业体系注入了润滑油,使其能够自我运转、自我输血、自我激励。

在全球产能过剩的时代,一个完整统一的消费市场无疑是最稀缺的奢侈品。越南以中国十五分之一甚至更低的市场规模,难以构成换取外资技术的筹码。而重工业化的缺失,也注定越南无法像日韩一样依靠自身技术突破,完成产业升级。

换句话说,越南可能会诞生富士康,但很难诞生华为和小米。

尾声

越南的失落并非因为美国的封锁、苏联的衰落,也绝非领导人不够深谋远虑,而是战争。

在二战后全球经济的恢复期,铁幕下的欧亚依托资本管制与技术转移,迅速完成了制造业的复苏与升级。日本的重工业非但没因战败萧条,反而靠着朝鲜战争的“特需经济”迎来高速发展。60年代,朴正熙拿着美国的资金和技术推动了韩国工业化,台湾地区也在美国的庇护下实现了重工业化。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同样是中国重工业化的关键,影响最深的无疑是“156工程”。整个援建工程涵盖了能源、冶金、化工、机械、军工等几乎所有核心工业领域,传送了1100套建设项目资料、3500套机器制造图纸、950套技术资料和2950个专题的技术说明书,在全球技术援助史上都难以找出第二个例子。

1979年,中美建交签订35个条约,其中就包括大量技术方面的合作。中国因此迎来第二次重化工业升级,真正为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的访日之旅也带来了大量的低息贷款与技术援助。

而当1975年越南实现统一时,摆在黎笋面前的,是遍布全国的两万个弹坑、三百万失业人口和一千万难民。二十年的战争,让越南错过了战后发展的黄金时代,也错过了整个东亚朝气蓬勃的青春期。技术与资本的缺位限制了越南重工业的发展,也成为了如今越南制造业的瓶颈。


2018年,越南从中国进口了814亿人民币的机械设备,占该类别的40%;农业机械中,有一半来自中国进口,而本国生产只占15%到20%。虽然电子设备也是越南出口的重要组成,但30%的智能手机零部件,以及70%的制造企业主要零部件仍然依赖中国供应。 

从经济指标看,越南的体量只是一个小号广西省,也许很难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威胁,但在越南身后,还有3000万人口的马来西亚、7000万人口的泰国、1亿人口的菲律宾和2.6亿人口的印度尼西亚。

如果不是疫情,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浪潮,也许将以中国为圆心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低端产业流失已然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最大焦虑。但随着疫情爆发,海外主要经济体生产几近停滞,全球的生产需求反而涌向中国,也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本质上是一个互相赛跑的过程。我们应该做的,是利用这个宝贵的窗口期,放缓产业链向外转移的步伐,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进度,更重要的是,全力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成本——与其把就业机会拱手让给东南亚,不如把它们留在中西部。

中低端产业转移会倒逼产业升级吗?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也许只有实践过才有答案。但对于还有大量低收入人群的中国来说,我们不敢去赌,也不应该去赌。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参考资料:
[1] 李先念:一切都是学来的,人民网
[2] 邓小平时代,傅高义
[3] 20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剧变分析,董应龙
[4] Vietnam underCommunism,Nguyne/VanCanh
[5] 黄文欢副主席致越南同胞的一封信,人民日报
[6] 黄文欢同志发表声明,人民日报
[7] 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齐欢
[8] 克林顿首次访问越南,Chinaweek.
[9] 越南到底行不行,远川科技评论.
[10] 越南正在成为台商新的投资基地,中国台湾网.
[11] 越南加入TPP的国内外动因,阮明庄.
精选留言
  • 把他们房价炒高,让他们制造业提前死亡
  • 是啊,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进度,降低生产要素成本,与其把就业机会拱手让给东南亚,不如把它们留在中西部。
  • 越南不止本国市场,整个中南半岛甚至整个东南亚都可以是他的市场。相比较中国,可能与越南合作让东南亚其他国家戒心更小。 至于产业链转移中西部,真正转移的只有高污染的本土企业,跨国型的三星,富士康,根本不会看你云南四川贵州一眼。因为税费跟东部同样的情况下,中西部没有港口,交通不方便,地价工价跟东南亚差不多甚至还更高,根本没有竞争优势
  • “但对于还有大量低收入人群的中国来说,我们不敢去赌,也不应该去赌。” ——点睛之笔。
  • 我常去越南,基建投资确实比我们差远了,但是越南现如今确实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人力资源丰富,未来可期
  • 越南不把军队经商的问题解决了,永远也变不成中国,可惜越南没有戴眼镜的长者
  • 归根结底看基本盘。 小国家科技树点的再好,成领头的,也就几十年国运,西班牙、英国无不是如此。 精耕细作五千年,14亿人口的稳定组织,你有啥科技我抄就是了,后发优势才是最无解的。
  • 我大概十多年前在日本待过一段期间。发现日本很多企业在偷偷使用黑户越南人,他们吃苦耐劳聪明。最近这几年越南自上而起的改革,被外界视为是一种是彻底改革的心态,不仅社会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融入了世界很多国家的圈子中。问日本的老师,说是日本对越南的政策非常好,越南人再也不用以黑户的形式待在日本了。如此看来,越南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 要知道中西部地区是不具备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因子,资金技术人才都不具备,盲目关停一刀切中低端产业,大干快上高科技产业可以最后会陷入两难境地,最后一地鸡毛。中低端虽然不那么高大上,但是却可以吸纳庞大的就业人口,有什么比吃不起饭更重要的。
  • 低端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不现实,我们的汇率已经慢慢上来了,人民币慢慢变贵了,低端产品的价格优势在大陆地区慢慢会丧失,所以低端产业转移出去是无法避免的,产业升级却是必须要做的,高端产品的持续出口才能不断创造外汇,将来我们更优质的产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石。
  • 保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
  • 一堆人啪啪大键盘张口就来,不知道现在国内最大的PC生产基地在重庆,那边走中欧专列去欧洲好过有港口,实践出真知
  • 没提1979和后面的十年,两山轮战。一个山头,数度易手,两方勇士,前仆后继。商场就是战场,我们拭目以待。
  • 与其给越南 不如给西部
  • 啥不应该赌 产业升级大势所趋 无人工厂 智能化 是必然 现在汇率越来越高 强行用低廉劳动力去跟东南亚拼价格战是拼不过的
  • 留中西部难度比较大,主要是物流成本,不是开玩笑,中西部地区主要以矿业生产和原材料粗加工为主,然后外运,在内地生产制造业基础半成品原件,再运回,双向运输成本可不得了!比较喜人的是,近期中央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大量公路都是新修的!
  • 这几年转移到越南的基本是主要市场在美国的制造业,原因是中美关系,你可以把越南和美国视作同一个关税区,这样就不会有“与其转到越南,不如转到西部”的想法了。
  • 印象里越南同事提到过东盟,他的描述是东盟国家之间劳动力可以相对自由流动,当然对于个体这是在英语过硬,技术及格的基础上。
  • 广西是自治区。
  • 制造业从美国流失之后,美国一地鸡毛。制造业从中国流失之后,中国会成什么样子?巨大的人口基数必须保证相当大规模的制造业,这是进入中产阶层最宽最广的通道。美国意识到不行了,打贸易战。中国意识到不行了,会怎么办?把资本留下来,怎么个留法?
  • 高铁的成功案例实际上就是市场换技术的中国式经典案例,有庞大的市场,就必须有强有力的控制,否则被各个击破,市场越庞大,只会显得越肥美且不设防
  • 听你摔杯为号,越南的房子可以买了吗?
  • 除了经济体制,还有政治体制,不要小瞧越南。
  • 也不止这一个摸着中国过河的国家。模仿和学习都可以,主要看有没有实力上岸
  • 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才是硬道理!
  • 中国的中低端制造业有个天赐的良机由购买者驱动整体转向生产商驱动,那就是跨境电商。由于电商平台的崛起,中国制造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广泛的接触小型批发商,零售商和最终客户。我们可以快捷的了解终端市场的真实情况,在产品开发上更能适应市场。相对的低成本会被全产业链和高效的全社会效率抵消。
  • 国家实力,一看多大市场规模,二看政策决心,剩下的交给时间和国运,其他都是上层建筑
  • 越南是真正的小中国 诞生华为是没可能了,但诞生一些小米级别的公司未必不可能
  • 如果没有10年轮战,越南会不会跑的更快。
  • 换一个角度我们是否要越南永远保持组装中心的地位呢。
  • 中西部和东部是通过人民币连成一体的,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东部巨大的通胀压力已经切切实实传递到中西部,这就是为什么广西青年宁可没工作,也不愿接受两千多工资的原因,而越南人愿意接受一千五的工资,产业转移(流失)不可避免。
  • 最后一句
  • 读了两遍,作者辛苦了
  • 最后一句太对了
  • 萧规曹随也是一种智慧。
  • 怎么让产业转移到西部几省,仍然是个难题,除了几个省会,其他城市的配套做得都不是太好
  • 中西部的人才都流到东部沿海了,产业很难流动到中西部。
  • 把机会留在中国 就在中西部
  • 精彩
  • 越南军队经商的问题已经病入膏肓了
  • 想补充几点: 1.阿尔斯通当年被美国肢解了,他们有一个高管被判刑很长,后来法国人引渡回来才给放了,孟晚舟事件类似,希望结果不一样。 2.说到越南的市场,应该提到东盟,1967年8月8日成立于泰国曼谷,现有10个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 3.整个亚洲卧虎藏龙,东南亚的东盟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印度一直梦想称霸南亚次大陆,日本一直希望主导亚洲事物,韩国野心勃勃希望取代日本成为美国第一犬。这都是中国的腹地呀,朝贡体系和殖民体系已经被丢入历史垃圾堆,产业链条控制已经被美国证明会加剧国内矛盾,那么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是以东亚为核心的亚盟么?
  • 透彻到位,极大缓解了对制造业转移话题的忧虑。
  • 楼上说东南亚都可以是越南市场的评论,大部分认同,但东南亚国家对与越南合作比中国戒心小不同意,中国现在的体量无论发展快与慢都是东南亚对抗不了的,加深合作还能赚更多钱,而越南发展快只会让他们多看一国家脸色,不是更该防着越南么。
  • 越南好多出口都是中国的东西去贴个牌
  • 产业肯定要升级的 中低端制造业必须有一定的保留 美国的例子很鲜活呀
  • 中西部闲置土地、低收入人力与其浪费不如降低税费,让企业去投资赚到钱,工人收入也提高了,慢慢带动当地经济。
  • 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本质上是一个互相赛跑的过程。我们应该做的,是利用这个宝贵的窗口期,放缓产业链向外转移的步伐,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进度,更重要的是,全力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成本——与其把就业机会拱手让给东南亚,不如把它们留在中西部。 赞! 当然,一些高能耗、高污染、投入产出比相对没那么理想的,我觉得还是可以适当放些到外面去。
  • 像越南这种体量的小国家,经济越发达越好,一个繁荣的东亚共同体是我们期盼的。
  • 快到四川贵州来!!当然主要大城市成本也很高了,可以在省会城市周边 这样成本还是比较低的
  • 實踐出真知,創新迎未來,坦然面對變化才是硬道理
  • 中国庞大的市场是并不是指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果贫富悬殊继续拉大,真正的可支配收入中等阶级衰退,中国的市场将不复存在……
  • 中西部这么便宜的人力,土地成本,交通也极为方便,只要税收政策到位了,完全可以承接沿海的制造业。
  • 越南的优势在于它的国境基本沿海,它的物流成本比我国中西部地区要低的多,更适合低端产业发展。这个是地理优势,很难替代的。
  • RCEP之后中国还没有像美帝那样占领科技高端就要成为中低端产业输出大国,形势有点不妙。高端科技的创新发展更为迫切成为成败关键。
  • 产业升级很重要一块是人才升级,中西部现在是国家重点扶持地区。现在川渝地区人才回流已是趋势,像宜宾现在大力搞大学城,工业区,引进了不少车企和大学分校。
  • 翟东升老师在观视频分析过产业转移中西部的可行性,我觉得作者可以看看。还有关于中国是否可保留全产业链的分析,还是很值得以看的。
  • 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转移到中西部啊,请把低端制造留下是对的
  • 我们公司也在越南建厂,但是工厂运营所需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工厂所需的设备、生产所需的零部件,都是在深圳齐套后再运往越南。去越南的主要优势是工人便宜、场地便宜、出口美国的税收便宜,但是也要忍受工人的效率低下、基建的不完善、管理和技术人员外派的高福利。
  • 摸不到石头,就兔头,总得摸个头
  • 最后中低端产业转移到中西部有一点问题,如果我们货币开始升值,那么出口将不会有优势,中西部虽然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但是出口还需要增加路费,所以总体上,一个国家的货币一致导致很难实现内部产业转移
  • 别小瞧白眼狼越南,越南男足已经超越中国了!
  • 虽然有的不太懂,但不妨碍我说一句“戴老板牛批”
  • 读完导语,甚为精彩,先留言为敬!
  • 中西部年轻人可能也不愿意干这些活了,这几年房价和互联网造富的故事让人们都太浮躁了,宁愿背井离乡去大城市赚多点钱,小城市工资低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