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3》的崩坏,根子还得从《亮剑》说起 | 新潮沉思录

2020-11-20

文 | 刘梦龙

亮剑3翻车了,披抗战皮的偶像剧这些年不少,但像亮剑3这样突破天际的,确实惊人。不过,亮剑3 最惹眼的还是它属于亮剑系列作品。应该说,亮剑,亮剑2,亮剑3,一蟹不如一蟹,这个系列发展到亮剑3已经和亮剑没什么关系了。

 

但从根子上说,亮剑本身就有相当的问题,不过瑕不掩瑜,在当时是成功的。问题是,它好的一面没有获得继承,相关题材创作上却出现了错误的倾向,最后整出这么个笑话来。

 

亮剑这部作品当然是成功的,但对他的评价其实一直都很两极化。亮剑本身无疑是一部看起来很过瘾的作品,尤其是结合他创作的时代背景,作为影视剧,它是很成功的。亮剑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两点,紧凑的剧情,爽点密集而恰到好处,打破当时定式的人物形象,使人眼界一新。但亮剑一直为人诟病的一点,就在他的人物形象创新上。

 

亮剑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李云龙,李幼斌老师把一个充满了农民式狡黠的草莽英雄演活了。但这个人物是不符合高度强调组织纪律性,真实历史上人民军队指战员形象的,甚至可以说是站在了一个反面。像李云龙这样的人物,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不是没有,乃至还不少,但往往是作为反面教材和改造对象出现的。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大概是44年投日的传奇人物单德贵。直白说,从三湾改编起,我军历史上历次大的整顿,这些人都是改造的重点,大浪淘沙,他们要么改变,那么就成为革命队伍的掉队者。

 

说穿了,亮剑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是基于历史的人物形象,而是那时许多人想象中的军人形象。李云龙与其说是一个革命干部,不如说是某种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有脾气也有办法的能人。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赵刚,楚云飞等人物身上,他们是形象是成功的,但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又是背反的。

 

亮剑的电视剧比起原作其实已经有了进步,这部影视作品,其实是一流的编剧和演员挽救了一部并不出色的伤痕文学,但先天不足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个问题不能完全归结于创作者。这只能说明,当时在整个社会氛围里,对近代中国革命的叙事已经有了普遍而重大的偏差,一些黑白已经长期颠倒,并成为人们脑中固化的形象。

 

当然,亮剑到底还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作品,尤其在当时,人民军队的形象受到广泛抹黑污蔑的大背景下,它是起了正面意义的。只能说,在当时,它身上已经表现出了诸多后来影视作品不断加剧的问题。至于像亮剑3这种和一代亮剑没有一毛钱关系的纯商业衍生物,出再大的问题,也不能怪到一部十多年前的作品身上。这些问题发展到后来匪夷所思的地步,想必也是原来的创作者始料未及的。问题的关键,还是为什么好的东西得不到继承,错误的方向却愈演愈烈。

 

表面的问题很好理解。就像一开始就说的,亮剑3就是一部套皮青春偶像剧,它和小时代的的血缘关系可比亮剑近多了。抗战剧的火热背后是以抗战为背景,各种题材电视剧的涌入,相应的就是各路创作者在借着这个皮套来发挥自己原来的特长。需要沉淀和投入成本去复原历史的严肃作品既不符合他们创作的惯性,也不符合流量时代赚快钱的市场要求。其实我们看到的抗战剧,换一个架空背景也没有任何问题。不外乎是抗战这个标签在当代中国,代表着安全又有一定热度,自有其商业价值,但也就值一个标签的最低投入。这种对历史高度实用主义的做法,在当代中国很普遍。

 

更一进步说,也不完全怪创作,这和受众也有关系。如今,看电视剧的到底是那些人?肯定不是那些对近代史熟悉,喜欢在网上给各种穿帮挑刺的一小撮军事和历史爱好者。这些人看似声音大,消费力并不强,还要求多,嘴巴刁的很。这些作品讲的是以量取胜,它的受众是你们年长退休后,没事在家里看电视解闷的老父母,是爱看小鲜肉和大长腿的粉丝。为什么亮剑3要喝咖啡,抹发胶,他的重点就不是革命或者打仗,而是俊郎靓女们,争奇斗艳,这本来就是它的核心。

 

相应的,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亮剑好的一面没有被继承,它的缺点却被不断放大。对这些量产的模式化作品来说,任何深入的挖掘和细节的考究,都是在增加成本和浪费时间,只有最简单的套路才是最实际的。也正因为这种学习是生硬而肤浅的,最后不免就出现了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乃至于邯郸学步。

 

文艺创作上,这种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八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讲了一些当时存在的问题,“我们在相当多的文学艺术作品中看见这种东西。……对于工农兵群众,则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心朋友,不善于描写他们;倘若描写,也是衣服是劳动人民,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时也爱这些东西,那是为着猎奇,为着装饰自己的作品,甚至是为着追求其中落后的东西而爱的。”

 

对此主席也谈了自己的看法,“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

 

八十年后,我们再来看,我们恐怕要承认这一点。我们如今的许多创作,问题和当年并无不同,而很多人走的道路则正好与当年提出不断的办法背道而驰,不出问题才是奇怪的。

 

所以也没必要给亮剑3上纲上线,你说它解构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苦难与辉煌,它虽然起到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作用,但人家压根也没那个想法。可怕的说不定倒是这种集体无意识,很多人已经不把近代革命的艰苦历程当一回事了,在相当多的人群中,这根弦已经不是松,是没了。

 

所以,亮剑3并不可笑,它自有自己的逻辑和赢利点。这件事之后,想必它的创作者也不会有大的改变。和他相比,那些是不那么可笑的东西被人们习以为常,这才可怕。说到底,经过多年来,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灌输,中国近代的历史叙事已经被扭曲的面目全非。革命者的形象,反动派的形象,都已经极度淡化了,而另一些完全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东西则被硬塞进人们的脑子里。

 

真实的国军什么样呢?畏敌如虎,上下惯于推诿扯皮,45年5月还被人打掉战区司令部,拉壮丁来的士兵普遍夜盲,瘦如麦秆,作战动辄杀良冒功,为求财不惜把军粮倒卖给日本人。现在我们一想起国民党军队是什么样呢?笔挺军装的正规军,严肃刻板,抗战主力;真实的八路军,新四军什么样呢??机智灵活,令行禁止,延安当时书报的阅读发行量堪比上海南京,士兵行军还不忘在背包上挂上生字学文化。共产党的军队是当时中国唯一有刷牙喝开水习惯的军队,哪怕饿到吃榆树叶,也不准在村庄周围和老百姓争树叶。

 

现在我们一想起八路军,新四军是什么样呢?衣装褴褛,游击习气,要么匪气十足,要么呆气十足。真实的敌后斗争,深入工人农民,同吃同劳动,一支驳壳枪就敢开辟一个县的根据地,一年牺牲三个县长。现在我们一想起敌后斗争呢,就是大上海的灯红酒绿,衣着光鲜的饮食男女。真实的国共斗争,进步和落后的斗争,现在我们一想起国共斗争呢?那就是各为其主的争天下。

 

老话说,软刀子割肉不觉疼,如今,这些刀子已经划得很深了。所以我们才说,舆论就像阵地,你不占领,总有人会去占领。甚至,本该去占领阵地的人不但不去占领,还和敌人吃一锅饭,把那些试图自行抗战的普通人看做是无事生非,打算抢饭碗的碍事者,严防死守。

亮剑3的诞生,除了娱乐至死,更有这种无所作为,乃至推波助澜。

 

开玩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讲正经话被人当做开玩笑,甚至让人如临大敌,那整个风气才是让人窒息的。高尚的事业怎么样让它失败?首先就要让它失去高尚。对近代革命正义性和理想色彩的磨灭,与对大众的驯服是相辅相成的,其最终目的,是在人们不知不觉间完成社会道德与意识形态的偷梁换柱。

 

亮剑3的翻车,是好事,说明人们对历史的态度还是尊重的,对人民军队和中国革命还是认同的。但如果始终是知而不改,那么这种尊重和认同在娱乐至死的时代,还能维持多久呢?

40 人喜欢

精选留言
  • “尤其在当时,人民军队的形象受到广泛抹黑污蔑的大背景下” 在哪里?我要去对线
    呃,当年遍地的果粉文真相文,什么七十年过去了XXX之类的,随便搜搜就找到啦
  • 其实这件事可以和“欣小萌工地打工”联系起来。 文艺作品到底是给谁看的?一切在市场化选择的今天好像不言而喻了。明星,小鲜肉,他们存在的目的本身,就不是为劳动人民服务的不是么?
    欣小萌那个还好,那个曹译文才真的是。我们也会聊下
  • 以前看亮剑一的时候很多人跟我说建国以后的剧情不准拍,后面的内容写的更深刻balabala。可当我真的买了原著看完我才知道,是编剧拯救了这部小说,把它从一本二流的伤痕文学提到了一流的剧本的高度。如果说前半段是披着抗战外皮的侠客小说,那么后半段就是披着反思外衣的文人的酸臭抱怨了。
  • 这时候就要拿出我的404网文书目进行推荐了,给那些正值躁动的年轻人一点价值观导向,如果你们实在是想了解过去的故事和走向的未来,又看不进去各类官方正史报告和专业书籍,不妨来看看这几部小说。 《赤色黎明》《陕西坑》绯红之月 《井口战役》《归向》《无穷重阻》核动力战列舰 绯红之月的作品描绘的是过去的征途,提醒我们不忘不骄不堕。 核动力战列舰的作品展望的是未来,今年完结的《归向》里更是预言了面临巨大疫情时不同社会类型的表现。
  • 亮剑的步枪立起来了标尺,92式重机枪打的是弹板,ZB-26用20发直弹匣(但是MP-38也是真的不好找)。军装是皱巴巴的,并且马上会脏兮兮。不同区域游击队的服装颜色也不同。 亮剑光靠这些细节就够了。
  • 每每说到亮剑,我都会提起另一部主角也比较“异类”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来作比较,《历》剧就很好地展现了姜大牙从一个草莽英雄到革命战士的转变历程,也充分体现了组织在部队思想状态方面的巨大作用(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人有意无意的歪曲革命思想的本意,这个暂且不论),近期的良心抗美援朝剧《战火熔炉》中也很好地展现了党的军队的原则和主角赵和在组织帮助下从一名“降兵”到革命战士的转变,从这方面来说,这两部剧要比《亮剑》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P.S.其实《亮剑》原著在军事专业性方面更加一天世界,叫做拍剧遇到了个好军事指导)
  • 潜移默化,偷梁换柱。恰逢民主党可能又要来4年,需要高度警惕啊。
  • 老人不接这个锅,老人看了一圈抗战剧天天说这都是瞎拍的,而且天天打鬼子战地观摩团早就看烦了,但是电视上只有这个。另外以这次这个剧为代表的神剧和老人们真正看的普通抗战剧是有明显区别的,那些地方卫视常播的、脸熟的,比如赵传奇和梁飞,即便人设是少爷,但剧情上大多仍旧走江湖传奇路数,这才是亮剑开创的模式,像神剧那样普遍走大少爷路线的,是雪豹三部曲带起来的,最后不可避免的走向偶像剧模式
  • 千万不要说有人会把电视剧和电影当历史来看吗?但现实中电影电视剧可比大部头的历史书影响力大多了,就好像当年我军用戏曲小调的宣传方式可比果军一群海外高材生的精英理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 是时代唤醒了人民,人民造就了英雄 而不是英雄唤醒了人民,英雄造就了时代 文艺界还是要多学习唯物史观啊
  • 《历史的天空》男主角姜大牙同样出身草莽,但被党组织被杨司令改造成了一个合格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 讲真,真正的人民军队、政工干部形象,本世纪所有抗战剧都不如《红丝带——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这部影视作品,其实是一流的编剧和演员挽救了一部并不出色的伤痕文学”,我觉得谢晋唐国强版《高山下的花环》也是如此
  • 很久前看过亮剑的小说,当时就觉得是个辣鸡。拍成电视剧后也没认真看过。但是问题是明白的。一个阶级,一个当年被打倒在地的群体,已经站起来了。
  • 作为00后,我对抗战时期的社会环境,生活水平都缺乏了解,所以,就算是抗战剧描述了和开水喝和读书这样的细节,在缺乏对照的情况下,根本不能意识到当时的革命具有的先进性。所以,要什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才能对这些有感悟。但现在沉下心看历史的人,年轻人,很少,很少。
  • 当消费主体变成爱看所谓的美男美女的时候,资本就会逐利性的把资源和拍摄方向转向他们,当他们嫌这样赚得不够快不够稳的时候,就会试图影响和引导观众的审美和关注倾向,试图更加流水化地创造影视作品,直到这个形式被观众嫌弃,转不到钱,他们会转向其他方向。这样资本家们赚饱,饭圈女工们满足,但不爱看这些的普通观众就必须忍受这些
  • 还原历史,拒绝发胶
  • 旧军队为什么会衰败灭亡,古田会议以后新型军队为什么能走在人间正道上,配得上人民二字,希望好好把这一课补补
  • 对于工农兵群众,则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心朋友,不善于描写他们;倘若描写,也是衣服是劳动人民,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时也爱这些东西,那是为着猎奇,为着装饰自己的作品,甚至是为着追求其中落后的东西而爱的。。。。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竟能如此相像。
  • 苏联卫国战争硝烟中唱响的《共青团员之歌》,是怎么体现战争的残酷的?有谁从歌词里理解到了?李云龙也一样,当他独当一面驰骋淮海时,组织纪律性?还是问题吗?历史迷雾重重,就是当下的生活,你看到的就是全部真相吗?亮剑3为稻粱谋而已。不是主创把观众当傻子,是主创人员已经被整傻了
  • 都说亮剑是抗日神剧的滥觞,但是要说现代战争题材的小说武侠化传奇化,我觉得源头在于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也可以算上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 那亮剑的出现,又要从哪里说起呢?
  • 讲真,我不觉得亮剑原著是二流伤痕文学。另外,对于讲历史的剧要求是要严,但非历史相关的剧,比如明确说明只是借用世界观的。还是不要要求太多为好,因为过于要求与历史对标,也是在束缚我们自己。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