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有感 | 瞎爷

2020-11-15

刚刚出去跑步随手拍的照片,美丽异木棉正在盛开。我在异乡为异客,总把他乡作故乡。

今天是2020年11月15日。周日。农历的十月初一。寒衣节。祭祖的日子。

“当我们在黑暗中去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爱就像手电筒的光,打在那个人身上,使那个 人在你心中成神。可是你知道吗,虽然光不在你身上,可是你是光本身。”

这是去年某篇文章里的一段文字。

想起来去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故乡的面容

01

我曾经无数次梦见自己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回到故乡的村口,就像一个经历了很多的旅人,漂泊了很久很久,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我站在那里,很茫然。那是一个十字路口,我从东边或者西边来,往南走,进村子,就能看到祖屋,看到童年时的人们,往北走,穿过田野阡陌,石板桥,石板上刻着字,是过去被毁弃的石碑。然后是穿过一条河,河的两岸种满了无数的杨树和柳树,在树林里,埋葬着我的奶奶和父亲。

这样的梦境出现的多了,常常是我醒过来,站在黑暗里,看着窗外的夜色,心里有个声音对我说,你老了,开始知道思念故乡了。

02

我曾经无数次对人说过,我好像是个没有故乡感的人,自从当年毅然决然地离开故乡,虽然也回去,但渐渐地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我已经不属于那里了。

我想说的是,我已经没有归宿感了。

我曾经在很多城市生活过,或长或短,唯一被我认为是第二故乡的青岛,随着后来移居岭南,这些年,在心里的归属感,也渐渐淡漠。

离开故乡的人,才能赢得故乡。

常常有青岛的朋友,故人们问,你啥时候回来啊?我心里就很茫然,所谓回归,回来,归去,红尘梦醒自知归,归到哪里是归?回到哪里是回?

真的很茫然。

03

好像是去年,读《沈从文传》,里面写沈从文让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回归乡,他详细地告诫儿子,在故乡的某个地方,你就不要坐车了,要从那里走回去,路上会遇到一个什么店铺,你要买上什么东西,带给故乡的人们,你要谦恭,要懂礼貌,要如何如何......

好像是我某个回忆毛泽东的文章里,也出现类似的情节,毛泽东告诫代自己回故乡的毛岸英,在离韶山冲多少里的地方下车,步行走回去,遇到乡亲要懂礼貌,要知礼,要让人家知道,是老毛家的后代回来了。

好像是看曾国藩传,里面也有类似的情节。

而毛泽东写给故乡的诗句里,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据说,最早的文稿里,咒字是写作哭的。

读史书,有人这样评价明清两代:明朝是和尚戴笠担袈裟而来,和尚待袈裟戴笠而去。清朝是孤儿寡母入关来,孤儿寡母出关去。盖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和尚。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到处杀朱家人,朱元璋的后代三万多人还是三十多万人,大多杀尽。很多朱氏子孙,为了活命,度牒当了和尚。比如著名的画僧朱耷,也就是八大山人,就是朱元璋的子孙。而清朝当年是孝庄太后,抱着儿子入关夺了明朝的天下,到了清朝末年,是隆裕太后,抱着溥仪,宣告了退位诏书,宣告了清朝的灭亡,所谓孤儿寡母哭着入关,孤儿寡母哭着出关。

04

好像是不久前,看过一个材料,说某个国家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已经实现了时光倒流。

而在另一篇文字里则说,时间其实是不存在的。时间是人自己设定的,是为了确立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而设定的概念。

而宇宙的本初,是无始无终,无所谓过去现在的。

这让我迷惑。如果没有时间,何来时间的倒流?

如果我写一篇小说,幻想未来的某个时间,人们能随意地让自己的时光倒流,那该如何设定时间?是不是用西历是一种时空景观,用农历是一种时空景观?

是不是每个人的时空观念不一样,他的世界就不一样?

有迷信的人相信,一个人死后,他的灵魂会把他生前一生里走过的路再走一遍,捡拾他留在尘世的脚印。

无论是在异国,还是他乡。

设想一下,一个孤独的人,在黑漆漆的世界里,在码头,在车站,在酒店,在机场,甚至是在水下,逆着时间的方向,逆着活着的人行走的方向,捡拾着那些被遗忘的脚印,归集起来,装进行囊,只是为了让自己回归到没有,回归到无。

就像日本的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在他去世后,归葬到故乡镰仓,墓碑上只有一个字:無。

05

我曾经设想过很多次,如果有一天,我去世后,我会归葬在哪里?

几年前,我清明节回故乡扫墓,站在父亲坟前的时候,我就在心里问自己,我应该回到这里吗?

我觉得很茫然。

当年我毅然决然地离开故乡,没有想过要回来。

但如果不是和曾经的亲人在一起,我又应该在哪里?

或者是骨灰撒尽海里,青岛的海里?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我曾经写过,打发时间,就像打发一个人上路,我们以为送走的是时间,却不知道,送走的是自己。

亲人们在我们前面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走,以为把他们留在了后面,但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他们其实是在前面不远的地方等着我们。

所以,阿Q 才会在临刑前签字画圈,画不圆,愤愤地骂:孙子才画的圆呢!

所以,在送别故去的亲人的时候,我们才会在心里说:你先走一步,我随后就来。

06

人在尘世走着,记忆是唯一的行李。

我曾经以为,乡愁是很无谓的东西,尤其是在现在这样的地球村的时代。但随着年岁的增加,那种所谓的无谓,渐渐变得有所谓。

我知道,这是老了的标志或者征兆。

作家麦家曾经说过:

我这么多年来的写作一直在逃离故乡,因为童年心酸的经历使我对故乡有一种警惕、怀疑,甚至有那么一点敌意,一直在逃避。童年,是我的一个伤疤,它的痂已经结好了,不想把它扒掉。但总有一天要扒掉,这是我的宿命,是无法逃离的。我想我这一辈子总要写一部跟故乡有关的书,一方面是对自己童年的一种纪念,也是和故乡的一次和解。一个作家,他的写作是怎么也逃离不了童年和故乡的。

韩浩月是山东郯城人,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常常把他和另一个作家韩松落混淆。后来有一次在微博上聊天,他告诉我是山东郯城人,我才能把他和韩松落分开。

郯城离我的老家估计也就是不超过3个小时的车程,故乡的风物大体是相同的,而我们这些漂在故乡之外的人的心境,大概也是相同的。

这也许就是我读韩浩月的文字,常常会有亲切感的原因吧?

在他的新书《世间的陀螺》里,他这样写到:

如果不能处理好“爱与黑暗”的关系,情感就会永远承受热与冷的双面煎熬,关于亲情总是一言难尽,写出来又避免不了情深言浅;关于故乡,我总是心神不宁,她像杯烈酒,不敢一饮而尽,可如果故乡不能给你安慰,异乡就更不能。

07

万能青年旅店有一首歌,名字叫做《揪心的玩笑与漫长的白日梦》,里面这样唱到: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看到父亲坐在云端抽烟,他说孩子去和昨天和解吧,就像我们从前那样。

以上是去年和今日的分割线

前不久,是鲁迅的纪念日,看到一篇文字,里面有鲁迅的学生孙伏园说的一段话:

“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按:指《呐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明显,有大家风度。”

我最近一直都在琢磨这句话。鲁迅的话,很多人未必懂得。

我以前一直觉得,鲁迅的作品里《故乡》写得最好。现在想想,鲁迅的话,其实是有大道理的。

就像我引用过多次的张莉教授对《故乡》的评论:

百年新文学史上,最具迷人小说调性的作品是鲁迅的《故乡》。还没有哪位现代作家能象鲁迅的《故乡》这样,对世事有着如此非凡的理解力。当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对面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时,他写下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逝者如斯”的时间慨叹,这是一个高度。在他之后,鲁迅别出蹊径,写下的是人与故乡之间的另一种生疏。这无疑深具现代性。《故乡》里有亲人、朋友在时间面前的分离,还有人心与人性在时间面前的深度磨损。——时间不仅仅给予人白发,还给予人地位、阶级的差异,《故乡》与《回乡偶书》形成了直接而深有意味的对话关系,千百年来,人与故乡之间那种难以言喻的感慨,尽在这部短篇里。而显然,正是在这样的对话性书写中,鲁迅借助于《故乡》建立了自己的小说调性,简洁、凝炼、精准、深刻,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故乡》里,鲁迅用一种新鲜的语法和叙事引领他的读者“走异路,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那是长久以来被中国古代文学忽略的人和世界。而《故乡》里的简笔更令人赞叹,小说家用刀刻一样的方式为我们刻下了闰土和杨二嫂,这部小说代表了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技术的日臻成熟。《故乡》里固然有鲁迅对于中国农村的深入思考,但最令人赞叹处还在于他将自己对故乡人事的理解与认识用一种艺术的手法进行了接近完美的转化,正因如此,这部作品才显现了新异、深刻的特点。
最理想的短篇总会让人想到那些短而美的唐诗名句,要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容量,——它可能芜杂,可能简洁,可能喧哗,可能沉静,但共同的特点无疑是气质超拔,一骑绝尘。

10 人喜欢

精选留言
  • 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 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 林语堂这首诗,其实是写他自己。他出生在福建,求学于上海,然后辗转北京上海厦门美国香港台湾,最后死在台湾。
  • 我前天驱车90公里,回故乡给父母双亲送去了寒衣、酒水和新摘的苹果,今天再为他们包寒衣节的饺子。不在墓地久待,且以轻松的状态跟他们聊聊天。但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心情都很抑郁,比如写这几个字的时候,眼泪已如瀑布般……几十年了,我与故乡的关联全系父母,无论他们活着还是逝去。
  • 好吧,居然还有寒衣节。有点奇怪,好像上海很少人过这些农历的“节”,我真是第一次知道。 一 如果我离开我的故乡上海,我想,我最想念的应该是在吃炸猪排时需要的辣酱油;是在吃红烧肉时那种咸里正正好的甜;是吃油条时必须的那碗放很多糖的豆浆;是夏天里的那身“黏腻”,是冬季里那轻薄的刺骨。。。 其实哦,再转念一想,我早已离开了我的故乡,因为我确确实实的故乡,是那条不宽的马路,是路边那排一到夏天就绿荫如盖,可一到深秋就光秃秃的梧桐,是离家二,三十米的那个有着落地玻璃橱柜的小店,是我家后门那片连绵的矮瓦房和那排几乎伸手就能够到黑瓦,是那只对我爱答不理的老猫。。。 其实,我所谓的故乡就是记忆里童年。 当那年我离开了那条路,离开了那栋小楼,我也就结束了我的童年,离开了我的故乡。 二 好像是张爱玲说的,“所有的时光都是被辜负被浪费后,才能从记忆里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然后感叹,它是最好的时光”。 何止时光,人也一样。 真在黑暗里别说爱一个人了,即使只是喜欢,也太盲目了。如果爱不需要理由,那么不爱又何必说明缘由;如果爱是因为那束光,无论谁是光本身,那么当被岁月紧紧包裹,当被时间遮住光,爱呢?还在不在? 三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岂不知那树曾是苍翠,那人也曾风华。 ~~胡说八道
  • 将来我要回到王家巴山
    心心念念不忘隔壁二嫂
  • 有家的地方没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他乡安放不下灵魂,故乡安不下肉身。于是便有了漂泊…故乡 对游子来说,是个好奢侈的词。
  • 时间和方向都是人造的概念。地球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也没有上下左右之分。所以也没有人头朝下倒悬。人就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如今的所谓日新月异,车水马龙,高楼林立都不过是相对而言。从某个时间点看世界,百年只是一个瞬间。这就是为何人应当活得自由自我的原因。再不会去听那些装模作样的说教,更不会让自己退回前辈生活过的状态中。往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 看完吧,我就想出去消费,花钱
    渣男,为什么不打赏!
  • 瞎爷的虽然风格各异,但回归文学本身的文字最抚慰人心。
  • 每天读瞎爷爷,今天读的泪目了,我也和瞎爷爷一样,生活在他乡,有着回不去的故乡,心里惦念着曾经生活过的第二故乡!两个故乡总有人问啥时候回来我们聚聚?梦里总是故乡的人 物 草 木 等,梦里满目山河皆过往!
  • 人的心中有一把刀,一生都在试图将灵魂与肉体分开。他知道肉体太过沉重,归宿只能是大地,于是把灵魂放飞到云端,因为天空没有尽头。
  • 当我们在黑暗中去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对他的爱不过是自己脑中,臆想中的状态,当有一天,一束光照在他的身上,这才惊觉,当初我们爱的那个他,是那副模样。从此,尘归尘,土归土,两人相见如路人……
  • 《君不来》 远路东西欲问谁, 寒来无处寄寒衣。 去时初种庭前树, 树已胜巢人未归。 诗解 “十月一,送寒衣。” 今天是农历的十月初一,为传统的“寒衣节”。人们祭祀祖先,为亡人送寒衣过冬。 农历十月开始进入冬天。按上古的礼仪,“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 天子穿上皮毛做的冬装,以昭告老百姓:冬天来了。 宋朝时,皇上会在这一天给三军将校赐锦袍。在民间,一些地方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给家人送去御寒的棉衣。 寒已来,人们穿上寒衣,不由得惦记起远方的亲友。远游人离开那么多年,走时种下的小树,现在已经长得枝繁叶茂,鸟儿都能在上面做窝了。他在远路的哪一方?天冷有没有人为他加衣?想寄去寒衣,却不知道往哪里寄。真使人牵肠挂肚。 中国人重“情”,不是用嘴说,而是从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 转自 陈允斌顺时养生公号
  • 学者赏花,吃货捡花回去煲汤
  • 但得心安处,一城一故乡
  • 早ノ☀,瞎爷。周末愉快! 故乡故乡,何处是家乡呀。 有爱的人,有思念的人,有割舍不下的回忆的地方也许都是故乡吧。 对于一个从小四处漂泊的人来说,感觉哪里自己都是过客 有句话说的,吾心安处,就是故乡了吧。
  • 山东郯城的路过,童话作家鲁冰很有名
    没听说过,看来我孤陋寡闻。
  • 美丽异木棉-就这么的直接用美丽做名字。一直以为这种盛开时只见花没有叶的树叫木棉树。 每年这个季节松山花海的美丽异木棉正是怒放的时候,以前几乎每年都会特意去看。 后来不知是去多了,还是小孩长大了,不愿意去了。。。。
  • 有句歌词:“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我没有故乡概念,出生上海,说得一口标准的上海话,却不在上海。有个词“籍贯”,我总觉得是最可笑的,很多人籍贯和出生地定居地根本没关系系,可还是被用作个人标签关键词。“出生地”能体现生活工作状态,更合理。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