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大幅降价引发的争议,都不是放弃的理由 | 新潮沉思录

2020-11-09

文 | 北方朔风

我们必须运用技术去增进亿万人的幸福,而不是用技术去增进少数人的财富。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

 

11月5日,在最新一轮的集中带量采购之中,心脏冠脉支架的平均价格,从一万三千余元,降低到了不足一千元,这一新闻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讨论。实际上,集中带量采购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从2018年进行4+7试点开始,这样的措施已经进行了两年有余。不过之前的集中采购,主要是各种药品为主,这次的医疗耗材大规模集中采购,还是第一次。

 

集中带量采购,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措施,简单的说,就是以国家层面,对于使用量较大的药品与耗材进行集中采购,来保证一个相对较低的药品价格,降低患者和医保的负担。而从实施这两年的结果看来,确实起到了降低药品价格的效果,尤其是在慢性病领域的常用药,如降糖药,降血脂药和抗病毒药等等,许多的降幅甚至超过了百分之八十,切实降低了患者的负担。而在高附加值耗材领域,显然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之所以出台这样的政策,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我国整体老龄化的情况下,无论是居民还是医疗机构,都因为医药成本面临着不小的负担;而长期以来,以药养医,以耗材养医的局面更是饱受诟病,这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诊疗流程,也破坏了医患之间的信任,之所以这次关于心脏冠脉支架的新闻引起舆论的关注,也是因为,支架一直是医疗回扣的重灾区。面对这些严峻的问题,必须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而集中带量采购,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

 

严格来说,集中采购降低药品价格这个方案,并不是什么首创,无论是在国内外,都有不少实践,应该说确实有些成效,不过相对有限。不过从国家层面进行这种行为,就不一样了,以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从国家层面出面进行谈判,确实可以争取更多的议价权,考虑到了中国庞大的市场,医药厂商也确实不得不思考,给出更多的折扣力度,部分药品的报价,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确实压低到了接近于成本价的地步,这在其他的谈判之中之中,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当然了,能实现这一点,也得益于我国医药工业的进步,虽然比起国际药企巨头来说,我国药企的研发能力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是在带量采购的常用药之中,我国企业生产的药物,已经基本上可以达到与国外药企相近的水平。要进入集中采购的药物与耗材,需要进行一致性评定,比起原研的产品,效价不能有太多的差距,如果完成不了这一评定,是无法进行竞标的。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下,这些国际巨头才会认真的考虑来自于本土的竞争。

 

可以说,从这几年的实践来说,集中带量采购,确实降低了许多医药成本,虽然这个政策远远谈不上完美,但是从目前的实践来说,显然是给患者带来了许多受益的。这个政策从药品推广到耗材,也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实惠。

 

此外,这个政策还带来了额外的效应,那就是加大了药企的研发力度,集中采购压低价格的,大多数都是常用药与老药。对于新药来说,集中采购政策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利润空间,所以研发新药与耗材,尤其是针对中国国情的新产品,是药企在中国市场生存的一大新方向。这也算是很大程度推动了医药行业的创新了。我想,从部分医药股的势头来说,也能看出来一点端倪。

 

不过在这次的舆论之中,也存在着一些其他的看法,这些看法显然出发点与我们上面讨论的不同,虽然我们可以肯定,集中带量采购绝对存在必要性,但是除去一些胡搅蛮缠的舆论,其中的一些观点,也是值得讨论与深思的。

 

一个在网络上面较为明显的观点是,国产的支架价格这么低,质量难以保证,让医生和患者难以信任。虽然这个说法有点尖锐,但是却也不是无的放矢,国产的药物和医疗耗材,在质量控制上面,比起有着几十年经验的国际巨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比如说在药品领域,除了药物本身还有辅料,对此这方面国际巨头都有深刻的研究(虽然很大程度上是利用药品辅料的专利,规避药物专利周期的限制),确实可以让药物实现更好的效价,更低的副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国内的产品,也有很多不足。

 

而部分医药界人士,也认为,我国的药物等效性实验,在一些环节有些宽松,即使通过了实验,国产药物的性能,比起来国际大厂,也存在着一些差距。而药物的等效性验证比起医疗耗材,相对容易很多,医疗耗材的等效性,更加难以验证,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和患者对这些产品产生不信任感也是十分正常的。

 

同时,医学终究还是一门经验科学,很多东西难以量化,医生的主观判断和患者的主观感受占据了重要的因素,一种长期使用的东西,价格突然降低了那么多,这种事情不可能完全不对医生的判断造成影响;而对于患者来说,这些东西突然便宜了,一部分患者也会产生怀疑,这种怀疑甚至有可能造成反向的安慰剂效应,影响治疗的效果。

 

这些现象部分确实是存在的,国际大厂积累的技术和口碑,是客观现实,并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但是这并不是放弃努力的理由,从各方面的数据来看,我国的医药产业都在进步,即使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依然有着明显的距离,但是能够有机会同台竞技,已经是十分巨大的进步了。单单是同台进步的机会,就迫使国际药企调低了很多价格,这难道不够吗?

 

而集中带量采购,正是给国内药企一个机会,虽然这个机会可能并不大,但是难道我们要指望着国际药企的人道主义情怀吗?可是残酷的现实是,即使这些企业真的都很有情怀,我们面对的问题也解决不了。

 

一个有趣的现实是,我们在市面上见到的大多数治疗乙肝的抗病毒药物,开发之初都是为了治疗艾滋病,这是因为,在欧美市场,乙肝属于较为罕见的疾病,所以药企缺乏这方面研发的动力,是在后续研究之中发现可以拓展用途,才用于治疗乙肝的。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疾病的细分变得越来越细致,比如说肿瘤的同一个基因产生了突变,突变的方向不一致,都可能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物。

 

而这些突变,在不同人种里边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是一种癌症,亚洲人和美洲人常见的基因突变千差万别。所以随着精准医疗的细分,我们不可能指望国际药企开发出来我们想要的所有的药物,我们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医药工业发展。

 

而从其他领域的情况来看,我国的产业发展,从低端到高端,很多都是从仿制,代工再到自主创新这个过程,医药行业的发展,也正在遵循这个规律,虽然美国在医药行业的优势,可能比芯片行业的优势都大,但是我们依然在很多领域实现了进步。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从宏观的层面上,一些扶持也是有必要的,这样的扶持并不会损失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反,竞争会让国际药企也调低价格,从目前的实践也是如此。

 

我可以理解对于国产药品与医疗器械的批评,因为问题确实很多,但是这条路也是必须走下去的,因为这象征着未来。至于具体的问题,比如说一致性实验的标准等等,确实需要改进很多,但是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一个质疑,实际上也十分尖锐。这个观点认为,在支架价格降低了这么多之后,灰色利润的空间,也大幅度压缩,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生是否还有动力,这方面的治疗,是否会减少从事介入行业的医生数量?而对于我国健康现状来说,对于支架放置依然有着极其巨大的需求,这样是否会本末倒置?

 

放置心脏冠脉支架,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需要很高的技巧,除此之外,这一医疗操作,需要在放射影像引导之下进行,医疗人员需要冒着一定的风险,还需要穿着防护设备,对体力的要求也很大,绝对算不上是一件轻松的活。虽然比不上某些压力夸张的医疗部门,但是也可以算是压力山大了,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边,介入相关的岗位,在很多医院算得上是香饽饽。

 

这个现象,我们不得不承认,与某些灰色收入,存在一定的关联。这些微妙的操作空间没有了之后,相关肯定是会受影响的。这是我国医生总体收入待遇偏低所决定的。并不是道德问题,我相信我国医疗行业从业者的平均道德水平,除了我这种尖酸刻薄缺乏同理心的极少数之外,是非常高的,但是道德战胜不了经济规律,这是马克思告诉我们的。

 

想要解决医疗行业的各种问题,医生的待遇必须去改善。只是,改善的资金从什么地方来呢?考虑到中国的平均收入,现在人均的医疗负担已经不低了,搞的人均医疗负担比例和美国那样扭曲,绝对是不好的。我的同行们虽然经常抱怨待遇问题,但是如果把负担加到那些患者身上,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也是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又该怎么办呢?

 

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药品和医疗耗材,长期以来存在着大量的灰色空间,这些灰色空间是因为之前的采购制度,和医生不足的待遇,共同导致的。而这个灰色空间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说辅助药物的滥用,比如说支架的滥用,再比如说利益输送,甚至还涉及到医药企业对于临床指南的影响,这些都不是对人民群众健康有利的事情。集中带量采购可以把这些灰色空间压榨出来,节省出来的资金,可以用于合理合法的改善医生待遇,这才是改善医生待遇的正确方向。

 

当然必须要承认的是,这很不容易,准确的说,非常非常困难,比发展医药工业,改进临床试验制度都困难的多,这是需要从制度,财政乃至社会观念上面多重作用,才能得到一个大家想要的结果。虽然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依然困难重重,只是,这可能是目前最能兼顾医生和患者双方利益的路线了。

 

显然,集中带量采购,远远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政策,除了这几个争论的问题之外,实际上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罕见病用药怎么降低成本,比如说一致性实验是否会造就过高的门槛导致垄断等等),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说,也算是势在必行了,一个策略可能存在各种缺陷,可是只要大方向正确,就应该坚持做下去。

 

只不过,面对越来越多的医疗挑战,单纯一个集中带量采购,这是远远不够的。在老龄化与经济下行影响全球的今天,医疗问题的挑战越发多样化,在最近的一年之中,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体会了,有些悲观的预测甚至认为,医疗负担会拖垮许多国家,人类的医疗系统,会在某个时间之后,面临一场罗马帝国崩溃式的大衰退。

 

虽然这样的看法未免有点夸张,但是想要应对各种挑战,站在原地不动,是绝对不可能胜利的。只是这条路想要如何走下去,需要我们去探索,这个探索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面对的许多问题,是前人从未面对过的,那些曾经的经验,可能会带来启示,也有可能让我们误入歧途。而我们必须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精选留言
  • 资本家哭天喊地,但是底层退休金3000以下的老人喜大奔普,他们不在乎能用10-20年。你有钱的,你去买贵的用。资本家只会嫌能挣的钱太少了。
  • 3块钱一瓶的维生素才是真正的功德无量
    我发现去药店买维生素,如果你要几十上百的所谓“纯天然”,店员大概率会用“又有傻子上钩了”的眼神关爱你;如果你要小白瓶,那么他们一般都会虎躯一震“行家来了”
    进店直接就要两块钱一瓶的
    我说的就是那种,白色塑料瓶,100片装价格到不一定,A、C、复合B各不相同,但至今没有5块以上的
    中国对人工合成维生素市场的革命也值得一说
  • 道德战胜不了经济规律,这是马克思告诉我们的。通过带量采购,去掉中间商,把医生的待遇重视起来,和病患共情超来。
  • 从这个定价看就知道政策调整的决心已经下了。利润是企业的生命,这个定价基本上就是要逼死一批既得利益者,不提别的,医药行业的震荡肯定不会小。说实话还挺讨喜的,把中心从经济建设改成人民生活果然不是白改的。
  • 争议最大的理由不过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 对,不能因噎废食。大部分人是用不起那些支架的,至于有条件的,倒是可以酌情允许买进口的嘛。另外,给相应的医师药师提高待遇,也是题中应有之意。总不能说用不到质量好的了,就一棒子打死。
  • 首先我个人绝对是支持批量超低价采购的 但是,正如文中所说,道德敌不过经济规律,同样的,你支架大幅降价,难道药企就没有办法抵抗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哪个降价了,哪个就不生产。 80年代,治疗痰液粘稠,咳痰困难的药物是氯化铵。机理是恶心性祛痰药,刺激后促进肺组织分泌增加,稀释痰液就能咳出去了。但是,为什么这种简单有效的药物到了今天就没有了呢?原因就在于定价过低——几毛钱一大瓶,药企为了盈利,干脆不生产。 或许支架也会这样,当某款支架降到了合理范围,药企选择转而生产其他没有进入医保的产品,医院除了更贵的支架,别的再也采购不到,难道就要和前几年某药物被故意停产之后让患者自己解决一样吗? 一句话,不搞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以药养医也罢,批量采购耗材也罢,只要厂方阳奉阴违,再好的政策也会大打折扣,乃至加大民众负担。 《制度经济学入门》里面提及了一句话,具体是什么我想不起来了,但是大意是政策是无数人努力抗争的结果,我希望国家能够解决药企的那种原教旨资本主义的恶,至少要控制住,要不然善政也会被利用,成为资本吸食血汗的吸管
  • 刚看了一篇文章,说公知两大绝技就是甩锅跟贩卖焦虑,用在医疗行业也是一样,各种资本媒体宣传老是把看病贵看病难甩锅为医生道德败坏医疗体制不行,却对背后的医药集团跟医疗器械集团使劲吹捧!现在国家医改到了深水区,强力推进触及到问题根本伤害到了既得利益团体,这时候他们又拿出了第二招贩卖焦虑,提出各种似是而非的问题,说什么可能有质量问题了,什么患者可能体验不好了等等各种增加焦虑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言论!
  • 医疗体系是基建,不能修成奇观
  • 掐掉灰色收入,让广大原本靠药品耗材“养活”的医生获得更多合法的白色收入……话是这么说没错,执行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做蛋糕带来支付给医务工作者的医事服务费总体的增加,可问题是分蛋糕如果继续采用和稀泥的分配方式,不从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落实到个人,而是继续沿用大锅饭吃肉喝汤啃骨头、让分配权被一小部分既得利益者、“工人贵族”群体垄断,对普通一线人员来讲依然无济于事,最后还不是“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你看年初的抗疫补贴发放到最后闹成什么样子……上面没有动力和魄力去下决心改变分配制度,只想着搞增量一心盯着每个单位的“业绩”对其他的睁只眼闭只眼的话,个人对医务人员未来实际收入变化情况是比较悲观的
  • “党必须领导一切,领导我们的各种工作。……卫生工作一定要受党的领导,绝不能离开党的领导搞独立王国。”——毛泽东,1953年
  • 偶尔我也会想想,像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基本要终生服药的疾病,研究如何治愈的课题能否获得资金支持
  • 记得好像卫健委有说过要把省下来的钱分一半在基层吧…就是不知道具体怎么实施了
  • 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报表我看过,成本最大的部分销售费用,远大于生产成本和研发成本。
  • 其实就是个担心,以药养医,其实就是为了弥补政府投入不足,但整个社会体系分配如果不改下,砍收益,增难度(本硕)会加速公立医院医生流失。最明显的就是牙科,美容,眼科,儿科。这就跟教育一样,义务教育学费贵么?那你看看现在家长在教育花费如何。
  •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就是无法看着人绝望地死去。蛮夷可以接受穷病,我们接受不了,过多少千年都接受不了
  • 1万支架变700,分三千给做手术医生,能分上不
  • 医保的池子就这么点,是绝对不能崩盘的,这个用的多了那个自然就得少用,开源乏力就只能节流,4+7或许不是最好的,但什么也不做那是更差的选择,挤压药品器械的灰色区域对临床一线的影响也并没有网络上炒的这么大
  • 医药行业是公共服务还是利益营业单位,这个属性不确定,那么很多事不好讲了。这次疫情中国还好有公立医院加军队系统才没出漏子,如果按某些人所谓利润至上的私人医院体系,那么大家在家等死吧。医药,教育,金融,保险,关系人们生老病死,真是资本的重点公关。我们真不能一人高估它们有沒有底线。
  • 面对千头万绪的问题,干才是正着,瞎BB 只能耽误工夫。有缺点的战士依然是战士,再光鲜的苍蝇依旧是苍蝇。
  • 集中力量办大事
  • 想想统筹可能真的是中国医疗的未来,全国医院一盘棋,赶走中间商。不然的话,这样子降价,很容易让一些薄利药物从市场消失。
  • 提高医生收入,不如直接压制医药代理,通过厂家直销从而给医生更多分配
  • 从扭曲的流通环节抽出来的血,要输回医疗系统中才能救命。
  • 合理的成本,合理的利润,合理的价格。不可或缺。被挤掉的水分,应该是灰色收入,回扣,腐败,和不该发生的奢侈的浪费。要使得药厂有利润,有动力去研发新药。国家也应该鼓励研发新药
  • 企业是逐利的,并不是不讲价就会把利润放到提高产品质量上。集采压缩的更多是营销成本和腐败成本。
  • 公立医院还是要回归公益属性,把更多高端医疗服务让给民营机构,有些复杂的术式和治疗方案卫健委应该主动引导到私立医院去,可以整体降低现在公立医院的水平但是补足其中的差距,有些三甲之间的差距比二甲和三甲还大,最好做到有病不出省,这样既减轻医保负担还可以限制某些医院有钱就盖大楼,患者也少受些奔波之苦
  • 就凭你这标题,我就可以点赞。
  • 因咽废食,不可取也
  • _(:з」∠)_医疗器械检测这块,看过挺多医生说进口仪器试剂好用。国产的确实有差距。可是能咋办哦,上游的生物用的都是进口货,到你下游原料还是得进口。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