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终结——冷静看待蚂蚁暂缓上市 | 卢克文

2020-11-06

本文作者:捉妖师冯  资深金融人士 (作者观点不代表卢克文工作室)。

 

几乎是一夜之间,蚂蚁科技从天选之子,变成了落魄蚂蟥。谩骂与指责蚂蚁科技成了政治最正确的事情。甚至很多公众号,自媒体都开始删帖了。
墙倒众人推。
大V们反复向大家灌输金融概念,蚂蚁条条罪状,比如杠杠率,资本金不足,通过ABS等复杂金融产品转嫁风险,我没必要再重复。我真正关心的问题是,蚂蚁真的那么不堪吗?
银行是如何运行的?
首先我们来说说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
对于银行来说,大家来我这里存款,是我的资金来源,也叫负债端。有了钱之后,我拿这些钱去投资,得到收益,投资的收益和负债的成本之差,就是我们常说的“息差”。
理论上我可以所有客户的存款去投资,但因为用户挤兑和投资亏损的风险,我要留下一部分资金,俗称风险准备金。我撬动的贷款量,和风险准备金之间的比例,就是银行的杠杆。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要求,2018年底,系统性重要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9.5%和8.5%,其他银行在这个基础上分别少一个百分点,即10.5%、8.5%和7.5%。
翻译过来,银行的杠杆就是在10倍左右。

要理解银行的本质,第一个关键指标就是银行的息差和规模,这决定了银行的收入水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息差水平在2%左右。
银行的收入除了息差收入,还有非息差收入,比如办卡费用、代销金融产品、清算托管等其他业务。所以第二个关键指标要看非息差收入占比,我国上市银行的非息差收入占比大约在30%左右。
考虑完收入后,要再减去信用成本,因此第三个关键指标看坏账率。然后第四个关键指标看运营成本。最后剩下的收入再减去有效税率,就是银行真正的利润了。
银行的利润水平是多少呢? 
全部上市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大约是11-12%。按照我们的简化模型推算,如果吸收100块的用户存款,息差2%,赚2快钱,再除以10快钱风险准备金,净资产收益率就是20%。所以再减去坏账和运营成本的话,银行的利润区间就是10%+左右。
蚂蚁的边界在哪里?
回到蚂蚁科技的业务本质上,蚂蚁2019年的总收入是1206亿,经营利润224亿。
 
一步分拆业务:
数字支付业务收入519亿;
 
微贷科技平台收入418亿;
 
理财科技平台收入170亿;
 
保险科技平台收入89亿。
其中,被大V们诟病最深的,就是微贷平台收入。传说蚂蚁用ABS(资产证券化),创造了无限杠杆。
无稽之谈。
花呗和借呗的利率是年化14.6%,ABS的融资成本不过5-6%,两者相减,蚂蚁的自营息差可以到8%-9%。
而目前蚂蚁的贷款余额大约2.1万亿(其中消费贷1.7万亿,小微经营贷0.4万亿)。如果真按照8-9%的息差,微贷的收入应该高达1750亿(用2.1万亿 乘以 0.85%),但是事实上整个微贷业务的收入是418亿,这说明整体的证券化率并不高。
大V们不了解的是,ABS的发行和销售,完全是在合规框架下进行的。所有的ABS,都卖出去了,都被投资人买走了。所以这根本就不是放杠杆,这是一部分人把钱借给了另外一部分人,这和银行的信用扩张根本就是两码事,所以哪来的无限杠杆一说。
还有大V带节奏,说蚂蚁不承担风险,将风险撒给社会。事实上,因为夹层和劣后往往没有评级和估值,所以银行和公募基金,只认购优先级(稳 但收益有限)。劣后级(没那么稳 但可以博更高的收益)一般是被内部认购,或者由风险偏好较高的私募基金认购。而且高风险也对应了相应的高收益,对双方来说,完全是愿打愿挨的生意。如果劣后定价不合理,卖不出去话,ABS根本也发行不了,转移风险就更说不通了。
过去几年,以蚂蚁小微小贷和蚂蚁商诚小贷两个主体每年发行的ABS总量看,每年从500亿到1700亿不等,期限也从几个月到三年不等,但平均周期也就是1年,也就是说,蚂蚁的存量ABS也就是大概1000亿的规模。
按照10%的劣后级比例看,需要资金100亿,而招股说明书上,明确写着自持有的劣后级大约是30亿。剩下的70亿,大概率是卖掉了。所以这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风险是那些购买了ABS的投资者承担,真正该彻查的是ABS投资人有没有放杠杆。
在这418亿微贷收入中,有386亿被记录为“技术服务费用”,其实这才是蚂蚁真正的息差。386/21000,有效息差其实是2%左右,和传统银行差不多。这2%左右的息差实际上是,将银行利率7-10%(暂以8.5%计算)的消费贷,对接到利率14.6%的花呗借呗上产生的。14.6%-8.5%-各种运营费用=2%,我们完全没必要,把锅甩给ABS。
最重要的是,同样的息差,蚂蚁的不良的控制在了2%左右,这个数字和商业银行类似,但是蚂蚁的受众客户其信用水平是远低于传统银行客户的。也就是说,蚂蚁大大扩大了受众群体,而面对“信用更糟糕的客户”,通过数据与算法,很好地控制了违约率。而这部分群体在传统银行是不可能以这种利率得到贷款的,甚至根本不可能得到贷款。
以下几个数据,让我进一步看好蚂蚁。
今年上半年,蚂蚁集团理财科技平台所管理的资产总金额达到4.1万亿元(我司员工们,也有贡献),而公募基金目前的口径一共才18万亿,这还是今年的牛市促成的,2019年底的公募基金规模是14万亿。蚂蚁金融的非息差收入接近一半,而且最关键的是,还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蚂蚁的净资产收益率是多少?10.43%。这并不是很高的数字,甚至还没有超过上市银行的中位数,而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净资产收益率都在20%左右。这实际上前期投入过高造成的,随着蚂蚁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过去四年间,金融型的支付业务占比已经由 54.88%持续降低为 35.86%。金融科技型的技术平台业务则从44.33%持续高走至63.39%。我承认,大部分收入是放贷所得,但是,在我们刚刚提到的几个银行业关键指标上,无论是息差,违约率、非息差收入比例还是运营成本,蚂蚁都可以对传统银行业务进行碾压。
 
截至2019年底,超过18 岁的中国人口有75%尚未拥有信用卡,中国消费信贷余额占现金及存款规模的比重为14%,而美国这一比例则为33%,未来提升的空间巨大。蚂蚁的花呗借呗,京东金条和白条,实际上,充当了穷人的信用卡,而蚂蚁正是利用了自己的技术和算法优势,服务了这些被银行忽略的长尾客户。
这明明是公司的科技成长路径,却被大多数人有意忽略了 。
我相信,Jack马也不是一时兴起,监管绝对不是一时泄愤,Jack马是照着稿念的,而对于小贷公司的监管早在2017年年初就有风声——早在2017年11月有关部门就下发了《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
高层肯定是有支持派和反对派,而Jack马,是想表明一种态度,声援支持派,从而推动进一步金融改革的可能。但是从结果看,起到了适得其反效果。当然,这也不意味jack马输了。
甚至我们大胆地预测,为了增资,甚至有可能各大行入股蚂蚁金融,从而形成一个可监控的网咯贷款平台。就像当年,央行出面组织“网联”一样,所有的支付平台都是股东。
权力的终结
 
其实这两天的头条应该是美国大选的,大选再一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民调曾显示拜登领先川普接近10个百分点,当然,经过两次翻转,截止到发稿,拜登老爷子还是大概率会入主白宫的。问题是,这不是民调第一次出问题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尴尬的情况,其实从选票结构就能看出来,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农村包围城市现象。以州(State)角度看,好像是红蓝各占一半,但是一旦打开郡(County)的颗粒度,你看到的是一片红色。
点看各州,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只有城市所在的郡County才是蓝色,即便是深蓝的纽约州也是这种情况。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状况?因为农民和蓝领工人们没有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收益,而且恰恰相反,他们是彻头彻尾的受害者,这正是沉默的大多数。
在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之前,美国的就业率层达到二战之后的最充分水平,但是全美平均工资却持续下降。这说明人们为了就业,不得不接受了更低的工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菲利普斯曲线扁平化“,高就业并没有带来高通胀。
那么问题来了,这明明是一篇讨论蚂蚁和监管的文章,怎么扯到美国大选了?
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收音机为媒介,以炉边谈话的形式和人民直接沟通。1960年,美国大选,肯尼迪和尼克松,首次进行进行了电视直播下的总统辩论。而时间到达今天,2016和2020年的民调显然都狠狠被打脸了,特朗普天天说的Fake News并非一种调侃,而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激烈抗争。
一旦旧有的权力模式终结,世界将如何变化?
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未来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权力的转移》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暴力、财富和知识,是改变世界的三种力量。当人类社会从从农耕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时,从半农奴身份解放出来的农民成为了城市的工人,古老的宗族传统从此瓦解,乡绅和长者,受到挤压和排斥,失去了他们的权力和影响力。
Old Money 和 New Money之争一旦扩散,势必会引起财富创造体系的巨大变革,双方爆发激烈的冲突,为得就是要控制未来,而今天风口浪尖的蚂蚁,正是那个大家激烈争夺的“摇摆州”。
数据改变了世界,也终将改变你我的生活,BATJD,是时代产品,也是是权力从暴力滑向知识的必然结局。
蚂蚁究竟该如何估值,不同的券商给出了不同答案,但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把业务分拆成几块业务,支付业务也Visa、Master和Paypal看齐;贷款业务和银行看齐;基金代销和创新业务向金融科技公司看齐。还有券商算出了为了符合《小贷新规》,蚂蚁需要再补足750亿资本金。
但其实这都不重要。事实上,大家对蚂蚁的落井下石,很大程度上是酸葡萄心理,最可悲的,是我们无法看到世界的变化。
1602年,为了挑战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霸权,荷兰人民开创了公开募资的先河,于是世界上有第一只股票,叫做荷兰东印度公司,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叫做阿姆斯特丹交易所;
1960年代,战后的世界高速发展,为了防止美元外流,美国政府被迫采取一系列限制性措施,而很多企业有美元贷款的需求,同时许多国家有美元盈余,于是有了“欧洲债券”和“欧洲美元”;
1970年代,随着BS模型的发表,期权市场蓬勃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大宗商品动荡加剧,CTA商品期货交易变得流行起来;
1980年代,利率飙升,为了分散风险,所以有利率掉期(Intersst Rate swap);
200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和DotCom危机,让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进入新世纪,在金融工程的大发展和金融管制逐步放松的背景下,出现了各种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
人类历史上的所有创新,都伴随着梦想和野心,这两样东西都不会停止,创新也不会停止。就连马爸爸诟病的巴塞尔协议,也有着巴塞尔I,巴塞尔II和巴塞尔III三个版本,而这本身就是银行业为了应对危机不断迭代的结果,那么谁又能保证,在不久的将来,在技术的倒逼下,不会出现巴塞尔IV呢?
于是,蚂蚁估值什么的,根本不重要,最好的选择,就是拥抱变化。
 
大家要是觉得写得好可以打赏,除了稿费,所有打赏费用后台都会有数据统计,我会连同稿费一起转交给作者。

44 人喜欢

精选留言
  • 作为无产阶级的一员,我的屁股不可能和马爸爸坐在一起啊,所以我选择怼他
  • 蚂蚁拿1块钱保证金找银行借10块放了出去,获得10块钱信贷资产,然后把10块信贷资产出售,获得10块找银行拿100……大概如此。作者没看出风险在哪吗?
  • 不能否认的是。马云赚取了利润。把风险留给了全社会。
  • 历史告诉我们打击豪强是保持一个组织活力和竞争力的不二法门,不论这个豪强是好是坏,是善是恶。而蚂蚁就是新时代的豪强,只有早晚的区别而没有打不打的区别。这一点对于任何组织都适用。
  • 不同意本文作者观点,我相信多数人不是出于什么酸葡萄心理,也不是拒绝变化,大家反对它的原因在于蚂蚁干着银行的活却没像银行一样受到监管,就这样还好意思嫌弃政府管的多?
  • 我朋友做淘宝的,支付宝规定每天转出淘宝系的资金不能超过10万,十万以上手续费超高,这是什么?就是垄断下的超级暴利。也就是所谓的支付科技平台的大部分利润。
  • 上回看了看,蚂蚁的12期利率8%多点,半年期是7%多点,随我上下半年各借一人,一年期就是14%,年轻人气盛容易冲动消费,这么高利息就是揩油年轻人,刮地皮。
  • 强烈建议出台:不得针对22岁及以下(大学未毕业)的人群发放贷款、信用卡或信用类产品,都没出来工作的人就开始提前消费,咋想的呢
  • 哥们说的不太对 ABS 资产证券化就是提供无限杠杆 或 极高的杠杆 这和之前美国次债危机中的MBS -CDS-CDO 如出一辙 债务被打包重组然后证券化卖出
  • 不是那么相信资本家
  • 如果任由蚂蚁金融乱来,以后电子货币发行权掌控在蚂蚁手中。国家约谈蚂蚁,从源头上断了他们的美梦。银行抵押,本质就是货币产生,发行的过程。如果让蚂蚁乱来,国家会发生系统金融风险。
  • “蚂蚁的花呗借呗,京东金条和白条,实际上,充当了穷人的信用卡,而蚂蚁正是利用了自己的技术和算法优势,服务了这些被银行忽略的长尾客户”,我感觉这批人本身是不适合接受信用贷款的,这是不对的,而不是把他当作所谓的被忽略的长尾
  • 我觉得蚂蚁金服的意思是jack马已经他身边的赵黄夫妇等那些人,认为我们底层平民如同蝼蚁一般卑微,但却需要我们一人一点的积少成多,成千上亿只蝼蚁来供养高高在上的他们。所以无论好坏,我选择讨厌他们。其次,2.5万亿的市值要是真上科创板,那我就得销户了。所以我更讨厌他们。
  • 我不管他究竟是对是错,我也不管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说的这样。我只知道一味看着他做大不管,那即便日后真的会变革,话语权也由这些民间资本家把控,一旦形成影响社会的大财团。那共同富裕就会更难一点。所以,在社会主义中国,一定不允许任何变革力量失去管控。防止尾大不掉,毕竟马云做慈善和国家精准扶贫,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 拥抱变化时也不要忘了以史为鉴
  • 蚂蚁两个问题,一个是杠杆太高,一个是利率太高,这和发展实体经济的思路是相悖的。 如果杠杆降到五倍,年利率降到5%以下,国家会鼓励他发展的。
  • 先赞后看
    看着看着觉得不对劲,回头看看不是彦祖本祖写的。银行有准备金率的要求,蚂蚁怎么保证这个,我看网上说的数据是30亿撬动3000亿,次贷危机就是这么来的。如果蚂蚁把这些钱借给泡沫资产或者不良资产,最后买单的就是大多数的打工人。文中说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让更多合适人享受到贷款,那这个“合适”怎么定义?我看这个终究是资本与zf的对峙,可以促进银行改革是真的,也挺好。
  • 不懂就问,文中“中国消费信贷余额占现金及存款规模的比重为14%,而美国这一比例则为33%,未来提升的空间巨大”是说我们要在这方面像美国看齐?美国有的地方大麻合法化了,中国没有,难道中国大麻产业未来提升的空间巨大?🤐
  • 所有人觉得CDS,都是所谓的最聪明华尔街人士推出的合法合规的东西,次贷爆发的时候,几乎都开始裸泳。 中国还能平稳的度过疫情是中国人大部分有存款,如果都在按蚂蚁洗脑式营销,提前消费,杠杆撬杠杆式的借呗花呗,再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无疑是埋一颗雷。
  • 作者忽略了一个本质,银行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支撑,只要国家不完蛋银行就没事,但是企业不是的。所以,对于非国家控股的一定是严格控制的。资本家向来是赤裸裸的,可能会找各种人站台。就银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条,我就无限相信他。银行赚了钱国家的,企业呢?他会把钱上交国家?
  • 主要是培养了提前消费的习惯。这各种可能让年轻人抗风险能力倒退。消费的时候不知不觉,还的时候大吃一惊,有些人确实自制力不行,最后拆西墙补东墙,正常正规途径弄不到钱来填坑了,就被迫掉入套路贷,从此越陷越深。很难上岸
  • ABS不仅私募买,很多也是银行套着信托的外壳做了理财产品,蚂蚁又拿去放贷了。这种衍生品其实是很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的。蚂蚁针对的人群大部分是年轻人,诱导年轻人超前消费,还是要有个尺度,我看到花呗让妈妈借钱给孩子过生日的广告,还是很不舒服的。
  • 这洗地洗的,如果按照作者的说法,那还是按照银行的模式来经营,只是从线下搬到了线上,这就能改变性质称作科技公司了?发行价就能到68元?估值就能到2万亿?看看同样的银行股股价才多少?
    不是在洗地,也没有收钱,我反而要给稿费的。只是一篇投稿作品,因为是不同的角度,发出来给大家做个参考而已。
  • 问题是这些长尾用户应不应该贷款,贷款了之后对以后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数字化控制风险的历史很短,稳定性怎么样,仍然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蚂蚁似乎仅仅是在引导长尾用户去贷款,并不管贷款了之后会对人家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一家大企业细节里的担当,如果仅仅是蚂蚁森林,可能不够
  • 文中有误希望能够改正:蚂蚁微贷更多只是一个平台,自营的放贷不多。具体来说 蚂蚁微贷业务2.1万亿的贷款余额里面,分为1.7万亿的消费贷和0.4万亿的商家贷,其中消费贷的1.7万亿仅有2%为自营,剩下98%蚂蚁只作为平台,银行是最终贷款人。
  • 粗略的看了一下,写两个反驳的点 1.在国际上各种不稳定的情况下,现阶段不会允许蚂蚁这种高杠杆的模式运行,以免增加社会的杠杆 2.关于风险转嫁全社会这一点,作者主观的把优先劣后分开了,难道从金融结构上分开了就能分开风险了?真正发生风险的时候,从劣后层的现金流断裂会传染到优先,这才是真正的危险。所以仅认购优先又怎样,到时候一样兑付不了
  • 搞不懂为啥,不就是没上市成功吗,之前阿里巴巴想在香港上市也是因为规则原因没成功,然后去了美国上市,后来香港又贱兮兮的改规则,让这些企业回来上市
  • 作者是“资深金融人士”,不知道具体是哪个行业。本人大学毕业就在银行,快20年了,前8年在宇宙行,后来到了一家股份制“系统性银行”直到现在没动过。 简而化之,其实不用去分析技术层面的东西,内行的人一看也就知道是咋回事了。就说一点吧,马首富干的是科技还是金融?是科技,金融监管就是狗拿耗子;是金融,金融监管就是爸爸。这是最简单的逻辑。至于监管是不是落后,是不是有效,是不是不切实际,这是监管的“效力” 问题,不是监管“有没有权管你”的问题。 当然有一点,还是佩服马首富的,敢讲!银行对监管也有意见,可惜啊,没有谁敢讲。
  • 很中肯了。宣泄情绪没意义。蚂蚁还是有创新和贡献的。
  • 刚看到留言有无限杠杆的说法,其实有几点我觉得要说。 1.按照当前ABS的做法其实不是无限杠杆,倍数、总额、市场认可度都有上限 2.杠杆不一定是坏东西 3.杠杆是不是坏东西核心看底层资产,底层资产是坏东西,那杠杆大概率是坏的 4.监管是对的、马爸爸有部分也是对的 5.监管一定要有,宽严适中就是好尺度
  • 先赞后看,扶我上墙
  • 不良的控制在了2%左右,这其中是否有大量支付宝用户开通花呗但是未使用花呗作为分母基数呢? 科技互联网公司创造数据口径的能力,追指标,刷指标的能力还是可怕的
  • 马云有些话说的,的确是太狂了。而且他抢了银行的饭碗了,我觉着这才是最重要的。也不乏很多银行系统利益相关的人出来攻击马云。如果马云放贷超越银行了,站在了银行/国家队之上,不办他才怪。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马云也许是真想放贷给借不到钱的人,他是想给银行业引入竞争机制,搞活金融,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许马云是想做好事(就像之前说的很多跨界竞争的事情,这个行业的难题让另一个行业的人给解决了)。但是银行作为利益持有派,一定攻击跨界破局者和抢蛋糕的人。
  • 1.联合贷的利率是不一样的,银行只拿固定收益,蚂蚁的高利息留给了自己,信用风险传导给了银行。2.蚂蚁对外公开的不良率是核销后的,大概模式就是通过高收益弥补高风险,核销前不良率是高于国有大行消费贷的,而且不良率没有算卖出去的ABS。3.你自己号称是个科技公司,结果大部分现金流和利润来自金融业务,还想不接受监管。4.蚂蚁所谓的风控水平高是伪命题,其实蚂蚁真正高的是定价水平,通过价格歧视来实现风险和收益平衡。以上,供参考。
  • 终于看到一片正常的文章,人家还没落井呢就有这么多人下石,真没必要。蚂蚁充其量只是湿了鞋,官方敲打敲打,否则尾巴翘太高了对谁都不好。毕竟蚂蚁还有这么多官方资本等着拿收益呢。 另一方面,临到最后一刻不让上市也太过了,估计以后(科技)公司会首选美国上市。是不是真的在检讨监管体系很难说,拭目以待吧。 另外,从银行借钱真的不容易,对很多中小企业或真正着急用钱的人来说,能借到钱救急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利息。更何况蚂蚁和陆金所比民间高利贷靠谱多了,毕竟还在规则内玩。所以我不明白那些批判蚂蚁的人到底借过钱没有。(当然,前提是能还上钱) 个人还是以为杰克马的发言是黑天鹅,他自信过头了,虽然稿子准备好的,但他可以临场判断不读。蚂蚁没有如期上市,责任在他。
  • 蚂蚁若一旦上市成功,将获得巨额募集资金,一段时间无须向银行贷款,自有资金充足,对业务开展将如鱼得水。此后又可通过增发、发债等手段再次融资,不断循环,体量将巨额膨胀,再加之对监管跟不上,后续再应对就相当麻烦了,因为已经是上市公司了。故监管层从源头开始及时制止,是充分应对未来的风险考虑。直白的说,蚂蚁不过是披着所谓高科技外衣的高利贷公司,这类公司上市,与国家倡导的脱虚向实不符,故蚂蚁拼命辩称为高科技公司,非金融公司,其目的就是想提升估值,以便于未来割韭菜。
  • 问题的关键是 难道风险是一夜之间暴露的吗? 之前那么多路障都选择放行,按程序不是早就披露充分了吗?如果是真的,这只能说明一件事,前面的都该撤职...如果是真的,我们的法制环境还有多长的路要走啊
  • 并不是说看不到变革,金融本质上就是获取存贷剪刀差,蚂蚁不过是一个用大数据做支持的P2P罢了。说实话,这套玩法美国银行一直都在玩,20年前就玩了,影响过金融危机吗?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玩法玩来玩去都会出现大多数人的贫穷,酸一下又如何呢?
  • 同意卢大对于这个事件未来走向的预测,但说大家落井下石是出于酸葡萄心里不太准确。大部分人应该是在警惕资本脱离监管加剧社会风险、加深剥削,毕竟都是从小接收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接班人。大家不是反对变化,是反对new money只是换了种形态的old money,如此社会进步的意义何在。拥抱变化,个体可以一往无前,但整体必须走一步看三步,不能实现公平发展反而可能拉大社会差距的变化那就叫反动。
    这篇不是我写的,只是转发一个不同角度的文章。
  • 我寻思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啊,嫌风险高就不要买。嫌利息高就不要贷。这个比黑网贷应该好多了吧。再说了马云肯定是为了赚钱,这不废话吗,有必要那么愤怒吗
  • 不可否认蚂蚁确实帮助到了一部分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但我们也要看到,正是由于他的便利性,导致大量学生等无收入者盲目借贷消费,在这一点上蚂蚁的罪恶不比p2p小。因为学生的盲目最后是由家长买单。蚂蚁一样有暴力催收,而且成熟的信用大数据也会会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
  • “中国消费信贷余额占现金及存款规模的比重为14%,而美国这一比例则为33%,未来提升的空间巨大。”现在的美国,这个指标不值得中国借鉴!!何谈上升空间巨大?你咋不拿次贷危机时候指标来说事呢?你也不要把大家都当成白痴会盲目跟着所谓的大V走。你所谓该追究的ABS投资者们听上去跟阿里无关,其实就是阿里旗下的那些披着高科技外皮的放贷公司,他们去市场上用理财和基金的形式融资然后相互买兄弟的债权。卢克文你有点飘了,出身贫寒底层的你,应该多从一般民众角度福祉的角度看问题,就算从你最喜欢的国运角度,也不该轻易允许蚂蚁上市和摆脱监管。
  • 借呗的实际利率应该是15%×2=30%才对,因为是分期还款,民间一般都是只还利息到期一次性还本模式,因此30%确实是暴利! 蚂蚁的杠杆确实太离谱了,他的包装并不是消灭了风险,而只是转移了风险,一旦社会经济下行,再叠加他巨大的体量,暴雷的灾难性后果由谁买单? 还有就是,都是哪些资本持有蚂蚁?站在国家的角度,怎么驯服这个资本巨兽?千万不要成为现代东林党!东林党是只肥自己损害国家利益最后导致亡国的! 蚂蚁当然有可取之处,他做的是银行难以触及的借贷增量市场,不然国家早取缔了。
  • 刚开始能看懂,后来跟不上了
  • 一个门外汉的逻辑: 一资本是没人性可言的,无论姓马还是姓别的,监管必不可少,谨慎点没坏处 二长尾客户被传统银行忽略未必是坏事,很多人需要的不是信贷而是救济 三刮地皮证明了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威力,同时也埋藏了危机 四互联网金融推动了传统金融业改革,一个余额宝就能洗劫银行零售只因为天下苦银行久矣 五得益于更少更松的约束监管,不能放下碗还骂娘对吧?那番话换个方式说可能更好
  • 好处方面肯定是有的。 但是自己一边卖东西,一边提取数据,然后引导你消费再带给你款这个封闭的圈子里掠夺,只字没提。 以往不利于马总的言论根本发不出来,这次有领导带领大家才发得出这样的言论,没有人否认蚂蚁的贡献,但是大多人只看到了它的贡献却没看见自己付出的代价。马总刚出道的豪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结果,天下没有好做的生意。别自欺欺人了
  • 赶上了,我是第一不?
  • 没人否认移动互联科技大数据们开发了长尾客户群、弥补了传统银行业务的征信不足之功绩。但是对网民大数据信息的据为私有以为资本的垄断赢者通吃,这才是问题的要害。并且互联网基础条件的搭建从来不是一家公司的功劳,不能贪天之功为己有,没有A公司还有B公司。如果今年初新冠如欧美一样烂到底,出现大批违约怎么办?而迅速控制新冠,经济相对回转,才使得互联网金融科技们保证不爆雷且看起来正确。
  • 说说我的观点:之前在国外工作,所以休假回国路过迪拜会买人头马VSOP或法国红酒喝(1000/800一瓶)。现在回国工作了,自然喝了海之蓝和青岛纯生(200/6元一瓶)。但是花呗让很多年轻人(80-90后)过度消费,好比我在国内工作一个月7000-8000元却要喝人头马VSOP 或法国红酒。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消费能力,所以花呗诟病多。我今年初卸载了淘宝和支付宝(主要是不想买假货和使用花呗)。但我是十分看好黄光裕先生,很多网络上的人说黄先生落伍了,是马云的时代,我不那么认为,一如我2017年说的《从希腊危机说欧美国家民粹主义》,不管大家信不信,我说的下一个危机还会远吗?已经来了,事前分析预测未雨绸缪比事后诸葛亮更有说服力……
  • 我觉得应该理性看待问题,首先我也是花呗的用户,但是我买东西不会把我那点额度一次性全部花光,我觉得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商家做活动时候有免息的政策,这样让我觉得买东西不会有太大压力,也能促进一定的消费。但是另外一点我觉得值得大家思考,花呗的入门门槛很低,有的人有了这个东西以后忍不住剁手,但是不一定有能力偿还,那么对于这类人怎么做评定呢?信用卡的办理,对于你的额度是有个评估的。花呗是否也需要这样?促进消费是个好事,但是消费必须在自己经济能力范围内才是个良性循环。
  • 估值高低影响A股市场稳定,对于国家层面风控来说这很重要,至于延缓上市重新评估是个好事,民间舆论导向监管也不是对蚂蚁的落井下石,只是对马云一直扮演革命圣母角色反噬,隐藏自己商人趋利本性。
  • 蚂蚁这次事件问题的本质就是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问题,互联网金融是一场大机遇也是大挑战,蚂蚁可以说是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没有互联网金融就没有我国互联网经济指数式发展的现状,社会现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监管方式还是老式的监管方式,必然会阻碍社会经济的进步,最好的结局就是找到一条既能防控住风险,又能适应互联网金融前进方向的监管方式,这些才是结局问题,造福后代的根本方法。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