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之间的问题,让主任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按照历史的惯性,城乡之间,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要么,失地农民做产业工人,要么农村做集体农庄。
伴着窗外的夜色,喝上一口浓浓的功夫茶,又到了一天中最为放松的时刻。
美国的大选,不管过程多么的惊心动魄,都已经不再是我们关注的命题,两手准备,都已经尘埃落定,许多个计划,也早就等着被选择。
相信我们的大主任算无遗策。
农业,农村,农民,城乡,我们的视线,已经转移到了这里。
失地农民不管是因为什么,进城务工,都要面临无法成为新市民的问题。
老市民和城乡结合部的老农民,可以轻易吃到进城务工人员的红利,从而坐拥好几套房子。
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反而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几十年的时光,最终的结果,叫做不是养蚕人。
大抵,许多人进城之前,想的是多挣一些钱补贴家用。
但,出来了,故乡的社会关系也在变,人去村空,留下老人,留下无人照料的孩子。
回去,难以回去,租房于城,也无法成为新市民。这么一呆,便是二十年,不少。
严格意义上说,这些人并不是失地农民,集体承包给他们的地还在。
只不过,人已经不再适应日出而作的节奏,故乡的生产,也都渐渐转向了机械。精耕细作不再,大农业的门槛,让贫困户成了带头人的打工仔。
保守的思维,对公权力的不信任,对异乡的疏离感,始终让这部分人拒绝红利。
这往往让现代教育出来的人,难以相信。
但是事情就是这样,办任何一个手续,都要有个程序,政府不是村委会,一制三化,简政放权的步子,还没有到这里。
想一出是一出,希望立马办下来的想法,让因为程序被卡着的人,诉说起了朝中无人的困难。
但是,我们依旧不能否认,我们政府机关,做的还是不到位。
打电话加塞,确实存在,张口打招呼,不是没有。农民的想法,没有大问题。
克强总理,是关心着这些人的。
所以才有了一制三化,才有了马上办,一次办,就近办,涉及的,不仅仅是营商环境。
从小城市过来的人啊,他们的父辈,大多也是农民,千千万万的新新人类,从农民成了学生,最后又成了产业工人。
发展,客观来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确实普惠不到每个人。
但,如此,便对么?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叶主任我想,不普惠的发展,也不是。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理念,是共享的。发展的成果,必须是普惠的。
为了众生,前进,达瓦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