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帧察
作为电视剧《战火熔炉》的片尾曲,《曾经有人》这首歌的歌词作者,正是《战火熔炉》的导演兼编剧董哲。这位当年以笔名“克劳塞维茨”写下未来题材小说《汉风》的网络作家,近年来参与了多部影视作品的编剧工作。在这次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战火熔炉》中,他不仅为观众们尽可能呈现出了一部风气迥异于国内战争片、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为片尾曲创作的歌词也非常用心,可以说每一句歌词都很“抓人”,让人眼前浮现出许许多多的画面。
茫茫冰原 猎猎西风
漫漫长夜 陌陌苍穹
曾经有人 在风雪中跋涉
曾经有人 在弹雨中前行
让天地恢复了颜色
让青山苍翠 大河奔腾
曾经有人被子弹 洞穿了躯体
曾经有人被烈焰 灼烧着灵魂
用生命铸造着和平 守护着故园的天空
曾经有人 曾经有人
燃烧青春 奉献生命
曾经有人 曾经有人
他的热血 我的长城
保卫着 我们的黎明
▲相信每个对抗美援朝稍有了解的朋友,听到这首歌时,想到的都不会只是片尾曲MV里的画面
由于片尾曲歌词恰好是对《战火熔炉》剧情主旨凝练而来,所以咱们也不必多在歌词本身上费口舌了,还是直接说说这部剧吧。
片名虽然听着略有点俗气,还带着些“神剧”的劲儿,但“熔炉”二字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部剧的重要内涵:
男主角赵和自然是最明显的——起初拒绝融入我军战斗集体、一身“小资病”的这位被俘的“国军”坦克排长,在战火的锤炼中、战友的帮助下,不仅成长为一位用军事知识带领部队摆脱危局的指挥员、敢于对着美帝伞兵拼刺刀的革命战士;更是在身边大环境与小环境的感召下,逐渐懂得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真谛,在面临艰难抉择时,毅然做出了背水一战的选择——就像上个月在鸭绿江断桥上遇到的志愿军老战士赵士芳奶奶,回忆那无数个为掩护野战医院而牺牲自己的小部队那样。
▲“硝烟散尽,才知道最可爱的人他是谁”,除了战斗场面外,剧中对后方抗美援朝运动的表现也非常难得;亲身感受到祖国人民的情感,是促使主角在熔炉中成为钢铁的重要因素
在“熔炉”中成长的,还有许许多多小角色。比如起初瞧不起“土里土气”的农村战士,在亲身经历了残酷战斗后成长进步,最后用手术剪刀与美军搏斗、壮烈牺牲的女文工团员袁萍;以及同为文工团员,从“崇洋媚外、一身毛病”,只想“用音乐和电影作武器”的城市小青年,成长为默默拿起步枪战斗的普通一兵陆立心。
▲成长是恰如其分的,袁萍没有在牺牲前“秒杀一片美国鬼子”,陆立心也没有一下子变成神枪手,但他们都在战火中成长为真正的战士
片里的女主角雨三湾,登场时的角色是被临时加强给四连的朝语翻译。当然,在剧里她起到的远远不仅仅是朝语翻译(同时也是一位神枪手)的作用,更是一位拉近了男主角(虽然设定为驻印军出身、会英语、了解美军、有丰富的现代军事知识,但他还是难免给人一种“穿越感”)与其他角色之间的距离,弱化叙事冲突,同时在他内心成长的路上把话说开,一起成长的“心灵翻译”。
▲借助虚构而“开挂”的人物背景设定,雨三湾在与赵和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从父辈的牺牲讲起了我军军史,在体现了编剧深厚的历史功底的同时,也让我们时不时感受到对历史的自信
剧中对历史的自信,还体现在对“人民军队党缔造”、“支部建在连上”的空前而全面的体现——“三湾”这个名字,正是“支部建在连上”的开始。这不仅是塑造了有血有肉、职责性格分明的连长和指导员,战斗前的党员战斗骨干会议,战斗后的追认党员仪式......我不敢说现代演员们还原出的是那个时代的人民军队,但绝对是现代观众能够认可的“最可爱的人”的集体风貌。
▲这种细节随处可见,十分舒心
至于谁看了都得吐槽的剪辑问题(还导致大量配音对不上口型),虽然这13集里的前半段确实剪的太狠,最多姑且算是一集一个战斗故事,但剪掉李伪军在平壤的施暴过程,只留下志愿军入城目睹践踏后的市内惨状这一段,在我们看来反而是无心生花的妙笔;到了第9集以后的五集,故事基本完整,虽然有人抱怨结局交代不清楚,但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认为,在剧情结尾的升华之下,四连最后能否突围回到汉江北岸,其实并不重要。
▲在我看来,这个结尾非常棒,让人想起《全频段阻塞干扰》的结尾“上刺刀”。
从内心深处,我们当然期待他们回到北岸,完成为期半年左右的整补休养、总结训练,齐装满员的四连再次回到战场......
细节什么的有很多影评说过了,再说几个亮点吧,首先,朝鲜人民军不再是过往影视剧里,乃至很多官方资料里的“NPC”——乃至让很多人误认为,他们在志愿军出兵后就几乎不存在了。从出身四野朝鲜族部队,满口东北话的人民军第1军团派往志愿军的联络员崔大尉,到中朝两军在平壤共同升起国旗的画面,以及两军官兵在共同巡逻中交流历史与敌情等,都让友军之间的情感表达恰到好处。
剧中表现的美军很简单,没有给他们加上过多的人性光环。无论是站在赵和与四连其他指战员的角度,还是在美军自己的视角上看,他们很强大、他们很专业、他们很冷酷、他们很傲慢,以及最重要的是,他们想尽心思要我们的命。敌人就是敌人,没那么多废话,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光荣与伟大,完全不需要通过对手廉价的“China,OK”式赞扬,乃至什么“不忍开火”的人性光环来体现。
▲这样的敌人,才是今天的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敌人
虽然说到现在也剧透了不少,但还是要说,全剧的最后一战——四连与美军空降兵的殊死拼杀,的确非常惨烈,但同时也非常热血。比如美军狙击手刚用“围尸打援”的套路得手跑路,让观众们看得牙关紧咬火冒三丈;下一个画面就是追杀而来的赵和一枪顶在他后背上,当着赶来救援的美军伞兵指挥官的面,像执行死刑那样,击毙了这个狙击手。
损失了不少百战老兵,这让美军伞兵指挥官在获得援军之后,失了智一般放弃其原有奔袭渡口的任务,转而要与四连决一死战;而同样损失惨重的四连,也绝不会放过这些屠杀伤员的美国鬼子......合情合理的复仇,合情合理的燃点,让人物形象合情合理地升华,这本来不难,这本来是我们所擅长的,但现在这已经成了我们需要倍加珍视的元素。
▲卖惨永远卖不出燃点,更卖不出胜利的光辉,如果一定要卖惨,就让敌人死的再惨一点
《战火熔炉》以有限的经费和时间证明了,这一代中国人能拍好抗美援朝;同时它的幕后和宣发也证明了,有一些中国人还是不懂抗美援朝。除非什么时候从上到下,对抗美援朝的宣传态度不再是“因应时事需要”、“临时抱佛脚”,否则充斥于庙堂之上的,更多还会是那些外表包装高级、内里虚与委蛇的产物。
万幸我们还年轻,我们还可以等待,就像片尾曲歌词那样,等待更多“让天地恢复了颜色”,“让青山苍翠、大河奔腾”的主旋律作品到来。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