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喜马拉雅山上,中国和印度演了一场神剧 | 万小刀 2020-10-02 作者:8字带路人 1958年1月,印度迎来了一个邻国高级军事代表团的访问。 他们参观了印度的主要军事设施,访问了印度的最高军事学府,还看了印度陆军第四师表演的为步兵进攻的火力支援。 这个访问团来自印度几千年的邻居——中国。带队人是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叶剑英。 这是两个年轻的古老大国在现代的交流。 过去,英国人殖民下的印度倍受奴役之苦,中国则在一次次的革命和战争中找寻未来。 大约十年前,两个国家相继迎来新生,双方认同应该和对方搞好关系。亚洲最大也是最古老的两个国家,应该向着未来携手并进。 不过,因为双方的历史和现实差异,这次交流的味道有一丝古怪。 在参观了位于印度威灵顿的国防参谋学院后,院方为中方准备了一份礼物: 校徽的银质模型——一只猫头鹰。 叶帅的脸色变了。他感谢主人的好意,但解释说: 在中国,猫头鹰是一种不祥之鸟,朋友之间不拿它作为吉祥的礼品相互赠送! 实际上印度人也在尴尬。原因很简单:在印度,猫头鹰也不是吉祥的象征,更多的是用它做比喻,骂人愚蠢。 那么为什么还要送它呢? 这是英国殖民的产物。在西方文化里,认为猫头鹰是智慧的产物。于是,英国人将其设置为这所印度最高军事院校的校徽。 谁也没想到,那只让宾主双方尴尬的猫头鹰,如同一个隐喻。 灾难在四年后降临。 四年后,两国在边境问题上发生冲突,昨日的朋友突然变成了今日的敌人。一场战争骤然降临。 巧的是,被派去参与这场战争的,正是当年为中国代表团表演的第四师,和它的指挥官。 战争的起因,仍然是昔日英国殖民政策的产物。双方都未曾参与,却在今日为其大打出手。 这又是一场令全世界瞠目结舌的战争。 印度一败涂地,中国却在胜利后宣布撤退。 近日,中印边界又不断发生摩擦和冲突。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两个几千年来和睦相处的古老大国,何以至此? 回顾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战争,似乎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答案。 一、 让两国爆发战争的源头,来自中国西北边疆与印度东北边境的接壤处。 这里曾是英属印度的北部边境,俄国在亚洲势力的最南端,中国清朝的最西端边陲。 在19世纪,英国人为了避免与俄国发生直接冲突,也保护自己的印度殖民地,先后在中国西藏南部、西部多地接壤的领土划定边境,设置缓冲地带。 其中最著名的一条,叫麦克马洪线,以英国外交官麦克马洪的名字命名,将传统意义上属于中国西藏南部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印度、缅甸等国。 对这条线,历代中国政府的态度一致,均表示拒绝承认。 英国人为了避免出现更大的冲突,多年来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没有更进一步的动作。 这条线两边的领土,都是海拔四千多米,人迹罕至的高寒地带。在那个时代也的确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一百多年来,印度人对此无动于衷。对独立前的印度人而言,英国人的行为是对印度税金的无度挥霍,是帝国主义对亚洲的剥削和控制。 直到1947年,当英国殖民者宣布离开,印度独立,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上台,一切都不一样了。 印度要全盘继承英国留下的殖民时代边界。 当它作为一个全新的民族国家诞生,昔日的挫败和屈辱感一扫而空,殖民者曾经划定过的边界,新兴的它就一定要接过来,而且强硬地争取。 作为新兴的独立国家,中国跟其他几个邻国提出的解决方案是: 愿意跟邻国友好相处,承认麦克马洪线所勘定的边境;但对于未勘定的边境线,择期再议。 在五十年代,这一带的缅甸、尼泊尔等国家,都已经与中国就边境问题达成了一致。 双方同意麦克马洪线所划定的部分领土归属缅甸;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两家各占一半,双方以峰顶为边界,并在40公里内均不驻军。 这些比印度小得多的国家,都在与中国的协商谈判中获得了双方满意的结果,没有哪一个有被欺凌的感觉。 但印度就远远没有这么温和了。 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领土全部属于印度当然不用说,就连在西面的另一块领土:中国新疆南端和西藏相连的阿克赛钦,也必须归属印度。 简单地说:既要、又要、还要。 它甚至不管,中国已经在这块领土上修建好了新疆通往西藏的公路。 为了证明印度拥有这块土地,印度政府一边命令印度士兵尽可能多地把哨所往中国的领土上建,一边在外交谈判中越来越强硬。 它把半个世纪前英国一个外交官划出的这条麦克马洪线,说成有三千年的历史,并在谈判中举出了《罗摩衍那》这样的印度经典文学。 这是一本号称由印度旅行者蚁蛭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写下的旅行见闻。它的画风是这样的: ……十车王听了,无比欢快,向鹿角仙人致敬,又向其他所有的婆罗门致敬。然后说出慷慨的话: “我想要的祭祀已经圆满完成。我真诚地愿意遵照至高无上的大梵天的关于报酬的规定。因此,我决定把国土的东方赠给劝请者,把北方赠给咏歌者,把西方赠给行祭者,把南方赠给祈祷者。” 忍无可忍的中国回复: 神话故事不能引用来作为印度对于边界要求的根据。 二、 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称的战争。还未开始的时候,结局已经注定。 一直以来,印度都缺少和中国作战的准备。 在1947年印度独立之前,英国人把持着印度所有的国家机构。负责军事情报的国家情报局里,没有一个印度人。因此,军事情报方面,所有的印度军官都是新手。 而从印度独立开始,它的军事策略一直是以巴基斯坦为假想敌。在整个五十年代,都没有进行过针对中国的军事准备。这才会直到1958年,还放心大胆地招待中国的最高军事代表团。 印度没有意识到,自己贫弱的国力难以保障一场战争,哪怕只是一场局部战争。 刚诞生的它急于发展经济,军队的需求被放到后面;由于尼赫鲁搞不结盟政策,外国的军事援助也是不接受的。他说,唯一的出路是发展本国的国防工业。 坦克、大炮、飞机……你念一句咒语就能变出来? 在1953年,印度就开始设计自己国产的自动步枪,并在1958年提出,要在四年内全部用国产步枪装配陆军。 但直至1962年战争快结束时,印度陆军才收到了几十支自己生产的自动步枪。 跟中国开战时,印度陆军的实际情况是: 缺少六万支步枪、七十门反坦克炮、二百门迫击炮、五千台战地无线电台、数千英里电线和三万六千个干电池。 炮弹的供应量低到危急的程度。如果把1948年以前生产的车辆算作过时的话,陆军就缺少两万辆卡车。有两个坦克团因为缺少零件而不能作战。 连尼赫鲁的堂兄,印度驻美大使都公开说:印度军队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保卫国家。 然而,为什么印度还会坚持跟中国打一仗呢? 几千年来,印度其实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连串土邦的联合体。 英国的殖民统治,把它变成了一个民主国家,却是一个半吊子的民主国家。 民主的弊端,在印度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懂战争的文官影响军队,民间舆论影响政客。 每个党派、每个议员,都唯恐比别人表现得更胆怯、更软弱。 议员们纷纷发言: ——两百名印度兵就等于两千名中国兵,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他们撵回去? ——只要政府号召,半年内就会有四百万训练有素的印度军队开往喜马拉雅山,把中国军队全部撵走! ——我们是个和平的国家,是联合国的成员,我们不相信战争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唯一的途径就是采取警察行动,把中国人从我们的领土上赶出去! 这些狂热无知的政客逼迫总理,总理尼赫鲁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意识来控制这一切。 印度有独裁者,这就是尼赫鲁;但却没有独裁制度。结果就是谁都不负责,互相甩锅。 尼赫鲁的性格有个很大的弱点:他顶不住比他更坚决的人。当他让步之后,他竟会变成一个反过来更甚的人。 所以,在面对议会和舆论要求对中国采取行动的呼声,他起初抵抗,最后却变得比他们更狂热和强硬了。 于是,印度在前线采取的是一种迷幻的“前进政策”: 派军队占据尽可能多的领土,截断中国人的补给线,迫使他们撤走,这块领土就是我们的了。 但只要我们不对中国的阵地发动进攻,那么中国就不会进行武力干预! 一位西方记者评价: 这个政策,带有过去印度人反对英国时采取的非暴力不合作主义的味道。 三、 战火很快就被点燃了。 “前进政策”引发的后果,就是中印双方的阵地和哨所犬牙交错,我中有你。在这种形势下,开第一枪是个根本不用怀疑的事。 然而,两国开战后的现实,让全世界大吃一惊。 一名中国战士的经历,很好地能说明这一幕: 他叫庞国兴,陕西人,22岁,兰州军区55师的一名副班长。 1962年11月18日这一天,他奉命参加对一个无名高地的攻击。因为大雾,跟主攻部队迷失了方向。之后,他遇到三名同样走散的战友,遂结成一个战斗小组。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以从几十年后,兰州军区政治部的一篇文章中总结: ——四人战斗小组在山梁后方发现敌炮兵阵地,四门火炮向我西山口以北地区开炮,小组成员以左右两侧包抄隐蔽接敌,抢占山梁制高点对敌发起攻击,敌军丢弃阵地向南逃窜。 ——庞国兴指挥撤去印军火炮瞄准装具后小组继续追击,期间与四名印军士兵遭遇,爆发战斗,击退印军,印军丢弃辎重后驾车逃散。 ——随后在山梁处发现另一处印军炮兵阵地,小组两面夹击,同时发起攻击,印军指挥官撤回攻击命令后带领士兵登车撤退,将4门火炮自行炸毁; ——期间小组遭遇百余名印军溃兵,与散兵爆发战斗,依托有利地形击毙军官一名,士兵两名,同时发现第三处印军炮兵阵地,与随后赶来的团一连部队一同出击,攻下印军炮兵阵地。 ——最终,庞国兴战斗小组抓住印军溃退时机,乘胜追击至敌后纵深数十公里,参与大小战斗五次,歼灭逃敌5股,攻克炮兵阵地两处,缴获毁伤火炮7门及枪支弹药和其他装备物资若干,四人无一伤亡。 …… 庞国兴在做报告时的一句名言,迅速流传开来: 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说印度的官兵都是废物,其实冤枉了他们。 双方是在极度不平等的条件下作战的。 由于多年来在西藏的经营建设,中国准备非常充沛,从最近的一条公路到作战区只需要步行三个小时,可以迅速运来吃饱穿暖,适应高原作战的部队官兵以及装备。 而印度的军队需要在条件恶劣的山间公路上开五天车,再下车步行六天才能抵达阵地。这十一天,他们随时可能遭遇滑坡、塌方、雪崩,一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险。 这只是灾难的开始。 印度一方的指挥官是布里吉·莫汉·考尔中将,带领他的陆军步兵第四师。对,就是四年前那支曾经为叶剑英元帅表演的部队。 虽然已经获得了中将军衔,但他几十年的军旅生涯却从未上过战场。他待过的老部队坚决拒绝他回来带兵。 成为指挥官的原因,离不开他家族的关系。 在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中,他排在最高的婆罗门种姓,还和总理尼赫鲁是亲戚——他和尼赫鲁的妻子是同一个姓。 之后,他下发了一道神一般的命令: 全体轻装,每人携带简单干粮,50枚子弹和一张毯子赶赴战区,然后就地坚守待命。 要知道,这时候已经是深秋十月,海拔近五千米的喜马拉雅山脉啊。 这都快赶上珠峰大本营的海拔了。被派往前线的印军士兵们大部分穿的还是短袖,睡在露天。 在行军途中,一些来自平原地区的士兵就开始倒在了路上。他们的死因是高原肺水肿。 他们的指挥官考尔也来了,不得不说是身先士卒。 不同是:他是骑在一个健壮的脚夫背上的。 而且,还在他的部下众目睽睽之下。 四、 在24小时内,中国军队就消灭了印度一个旅,俘虏了其准将旅长达尔维;在击溃另外一个旅的同时,打死了旅长辛格。 印度军队不断溃退。而后方命令他们进攻的指令还在一道接一道地传来,不知道他们是在连一口饱饭都吃不上的情况下战斗的。 当脚夫的老百姓不断逃跑,只能空投。 印度唯一能承担空投任务的是美制包裹式飞机,这种飞机不能飞得很低很慢,所以能投中空投场的机会不多。很多物资都找不到,或者因为降落伞打不开而坠毁,只能找回百分之三十。 坠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节省外汇,陆军多年来都把用过的降落伞回收修理,重新使用。 这百分之三十的物资找到后,还要用人力背着走下三千英尺的陡坡,运送给部队。 而那时的部队阵地已经大大延长。走到另一头找到他们,在顺利的情况下也要整整七天——这可是将近五千米海拔的喜马拉雅山啊。 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同情印度人。 在这样的大败局下,印度军队还处处讲政治。 他们计划在11月14日发起一场战斗,策划不是基于现实,而是因为当天是总理尼赫鲁的生日。 如果这一天能发回一份电报“我们取得了第一次重大胜利”,那将会是一份最好的寿礼。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尽管集中了优势兵力,当天的印军仍然被中国的大炮打得死伤惨重,一个营的兵力直接折损一半。 不过,几天后印度各大报纸的头版标题是: 我军转入进攻!胜利! 在国内,印度人倒是利害得很。 新德里和加尔各答的华侨商店被捣毁一空,几千名华侨被关进集中营,后来又驱逐到中国去。日本大使馆的外交官不得不在汽车玻璃上贴上日本的红太阳标志,以免被暴徒攻击。 那情景,跟几十年以后有些买日本车的中国人不得不在自己的车上贴上国旗,是一样的。 新德里到处是恐惧和流言,说中国军队要攻占近在咫尺的阿萨姆邦,要派伞兵在首都降落,还说考尔将军已经被俘…… 关于最后一点,印度时任总统尖刻地评价说: 这不幸不是事实。 为了抵挡中国,尼赫鲁向美国、苏联乃至一切说得上话的国家紧急求援。 他要美国派遣轰炸机和战斗机,同中国军队作战。连派多少飞机中队都指定了——十五个,大约360架飞机。 相当于当时美国航母搭载全部飞机的一半。 之前,印度因为担心得罪阿拉伯国家,一直拒绝跟以色列建交。这次也厚着脸皮去跟以色列请求军火支援了。 不过,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印度仍然非常鸡贼:能不能给我们运来武器的时候,船上不要挂以色列的国旗? 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回答:不让挂旗,就不给武器。 印度甚至还联系了台湾,希望它现在就从东南沿海反攻大陆,以减轻印度的军事压力。 结果蒋介石发表了一项正式声明: 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是英国统治印度期间单方面提出的。中华民国从未接受过这条分界线,并且强烈反对英国的这项主张! 直到这场为期36天的战争停战几个星期后,还有陆续幸存的印度士兵从山麓和森林中走出来。许多人因为饥寒交迫,死在回家的路上。 直到三年后,印度方面才统计出伤亡结果:死亡和失踪三千人,被俘近四千人。中国军队也付出了超过700人阵亡,近700人负伤的代价,却无一人被俘。 之后就是世界熟知的结尾: 中国方面主动宣布停火,从边境后撤20公里,同时把缴获的印军装备、战俘,主动交还给印度一方。 五、 2020年9月7日,居住在上海宝山的一位老兵,受邀为镇上的居民们讲述了他当年参加中印边境战争的故事。 这位老兵叫蔡德崑,当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赴前线担任翻译,亲身参加了多场战役。 在他的回忆中,曾经提到过一件事。 一位被击毙的印度将军,死后被我军挖出三次。 前面说过,中国军队击毙了印度另一个旅的旅长辛格准将。 按照规定,中国军队将所有阵亡的印军士兵集体以军礼安葬,其中就有伪装成士兵的辛格。 在得知印军一名准将被击毙后,中国军队将辛格挖出来,脱去他的普通士兵服,发现了里面衣服上佩戴着准将的军衔,确认他的身份后回埋。 第二次,上级指示需要进一步确认身份,于是再次将辛格挖出,洗脸拍照确认后再一次埋了回去。 第三次,又接到通知:将军要和普通士兵分开葬。于是又把他挖了出来单独埋葬,树了一块木板,上面写上他的姓名、职务、军衔。 然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广播了埋葬他的地点。 1962年那场战争,保证了中印边境50多年的和平。 之后,中国和印度在边境上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事。两国都转向了和平建设的方向。 不过,这些年来印度并没有闲着。 它拍了一部电影,名字跟那位被挖出来三次的将军一样,《辛格》。 在这部电影里,辛格是一位英勇抵抗中国侵略的战斗英雄。他一个人面对成千上万的中国士兵,徒手开挂,以一敌千,还能拿着步枪,一枪打下中国的战斗机。 说白了,这就是一部印度的“抗中神剧”。在这部神剧里,中国人成了被手撕的鬼子。 这部神剧被中国网友发现之后,一位网友评价: 任何一个民族都会自嗨,但如果还不正视历史,迎来的就会是又一场悲剧。 精选留言 远方 67 激光打印,双面打印,3D打印……三哥的命运早已注定! T.K 46 现在要真正将印度重视起来。毕竟是个大国。 老钱 44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银湖 31 时过境迁 🐷 26 三哥的迷之自信 Mars 7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傲。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胆敢找事,该揍就揍。 相关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查看RESSRC的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