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微博上看见有人提问,青岛为什么不能成为深圳?
下面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两条很有意思:离渔村太远,离bj太近。先别急着成为深圳,先小心别成为下一个东北。
还有更狠的两句话:东北人是被白云黑土大森林野化的山东人,山东人是被孔孟之道教化的东北人。
02
青岛为什么不能成为深圳,我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深圳的成功,是时代的奇迹。就像卫星火箭的发射窗口一样,有的机遇,真的是百年一遇,甚至是千年一遇,不可复制。
换个说法,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
深圳是改革开放红利的最大得益者。
当时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为什么就深圳成功了?地利,离香港近,离power中心远。人和,全中国有想法的有野心有闯劲有干劲的人,都往深圳跑。热钱也往深圳跑。
所有的红利都加于一身:制度的优势、资金的优势、人才的优势,时代机遇的优势。
所以,深圳不可复制。
03
青岛是什么?
青岛是曾经的德国殖民地,但殖民的时间太短,基础的底子还没打好,就又被另一个侵略者殖民。然后又长期是军港,被各种因素制约。
所以,青岛解放的时候,新华社的消息里,电讯文字中青岛的定位“华北工业重镇”。
然后很长时间,青岛是纺织业、外贸出口业,区域影响是很小的。
改革开放后,青岛得到了发展,但一方面是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一方面和山东经济的融合度不够。凡事都有两面。
所以,随着南方经济整体的快跑,整个北方都走得有点趔趄。这个时候,青岛感到压力了。
我在澎湃上看到青岛被派到上海学习的一位招商女干部写的进修笔记,里面写到:
青岛赴沪实训队手记⑤|换下高跟鞋背上双肩包,去上交所上班
我们的双肩包
青岛赴上海专业实训队上交所小队 迟永欣
在招商岗位工作多年,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客户,很多时候,他们大都喜欢背一个双肩包。有的人一身休闲,背一个双肩包,有的人西装革履,也背一个双肩包,看起来总有一点违和感,心里多少是有一些诧异的。
初来上海实训,带了三个包——一个大容量单肩包,准备放学习的本子、讲义;一个装饰性的坤包,准备去实训单位上班用的;还有一个电脑包,准备需要的时候带着电脑。为自己周密的考虑很是得意。
实训开始没几天,狼狈的状态就一览无余。在上交所上班需要自备电脑,晚上回来整理学习笔记也需要电脑,我的粗大笨重的电脑包首先成了标配。肩上又背上一个单肩包,穿上连衣裙、踩上高跟鞋,匆匆忙忙挤地铁的样子,着实有几分滑稽。上海多雨,赶上雨天就更有趣了,撑伞护着自己和两个包,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体面和优雅都找不到了。干脆,把我的三个包全部淘汰,换了一个双肩包,电脑、本子、讲义、伞,都成了囊中之物。同时,淘汰高跟鞋,换上平底鞋,旋风一般的感觉瞬间回来了。无论是上班、拜访,还是考察、交流,我的双肩包就像一只百宝箱,是须臾不能离身的了。而且,双肩包搭配连衣裙、套装也没有一点问题,以前不能接受的违和感现在看起来无比和谐。上海兴富资本的老朋友裘总看到我,调侃地说:“永欣,背上双肩包,很像上海人了呀!”
这篇文章让我感慨万千。
如果说青岛和深圳、上海的有差距,这可能是最有意思的一个视角。
04
青岛要成为深圳,需要有什么?
思想的解放,不需要说了。
体制的解放,不需要说了。
人才、资金、技术的沉淀、产业集群的支持、机遇,每一项,都是巨大的挑战。
05
坦率地说,我其实一直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青岛为什么要急着成为别的城市,而不是成为自己?
为什么一定要求大?
你可以看看这些年青岛戴到自己头上的高帽,哪一个是名副其实的?哪一个是实实在在的?
青岛,你为什么就不能做你自己呢?
为什么不可以小,小而美,不可以吗?
全世界那么多城市,我们去过很多,有几个天天喊口号,要成为别人?
想起来最近在上映的《夺冠》里的一句话:我们内心不强大,才老想着成为别人。
有篇写广州的微博公号文章,题目叫《全国最快乐的年轻人,一半都在广州》,里面有句话,我觉得最得我心:
广州最好的地方,就是它没有那么着急。
所以,我这里特别想问一下:
青岛,你为什么要那么着急成为别人?为什么不能安心地做你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