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断章》,写完后想起来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里的一段话:
次日早晨,我起来煮咖啡时她还睡着。我洗了澡,刮了胡子,穿戴整齐,她才醒过来。我们一起吃了早餐,我叫了出租,提着她的行李包走下台阶。我们道了别。我目送出租车消失在视线里。我走上台阶,走进卧室。我将床弄乱,再铺整齐。一只睡枕上留着一根长长的深色头发。我心里坠着一块铅。法国人有一种说法可以形容这种感觉。那帮杂种对什么都有个说法,而且说得总是那么贴切。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
钱德勒《漫长的告别》
然后又想起有人评价《漫长的告别》的一句话:
“当你凝视着井底黑色的井水,你也许能够了解,黑暗的人生,还是有些涟漪般的闪光的。”
01
前两天无意中看到有人说起卢冠廷的歌,说他和他的神仙眷侣的唐书琛合作的很多歌曲,特别是莫文蔚演唱,卢冠廷根据贺绿汀的《天涯歌女》原曲改编,唐书琛填词的电影《西游记之月光宝盒》,正巧前两天看了一篇写莫文蔚的情感八卦的文章,就忍不住找来听了,这一听不要紧,居然就听上了瘾。
很多人不看歌词,未必听得懂粤语。
我的意思,其实你不必听懂歌词,只要听旋律就行了,底色是贺绿汀的《天涯歌女》,但又有着鲜明的卢冠廷的色彩。
软,柔情,缠绵的柔情。
我听卢冠廷的歌不多,但似乎都是这样的万般柔情。
02
因为听莫文蔚的《未了情》,顺便听了一下李娜为电视剧《夜深沉》配的歌曲《未了情》,田震还有其他歌手也都唱过。
同样是《未了情》,南方和北方的表达方式,就是这样不一样。
《夜深沉》改编自张恨水的小说。
前一阵子,晚上临睡前在kindle上读张恨水的小说,每天晚上随意读一段,断续读完了《金粉世家》、《春明外史》、《啼笑因缘》。
好像还专门买过一本张恨水传。
印象里,写得最好的是金粉世家。首先,才气上是比不得红楼梦的。再就是,他当时是在报章上连载,为了挣钱养家。他靠着自己的一支笔,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包括他的三房老婆。
他的几部作品,前几年都被改变成了电视剧,拍的最好的,就是《金粉世家》,陈坤演金燕西,董洁演冷清秋,刘亦菲演白秀珠。算是当时电视剧里的经典。不过,现在看起来,还是觉得矫揉造作。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就如同昨天有人留言说的:
黄碧云年轻时讲: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之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要活得丰盛。一位读者后来当面问她怎样的生活才算丰盛?黄说,那是我20多岁的想法,到了现在的年龄,已经明白庸碌一生又何妨?
天涯近
03
最近,因为乐队的夏天,五条人很火。
我这个年龄,好像很少关注这一类的内容,但因为微博上、微信上的各种信息,居然也关注了一下。特别是还专门买了叶三的一本书,读了一些关于五条人的内容。然后有意无意地听了几首歌。
然后知道他们是海丰人,再就是在广州的石牌城中村生活。
说实话,听了也就是听了。仅仅而已。
然后看到有人大赞五条人,有人说不好的话。就寻思,这个五条人,为什么这样火?
昨天,乐队的夏天终场演出,我看了一些微博上的片段,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五条人唱的是《地球仪》,地球晚安。汪峰唱的是北京晚安。
隐隐感到有点打擂台的意味。
我就在想,这就是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然后看到有人这样评论:
五条人很好,但有一点,他们的演出和风格真的不适合做层次,做结构,简单说,就是不能加乐器,加和声。他们属于野场子,属于小酒馆。今晚决赛,汪峰做到了华丽,赵牧阳好帅;重塑把形式感做到性感。有些乐队适合做加法,有些乐队适合做减法。而综艺就是一个贪多嚼不烂的东西,五条人越到后面越吃力。
钱德勒—摩羯
然后我听了五条人唱根据伍佰的作品改编的《LAST DANCE》
不知道为什么,偏偏就想起来这首曲子的旋律。
想起来前几天荣仔带我去吃饭,他开车,车上的收音机里放着音乐,很轻柔的那种。他告诉我,瞎爷,我现在听歌都听这样的了,好让我的心安静下来。
以前我都是听汪峰崔健,热血沸腾那种。
你知道韩寒电影里的那句台词吗?我最怕自己好人做不成,坏人也做不成:
我以为你不是个好人,没想到你连个坏人都不是。
韩寒 《后会无期》
04
想起来陈昇有首歌,名字叫《牡丹亭外》,里面有句歌词:
写歌的人假正经啊,听歌的人最无情。 牡丹亭外
05
去年的这个时候,写过一篇秋天的感受。里面引用了河森堡的一段话:
我小时候,家里长辈、同学家长或者父辈同事什么的往往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喜欢看曾国藩,仿佛他是很多中年人的偶像。
随着年龄增长,我也渐渐能理解当年那些大人们为什么迷他,因为曾国藩太能让走入社会的人带入自己了。
如果一个人出身寒微,他能从曾国藩身上看出逆天改命,曾家一直到曾国藩父亲那辈,几乎没有过什么叫得出名字的大人物,老爹更是被乡里鄙视,甚至还成为了做人的负面典型,最后怎样?曾国藩不一样成了晚清第一重臣?
如果一个人学业坎坷,他能从曾国藩身上看出苦尽甘来,曾国藩多次参加科举,连个秀才都没考上,甚至还曾经被主考官把考卷挂出来骂,最后怎样?不还是考进社会科学院(翰林院)了吗?
如果一个人仕途不顺,他能从曾国藩身上看出大器晚成,曾国藩当年起兵报国的时候,还没把太平军怎样,自己先被清军一顿羞辱戏耍,和太平军交手后被揍得提不上裤子,以致想自杀而不得,最后怎样?不一样成就不世之功?
如果一个人委屈一生,他能从曾国藩身上看出身后留名,天津教案对曾国藩的名誉是多大的折损?之前的荣誉风评几乎扫地荡尽,旧友故知纷纷翻脸割席,最后怎样?不还是得了“文正”这一谥之致美?
很多委屈的、内忍的、、不服气、不甘心的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能够从曾国藩的一生中找到自己的安慰和憧憬,因为曾国藩就是清朝那样一个内卷化社会的理想榜样,残酷地管束自己,克制自己,用道德伦理把自己死死箍紧,然后再用这样重压之下塑造的人格去吃苦中苦,为人上人,最终换来世俗意义上的极大成功。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对曾国藩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像体脂率、血压、发量等指标一样来判断其是否步入中年。
如果你对曾国藩的事迹不感兴趣甚至不屑一顾,我觉得这用不着可惜,其实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