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的剧本,半导体再演一遍 | 衣公子

2020-09-30


布加迪(Bugatti),世界顶级跑车。旗下那款威龙,中国大陆的落地价在4000万左右。
 
尹喜地是中国第一辆布加迪威龙的所有者。事实上,布加迪,尹喜地有好几辆,至于其他豪车,更是不胜枚举。由于每一辆车的车牌都以“JC”开头,因此尹喜地也被叫做“精彩哥”。
 
尹喜地的父亲是重庆首富、重庆力帆的创始人尹明善。力帆从摩托车起家,随后进入汽车、足球、地产,再进入新能源汽车。力帆只生产低端车,最有名的是曾提出“汽车论斤卖”。
 
算下来力帆要卖掉1000辆汽车才够尹喜地买一辆布加迪。
 
上个月,重庆力帆控股有限公司进入破产重整。
 
尹明善1938年出生,从整个中国历史里穿行而过。20岁,因为“资本主义倾向”的言论入狱,坐了20年牢。40岁,当英语老师、靠编辑图书的赚到了第一桶金。赶上一个匮乏的中国,从做发动机、摩托车起家,当上工商商会会长、重庆政协副主席,著名的“红顶商人”。
 
力帆因为拖欠一笔56.3万的货款,被告上法庭,最终走向破产重组。
 
衣公子打听了一下,50万,大概也就布加迪做一次保养的钱。当然,开过跑车的都知道超跑很费轮胎,如果要换轮胎,50万还不够了。
 
精彩纷呈的公子,大起大落的首富,4000万豪车的轰鸣和50万货款的诉讼,交织在一起,就是波澜壮阔的中国故事。
 

01
重庆力帆的坍塌,如一块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其中最醒目的一块,是新能源汽车骗补。
 
尹明善曾经说过,傻瓜才不抓住现在的机会搞新能源汽车
 
在工信部的处罚决定中,力帆申报补贴的新能源汽车中,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共计2395辆,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14亿元。不仅不补,工信部直接取消了力帆乘用车2016年申请补助的资格。
 
力帆可不是孤例。
 
在工信部2016年的调查中,93家新能源车企中有共有72家涉嫌骗补,问题车辆总数76374辆,涉及补贴总金额92.707亿元,平均每辆车骗补12万。这还仅仅是涉及中央财政的部分。
 
翻一翻中汽协的官方数据,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一共才33万辆,也就是说,每四辆车就有一辆骗补。
 
新能源补贴简直是金矿。
 
比如,当初中央财政给6-8米纯电动中巴车补贴标准为30万元/辆,地方往往会1:1再补30万,也就是说一辆车可以获得补贴60万元。
 
骗补的方式简单粗暴,首先把车价人为定高,索要高额补贴。由于质量差、价格高,根本卖不掉,怎么办?不用担心,方法有很多,比如虚构销售,没完工先上牌,违规办理行驶证,再或者自己成立一家租赁公司,买自己的车,车辆尽管闲置,但是补贴落袋为安。
 
由于电动汽车已经被披上了振兴中国工业的大旗。我们往往觉得,一定是个别卑劣的个人在钻空子,而行业大方向是好的。就像国产电视剧中,二把手可能是心术不正的坏人,但是一把手肯定大义凛然、心向红旗。
 
事实却不敢苟同。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可以看到上海嘉定区法院的一则判决书。被告人项某在担任上海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综合部主管期间,利用负责审核新能源车企新车型数据接入符合性等工作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多次受贿。
 
判决书上清清楚楚写着,向项某赠送现金、购物卡的包括奇瑞、比亚迪、广汽、上汽、北汽、吉利、长城、东风特汽专用车、宇通客车、金龙等知名大企业的员工。
 
2016-2018年,正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最疯狂的两年。
 
补贴的大方向是“退坡”,但是每次都阻力重重。在中国工业“弯道超车”的美丽说辞之下,是另一个不能说的秘密:补贴高,骗补严重,企业依赖补贴胜过依靠创新,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差性能低、大量闲置。
  
02
“哪里有补贴,哪里就有骗补”,新能源汽车的剧情正在半导体行业重演一遍。
 
2014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超过石油,并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随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出台,1380 亿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俗称“大基金”)问世。
 
”中兴事件”之后,举国造芯。“华为危机”之后,更是高潮再高潮。
 
大基金两期的规模都是千亿级别,算上在地方和资本市场撬动的投资规模,应该已经超过一万亿。
 
根据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产业协会(SEMI)的报告,2017-2020年,全球共投产半导体晶圆厂62座,其中26座在中国,占比42%。
 
到了今天,第一层面纱已经揭开。
 
南京德科玛,投资30亿美元的晶圆厂项目,沦为欠薪、欠款、欠税的“三欠公司”,7月申请破产。
 
成都格芯,投资100亿美元的晶圆厂项目,搁置了19个月之后正式停业,最后的74名员工拿了N+1补偿。
 
德淮半导体,投资120亿元建设的明星项目,立志于“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欠薪和停摆,目前的主要精力在应付涉及腐败的调查。
 
武汉弘芯,总投资1280亿元,锁定14纳米以及7纳米以下先进逻辑芯片和系统集成。2018、2019连续两年入选“湖北省重大项目”。先是因拖欠工程款,300多亩的土地使用权被查封。紧接着,公众发现持股90%的大股东实缴资本为0。
 
这荒唐又熟悉的剧情。
 
写到这里,本可以戛然而止。但是单单控诉“有坏人”,会让人意犹未尽;想要深入分析一番,又不敢。
 
剑就不要拔出来了。用剑鞘,点到为止地说一说——产业_政策。
 
03
一晃眼,北大,林毅夫和张维迎已经争了20多年。
 
林毅夫,是产业_政策的支持者。最核心的观点是,尽管大多数政策都失败了,但是尚未见不用产业_政策而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发达国家。
 
张是林的反对者。
 
产业_政策成功的案例凤毛麟角,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往近了说,2009年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后果是严重的产能过剩。
 
为什么都失败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而创新是不可预见的。比如衣公子以前的文章也常提到,40年代IBM在发明计算机之后大胆预言全世界只需要六台计算机就足够了;90年代的比尔盖茨不看好互联网;21世纪“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认定SpaceX回收火箭的方案是个蠢主意。
 
你看,连耕耘在产业第一线的专业人士人都无法预测未来,更何况高高在上的庙堂乎?
 
具体一点来说,行业经常面临技术路线纷争,比如,生态做闭环还是开源?电池用三元锂还是磷酸?这时候,政策支持哪条路线呢?支持错了,那可不得了;如果每条技术路线都支持,不仅浪费,而且扭曲了市场价格,阻碍了优胜劣汰,反而帮了倒忙。
 
事实上,实现创新唯一的途径是经济试验的自由,而不是将整个行业锁定在预定的路径上。
 
这和大家的直觉正好相反。不过,你不妨看一看身边,被保护、被扶持的产业中国品牌往往没国际竞争力,最典型的就是汽车,而开放、自由竞争的产业,中国品牌基本都冲出去干翻别人,比如手机、家电。
 
不过,多年来,林走到哪里都被奉为上宾,而张常感慨去部门“没人理他”。其实,看似争论了30年,其实早就盖棺定论了。
 
04
半导体是高度专业分工的行业,开放和拥抱国际分工一定是首选。如果非说,如今国难思良将,那也值得我们思考,半导体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政策。
 
最有价值的投资是教育,培养人才。
 
如果说解燃眉之需,那也应该是加大基础科技的投入。
 
产业_政策的概念来自于日本。半导体人常常羡慕日本在50年代的产业_政策,开放市场,但是外来者必须和日本企业合资,并且开放技术。很快,日本不仅实现了国产替代,而且反过来,用价格战把美国货杀得片甲不留。
 
其实高估了日本。
 
首先,后来大量翔实的研究显示,日本产业政策总体上是失败的。迈克尔·波特等人发现,在日本最成功的20个产业,基本没有产业_政策的作用,即使有,作用也微乎其微。反倒是最失败的7个产业,都深受产业_政策的严重影响。尤其是80年代之后,日本产业_政策的失误比比皆是,包括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发、模拟技术、移动通讯等等,都被产业政策带入歧途。
 
日本有“失去的十年”。大多数失败,不正是依赖过去成功经验的结果吗?
 
再者,日本“必须合资,必须开放技术”,这一套,已经学过了,但是由于这和国际规则冲突,给国际关系种下恶果。这里的得失,不能展开,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美国半导体,也有“产业_政策”。
 
被日本杀得血流成河之后,美国政府牵头成立半导体制造技术联合体(SEMATECH),由仙童+Intel创始人、商业和科技领袖诺伊斯挂帅。经费上联邦政府出一半,企业出一半,研究成果共享。
 
这个“产业_政策”,有两个影响,第一半导体制造逐渐模块化,生产和设计逐渐分离,催生了Foundry/Fabless的新商业模式,“芯片代工之王”台积电就是因为抓住了这场变革的机会。
 
第二,促进了基础科学的突破。和日本产业_政策不同,SEMATECH的模式是大企业集中研发,减少浪费,成果共享。美日对抗之后,日本科技不再引领科技变革,而是转为专注细分行业,出“隐形冠军”。但是美国科技界新意不断。
 
政策制定者,喜欢把林毅夫奉为座上宾,但是连林毅夫也强烈反对ZF对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以及土地市场的干预,因为这些行为严重扭曲了市场价格。即使在林毅夫的说辞中,产业_政策也应该着力在基础科技的投入上。
 
苹果在1976年推出的I型计算机,是受惠于1960-1970年代美国政府支持的计算机技术的研发成果。21世纪的iPod和iPhone也要感谢政府资金支持而研发出来的卫星定位、声控和大规模储存等新技术。
更简单的说,乔布斯的成功是受惠于基础科技突破带来的成功,而不是因为直接和美国政府合资办企业。
 
相比于处处开花,到处建厂,妄图复制一个台积电,产业_政策更应该把重点放到个体企业难以做到的烧钱多、耗时长的基础科技研发,比如中国最稀缺的先进光刻机、工业软件、底层IP、电子设计。
 
光刻机之王ASML现在是印钞机,但是企业创立前二十年,没有赚任何钱,却是典型的碎钞机。——这是需要产业_政策支持的。
 
而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不怕您笑话,如今根本招不到人,不仅因为相关专业毕业生稀缺,而且还要面对腾讯、阿里、华为工程师程序员百万年薪的竞争——这更是需要产业_政策支持的。
  
美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微纳电子科学家马佐平前段时间接受DeepTech深科技采访,提起“恨铁不成钢”的往事。
 
当时他听说大基金成立,托朋友约到人,建议拿出5%的钱搞基础研究,虽然一时未必有收益,但 10-20 年必能见效。 可对方并未采纳他的建议,而是花钱买公司、建厂子。他透露,“大基金”曾想收购镁光科技(美国最大电脑存储芯片制造商),于是大量购买镁光股票,但引起镁光科技的警惕,最后收购不了了之。
 

他还担心,部分国内半导体基金的顾问们,常常带有私心,有的又当裁判、又当球员。马佐平说,“明明都失败了,十几年来,出主意的人还是这些人。”

说完了宏观的,再说一下微观的。
 
半导体历史上,妄图复制旧模式的尝试都被拖下了水,所有的成功和逆袭都来自基础科技的突破。ARM多惨啊,一直活在英特尔的阴影之下。如果循着英特尔的路径走,只会把自己玩死。
 
英特尔X86 用的是复杂指令集(CISC),ARM错开,投入精简指令集(RISC)。终于,功耗小,成本低的特点,帮助ARM成为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的大赢家,逆袭英特尔。
这场封锁,首当其冲的是华为。任正非肯定最有发言权。面对困境,任正非提倡的第一点还是开放、合作
 
任正非从来没有说要搞一个大陆台积电(熟悉半导体行业规律的人会知道,这也不可能),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要加大基础科技地投入。华为那么困难,还是开百万年薪招徕科研新人。
 
华为有句话,让听的到炮火的人,指挥战斗。
 
好的产业_政策是去构建一个好的基础设施,往近了说,是投入基础科学。往长远了说,是投资教育,培养人才。往深了说,要做好更底层的基础设施,那就是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用法律保护知识产权和一切。
中国半导体需要突围的,既有美国的封锁,也有一个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态度。

24 人喜欢

精选留言
  • “明明都失败了,十几年来,出主意的人还是这些人。”
  • “电动车的剧本,半导体再演一遍”,翻拍经典电影,向经典致敬。
  • 我同意大部分的分析,但我不太同意结论。我认为把产业政策都归为失败的是有失偏颇的。以我们为例,光伏那一波之后倒了很多企业,但也走出了阳光电源、隆基股份这样的公司,逐步实现了光伏的平价上网。新能源的补贴也让我们有了可以一战的电池制造能力,上海的特斯拉可能还能带动整个供应链,这些是不是有效的产业政策呢?日本的半导体行业能走出来也很依赖74年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我认为产业政策是日韩等东亚国家探索出来的,后发国家实现赶超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制造业有规模效应,科技行业往往有飞轮效应,这些产业都是要有原始积累的。不通过战争、殖民等方式完成原始积累,仅通过市场机制完成赶超的国家貌似还没听说过。产业政策是后发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必要手段。但我也同意你指出的很多问题,即产业政策应该倾向于可复用性更强的基础研究,应当严防裁判和运动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产业政策不能完全替代市场等等。我还是比较同意林教授的观点,产业政策是有效的、必要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最后说一下扶持成功率的问题。确实很多公司在政策过后就倒了,但创业本身不就是大浪淘沙的游戏吗?我们应当着眼于如何提高投入产出比,而不是全盘否定。
  • 👍,现在啥都是KPI考核,必然带来短视
  • 光伏产业 不能作为失败的例证了,中国光伏占领了全球70%以上的份额了,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接近甚至低于火电成本了
  • 急功近利!政府、企业、教育都这样,短期挣快钱。没好地基的房子经不起风浪,谁都明白,可谁都不想做好地基。所有的基础在教育
  • 和发改委和工信部里面的人多聊聊,就知道政策出台背后都有国家的考量,好处坏处两面性肯定都存在,而且上面也能看得到。而且我认为补贴政策的推动作用还是挺明显的,不能简单否定
  • 要真正出成果,麻烦先改善下国内的科研环境吧,让老师能真正地做点科研带带学生,让研究生能静下心来做点有用的研究,而不是混个毕业证。马儿跑,要吃草。
  • 让体育总局来牵头芯片,估摸可以成
    对,一定要先测体能
  • 技资扶持基础研究才是国家正确的扶持。
  • 言简意赅
  • 他们是利益共同体!出事了,公司是背锅的一方!基础研究真的很重要,赞同!我认为印度在开发领域很厉害,一部分原因英语是主要语言!
  • 敢言
  • 每个政策出来,都有浑水摸鱼的,也有坚持实干的。看似失败的最后,会留下大浪淘沙之后的真金。
  • 失败的不是市场占有率,是技术垄断创新能力。光伏/汽车看似市场占有率高,都是吃剩下的。别人别人换个赛道或路线就落后了。
  • 可是经过一轮补贴,国产电动车领域也杀出了蔚来、理想和小鹏。光伏产业当年也是大面积骗补,现在不是有晶科能源、隆基股份这样的行业巨头?
  • 可以遇见的大失败,但应该会有一两家幸存者搞出点东西
  • 高产!!你变了
    哈哈,谢谢,提一口气试一下多写写
  • 中国应设立任正非奖!~鼓励支持加大基础科技领域的研究!!以取代国人心中的诺奖!!!基础科研搞上去了,经济才能实现真正的腾飞,这是傻子都明白的道理。
  • 现在都在学合肥呢
  • 光伏没有全死,是因为第一,光伏产业扶持不如电动车和半导体急迫,力度也没有那么大。第二,骗补产业链还不成熟。第三,泡沫还没有现在这么大,整体资本市场risk不高,资本尚无贴近政府扶持方向的急迫需求。
  • “但是单单控诉“有坏人”,会让人意犹未尽;想要深入分析一番,又不敢。”哈哈哈哈强烈的求生欲望。
  • 创新就是发展出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产业政策作为一个追赶策略,试图达到千金买骨的效果,但目前的激励有点问题。应该加强上游的开发,而不是在下游不断加宽河流,上游的水有限,下游河道再宽也没用。
  • 文章很好 但是我还是要当「错别字盖世太保」 「坐牢」,不是「做牢」 「费轮胎」,不是「废轮胎」
  • 没有人能够全知全能,绝大部分的成功并不是靠计划出来的,尤其是不可能事先计划好一切,这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个道理,保有一颗谦卑的心,而不是认为一声令下就能马到功成,毕竟从大原则来说所有的成功都不过是幸存者偏差。
  •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感谢!
  • 好在现在都知道结硬寨,打呆仗了。不下苦工夫是不行的
  • 到位
  • 经济学家爱国,也是一门赚钱的生意。既然造车造芯片都有假的,何苦非要纠结这些头顶知名学府的光环的学者非要正经说学问呢?
  • 太过于急功近利了
  • 不折不扣的雄文
  • 看了文章和评论,有两个问题。第一,光伏产业的产业政策算是成功了吗?第二,如果算成功,那成功在哪里呢?新能源和半导体失败在哪里呢?
  • 集中研发,减少浪费,成果共享。这才是产业政策,补贴资金的落脚点。
  • 半导体不一样,日新月异,而且高精尖,这确实是需要时间和金钱。但是新能源这种复制技术,创新不明显应该加大基础研究。
  • 学到了慢下来比较快 个人发展也需要沉下心来戒骄戒躁打好基础
  • 正因为千辛万难,才那么光彩夺目!
  • 八月十五了,还是望天赏月吧。尽管登月者所见到的月亮与我们在地球上望到的月亮相去甚远。
  • 到现在,国内的思潮仍然是多快好省,追求性价比,短视严重,急功近利!这样最多并跑,无法领跑。
  • 站的角度和高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产业政策可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只是要防止跑偏堵住漏洞,加强基础研究,优化科研环境。开放资本?开放汇率?谁敢?某些经济学家敢。经济永远不仅仅是经济。一马平川还是超级大坑?怎么做?zf和高层自有智慧和定力综合考量。
  • 感觉衣公子懂得好多,看完需要消化一下。
  • 新能源死一堆骗补的后总算有新势力起来了
  • 没有Darpa就没有微软,没有IBM,没有苹果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