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一部本该是疫情后首部登上大银幕的中国电影 | 新潮沉思录

2020-09-28

文 | 帧察

前几日,几个人一起去看了新片《夺冠》。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观后感,那便是:为什么《夺冠》这部更加符合当前中国人心境的作品,不是疫情后首部登上大银幕的电影?

 

多年以前,还是个顽劣的少年。父母曾在劝学时,多次和我提及——“你知道‘铁榔头’郎平和中国女排吗?学习时要像她们那样。”我说知道,叽叽喳喳讲了个大概;父母亲觉得我理解了他们的意图,便结束了训话

 

对于上一代人而言,女排精神是鲜活的

 

然而,作为80年代末尾出生的人,“五连冠”已经是我出生之前3年的往事。即使生活里时常可以见到“女排精神”叙事的留存,即使长辈会提及,即使女排精神代表了了不起的光荣和成绩,但在个人感受里,女排精神是抽象的,显得遥远甚至疏离的。也许一如我所记忆,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长辈们对女排精神的熟悉,因为是有与比赛胜利配合的强大宣传力度

 

家喻户晓的故事与悠长的时间跨度

 

2020年的不寻常,在电影行业体现很深——放映时有大量观众聚集在密闭空间里的电影院,几乎是各行各业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最为首当其冲的。

 

电影,是用视觉语言讲故事。故事越是鲜为人知,便越是方便影片制作者才能的发挥;反之,如果故事越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电影就越难以拍好。

 

《夺冠》的原名,是《中国女排》。作为一个对电影不那么发烧的人,虽然始终对中国电影抱有期待,但更大的心理准备是失望;中国女排成长壮大、屡创辉煌的战斗历程,几乎每个人都有多多少少的了解。拍摄这样的电影,就是直面观众最挑剔的目光。

 

最初的海报里,电影名称就是《中国女排》,原先的定档是大年初一

 

得知电影名称被改为《夺冠》时,最初的反应是皱眉头。《中国女排》这个名字固然平铺直叙,但是因为女排精神如同星辰一般闪耀,这普普通通的四个字在中国人心中的感召力,也是不可估量的。看完电影后,虽然知道改名背后有很多原因,但也觉得《夺冠》这个动宾短语,正是对这部电影的精彩概括。“冠”是目标,“夺”是动词,冠军是争取来的,是打下来的——《夺冠》两字,简短有力,充满了情感,更有着无穷的力量。

 

首次夺冠后的纪念邮票

 

从女排刻苦训练,终于首创辉煌的1981年,至电影上映的2020年,影片需要描述的时间跨度超过了39年。且不说“中国女排”这四个字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与地位,用一部商业电影浓缩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就很容易沦为缺乏重点的流水账。

 

电影中选择进行详细呈现的比赛,除了第一场是1981年老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决赛战胜日本夺冠以外;另两场则分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小组赛中,中国队惜败于郎平所执教的美国队;以及2016年在奥运会女排淘汰赛中击败巴西队。甫一看来,似乎稍显不扣“夺冠”之题。但这三场比赛有个共同点,都是战至第5局的比赛,5局3胜制的排球比赛,打到第5局,说明两队都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顽强。

 

于是,这三场比赛,便既呈现了体育竞赛的激烈看点,又有了记录历史的里程碑意义:初创辉煌之艰苦,遭遇挫折之可惜,打通重登巅峰之路——巴西是卫冕冠军队,还是主场作战,克服艰难困苦的确可歌可泣,也正因为克服艰难困苦后夺取了胜利,胜利才格外香甜。

 

2个多小时拍40年,拍的详略得当,荡气回肠,属实不易。

 

体育电影的核心,不仅仅是体育

 

最初注意到这部电影,是在其预告里,看到巩俐所饰演的郎平的背影,其姿态与气势的相似程度,令人瞪大眼睛难以相信。

 

在镜头转过来以前,我几乎以为电影里要出现“铁榔头”本人

 

一如导演在后来的访谈中提及,郎平这个角色,非巩俐莫属——

 

也许,正是因为巩俐是亲身感受了“女排精神”的那一代人,所以才会开始时表现的很谨慎,而后在最终作品中呈现的如此精湛

 

截图清晰度不高,真的太像了!

 

《夺冠》这部电影的构图与剪辑,作为普通观众的我并没有充分的学识去臧否,我所能说的是那种恰到好处的舒适质感。影片补拍历史画面,几乎可以乱真——尤其是80年代老女排的赛场,甚至连有“东洋魔女”之称的日本女排,这个对手也刻画得颇有战后昭和日本那种积极向上的韵味,真实历史画面与影片表现已经不仅仅是协调一致了,而是相得益彰。

 

郎平的女儿白浪扮演青年郎平,在形似上做到了极致

 

上文导演访谈截图里提及,扮演青年郎平的,正是郎平的女儿白浪。而在这部电影里,无论是老女排,如今的国家队,亦或是影片中的对手,绝大多数都是专业运动员。而为了呈现里约奥运会那场比赛的转折意义,演对手戏的巴西队里,就有3位是真实比赛中对阵过的巴西女排国手。

 

作为影片所呈现的最后一场比赛,当巴西队从其休息区踏入赛场时,不仅重现东道主的本场优势——她们在休息区列队时,看不清面目,只有健美的身形;紧接着上场后,是个镜头反打,巴西女排队员舒展双臂满,肌肉线条分明,又无比灵活。时长虽然很短,其打光与镜头运用,完美呈现了那种“终极BOSS”才有的强大气场。

 

自己扮演自己的新女排

 

电影里表现现在的中国女排国家队时,是由自己扮演自己。这不仅让电影画面如同真实比赛一样精彩激烈,能更好的展现运动之美,更有着一般演员难以表现的,对排球的投入、专注与热爱,让她们的文戏也可圈可点。细想起来,导演这方面的功夫堪称到位:已经重登巅峰的中国女排国家队,主力队员无不是当今女排名宿,在片中反而要退回到过去,表现尚不成熟的自己——特别是朱婷。她们的演技之妙,除了那种真实感偶尔让大家开怀一笑之外,更多的是用艺术化的形式,给观众以难得的机会,在银幕前参与了如今女排国家队的成长历程。

 

中国女排不仅仅是一支国家运动队,更是永恒不灭的精神图腾。

 

2013年时,我曾与母亲有一段对话。虽然当时的自己尚不能理解什么是“女排精神”,但已经领略到这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我从电脑前抬起头来告诉母亲,郎平回到女排国家队执教了。母亲略感惊奇,兴奋地回答:“你也关注吗?‘铁榔头’回来了!我们又要开始拿冠军了!”

 

要感谢《夺冠》这部电影,让我这样相对年轻的人,领悟了为什么上一代人,会对以郎平为代表的“女排精神”有如此强大的信心。

 

精神,与时光

 

《夺冠》这部电影,是当代中国宏大叙事的一部分。作为一部电影,在讲故事上,已经近乎满分;而这部影片最为出彩的部分,是在叙事上以承前启后的高度,描述了什么叫“女排精神”,又怎样继承“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中国女排这个运动队勤奋刻苦的拼劲、坚持不懈的韧劲、迎难而上的勇气、全力以赴的决心;更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建设祖国所需要的精神。

 

因为,当时中国物质条件实在匮乏。

 

因此有长篇累牍的报道,与各行各业的振奋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女排精神的传承,依托郎平这位角色,向观众们呈现了现今的女排国家队,如何成为像老女排一样人人称赞、人人仰慕的队伍,重新去点亮过去的精神图腾。而铺开去说,继承前辈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时又非常困难的题目:前辈之所以形成了那样的精神,是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如今的我们面对着全然不同的现实环境,怎样才能让这些精神财富不流于口头与形式,去继承其内核?

就像女排精神那样,一种精神,尤其是涉及国家、群体层面的正面精神,要谈其继承,难度颇大,光喊口号,光提条目,便落了下乘。《夺冠》这部影片描绘的时间跨度很大,自然有无数个对比的细节,拿捏的恰到好处。

 

老女排的训练场馆,是一个有些逼仄、陈旧的室内排球场,在摸爬滚打间,地板上的毛刺常常会戳到手;老女排的代表人物,身高184cm的郎平已是当年中国女排身体条件最接近欧美的运动员的了;老女排的教练袁伟民,听闻外国已经开始用计算机分析球员数据时,决定采用“三从一大”(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训练原则,以超量的投入,谋求数据的不可预测性。

 

即使有许多不利条件的叠加,在亲身看到差距、决心直追(这也是时代精神的一种浓缩)袁伟民指导带领下,的老女排,最终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

 

由“达康书记”吴刚扮演的袁伟民指导,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成片对老女排其他人物的名字都做了处理,很多地方要靠配音重新找补,非常可惜

 

回到今天,正面条件自然是很多的,如今的国家队训练场馆已经远胜从前;如今的国家队里,身高180+、190+的姑娘比比皆是;

 

以如今的视角来看,源自人民解放军郭兴福教学法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也有需要调整之处;

 

而从负面影响来说,如今的物质条件富足,也产生了整个社会纷繁复杂的环境。现实中偶见有拿着运动员等级证书从事其他奇怪行业的,专业体育运动之辛苦,也是许多家庭不愿意接受的。

 

那么,今天的女排国家队如何继承精神,继续夺冠?

 

影片中,新女排运动员们并不是只有打排球一条路可走,在个人与集体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有80后、90后运动员“在想着谁”的交流与碰撞;有国家队来到老女排的训练场,探访昔日的圣地……而在电影里真正点明“如何继承”的,是郎平与国家队核心朱婷之间屡次的探讨。

 

在电影里,朱婷带着气问郎平,是要我成为你吗?郎平的回答是,要成为你自己。

 

这便是问题所在,如果某一种精神真的完全被“图腾化”、真的变成了“被顶礼膜拜”的对象,那便是表面化、形式上的“继承”,实际是一个走向“灭失”的过程。继承精神,不是言必称、口必念,去描述、去记背……而是怀揣着憧憬,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正如老女排创造五连冠的辉煌那样,正如上一代人建设的国家那样,他们是鲜活的、活在其中的人。

 

些许遗憾……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部片子上映以来,对它总体持负面评价的观众也不少,这都能理解。我在看《夺冠》的时候,也对一些场面有着更高的期许。

 

比如前半段看到女排国家队与男排江苏队打训练赛,是在人民解放军部队的礼堂里,观众都是身着65式军服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他们高唱的是《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经典歌曲。

 

这让人想起国庆70周年庆典上,当新一代女排国家队队员坐着“祖国万岁”彩车驶向广场时,站在场边的受阅部队备份成员,对着女排姑娘们高呼:“中国女排,世界第一!

 

女排姑娘大声回答:你们最棒!

 

如果电影结尾能加上这一段前后呼应上,那就是永载史册的神作——虽然可能只有我们这个以军事内容为主的公众号,才会这么想吧。

 

▲总之,在我们看来,《夺冠》,值得一看

精选留言
  • 看了电影,也看了豆瓣影评,更应该批判的是豆瓣的屁股问题
  • 中国女排是一个传奇,看过《夺冠》后,想了又想,有三个层面感受。 第一个层面,振奋、精彩,情绪和形象都塑造的不错,几处场景让人泪目,愉快的135分钟(7.8分,推荐观看)。 第二个层面,情节有些割裂、故事有点失衡,“女排精神既要传承也要革新”这个主题模糊甚至晦涩,让人细品之下总觉得心劲不足、气脉不畅。 第三个层面,谈谈原因——伟大的国家,必有伟大的精神!新中国的精神㡳蕴,是人民立场上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革命熔炉里锻造、改革浪潮中淬炼,如今正在复兴道路中焕发出新的光彩。问题在于,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于国家而言尚嫌太短、对于个人来说却又过于漫长。当前,文宣队伍还跟不上时代需求,认识浅、格局小、手段旧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官僚化,抱残守缺形式主义,生硬说教不接地气;有的港台化,理解不了家国情怀,啥都搞成恩怨情仇;有的“新锐”化,生搬硬套好莱坞,表面热闹内核空白。放眼望去,近年来最能反映新中国气质的电影,是《流浪地球》。 最后是学习时间: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们夺得了冠军,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
  • 夺冠确实不错,很有力量!个人认为美中不足没有老一辈女排的名字,只有号码,这或许也是跟新一代女排的区别吧
  • 看本篇之前先看到了其他公众号推送的消息:贵州援鄂女护士收到湖北寄的月饼。 为什么要在这里说这个呢? 第一,谁是人民的英雄,人民不会忘记,疫情中冲锋在前的也好,赛场上为国争光的也好,战场上浴血奋战的也好,为国家民族人民付出过的人,总是会有人记得。 第二,如果对女同胞们做出的贡献都不能正视,不能给予应有承认和赞誉,如何能谈得上平等。有些人不是坏就是蠢,或者又坏又蠢。
  • 商业片,所以重点都围绕郎平进行(绝没有想贬低郎导对于女排重要性的意思),但如果从整个历史进度上看,最值得三场比赛,其二应该是雅典奥运会女排后来居上掀翻俄罗斯的决赛~但显然这不利于成片情节的高低起伏安排 一个没有大陆几十年集体主义精神洗礼的香港导演,拍成这个高水准,已经实属难得;而片中所有专业非专业演职员的表现,也对得起这个片子的名字…… 但,最好的“女排精神”的呈现,仍然少不了袁伟民(邓若曾)陈忠和郎平这一代女排教练之间的传承~专业的角度上,也能解释得通,为何期间走马灯一样更换的主教练,都无法将女排带上世界之巅……
  • 最让我爽的事情就是又可以给帧察留言了
  • 电影有遗憾,陈可辛尽力了,我觉得夺冠就像探路石,慢慢培养我们的自信心,我开始期待李娜了
  • 白浪和年轻时的郎指太像了,选角特别有代入感,我从各种体育赛事视频中看过当年的“五连冠”部分镜头,在那样的年代取得这种战绩真的是振奋人心。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光看您文中配的几个图片就有点泪目了。
  • 唉,但愿这个月的国漫木兰与金刚川不要再让人失望吧 帧察还是太“文雅”了些,周五赵党魁同一题材的文章完美诠释了什么叫骂人不带脏字
    从宣传片里看,国漫里的木兰造型明显跟哪吒、姜子牙是一个团队 还不如把美工交给RC去做,给郎百灵将军加个头盔简直完美
    也希望如果日后拍网球,一定不要洗白轮子娜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