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B面 | 瞎爷

2020-09-26

今天周六,估计很多人会在家休息,推荐一部电影,《乡村里的中国》:

上面的视频是解说版,原版可以在腾讯视频上看到。

 

这是一部纪录片,导演是出生在山东淄博的摄影家焦波。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摄影作品《俺爹俺娘》。

 

《乡村里的中国》把镜头投向山东淄博沂源县山区一个叫杓峪村的小山村,位于沂蒙山中心,不到500户人家,焦波带着他的摄制团队,在这个小山村里住了373天,上千个小时的素材,最后剪出了一个小时的片子。

 

这部片子获得了龙标,可以在影院上映。但知道的人少而又少。

 

我看了两遍,有些地方让我流泪了,所以我愿意推荐给大家。

 

01

 

在一篇短文里,焦波这样讲述了他拍摄这部电影的故事:

 

2012年元月2日,我去时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的张宏森家辞行。张局长说:“我支持你去拍个片子吧。找一个村庄,住上一年,拍一部真正属于中国农民的纪录电影。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在村里住上一年,一天都不能离开”。

 

当时我毫不犹豫就接了,现在回想起来可真是无知者无畏。

 

但我想既然选择了去干上一个事情,就要全力以赴地干,一定要坚持下去。

 

我有农民身上的那股倔强劲儿。

 

既然决定干,那就得先组建团队。由于经费等诸多问题,找专业导演、专业摄影师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终我组建了一个平均年龄21岁的摄制团队,年龄最小的摄影师北川才15岁,唯一的女孩子陈青20岁。

 

这是一个零经验的团队。我们只能靠两个字:坚持。我跟队员们说,冯小刚三个月拍一个电影,我们六个人373天(那年闰六月)拍一个电影行不行?我说他一个人的脑袋,我们六个人的脑袋可以不可以?

 

373天拍这一部电影,把它分解开的话四天拍好一分钟就行,一年下来就能够凑够一个半小时,不难吧?

 

团队组好后,还要选择拍摄地点,我在家乡淄博附近找了一圈,有的村太过安静,有的村太过城镇化,更多的村不乡不城。最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叫杓峪地村子,这里的人眼睛都很干净。

 

开拍之前,我们在杓峪村里碰上两个大学生,一个是杜滨才,还有一个叫杜海龙。

 

我们先去了杜海龙家。

 

他爸爸杜深忠正就着从门框外射进来的光影在地上写毛笔字。他说:“老师,这个透进门框的光影在我的眼中就是一张非常好的宣纸。”

 

我一听,便被震住了。

 

他又说:“我在上面尽情地挥毫泼墨的时候,什么困难、什么挫折、什么无奈,包括我老婆无尽的唠叨,全都荡然无存,我完全沉浸在这个光影的享受当中。”

 

听到这里,我简直傻眼了:这不是农民,这是个艺术家啊!谁能想到一个老农民的口中能说出这么浪漫的一番话啊!

 

杜深忠是一个立体的,用一句话无法概括的人。

 

他读了大量的书,还喜欢书法和写作。40年来他一直想在文学上、创作上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结果遭遇的全是退稿。他说焦老师,虽然我现在60了,但我20岁时的梦想仍然没有放弃。

 

此外他也喜欢音乐。起初他想学二胡,结果二胡还没拉好,又说要买琵琶的时候,我眼前一亮,故事终于来了!弹琵琶这是很高层次的一种追求,他并不是像别人那样,我每年收多少果子,我有点吃的就行了。

 

他不甘于那样的生活。

 

有一次我和杜深忠一起下地。他说:“焦老师,你把机器关掉,不要录像,也不要录音,我给你说一说心里话。这个说对土地有感情,那个说对土地有感情,我对土地一点感情也没有,就是无奈,没办法。”

 

我心里一震,对他说:“我知道你说的是实话,你怎么不让我录呢?”

 

他说:“这是主旋律吗?”我说:“怎么不是主旋律?说真话就是最好的主旋律。我就是当年从那片土地上出来的,也可以说是逃离出来的。你说的正是像我这样的人想说,但是没说出来的话。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你不是不喜欢土地,而是太喜欢土地了,是爱之深,恨之切”。

 

他对土地的感情非常复杂,有一种很深的痛感。

 

除此之外,杜深忠还常常表现出独特的智慧:人家把村里几百年的大树运到城里面搞绿化,搞形象工程,他总结为“这是剜大腿上的肉贴到脸上”。獾吃了他家里的玉米,他老婆说赶快把獾灭掉算了,他说不行,“獾是国家三类保护动物”。

 

他教育儿子一定要好好学习,“你不要认为我一辈子一事无成,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还说明问题。”

 

真的太震撼了!这不是我们能导出来的东西。

 

我们的拍摄持续了一年,我也在这个村里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年农民,和孩子们过了一年农家生活。当然,也可以说是在这块土地上打了一年滚儿。

 

片子出来后,我们拿到了公映许可证,在我家乡淄博和济南进行了小规模的放映,收获了不少好评,后来也陆续拿了一些国内外的奖项。

 

这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欣慰的。不同于普通的乡村题材影片中浓烈的乡愁,我想表达的乡愁是淡淡的温和的。所以尽管乡村的问题很多,我还是要求拍摄、剪辑的时候,不能太沉重。

 

原来我觉得我已经很了解农村和农民了,但在拍摄这部影片时,当我真正走进农村,跟他们一块吃住,一块生活的时候,我发现我对乡村和农民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所以我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影院去欣赏这部电影,能够真正地认识乡村,理解乡村。

 

02

 

过年的时候,杜婶在取暖的炉子上添了一壶开水,一边叨叨着:“满屋子人仰马翻的,什么也没收拾”,一边从房间的角落里打扫出厚厚一叠稿纸。她展开扑了扑上面的灰,问老杜:“你这些是什么东西?还有用吗?没用扔出去吧。”

 

儿子接过稿纸看着,老杜有点不好意思:“现在看起来特别幼稚,事实上那时候,确实废寝忘食地花了不少功夫。”鲁迅文学院办的学习班,他去了四年,换回四张小小的结业证书,和一堆“不知天高地厚”的作品。杜婶说:“那时候我寻思他有点文化,我寻思也许有希望,咱也不能拖他的后腿啊。结果钱也搭进去了,功夫也搭进去不少,一事无成,什么也没获得。”

 

听了妻子的话,快六十岁的老杜跟儿子抱怨:“你妈妈不认识我。她不知道我是谁。到现在她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这就是我最大的痛苦。为什么老是因为一点点事这样吵那样吵,就是这个原因。”在一旁的杜婶发觉老杜有点情绪了,赶紧往回找补:“其实我很敬佩你爸爸。我要是不和他吵,我在这个家就一点地位也没有了。”

老杜继续向儿子感慨着自己的文学梦:“咱们农民就是种地的,搞这些(文学)实在是太艰难了。”“一些人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海龙(儿子),我跟你说,我从一开始就对这土地没有一点感情。咱没有办法,无奈。这土地不养人。咱这贫瘠的土地不养人。”儿子一言不发,专心看着稿纸,整部片子里他几乎没说过一个字。老杜不忘教育儿子从自己的失败中学点什么,“不成功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更能说明问题,这是血的。这是一辈子的心血,一辈子的泪”。

 

看这段的时候,我想起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也想起来写陕西商州的贾平凹。

 

贾平凹因为一部小说在网络上被骂。因为他认为小山村里光棍多,买媳妇是合理的,要不这个小山村就灭绝了。

 

03

 

大前年,我曾经在河北张家口做过一个扶贫项目。那里是北京人嘴里的坝上草原,开车两个半小时,就能到达和北京繁花都市完全迥异的另一个世界。

 

历史上,那是少数民族游牧的地方。

 

那段时间,我每个周从北京出发,出居庸关长城,一路北上,沿着山脊,在大山里穿行,看着那山的层层褶皱,我常常想,所谓的现代文明,和这个古老的山野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比如,你牛逼哄哄,在某个会议上指点江山,如果一下子把你扔到这样的小山沟里,你还是什么?

 

再比如,你穿着高跟鞋,哒哒哒哒穿行在CBD的写字楼里,你要求平等,你要求女权,如果有一天,你被人贩子卖进了这里的小山村,五大三粗的男子打你骂你,看管着你,两年后,你生了两个娃,成了农妇,你会怎么样?

 

《天堂电影院》有句台词:生活和电影里不一样,生活太难了。

 

04

 

要理解中国,太难了。因为中国太大了。在北上广深的繁华之后,还有电影里所反映的更广大的中国。

 

他们沉默,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是中国的B面。

 

《乡村里的中国》这个片名,它让人联想起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人们始终认为,中国就在乡村里。

 

所谓中国的A面和B面,其实是一面。

 

05

 

我的家乡,离电影里的小山村,我用百度地图测算了一下,开车需要四个多小时的车程。

 

只不过,他们是在沂蒙山腹地,而我出生的地方,是鲁西南平原,是相对繁华的乡镇。是所谓的全国百强市,而且名次很靠前。

 

电影里老乡们的的方言,我都能听懂。我甚至觉得,倒退过去十几年,我的家乡的人们,也是这样生活。

 

前两天,和我小时候的朋友聊天,说起故乡的现状,说我们那里被当地的主政者划为煤炭化工基地,引进了一大堆所谓的化工企业,污染特别严重,所以有个说法叫邹西大憋气,邹东深呼吸。我不懂什么意思,她就告诉我,说你们家那里因为污染,空气不好,所以大憋气,而东部山区搞美丽乡村建设,相对就可以深呼吸了。

 

06

 

我不知道什么原因,不知道是我薄情寡义还是我的家乡确实在衰落,我每次回去,总觉得故乡在衰落。所以我不愿意回去。

 

所以,我每次回去一趟,都会觉得鲁迅的深刻。他在《故乡》里所表达的情感,常常就是我内心里的写照。

 

我曾经生活的地方,我熟悉的故乡的风景,我的亲人们,他们都在衰老,让我越来越觉得陌生。就好像一列奔驰的列车,我站在车上,看着故乡越来越远。

 

所以,鲁迅在《这也是生活》的片段,我觉得放在这里很合适: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人喜欢

精选留言
  • 一 乡村里的中国,让我最心痛的就是这个杜深忠~~这内心如此色彩斑斓的男人却一生被困在了黑白胶片里。他那句“我最大的痛苦就是她不懂我,她一辈子也不懂我”真的让人心碎。其实不懂他的何止是他的老婆,连他的果树,他赖以生存的土地也不懂他。在那片圈养着他的土地里,他只能是匹孤狼,走不出去,却不属于。 二 影片里,老杜家的苹果最后收下来大概7000斤,被收购的价格是2.35元/斤,也就是说一年收入是16450元。种子和肥料成本7000元,那么毛利就是9450元。 一年的收入啊!还要买下一年的种子,肥料,还要供儿子上大学。 难怪老杜买只690的琵琶只敢和老婆说490,难怪要被老婆碎碎念~这几百元我能办好多事呢,你就弄个啥也不是的琵琶回来。 我不懂啊,为什么要让农民那么苦!那么苦,还有谁会留在那片土地?大大不是说要发展农业吗?那么难道没人给农民们算一算这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帐?后面层层加工,销售环节为什么没人控制利润率?从最初的粮食到最后我们吃进嘴里,最大的利润去了谁的口袋?算一算,就知道我们的泡沫在哪儿了。 不是不知道,是假装睡着了。 三 A面也好B面也罢,都在一个轱辘上,谁也离不了谁;一面也好,两面也罢,缺了哪面也成不了气候。 其实都知道,可是戏开场了,硬着头皮演吧。 四 算了, “别和往事过不去,因为它已经过去了;别和现实过不去,因为你还要过下去。” ~~胡说八道
  • 我也在疑问,一个人有出息了到底是该回馈改建故乡,还是远离寻找更好过日子的地方呢?对故乡有情怀很容易,把故乡努力变成好的样子需要勇气,这份勇气我们都没有,越来越没有。
  • 一个神经病躺在床上唱歌,唱着唱着,翻了个身继续唱,医生问他:你唱就唱吧,翻身干吗呀?神经病说:傻瓜,A面唱完当然唱B面!
  • 我的老家在河北南部,村里修的街道比以前平整了,老百姓确实比以前好了,县城也越来越像个城。 可我跟家乡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三观不合,人生规划不同,活到现在,但觉此心安处是吾乡,故乡留在心里的很少有温暖,要说好,就是现在好,往事没有什么可追忆。
  • 不是土地不养人,是土地太养人了,农民养活了14亿人。 参考温铁军,中国的几次危机软着陆都得益于广大农民,都给国家输血了。
  • 对郭大年同志的评论很有感触。有能力的人出国,去一线,去省会,留下逃离不了的人在建设家乡。跳出的人常常怀念家乡,点评家乡,但真正为家乡贡献了什么?家乡也可以是祖国
  • 农村一直在改造,楼也越来越高,但是愿意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只有爸爸辈、爷爷辈的还对老家的土地存有执念,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喜爱。所以,故乡一直在衰落。
  • 想起来以前的一个朋友,山东人,大学毕业后在一个中法合资的汽车厂当翻译,早餐喜欢吃吐司夹奶酪,喜欢大海!可是他说直到高考后上大学走出老家才知道那个村庄离大海只有三四个小时的路程。。。
  • 我的过去追上我了。 --《终结者:黑暗命运》
  • 地方主要领导干部一味地异地交流任职也有不少弊处,有的人做了祸害子孙的坏事不怕被骂祖宗也就难免了。如果是强调本地人主政,土生土长,怎么会明目张胆地祸害家乡父老呢?
  • 大城市和乡村,真是两个纬度的生活,深有感触…
  • 喜欢这文章
  • 扶贫真的改变了中国,尤其是乡土,最后的一丝幻想都破灭了
  • 不止A面,B面,世界是个结构晶体,而我只能在瞬间穿梭 穷其一生辛苦地活着,是为了理想,还是认命? “究竟是什么样的终点,才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
  • 瞎爷中午好,贫富差距太大 ,人生来就不平等,要认清现实,不要备洗脑,尽最大努力去改变吧,别无选择。
  • 农村的贫困是因为土地, 农村的未来也是土地
  • 多愁善感的人活的很累,随波逐流的人尽想欢乐。
  •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 城镇化推进速度太快,刹不住车了。
  • 很多年前,在从昆明去石林的路上,临时停车进了一个村子。家家都是新砖房,却家徒四壁,没电。一条土路,垃圾遍地,塑料袋挂在树枝上。忽然看见一座很大的二层楼。走进一看,是所新落成的小学。问村民,何以如此。答孩子得有希望。不能让他们过我们的生活。如今那些孩子去北上广深打工了吗?有子承父业务农的吗?不知当年大搞计划生育时,那里是否鸡飞狗跳过。如今忽然鼓励生二胎了。不知村头墙上的标语是不是也重新写了!
  • 深度好文,点赞在看
  • 我家有一本焦波签名的《俺爹俺娘》,95年他在青岛糖球会上签名售书,我妈很是喜欢,就请他给我女儿题词留念。
  • 看到有人推荐这篇文章,忽然想起去拜访杜大叔的情景 ,查了一下2016年4月6日朋友圈记录如下:外出,事毕乃归,过沂源,忽欲访杜深忠,遂下高速,掉头南折。或曲迤谷涘,或高迥崖侧,翻山环岭百余里,至杓峪村。然先生不遇,唯一村春树暖发,四围青山闲坐。其妻告吾其值守于双马山农场。驱车至而见,殷殷谈至17时,因事不能宿,作揖而别,至返青已逾20时。 文字下面是他们村的美照和他家的穷照以及合影,因为是临时拜访,没准备啥东西,把我后备箱里两箱青啤给他留下了。虽然有些是事后还原排练,但他几乎都是本色出演,村中的人物风情,是典型的的乡土中国。后来拍青岛七天,本来让他演个女一父亲,因为焦波把他签约了,还得找焦波,只好作罢
  • 瞎爷哪里人?
  • 离开故乡十几年,对故乡是陌生又熟悉,每次看到关于乡村的信息或场景,不自觉的想起生我养我的小村庄,那种骨子里的亲近感,那是我熟悉和魂牵梦绕的地方。但是每次回到村子里,看到记忆里的村庄的房子、道路和村民已然没有儿时的样子,反而呈现出一种衰败象,让人想逃离。回不去的乡村,忘不掉的故乡情。如今生活在城市,但是总觉得根不在这里,故乡又回不去,大概这是每一个出生在乡村,又离开乡村的人才能体会的这种漂泊感。
  • 前晚上看了这个电影,真是感同身受,对上一辈的很多人人来说,活着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昨晚上看了一会儿《星际穿越》,觉得人生太虚无了,稍微一思考差点没失眠
  • 20年前,我曾经在河北守护过张家口三年。却从未去过那里的坝上草原,连大境门都没去过。记得那时坐火车也要两个半小时,就能到达北京西站,那时的我们-向往的是首都北京。
  • 中国的希望其实在B面他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关键作画的是好的画家!
  • 太男了
  • 走的快的A,能停下来,等等后面拉下的B,A+B拉手一起走。这是我理解的和谐。 愿梦早天成真啊。
  • 正在看《黄河边的中国》,感触很深
  • 想回答郭大年同志,在时代的变迁中,个人是渺小的,改变故乡的是这个时代,我们不必想去改变它,我们只要改变自己。
  • 国家出台文件,提高土地出让收入转移到三农,十四五要到60%,希望城市能反哺农村
  • 好东西都是打磨出来的,这片子经过一年的打磨,终于成了好作品!这里面有智慧领导的信任眼光及权力支持;有拍摄者们的思维敏捷及坚毅努力;有乡村农民的厚道朴实及能耐能量……深入渗透进百姓生活中,就会捞到真正的大鱼!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