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在大岔山上 | 兽爷

2020-09-08

大岔的群山

去大岔小学其实是个意外。

 

那天上午,我在武沟九年制学校跟校长聊天。他说他们学校条件简陋,700多个学生里,光父母双方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就有160多个。但相比一些村小,还是要好很多。他说武沟乡一些村小只有十几个学生,最小一个村小:

 

只有两个学生。

临走时我多问了校长一句,那个麻雀学校叫什么。出校门后,我决定去那里看看。

 

大岔小学在百度地图里是搜不到的。幸好有本地人带路,不知道拐了多少道山沟,终于到了大岔。到达大岔小学时正好中午,杂草丛生的门口挂着一个牌子:

 

武沟乡大岔小学家长学校。

给我开门的是校长,他叫孟春社。

 

虽然叫校长,但孟校长其实是个光杆司令。他底下并没有老师,他自己是大岔小学唯一的老师。对于突然造访的陌生人,正在午休的他开始有点懵。了解来意后,他非常热情地带着参观大岔小学。一开场,他就说:

 

留在这上学的孩子,其实都有特殊情况。

 

1

武沟乡隶属甘肃镇原县。

 

镇原县在甘肃和宁夏交界处。这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一片沟壑区,平均海拔1500米,人口55万,201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3.6亿元,农民年均人收入9000多元。它是中国七年精准扶贫后,全国仅剩的52个贫困县之一。

 

这里就是中国脱贫攻坚里,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九月第一周,我跟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一起,去镇原县调研基础教育。干旱贫瘠的镇原至今没有通高速公路和火车。从北京到这,得坐一个半小时飞机到甘肃庆阳西峰机场;再从西峰机场坐一个半小时的车到镇原县。

 

要去武沟乡,还得从县城租车,穿过陇东支离破碎的沟沟壑壑,走一个半小时的盘山路,才能抵达。

 

大岔,还在武沟乡再往西十几公里的山里。

大岔小学的确是个麻雀小学,只有一个草长了一尺多高的小操场,魔幻般地立了两个篮球架。操场旁边是两栋平房,平房有4个房间,两间教室,两间办公室。

 

大岔小学操场

孟老师推开了其中一个教室门。教室中央,三张旧桌子并排放,上面标着“县人大常委会捐赠”的字样;教室侧面,也摆了一排桌子,上面放着孩子们的作业,孟老师把孩子们的作业本用牛皮纸包好,并在上面用毛笔写上他们名字,整齐摆在桌子上;教室最后面,还有两个破旧的呼啦圈。

 

那一排桌子上,是三个正做作业的学生。他们是二年级学生都都、五年级学生咏梅和百毅。

 

武沟乡校长说的其实不完全对——这里还有三个学生。

 

孩子们在教室里写作业

2

孟老师今年44岁,也是武沟乡人。他平时穿着黑色夹克和西裤,戴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和一般乡村老师的样子不太一样。

 

大岔之前,他在乡里做了十年的语文老师。2015年,由于大岔小学一个年轻老师临时调离回乡,他在学期中间来到大岔小学任教。这一呆,就是五年。

 

大岔总共有5个自然村,200户人家,前年才通水泥路。每户按平均十几亩玉米地来算,人均月收入大概四五百块钱。单靠种地,肯定是没法维持生活的。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在外面打工,春节才能回来。

 

孟老师刚来大岔小学时,这里还有14名学生,4个老师。五年过去,因为条件实在太艰苦,路也不好走,其他三个老师都陆续申请调去了乡里的学校。稍微有能力一点的家庭,也都把孩子转到乡里的学校去了。最后,大岔小学就只剩下孟老师和三个学生了:

 

他们有点像留守师生。

百毅是被收养的,他只有父亲,家庭经济困难,住在窑洞里,穿着露着脚趾头的布鞋,腼腆一望可知,字却写的清秀漂亮。

 

这种家庭,在镇原县有很多。县里一位扶贫干部跟我说,他去年统计过一个典型的村子,73个20岁到30岁的未婚年轻人里,男性有60个,女性有13个;30岁以上未婚的,几乎就都是男的了。他自己对口扶贫的一个家庭:

 

只有祖孙三代,且三代都没有血缘关系。

咏梅家没有男丁,爷爷脑梗,家里三个孩子两个残疾,她自己也是右耳先天畸形失聪,面对外人时,她从不撩起她的头发。

 

都都家里兄弟姐妹七个人,都在上学。他父亲没有固定工作,家庭负担重,经济困难。

 

因为只有孟老师一个人,所以平时所有的课,都是他教。从语文、数学、英语,再到科学、美术、音乐和体育。孟老师像家人一样陪伴着3个学生的成长,他基本都住在学校,一周只回家一两趟。放学后没有人的寂寞夜晚,他会在自己的快手账号上分享他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

 

这种生活特别难熬。我问过孟校长想没想过离开这里,他说也想过,但大岔这种地方,年轻的老师不愿意来,年老的老师教不了英语,也不懂电脑。他说:

 

希望陪到这三个孩子都离开,到更大的学校读书。

我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说需要两点,第一是教育技术支持,现在全乡都在用电子白板;第二是想给孩子提供质量好一点的衣服。他说,你可能想象不到他们家庭的困难。

 

都都家里是500块钱都拿不出来的。

3

十几年前,也是非典肆虐的夏天,我在电视上看过甘肃武威一所小学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在双城这个西北偏远小镇上,一所小学里发生的集体自杀事件。一个六年级女孩苗苗被一个男生摸了胸部,后来这件事在同学中传播开来,这给小小年纪的苗苗造成了很大心理压力。最终,她选择在2003年5月19日这一天,用服毒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13岁的生命。

 

几天之内,4个她身边的年纪相仿的好朋友,用刀片在自己的手臂上或是桌子上刻下 “勿忘5·19”后,也陆续服毒。庆幸的是,这四个孩子因为抢救及时,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很残酷。我至今依然记得其中的一个事实:这5个自杀或者试图自杀的孩子里,有4个是留守儿童。缺乏陪伴与理解,孤独与偏执是他们的日常。

 

这17年里,留守儿童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很多孩子的的命运,或许在父母离开农村那天,就被限定了。

 

镇原县在陇东,距离双城600公里之外。这些天,我跟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一起,走访了很多乡村中小学,看到了乡村学校和边陲山区里孩子们的生活现状。

 

这些天,我们惊喜于国家扶贫力度之大,基层干部们的忘我投入,不仅让这个贫困县的不少贫困户真正走出了祖祖辈辈的困境,也让这个教育大县的孩子得到了更好的教育机会。

 

武沟九年制学校教学楼前

受惠于国家级的教育扶贫政策,及30年前开始的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孩子的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学校不再需要在漏风漏雨的教室里上课,也能跟城里学校一样,能看着白板听老师讲课;除了文化课之外,他们也有体育课、音乐课和书法课。

 

绝对的困难家庭越来越少了。

马渠乡9年制学校8年级学生雪玲,家里只有爷爷拉扯她和比她大一岁的哥哥。因为情况特殊,县里的精准帮扶干部每个月都会去家里看爷孙3人几次,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武沟乡九年制学校3年级学生佩佩,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要步行30分钟往返于学校,晚上回家还要给几年前查出胃癌的妈妈做饭。但在老师们的悉心关爱下,佩佩看起来依然活泼、开朗。

 

不过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会遇到的新的问题——他们既缺乏先进的设施、设备,也缺乏家长的陪伴和关心。一些更偏僻的麻雀小学,里面的孩子跟他们的学校一样孤独、弱小,贫困。比如大岔小学里最小的孩子都都,一下课,他只能一个人在操场上,自己跟自己说话,自言自语。

 

他们的未来,可能是走出大山继续读书,但更可能的是,会重复父辈的命运。但一些人仍在默默地努力着,至少孟老师这样的,还在坚持。

 

我翻过百毅写的周记,今年开学他的第一篇周记,写的是秋天。标题叫《秋天,我爱你》。

 

百毅周记原文

他在周记里说:我爱四季,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秋天,它虽然没有春天那么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也没有夏季那么生机盎然,郁郁葱葱,但我更喜欢秋姑娘,她有自己特殊的美。

 

离开大岔时天已黄昏。阳光洒在了大岔山上,一地金色。就像百毅的笔下,世界依然是金色的,就算其中掺了一些灰。

 

针对农村的发展和青少年实际需求的变化,中国青基会和省级青基会也在不断不断推出各种帮扶计划,比如快乐阅读、快乐体育、教师培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青少年帮扶等。

 

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直接帮扶,改善学习生活条件,为他们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另一方面对老师进行培训,精准有效的为学校师生服务,帮助困难学生改善学习条件,让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的父母能够及时得到沟通,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今年99公益日,兽楼处积极参与中国青基会发起的“团团帮你实现微心愿”项目,帮助包括庆阳县在内的52个贫困县的孩子们,买几个电子白板,建一个操场,添些篮球,增加一套完整的校园厨房设备。

 

他们的心愿很小很小,他们的未来却很大很大。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帮助他们。


精选留言
  • 再穷不能穷教育。
  • 代入感太强了!,老家以前叫三岔,小学每天往返几公里泥泞小路(仅一人行的那种踩出来的山路,两边都是杂草),因为没有鞋穿,夏天最怕那种叫丝茅草的新芽,像刺一样冒出土,扎得脚痛,太阳晒久了的地面很烫,只能跑快点式的走路,冬天脚冻的剧痛跺脚解决不了问题,只能交换着把脚趾头靠在另一个脚后跟取暖,最怕的是雨天,鞋肯定是不舍不敢穿着的,全靠几根脚趾头“脚刹”防摔跤成一身泥,夏天还好,冬天冷死人!初中则是每天往返五公里,因为中学在靠近镇上,所以初三左右有一大段“大路”是水泥路,那简直是我们觉得的最美最神奇的道路:不怕滑倒没有坑洼,下雨也可以穿着鞋走! 小学毕业辍学,由表姐带着借别人的身份证去深圳进厂打工两年后又回来继续上学、为节省一年学费和时间不读高中直接五年制大专,其间三份勤工助学和各种奖学金(学霸)自足生活费学费......已经快要记不清是多艰难曲折的走出农村,算是扎根在成都成为“城里人”,作为80后,不看到这些文字,我都以为我童年的那些贫穷已经远离了我们国家的乡村和角落! 有希望的人是幸福的! 贫困的现状不可怕,你们有无限的未来,乐观、积极会有魔法!
  • 捐了10块,虽然我外面百万负债,可是看到孩子们这么努力,加油加油加油。
  • 我也是农村出来的,15岁才第一次见到,吃上苹果。小时候那种迷茫,孤独,怀疑。看到城里的孩子的衣着谈吐,感觉自己是不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孩子生在困境,如果有人拉一把,给他树立一个目标,为他种下希望的种子,将来他长大了,一定会有阳光的心。
  • 真正打大爱,应该是想办法把孩子放在父母务工的地区上学。这方面有个城市其实一直在默默的做,就是东莞,东莞户籍人口251万,但在校小学生数量80多万,仅次于广州深圳上海,原因是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力,提供了大量的学位,外地务工一年的夫妻就可以申请公立学位,政府这几年还在大力扩充公办学校增加学位,计划到2030年达到105万小学学位,公立学位不足则由政府购买民办学位使用。希望其他地区也能像东莞这样。
  • 教育才是高楼大厦真正的根基。
  • 看哭了。作为曾经的扶贫干部,祖国有很多地方还是非常贫困。而真扶贫,扶真贫的关键是教育扶贫。对于很多贫困家庭,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问题,就可以使全家脱贫。
  • 和我二十年前上小学的场景差不多,全班7个人,4个老师,全校才不到30个人!
  • 感慨颇多,曾经在甘肃渭源一个小学支教,当地是真的缺水和贫穷,多希望孩子们都走出去
  • 镇原人路过,在此感谢。 老家好多亲戚的孩子每天都是走两个小时山路上学,包里装几个馒头,咸菜,对付中午。晚上回家还要放羊,干农活。这些孩子能学好吗?很难。一个村子很少有考上大学。在我国的应试教育面前,他们是最底层的弱势群体。
  • 希望所有的花朵都可以盛情如期绽放
  • 之前资助了一个四川阿坝州的小女孩,一年两千。钱不多,就是个心意。但是时间长了总感觉不是那个味道,不知道那些钱到底给谁花了。每次小女孩拿到钱还要拍个照片给我们看,感觉也不开心。每年汇款给他们校长,银行账号都在变,也不知道那是不是校长。去年开始停止了资助。我一直在犹豫是不是不好。哪怕两千里只有两百是孩子能用到的,是不是也值了。假如她能多读点书,是不是能够改变她的命运。我真的不知道。
  • 我就是那个三十多年前最早的被希望工程救助的孩子,看完热泪盈眶。是国家的不离不弃,是很多热心人的温暖,才让我走出大山。爱,教人温暖善良。正是儿时记忆中的那点点温暖:来自城里素未谋面小朋友的连环画,来自陌生人的铅笔…我坚信,所有的关于爱和善意成就了我,也从某种程度塑造了我,督我努力,促我自强,教我感恩。也让我鼓舞勇气,在北京的茫茫人海里打拼十余载。 作为曾经的被助者,谢谢有那么多无私助人的善者。也希望,还身在困囿的孩子们不要灰心失望,这个世界充满光亮和温暖,就像太阳,山不能阻隔,海不可遮挡,只要努力,永不放弃! 要相信,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未来,可期!
  • 前cydf老员工飘过,感谢兽爷关注乡村的娃娃儿。
  • 教育是贫困地区家庭最后的改变命运机会!
  • 12年13年大学暑期去湖南湘西的深山里支教,才真正明白接受教育是留守的孩子们唯一改变命运的途径,深山里的一切明明都质朴,却又让人心里闷闷的。
  • 力所能及 落到实处
  • 小朋友字迹挺工整
  • 支教过,也发起过募捐,大山里的孩子需要关怀,给兽爷走一个。
  • 尽绵薄之力,助同胞实现梦想!
  • 感谢兽爷的关注和分享!地点就在我的家乡!
  • 庆阳好多这样的村学,我是特岗教师,分配到村学了,每天就领几个娃娃,老师都荒废了,所以我最近一直在自己学习,争取服务期满了别退步
  • 您的一杯咖啡钱也许对这些孩子就意味着一个学期的文具费,请献出一点爱心吧
  • 先选择了捐款,再来写留言。能改变人的,只有教育。 很难想象,这些孩子会比25年以前自己的环境更贫瘠。 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城市里各种补习班。
  • 作为一个公益人,过去都是我去募款,看到这篇文章,也忍不住,掏钱出来捐款。
  • 跟随兽爷,小捐一百。想起了很多很多年前,那个一下雨全体十几个学生就要抱着书包躲在角落的教室。
  • 三十多年前,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只有一个老师,而且还是不固定的,有时候是老校长的二女儿,有时候是三女儿。也没有固定的教室,今天在张家,明天在李家,长板凳做桌,小矮凳做椅。无论何时,只要心中有希望,前路就有光。
  • 看的眼眶湿润了,引用贾樟柯的一句话: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
  • 县里一位扶贫干部跟我说,他去年统计过一个典型的村子,73个20岁到30岁的未婚年轻人里,男性有60个,女性有13个;30岁以上未婚的,几乎就都是男的了。
  • 一块做好事,好事一块做。
  • 我阴差阳错在庆阳市读的大学,庆阳是一个贫穷消费水平却很高的地方。大学期间经常骑车出游,看到的一些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居住条件,刷新了我对贫穷的认知。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永远想象不到有人住的房子干脆是石头堆砌的。
  • 我也捐了20元,尽绵薄之力。94年上大学时吃惊的发现有同学一天打一次饭,分三顿吃。20多年后发现一样困难的学生还有。中国之大,发展之难,真是不容易。
  • 看得我泪目闪闪,他们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
  • 少年强则国强
  • 我医学博士僧新生开学,感恩有机会可以读书到这个份上,也希望远方的孩子们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 今天中午不吃饭了,捐顿饭钱,还减肥了
  • 星星之火,共襄盛举!
  • 代表家里的熊孩子捐了一点,聊表心意。
  • 我小学时也读的村小,教室里没通电,没有电灯,下雨天天色变暗,全班就把桌子往窗边移,雨下大了,玻璃不齐的窗子会飘进雨,又全部把桌子往无窗的那边移;也有长满杂草的操场,有缺了些木板的篮球架,但从没在那儿打过篮球,因为球拍到不平的石地和沙地上不会正常的跳,当然,也因为那时学校里根本没有一个充满了气的篮球。上初中之后,学校操场是水泥地,还有两个红砖水泥做的乒乓球台,终于学会了打篮球和乒兵球。捐了100块,尽点绵薄之力吧,坚守的孟老师让人感动,孩子的作文里还能用上“目之所及”这样的词,着实不错。
  • 兽爷,我很少捐款,但是你写的这回,我要支持一下。
  • 感谢这些默默奉献的基层教师!
  • 我家也有三个娃,替三个娃每人捐赠一份,略表心意。今后如果有机会,一定带孩子们去贫困地区看看,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要为爱守护,为爱传承。兽爷战队加油!!
  • 小额,长期,参与者众,是一种很好的捐赠方式。
  • 没有什么比温柔更善良,也没有什么比实力更温柔。
  • 昨天看到广东某局30亿新楼的新闻,一个衣钩3000,这种对比触目惊心无言以对。
  • 都说广东经济发达,人民富裕,但是广东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粤西,粤北那边有些地方很穷的。我93年的,记得刚上学时家里很穷,上面两个姐姐,父母拿不出学费,所以我基本上都是半个学期都没有书本的。学校在大山里。早上上学,中午和晚上回家吃饭,往返就差不多12公里了。那时候真的很苦。到现在,朋友说他之前去粤北那边扶贫,都还见到非常非常贫困的村落
    作为一个粤西人,6年前来广州佛山读书才真真切切感受到教育水平差距有多大,广州的小升初就已经涉及初中和广州的知识了,还有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不少父母很早就规划好孩子接受教育的路线了。但是粤西很多都是留守儿童,或者妈妈在家带孩子读书。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而且很多孩子放学后还要帮家里干些活。所以再穷不能穷教育,要加大对贫穷地区的教育投入了
  • 午饭还是得吃,款也得捐。 晚上给闺女看看
  • 愿所有小朋友们都能充满爱,尽点点爱心。
  • 我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小时候在兰州虽然没有体会到那种最贫穷和落后的生活,但是随着年纪增长,接触到很多贫困地区来的人才知道还有人的生活是这么艰难。谢谢您的关心和行动,希望更多人能够为甘肃助一臂之力。
  • 希望捐助能落到实处,随微薄之力未必能改变什么,但希望一个篮球,一块白板能给孩子们带去一点乐趣。
  • 二十年前去甘肃同学家,从北京坐十几个小时到兰州,兰州坐大巴到白银,白银坐中巴到会宁,会宁坐拖拉机到乡里,再坐鹿车到村上。干枯贫瘠的甘西,没有床的土屋进门要低头,穿着不合身脏兮兮的衣服和露着脚趾头鞋子的小孩,无聊的大人蹲在墙角抽着旱烟,一幕幕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 我就是甘肃庆阳人,2000年在兰州上大学时还吃不饱饭,经常饿肚子。
  • 做一个像太阳一样的人,把温暖带到能照耀的角落
  • 首先,看了兽爷的文 其次,虽然我负债一堆 最后,捐点钱给山区的孩子 相信兽爷,每一分钱都会用好
  • 成长很孤独,我们都一样,贫困偏远地区的孩子尤其如此。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这世界的善意、光明、希望和温暖,也感谢光明使者们的辛勤努力。
  • 教育关乎国运,创新改变未来,知识改变命运!
  • 大中午的,吃着饭就着兽爷的文章,不知觉间,我这七尺男儿泪奔。阿里巴巴牛冠天下是中国,华为技致寰宇是中国,娃娃挣扎着才能有学上,也是中国。我们为了某些东西,付出的何其多也;又或者,何其少也……
  • 我就是来自贫困县的,上初中一连七天吃咸菜,到大学同学们都不信。感谢兽爷关注
  • 微薄之力,积沙成塔!
  • 种下一颗种子,盼望着长成参天大树的模样。
  • 一边吃着煎饼一边看完泪目,今天的煎饼有点咸。随缘捐助200,希望兽爷继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让有需要的人得到大家的热心帮助。谢谢!
  • 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唯有用心教导孩子们,引领他们飞往更广阔的天地。
  • 我小时候家里困难,知道那种感受。学习是像我这样穷人家的孩子的唯一希望。要坚持住,未来在自己的手中。
  • 一定要打赢扶贫攻坚的这场战争。
  • 一个亿搞山寨长城的真应该到这些地方支教10年。
  • 小时候我也是这样读书 全校就包括我在内 七个学生 感慨 略尽微薄之力
  • 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半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就像一颗野草,随意的生长着,长成什么样没有人会关注得到他们,严重缺爱严重缺少关注。小的时候天真活泼可能不觉得那么要紧,长大以后才发现那是很大的一种创伤,这种创伤是挥之不去的甚至可以将一个人毁灭。是无法弥补的。
  • 百万负债,捐了10元,打算这几天午饭把可乐戒了,给需要的孩子们稍微改善一丢丢丢。
  • 美国受教育比例是45%,日本受教育比例是44%,德国受教育比例是46%,中国受教育比例是8.9%。
  • 我是从甘肃出来的,看着很感慨。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依然有许多地方,还是超出我们想象的穷苦。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让我们和我们的未来,越来越好!
  • 25年前,作为希望工程志愿者做过一点儿基础工作,如今仍然惦念着那些孩子,但是可能得等退休后再安心做公益活动了,现在实在难以抽身.
  • 感恩那些在泥泞中拉我一把的好人 今天的我通过努力学习离开了从经贫穷的农村。 回望过去,愿更多的小都都得到爱心帮助
  • 60年代初我父母支援大西北去了镇原县,我们兄妹也在镇原县出生成长,虽然已经离开几十年,仍然是我牵挂的地方!
  • 已捐,略尽绵薄之力。作为一个从偏远农村走出来的人,就现在的地区贫富差距来说,农村孩子想要读书考上大学,比我们那个时候真的难多了,现在农村和城市的教育水平差距太大了,农村孩子真的是输在起跑线上。就像前面一个网友的留言,个人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增加农民务工城市的学位,让孩子能够在父母工作的地方上学才是真道。农村的爷爷奶奶只能保证孩子不饿着冻着,要帮助孩子学习的话真的是难为他们了。。
  •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东部沿海和西部乡村两个小孩的生日礼物梦想,一个是钢琴,一个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白色球鞋,心中唏嘘不己,同样的年纪差异却天壤之别。一个人的梦想和见识受困于物质条件无法挣脱是时代的缩影,希望滴水涌泉给需要的人一点微薄之力。
  • 默默地贡献自己一点微薄力量
  • 希望所有的花朵都能有绽放的时候,教育就是给她们最好的培育和浇灌。农村家庭的一名大学生,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甚至一代。教育不能缺!
  • 曾经我也曾在漏雨的教室里学习,也曾经为了学费而发愁,但是我希望现在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他们是种子也是未来
  • 有人的理所应当,有人的遥不可望。
  • 绵薄之力,愿祖国的少年长大传承和守护那些年少曾经的自己
  • 愿世界关注世界的角落。
  • 绵薄之力,略表寸心。希望孩子们加油,不要放弃!更希望有人(老师)能引导他们放眼未来,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打败了。小时候家里很穷,母亲说只要你们愿意读书,借钱也要供你们上学。
  • 我小时候在林场读到五年级,然后到镇里一直读到高考,二本走出来,多年来我一直想,要是出生在城市该多好,那样考个重点大学应该不难,读这篇文章才知道,我已经很幸福了。捐点。
  • 山里长大的我,每次看到这种文章都更加感同身受。捐了一百,不多,希望大家能量力献出我们的爱心,让明天,更美好
  • 愿阳光照到每个角落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