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天在庐山上,在仙人洞前,我看到石壁上镌刻着鲁迅的一句话:
“中国人的根底,大抵在道教。”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仙人洞是吕洞宾的洞府,是道教道场。所以有人刻了这句话,来加持道教的力量。
鲁迅的原话是:“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其实,好事者应该把李约瑟的话也刻在石壁上,他是这样说的:
“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江西是道教的圣地,龙虎山是张天师的道场,庐山也是道教圣地。
究其实,中国本土宗教就是道教,而道教最盛的的时候大体是在唐宋元明时期。那个时候,江西是内地,少受战争破坏,所以道教大盛。
尤其是在宋代。江西文化最盛,据说当年科举考试,十个里有八个状元是江西人。一方面是因为中原士族內迁江西,一方面还是因为少受战乱影响。
周作人这样评价道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平常讲中国宗教的人,总说有儒释道三教,其实儒教的纲常早已崩坏,佛教也只剩了轮回因果几件和道教同化了的信仰还流行民间,支配国民思想的已经完全是道教的势力了。照事实看来,中国人的确都是道教徒。”
许地山则认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道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
02
很多人知道仙人洞,是因为毛泽东的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是题在江青拍摄的一张照片上。
这首诗写于1961年,毛泽东68岁,这个时候的江青,47岁。距她24岁在延安第一次出现在毛泽东面前,已经过去了23年。
有人说毛的这首诗来源于明代的淫诗,而且是写给毛泽东的,未免不是文人的狭邪之心作祟。
倒是毛当年住进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美庐时说的一句话,可能更能表达胜利者的心态:
委员长,久违了。
03
有人用黄巢的诗句来说人生的三境界:
少年立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成年起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晚年落寞: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这段话和余华在《活着》里结尾说到的其实一样:
老人和牛i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所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中国的和尚,其实是入世的。更接近于道。
04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这段话,我心惊肉跳了半天:
中年油腻男的三大典型特征:
秃顶 + 啤酒肚 + 爱讲荤段子
抵抗中年油腻的方法:
有型 + 有钱 + 有权
如果这三者实在做不到,那就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吧,至少做到“有料”。
我之所以心惊肉跳,是因为我人到中年,留光头、有点啤酒肚,而且有时候讲荤段子。
唯一还好的是,我有点喜欢读书。有料没有料,不敢说。
然后我又看到了朋友圈里的另一段话:
读小平时代,最让人有感触的就是他文革时期“流放”的那段历史。
小平同志在江西期间“厚着脸皮”“胆战心惊”“不厌其烦”通过汪东兴给毛主席写信,一竿子撸到底、一辈子的好话说尽,彻底被踩到尘埃里。
看到这才更懂小平同志的抱负和他等待的时代。
相比陈毅流放后无比消沉并不久去世,小平是当时最乐观的政治家,江西就是他的龙场悟道。
很多人都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被眼前的一城一池所束缚,无非还是自身参照系太小,除了点得失,什么也看不到。
那么多元老被整,只有小平走到最后。
离开江西回京时,小平说道 我还可以干20年。
后来毛主席问,小平呀 你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他平静说了两个字“等待”,老天爷把小平熬到74岁,才给了他天时地利人和再造共和。
历史自有它的拐点,一代人干好一代人的事,后来人不要太着急,着急就会战略冒进,冒进就会焦虑,焦虑就会犯各种错误,治大国如烹小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时间是最大的王。
05
09年的时候,看王志文和左小青演的、根据豆豆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改编的电视剧《天道》,写过一篇《天道远,人道迩》:
1
如果不是王怡在《南方人物周刊》上那个叫“电光倒影”的专刊,我不知道有一个叫豆豆的作家,还有她的作品《遥远的救世主》,更不知道根据她的这个小说改编的,由王志文和左小青主演的这个叫《天道》的电视剧。
24集,我用了5天的时间,平均每天5集的速度,看完了。不能说是一个好的电视剧,但也不能说是一个不好的电视剧,感觉很复杂,复杂到你老想为它说点什么。
这也许就是它的价值。在这个日益浮躁,大家都现实得比现实还现实的国度里,仅仅是那么一点思想的价值,就显得那么可贵。
2
丁元英是一个商业奇才,鬼才,怪才,他有留学德国的背景和德国的居留权,在北京,他操控一个德国的私募资金,在一年内狂扫中国股市两亿人民币后心生倦意,解散了私募资金,到古城埋名隐居,遇见了女刑警芮小丹。
为了给芮小丹一个礼物,丁元英设计了一个几乎天衣无缝的程序,在幕后指挥一个公司,突袭中国音响产业的老大,要杀富济贫。芮小丹因公牺牲,完成了自己的救赎,丁元英的计划实现,但接收礼物的人没有了。他悄然离开古城,前往德国法兰克福。
故事的开始,是芮小丹和歹徒突遇,电话了丁元英告别。死后的芮小丹回忆他们的交往,以一个亡灵的视角展开故事。
3
现时中国影视,可以八卦,可以大辫子,可以家长礼短,但不可有思想。所以,一个貌似有思想的电视剧,就显得尤其难能可贵。我想,这恐怕也是我愿意为它写点文字的原因和理由。
现实太龌龊,而作者笔下的丁元英芮小丹太高蹈,所以,在正常人看来,有些段落,甚至是很多段落,两个人的对话,就显得装逼,不正常,甚至不是人在说话。这可能是这个电视剧的弱点,也是它的灵魂所在。一个好人的价值,在于他的好,一个坏人的价值,在于他的坏。这个电视剧,人物所生活的人文环境,可能放在80年代更合适,那是查建英《80年代访谈录》所反应的时代。但是,不是,作者让人物活在当下,就显得和现实有点格格不入。而正是这种格格不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一个人,拼命拽着自己的头发,想让自己脱离地面,飞升起来,就是这种无奈和尴尬。丁元英和芮小丹的悲剧,就在这里。尽管为了让作品更显得合理,作者为两个主人安排了绕过大半个地球的背景和命运的缘分,但却是徒劳,这是这部作品最致命的缺陷所在。
4
王怡是一个基督徒,而基督徒,是有救世情怀的。这恐怕是他推崇这个有很深救世情怀的电视剧的根本原因。
任何宗教,都是在救世。但任何一个宗教的救世,都显得那么悲壮和无奈。
为了救世,丁元英必须是一个精英,一个不是神的神。但神是不能有感情的,所以他可以对他父亲的死冷漠,对芮小丹的追求抵抗,对芮小丹的死冷酷。
但是,他动情了,爱芮小丹,就破了他的戒,去救助王庙村,也破了他的戒,救几个发烧友,也是破了戒。
和尚破了戒,就被解除了武装。丁元英对世界动了心,自然就被世界所劫持。所以,他最后的结局,只能是逃。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他又能逃到哪里去?所以,在片子的最后,我脑海里i所想到,不是《天国的女儿》,反而是黄安的那首《新鸳鸯蝴蝶梦》:
昨日象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
今日乱我心多烦忧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明朝清风四飘流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是要问一个明白还是要装作糊涂
知多知少难知足
看似个鸳鸯蝴蝶不应该的年代
可是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
花花世界鸳鸯蝴蝶
在人间已是颠何苦要上青天
不如温柔同眠
在人间已是颠,何苦要上青天,不如温柔同眠。天道远,人道迩。
5
在片子里,有两个对立的阶层,一个是精英,一个是群氓。
丁元英是精英,芮小丹也是,韩楚风以及林雨峰都是,而对立的那个阶层,是刘冰叶晓明乃至王庙村的村民。他们是等待被救赎的人,但长胳膊拉不出短命鬼,所以,丁元英要救世,要不是人,要把自己打扮成神的模样,却不知道怎么最后扮演的是魔的角色。
芮小丹因为他而死,是因为爱的绝望。
刘冰是因他而死,是因为索取的绝望。
林雨峰因他而死,是因为救赎的绝望。
那么多的人因他而死,他是救主还是魔鬼?
6
一个民族的落后,首先是因为他的精英的落后,而他的精英落后的标志就是,他们总是在指责他们的民众落后。
7
天道是道,阴道也是道,生命从何而来,首先是阴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性爱也是救赎。所以,凡是禁欲的哲学或者宗教,都不是道。
还是那句话,在人间已是颠,何苦要上青天,不如温柔同眠。天道远,人道迩。
8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个斑驳陆离的世界,谁没有一颗沧桑的心?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的正道是什么?
尘世间总是爱恨情仇生老病死贪癫怨痴恨,由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各种形态的社会制度。有时候看,牧羊人的道,和羊的本能,就如同圣经和人的本能一样。
决定一个人做什么的底层逻辑和决定一个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是不是一回事儿?是不是就是食色性也?
天道是不是人道?不好说。
06
张国荣和王祖贤拍过一部电影《倩女幽魂》,好像还是拍了两部,人、鬼、道士,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底层思维逻辑,可以用这部电影来做一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