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诺兰的绝望和「我们」的未来 | 新潮沉思录 2020-09-06 文 | 孔鲤 《信条》是诺兰有史以来最绝望的电影。嘿嘿,也是我最欣赏的诺兰电影。 放心,本文没有剧透,我们直接越过剧情去聊一聊电影的核心结论。(如果对电影不感兴趣,而对未来感兴趣,可以直接看第二段) 《信条》的结论就是这部电影里所有人都知道有一个确定性的未来。 完了? 完了,彻底完了。 一 绝望 什么叫确定的未来? 确定的未来就是你今天知道明天表白会失败,然后走在大马路上会遇到车祸。 那在这种情况下你会不会去表白呢?会不会去大马路上走呢?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先要分析一下确定性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第一点,确定性的未来意味着时间只是个体意识,与客观世界无关,与他人的感知也无关。 你今年26岁,然后沉睡了几百年,醒来后你多大?是26岁还是526岁? 诺兰在《盗梦空间》里对主角夫妻的描述与在《星际穿越》里对主角跨越虫洞的构建,显然在这两部电影里他给出的结论是支持26岁的:在梦境里生活了一辈子的男人就已经活了一辈子(另一个例子是小李看到很多人痴迷于梦境),穿越了虫洞后回来的父亲比女儿小了几十岁。 看,这时的诺兰还会想着要给观众希望。希望是什么?希望就是你做出了选择,哪怕这个选择的结果极可能是万劫不复,但你还是做出了选择。但最后的结果真的就是那概率极低的好的可能。所以小李要回到现实,年轻的父亲要见到年迈的女儿,船上的市民和罪犯最后选择和解。 这一点都不酷。 要酷就得说是每个人进入梦境的人都觉得这里就是现实,他们都跟小李的妻子一样活了一辈子。 当然,这要考虑一个问题:人物逻辑是否需要因果? 在戏剧里当然要有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普通人类来说,因果才是支撑我们活下去的勇气(这一点下面详谈)。 最近《瑞克与莫蒂》官方出了一部特别篇《大屠杀者》,它是这么解决时间问题的:时间只是一个概念性的工具,过去只是一张记忆的网络,未来则是记忆造成的幻想。所以抹掉过去、修改记忆,就能修改过去。 怎么理解这个概念呢?现在是2020年09月05日。这个年由月决定,月由日决定,日由时决定,时由分决定,分由秒决定,秒由人决定。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所有对时间的概念,实际上来自人为设定。从摆钟到回归年,再到铯原子,人类对秒的定义来自人类对一段线性匀速时间的划分。 人类可以对时间进行刻度的前提是时间是线性顺序的,所以人类才可以给时间增加许多符号(比如秒、分)。这些符号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也束缚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意识。如果你有兴趣看看原始部落的生存状态(现在还有),你会发现那里的人们对时间的构造完全跟我们不一样,这个直接取决于不同人群的数学、物理和化学水平,而它最终带来的是不同的奇奇怪怪的或普普通通的宗教或政治体。而历法最一开始就是政治的产物嘛。 因为有了线性顺序,所以才有了因果律。 用年来说,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这样的: 10年、11年、12年、……、19年、20年。 现在让我们回到电影《信条》,对于知道确定性未来的人来说,他对时间的感知是什么样的呢? 17年、15年、10年、19年、14年、20年、11年、13年、12年、18年、16年。 从最直观的角度看,你会发现我们连省略号都用不了。 省略号意味着因果律的必然存在,10年之后一定是11年,11年之后一定是12年…… 但对于《信条》里的角色来说,17年才是最一开始的因,而15年反而成了17年的果,至于16年,则是之前十年时间的果。 按照正常人类时间感知,下一秒是由这一秒的选择开始的。我可以选择此刻继续动笔,也可以选择删掉不写。你可以选择读到这里就放弃虽然你可能会失去阅读最后一段时的惊喜;你也可以选择读完然后给我打赏并分享出去。不同的选择构成了不同的结果。这些结果都是不确定的。 但如果未来是已知的,那么按照我们的结论,这里的「未来」(19年)其实只是普通人类的未来,而对于身处于「14年」的你来说,「19年」事实上是过去,因为有了这个「过去」,才有了你在「14年」的选择。 比如你在14年的时候已经知道(体验)你在19年会遇到车祸,那么你的选择如下: 一、等着去遇到车祸。 二、想办法躲避,最后因为无数个可能走向遇到车祸的那条路。 看,因为有20年遇到车祸的这个未来,所以无论如何你都会遇到。更何况你只是在「14年」知道(体验)了「19年」的这一个未来。 如果你是《守望者》里面的曼哈顿博士呢?(关于这一点,一位叫「白头豕」的网友在给剧版《守望者》的剧评里写得更详细,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如果你知道在人类顺时流速的每一刻的结果呢? 你还会像其他人类那样,每一刻都有无数个选择吗? 答案是对你的个体意识而言,只有唯一的选择。 你在14年的时候知道(体验)了19年的车祸,那么在20年、11年、13年、12年、18年、16年都会朝那个方向去努力。 当你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并且得到了唯一解时,那么这个结果才是你的第一选择,而此刻的你才是结果。 电影《降临》和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也是这个套路,但这一点都不酷,搞了半天它的落点居然是爱情,太照顾观众了。 这种宿命的绝望感是很浓烈的。因为它太惊悚了。 电影《信条》最后赴死的那个男人就是先知道了自己会死亡然后按照既定死法去死(这真奢侈)。 好了我打脸了,上面这句话有那么一点点的小剧透。看,我连一篇文章的走向都无法确定,因为现实中总有许许多多的小因果你是无法事先掌控的。 因果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模式,这是由线性时间决定的。任何人都会思考这个问题,它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状态,也构成了我们的情绪。 你穿行于车流不息的马路,想闯红灯。结果被车撞了,懊恼;侥幸逃脱,松了一口气;惊险逃离赢得路人喝彩,开心;被交警看到教育,郁闷。 以上种种情绪都来自你对未来的不确定。因为你对你的选择所带来的结果不能确信,所以你才会对结果产生情绪。这些情绪有预期的有意外的,但它确确实实来自未来与过去的落差,来自因果。 所以电影《信条》里才一直强调自由意志。你每时每刻的选择都被那些非线性的时间支配了,你还怎么会有自由意志? 所以电影《信条》里最有自由意志的其实是反派。我这次很乖地不剧透了,但大家看多了各路电影,肯定都知道,反派的情绪是极其饱满的。 但反派的情绪来自哪里? 1,来自他以为可以打破未来的不确定性。 2,可是既然反派存在,那就意味着未来已经具有确定性。 3,那么结果一定是反派不存在了,而未来具有了确定性。 很绕是吧? 结论其实就是反派以为的不确定性的选择,其实恰恰是确定性导致的。 绝望吗?不,不会绝望的,因为不仅你的反抗是被时间支配的,就连你的绝望也是被时间选择出来的情绪。 每时每刻每个动作每个表情每个思考,还包括每个情绪。 《黑客帝国》的男主表示这个反派比我还惨。 无数个此刻作为无数个未来的结果构成了历史。于是全能的人必定是历史的囚徒。 很多观众抱怨电影《信条》为什么不煽情。这种情况下请问怎么煽情? 影片里所有人都是行尸走肉,连友情、爱情、亲情都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哪怕当事人一开始以为不是。 而我们为什么要看电影? 我们想感受电影对一个世界的构建,我们想理解角色的情绪,我们想象着这些人面对危机的状态,我们代入着这些角色面对看似不可能有希望的困境,最终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现在呢? 大王说几就是几。 很多观众看《信条》不爽的原因也在这。尽管我们看了那么多电影,知道无论如何主角一定会完成任务,但影片是默认主角自己不确定的。现在主角自己都知道了,那还玩啥? 诺兰必须是故意的。 诺兰终于意识到,他的影片本质上都是反电影叙事的。 《星际穿越》的机械降神、《盗梦空间》的严丝合缝、《记忆碎片》的以果追因、《致命魔术》的虚无主义(电影想表达生命的价值,但从这个设定最一开始,生命就失去了意义)。甚至说从《追随》开始,诺兰被很多人喜欢也被很多人诟病的原因都在这。 到了《信条》,诺兰「无耻」地承认了这一点。他就是喜欢一个全知全能的神。 男主最后厚颜无耻地说了一句,我就是主人公,你们所有人的主人公。 这还怎么玩? 嘿嘿,但我喜欢。 诺兰内心绝对是相信有全能全知的存在的,尽管他不一定信教,但他对宗教的理解绝对超过很多电影作者。 虽然我本人极其厌恶这种宿命叙事,对诺兰的这种哲学观也表示嗤之以鼻,但我举双手表示欣赏诺兰在这部电影里彻底表现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一个真诚的对立面永远比极力伪装成自己人的人让人开心。这里没有特指某部电影,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 二 「我们」 话说回来,我们毕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类,我们不是全能全知的存在。而诺兰在《信条》里如此疯狂,却又不提供真正的感情需求(爱情、亲情和友情在上文的解构中我们发现都是被支配的),也不升级影片技术(《双子杀手》至少还能聊一聊技术层面的东西),那恶评如潮也是可以想见的。此外,执着于对影片剧情的文本分析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剧本没有指向性,再精密也只是一个算法而已。 那么电影《信条》的价值在哪呢? 它给了我们一个反面教材。换句话说,它让我们思考,这种对未来具有确定性的想法,究竟有什么参考价值? 首先它肯定是不唯物主义的。当然这是废话,哪家唯物主义是确定了未来的? 不过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我们普通人的日常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 1,我们走在大马路上,有可能被车撞,有可能不被。 2,我们走在大马路上,路上有好多辆车,被车撞的可能性变大了。 3,我们走在大马路上,路上有好多辆车,可现在是红灯,被车撞的可能性变小了。 4,我们走在大马路上,路上有好多辆车,现在是红灯,但有一个驾驶员酒驾不管红灯,被车撞的可能性变大了。 …… 这里可以用省略号了。 从这些逻辑判断语句可以看出,我们普通人对未来的预判其实是概率,这个概率在0到1 之间浮动,而随着变量的增加,这个概念浮动的区间会越来越小,最终趋于一个值。而影片中的那些人,对未来的预判概率不是0就是1。这里也沿用了那位网友「白头豕」的部分观点。 所以你发现,诺兰把那个变态一样的盒子叫做算法。而算法之所以能够精准地预判未来,其实就是把全宇宙的变量都计算进去,然后得出唯一的正确解。变态吧。 而我们的现实情况是什么? 是混沌。 在社会科学里,这种混沌的程度与人类社会彼此交往的深度成正相关。 嘿嘿,这才是我最想表达的内容。 比如我们时常会去讨论一个帝国是如何覆亡的。 覆亡是一个结果,它的起点是建立。从建立到覆亡整个过程中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再细细划分有官秩、赋税、文学等等,归根结底有着许多人,许多可以对帝国的走向进行干扰的人。 但这个东西其实不具备解释帝国覆亡的条件。帝国的本质是什么呢?是秩序,是分离,是大量世界以外的世界并不构成历史的主体,并试图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把秩序维持下去的产物。 因为秩序,所以群体是分离的。 因为分离,所以个体是弱相干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贱民活不下去了、一个形势户活不下去了、一个九姓渔户活不下去了,这些都没有人在意,因为它不会影响帝国的秩序本身。 而我们知道,时间是顺序线性流动的,但不同个体和群体在单位时间里获取的信息量不同,于是整体必然熵增,从而让一个看似稳定的系统崩溃。 换言之,在维持帝国秩序的过程中,成本不增加是不可能的。 不管是圈地(汉末)、裁撤(明末)还是征税(清末),本质上都是对帝国秩序的破坏。 马克思主义说得好啊,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很多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不完整的。完整的前提是,得先定义人民群众是怎么来的。 人民群众作为一个整体的、抽象的概念,正如上文中的时、分、秒一样,是被人为的。那么这个概念是如何产生的? 对任何整体性概念的描述都必须先认清一个事实:这个概念存在吗? 阶级是由阶级斗争产生的,它不会凭空出现。 一个个的个体需要先整体变成人民群众,然后才能创造历史。 于是我们也能顺便解释一下,为什么有时会有大人物改变历史的情况:所谓的大人物能够创造历史,无非是大人物有许多可以被他驱使的人,这些人在这个大人物的旗帜下集体协作,所以他们构成了一个整体。所以本质上依旧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但这时主体性以这个大人物为表征。 而构成整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行为。 现在回顾一下这一段的思路。 我们在描述过去时,是使用古典模型的,所以我们不会关心过去那些影响古典的变量,尽管它们确实存在。 你过马路会因为有没有一只蚂蚁路过而担心被车撞吗? 你过马路会因为一群蚂蚁爬上了一辆车的车窗导致车横冲直撞然后担心被车撞。 以上两个思路都是可以被称之为古典的东西。是伟大的电影《小丑》前面99%所表达的内容。相比之下《黑暗骑士》事实上一直在用现代性描述古典,所以诺兰自己到第三部时也精神错乱了,他没法回答反派的问题。最后终于诺兰在《信条》里不得不承认,我就是想要比古典还古典的全能全知,我就是想要至高至大至善。 而与古典对立的不是现代性,现代性只是表象,只是催化剂。与古典对立的是混沌。我们正处于一个急速混沌的时代,这才是这个时代与其它时代最不同的地方。 如果我们还处于古典时代,那么帝国的走向在前99%的阶段由大人物决定,最后会和古典时期一样由小人物构成一个整体反对这些决定,然后帝国覆亡。你甚至可以用一些粗糙的数学方程式来表达这种变量。 如果我们还处于古典时代,那么国际政治其实就是一些国家之间的利益、战略与意识形态的纠葛,再细致一点是各国不同利益诉求。无非是增加了方程式的变量,但它是有解的,奠定新的秩序就是其一,世界大战是其二。 但我们已经不处于古典时代了。 变化的第一个因素自然是互联网。互联网的下沉让大多数个体拥有了自我,他们虽然依旧是孤岛,但孤岛放大了变量的声音,于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变量的大小是无法确定的,一个看起来是3的变量,实际上可能是1或5,而在古典时期看起来是3就是3。 而恩格斯也说过,世界是由无数个意志是矢量和决定的。那么变量不仅是值无法确定,连方向也无法确定,这是一个矢量。 那么大量个体拥有了名为自我的矢量,每个矢量都开始了自表达,大量的自表达实质上是无所指的,这就是混沌。 变化的第二个因素是早在互联网世界以前,我们就已经失去了帝国。 这意味着历史不再只是高层的互动了。所以未来研究历史的,如果连县政府的档案都看不了的话,那对历史也无从谈起了。 这些历史有几个阶段,单从中国来说,1899到1918是一个阶段,1919到1924是一个阶段,1925到1945是一个阶段,1946到1965是一个阶段,1966到今天又是一个阶段。 越往后的历史阶段,如果不做社会学分析是很难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了。历史既然已经被逐步变成了社会学概念,那就是社会记忆了,可偏偏这还不是集体记忆。 我曾经对其中某一些事情做过研究,最后发现这个东西你在档案文件上怎么都查不到的,说什么阴谋论也完全基于古典的模式,事实上这些已经是横向组织记忆了,任何垂直的研究方法都会失效。 所以我们现在在2020年,但我们却不能准确地讲述2020是怎么来的。 新冠怎么来的?白左是怎么来的?黑人运动是怎么来的?美国怎么变成这样的?欧洲发生了什么?美国这个样子真的只跟特朗普有关吗? 每个人都有一套说法,但每个人都只能表达其中一部分看法。西方世界的大量符号构建让他们长期处于混沌。 这就是我们对混沌的解释无力。 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我们依旧可以解释清楚中国是怎么解决疫情问题的。 因为中国在疫情中,仍旧表现出了古典的形态,组织、纪律,看似是列宁式政党的产物,实质上列宁式政党是将这种古典用现代性学术化了。 所以我很欣赏诺兰把那个变态玩意儿叫做算法,这是一个需要极大算力的数学难题。 谁能解释全部混沌,谁就能掌握全部未来;谁解释了某一部分混沌,谁就能掌握某一部分未来。 真正和混沌对立的古典,其形态是「我们」。 《信条》里所有人都是行尸走肉,因为他们对未来的预判概率不是0就是1。 但因为我们只能掌握概率,所以「我们」不是行尸走肉。 「我们」不是混沌的单位矢量来回加,而是可以随心所欲地让两个单位矢量在值在0和2之间来回徘徊,互相垂直就是√2。大王说几就是几。 这才是唯物主义,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可能达到的未来的路上努力。 「我们」的对手不是具体某个人,不是具体某些国家。虽然某些彼岸的国家注定会失败,但它不重要,它甚至不配成为「我们」的对手。 「我们」的对手是现代性下的混沌。 越来越多的人变成「我们」,才能对抗始终呈现混沌状态的「他们」。这才是我们现阶段的最高目标。看,目标,一个对未来的判断词汇,可是我们谁也不知道能不能真正完成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不是星星之火必定燎原。这个词的差别,就是「我们」是我们,还是行尸走肉。 精选留言 长安梦 50 从诺兰到信条,从信条到哲学,从哲学到历史,从历史到唯物史观,从唯物史观到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到毛选,从毛选到信念 CLG 37 很多欧美主流文艺作品里也把希望寄托于混沌,所以他们认为市场经济里的丛林式混沌是好的。这就是一些传统自由主义右派的理念。 辩证唯物主义里的矛盾论也是一种混沌前进的力量。但掌握力量的还是人,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现实 小镇唯一旱獭 26 见到孔鲤,先赞再看 其实信条还没看。诺兰的片子,我看的顺序是《敦》《星穿》《盗梦》,后两部是趁着疫情后重映才补的。体会确实很有意思——星穿虽然内核是个非常好莱坞的神话,外皮至少可管窥大明/李朝对“帝国衰落”及“帝国中兴”的设想;盗梦则是彻头彻尾的好莱坞大片,一圈下来我印象最深的角色居然是斋藤,而这斋藤又是个标准的“好莱坞想象中的东洋人”。 至于《敦刻尔克》,记忆已全模糊,仅有结末的“毕竟回家了”。 从2010年好莱坞到不能再好莱坞的《盗梦》,一个现代俄耳浦斯故事,到15年《星穿》,这男人回家的故事底色染上某种疲惫和悲伤,再到17年《敦刻尔克》——这次这个故事甚至不好莱坞了,而是伦敦味儿的——毕竟美国人的集体记忆里不很有“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的项目。 这才十年啊,论飙车谁能飙过历史本身呢? 期待《信条》镜头中的世界,不知是何色彩 大眉毛 22 不过这电影最让我绝望的是,都已经能逆转时空了,仍旧走不出地球,为了活下去,争抢同时代的同类都不够了,还得争抢祖先去。 可能这个电影的未来,就是科技发展都靠你争我夺的战争。从没走出母亲子宫一步。 影武者 19 你的意思是说,因为对方混沌,而我方可以精确控制变量统一变换,所以制度有优势。但是有个问题,对方的社会混沌态更高,相互碰撞,产生新的变量的机会更大,而变量可控的结果就是没有新的变量…… liuyj 19 诺兰为了时间套娃电影技巧编出来的世界观,不要当真。 吴潘越 10 豆瓣看了推荐的问题,电影核心也许是探讨宿命论吧。但是好消息是我看过荒木老师JOJO,想要像乔尼一样,要在100%相信的基础上再多1%的可能。正因为总体系统是熵增的,所以诺兰这套西方哲学体系玩不过中国的哲学,大总统牺牲个人的爱国也是注定虚幻且会被瘸子乔尼的更真实简单的理念所打败。 武安君白起 10 不就是拉普拉斯妖和薛定谔的猫么 鱼鱼鱼鱼 9 老实讲,我觉得诺兰这部剧透着很浓烈的宿命论的味道,而我讨厌宿命,年轻人不喜欢宿命,这一点都不唯物主义 不过中间炸大楼那里我睡着了,看完觉得可能恐怖游轮还要让我感受更惊艳点 zhy 8 感觉这里面有个问题:我们掌握了所有的混沌就掌握了所有的未来。这里面的逻辑依然建立在典型的线性因果逻辑上。但如果混沌本身的变化不遵循这一切呢?一个能将所有变量囊括进去的表达式其实等于没有任何意义。 8 行吧,逃过了知乎,逃过了豆瓣,没想到栽在了新潮沉思录这,孔鲤牛批,我关注还不行嘛🐶 不读书 7 你这写的比诺兰的信条还烧脑 蓝庆 6 开阔思维的好文章 胡韬—牛蛙 4 我们的敌人是混沌,然而打败这个敌人恐怕比打败那些肉眼可见的敌人要难得多。 暴风雪 3 没错,我们处在一个历史上最为混沌的状态 听潮 2 让我想起了一世之尊的彼岸境界,一成用成,最后的结果确定,先开始的任何选择都会导向这个结果。 老五 2 感觉混沌增强的同时,互联也在增强。 相关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查看RESSRC的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