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26B试射的本质意义——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 新潮沉思录

2020-09-03

8月26日,海外多家权威媒体报道,中国在当天从青海和浙江方向,同时发射了包括东风26B在内的4枚反舰弹道导弹,打击了位于南海的预订目标。之后随着陆续爆出的小道消息,导弹准确击中了一艘高速航行中的万吨级靶舰,这意味着实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长缨缚蛟龙,默契与软弱

 

事实上,这并非我国反舰弹道导弹第一次大张旗鼓的试射,2011年,东风21D就通过射击退役的远望四号靶舰,像世界展示了我军拥有的“弹道导弹打航母”的能力,此次实验,更像是成熟产品的检验。而实弹射击本身释放的信息也着实有趣。我国官方并未在实验后大张旗鼓的宣传,唯一的表态就是发布禁航令,表明要实弹射击演练,既没有说射了几发,也没有说成功与否。

 

而美方自然是传统艺能,由国防部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级官员向媒体透露中国进行了实验的消息,但没有宣传了解的具体情况。但稍加分析,内里的意思都是很清楚的,实验肯定是成功了,而且是大成功,为什么?首先美军派出了RC-135侦察机进行了抵近侦察,不存在不了解情况的可能,第二以现在中美对抗美国无所不用其极的态度,如果实验失败,自然是打击中国威信的好抓手,必然会连篇累牍大肆报道,反倒是实验成功,会做冷处理,因为实验成功就意味着美国的航母在第二岛链内都成了摆设。

对中国来说,向美国那些无知的跟班喊话也没有意义,让美方的内行人士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在目前不愿意挑起争端的基础上进行克制的威慑,就足以达到目的。所以会出现这种“皇帝的新衣”式的官方与舆论倒挂的缄默。

 

直到27号,美国国防部才发布了一个姗姗来迟而又显然非常软弱的通告,确认有关解放军在西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军事演习期间发射了多达四枚弹道导弹的报道,并质疑2002年中国与亚细安国家签署《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所作的承诺。美国国防部发表声明说,中国的行动包括进行导弹试射进一步破坏了南中国海的稳定局势,指中国所进行的军演也违反了它在《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中的承诺,即避免进行使争端复杂化或升级及影响和平与稳定的活动。

 

时代变了,大人

 

向来飞扬跋扈的美军居然援引国际条约指责中国破坏了地区稳定,颇有些剧本拿错的滑稽感,但从2011年开始,美军已经陆续把核心的军事资产往关岛撤退,也足以说明其对未来西太平洋军事冲突的预期如何看待。而此次试射的成功,仅仅从军事方面也已经意味着美军不得不重新认识未来的海洋,过去几千年拥有舰队便拥有一切的时代已经改变了,而认识这种变化,就要从对海洋最基本的理解开始。

 

第一个问题,何为海权?我们的星球是一颗海洋的星球,海洋占据整个星球表面积的71%。海洋最大的特点可以由两点来概括,第一,是均一化的,没有崇山峻岭,也没有深沟高垒;第二,是一体化的,所有的海洋都连接在一起,理论上讲,一艘船从任何一个地方下水都可以航行到其他任何一个地方。这也就带来了海权最重要的特征——唯一性和排他性,正如一句被经常引用的名言:世界第二的海军毫无意义。

 

但统治海洋这件事,相当长时间内是缺乏吸引力的,没有贸易的支持,统治海洋毫无收益。直到16世纪以后,大航海时代带来的巨额财富使得海权具有了经济上的价值,旧大陆边缘的穷乡僻壤才走上了世界的舞台,开启了rule the ocean的时代。

 

但这并不意味着依靠统治海洋便能对旧大陆的帝国进行压制的时代的来临。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在任何一个时代,海陆之间的战术对抗,在国力相当,技术水平相近的情况下,海军都是完全处于下风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军舰相对于大陆这艘船,太小了,平台的劣化导致了全方位的劣化。同等技术下,岸上的军事力量总是强于海上,岸炮总是强于舰炮,岸基飞机总是强于舰载机,海军陆战队总是四等人。

 

海洋力量之于陆地最大的优势也是唯一的优势,就是战略机动性。它可以最大程度上选择出击的时间地点和方式,陆地的资源调配永远是比海洋慢的,这也是依赖海洋的帝国扩张速度飞快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把这种资源调配能力类比为射程,海陆之争,永远都是投放力量的射程之争,海洋力量依靠海洋的一体性,获得了巨大的射程优势。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就把这种由海运带来的力量投送优势运用的淋漓尽致,使得看起来庞大的清帝国,总是在局部呈现力量相对不足的窘境。

 

随着技术进步,这种矛盾越来越升级,总有个极限,什么极限呢?就是地理上的极限,地球不是无限大的,当陆地的投射力量把海洋变成池塘的时候,海洋力量的战略机动性也就不复存在了,海权的内涵也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随着以东风26为代表的覆盖整个近海海洋而且远超美国海军打击半径的反舰弹道导弹的诞生,终于出现了。

 

做一个形象的比喻,过去几千年的海陆之争,是岸上的弓箭手与水上的投石兵的争斗,投石兵们的石头扔的不够远,力量也不够大,但总是能跑到弓箭射不到的地方。但现在的海陆之争,是池塘边的孩子和荷叶上的癞蛤蟆的争斗,癞蛤蟆可以在荷叶上呱噪几声来恶心岸上的孩子,但也仅此而已,如果岸上的孩子脾气不好,完全可以扔一块砖头过去把荷叶砸个稀巴烂,只是取决于他的心情。

 

这时候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既然我们可以有DF26,难道美国人不能有吗?

 

当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时,意味着他已经触及到海权的本质了,正如张麻子说的那句话:没有你,对我很重要,海权实际上是一个伪概念,一个相对陆权的概念存在而存在的概念,陆地的力量能辐射海洋的区域,海权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我们并不担心美国人有没有DF26的对应装备,我们只需要它的航母舰队失去统治海洋的能力就可以了,海陆对抗,永远意味着平台的劣势和距离的暴虐,这是无法改变的。

 

另一方面,我国对海洋利益的需求,也和美国大不相同。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去看看海洋贸易实时路线图就行了,对中国来说,只要这两个海域的贸易安全平稳,中国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哪两个海域呢?一个南海,一个印度洋,这也是一带一路里的一路现实中的位置。南海随着造岛计划的顺利实施,基本上已经成为中国的堡垒海域。

 

而印度洋呢?印度洋不是印度的印度洋,是美国的印度洋,印度洋的贸易安全问题,本质上还是如何对抗美国海权的问题。不考虑地缘政治影响,如果我们在斯里兰卡、卡拉奇和吉布提三个地方划三个半径2500公里的圆,你会发现什么?再结合df26的射程,很多东西就不言而喻了。

 

这种革命性的变化意味着海权被分割了,空间上和概念上都被分割了。空间上的分割是指海权不再随着海洋而变得连续,在ASBM(反舰弹道导弹)能够覆盖到的地方,海权将不复存在,概念的分割是指海权将彻底的分割为战争和威慑两部分,战争这一部分,舰队将失去意义,大舰队将纯粹由实战兵器退化为威慑升级的工具,这使得某些国家倾国之力打造的奢侈品纯粹成了武装游行的工具。技术进步已经彻底改变了海洋的形态,这就是美国人在今天要面对的困境,简而言之:大人,时代变了。

 

持剑经商还是防盗防贼?海权之于中国的不同

 

崔天凯大使在最近在美国阿斯彭论坛的讲话再次重申了一个重要概念:我国明确表示无意于全球霸权。要解读这个想法,就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海权对中国来说到底是防御性的还是进攻性的?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可以不需要这个全球霸权?

 

几乎所有的理论和专家们都会告诉你,海权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排他性,一个是进攻性,是“rule the ocean”,但这个概念是不是对中国适用?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回到一个基本的经济理论——优势理论,无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其实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没有外部性影响,不能出现造钢铁的不造钢铁了造枪去抢劫织布的这种现象。

 

但操蛋的是,现实中总是有这种事情发生,当某一方不满足于贸易交流时,暴力的外部性就会破坏正常的贸易关系,对于地球这个海洋占据多数空间的星球来说,所谓海权的“进攻性”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存在的,马汉海权概念中“控制世界贸易”的本质,就是用暴力去拱卫不平等的贸易关系,而这种目的背后,则是对商品经济竞争能力缺乏信心的表现。

 

那么回到中国,我们从2000年前开始,自从旧大陆开展广泛的贸易交流开始,除了那些连统一的政权都组织不起来的乱世,中国始终是文明世界里商品经济最先进最发达的地区,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视技术革命带来的代差维持着对西方的贸易优势。这种商品经济上的优势禀赋有很多种解释,但对于当代来说,是庞大的产业集群、高素质人口、发达的交通、集中的资本、高水平的社会治理能力共同造就了这一切。

 

而随着美元资本对中国之外的物质生产能力的破坏,使得这种优势越来越稳固,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中国只需要一个没有海权存在的世界,就足以通过商品经济领域的绝对优势,确立自身地位,并且为世界提供全面的帕累托改进。而无需通过俄式的军事入侵,或是美式的军事+意识形态入侵来破坏其他地方的产业比较优势,来确保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更没有必要变成另一个美国,用货币资本来奴役全世界,包括自己。

 

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中国并不需要一个进攻性的海权,因为一个纯粹由比较优势来塑造的商业世界是最符合我们的利益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没有兴趣去塑造一个基于霸权的世界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技术所具有的颠覆性力量确实是改变世界的力量,而且是把世界变得更好的力量。

53 人喜欢 

精选留言
  • 我们面临局势也是复杂,搞破坏的人太多,咱们的外长和默克尔就被Jack和独走的德国外长合起来摆了一道,他打台湾牌,咱们不可能不强硬,但是咱们一强硬默克尔就不好出来了,因为她出来,民粹不答应
  • 美国需要一支庞大的、具有全球投送能力的舰队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它的地理位置导致的。两千年来世界的中心和主要冲突地区终究是围绕着亚欧大陆展开的,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天堑”意味着新大陆的美国如果想在旧大陆分一杯羹则必须拥有一支庞大的进攻性的舰队。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地处亚欧大陆,本身就身处世界的中心地区,处于冲突的核心地带,正如文章所说,中国的海上力量的最终目的不是夺取海权,是消灭海权。
  • 欧亚大陆才是文明中心,准确的说东亚才是。英国,美国都是岛国思维,先天不足。
  • 恍然间以为点进了帧查点的号,果然沉思录样样精通
  • 不管新时代是什么样子,我们需要清楚的一个事实就是旧时代已经回不去了,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新时代建设成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
  • 东风并不是新鲜的,之前苏联更早就有。真正改变海权的是侦查手段——苏联的模式需要tu-95抵近侦查,一旦被米帝打掉后面的导弹就是瞎子。 所以,东风不新鲜,但是东风的眼睛才是令米帝害怕的那个。
  • 光依靠反舰弹道导弹不够吧?四代机,隐形轰炸机,航母也要全部就位才行。
  • 两人对线,要产生击杀,只有两个必要条件,“距离”和“血量”
  • 且莫对弹道导弹太过乐观,苏联导弹万能论有前车之鉴。海洋太大,而舰队很小,找到舰队就花费巨大。但是小小的舰队对沿海地区面积很小,但却数量众多的关键点(沿海城市)就可以施加巨大的影响。 导弹与反导是螺旋上升的,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美国人,反导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可能很快就会有如今抗击反舰导弹一般的拦截成功率。所以现在我国新型的舰载反舰弹道导弹也已经诞生了,这可能是更具颠覆性的武器。
  • 马润总是四等人
  • 我们不是不抢海权,而是没必要;同样的,我国古代历朝为什么没有“地理大发现”,同样也是没必要;假设真有某一个朝代登上了美洲大陆,多半也是“编户齐民”,而非盎萨匪帮的种族灭绝。当然,这种“编户齐民”在当年那个时代多半也是没必要的——反正也不能缓解大陆的内卷。
  • 有一点值得商榷,文中的论据说中国商品经济长期发达,由此造成了无视代差的对外贸易优势。但是我觉得这种优势相反不是因为商品经济发达,而是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太顽固了。
  • 中国需要警惕的是产业转移带来的工业霸权的衰落
  • 要保持风雨无阻的定力!
  • 大人,时代变了 以前你提着夜壶在我家门口恶心我,我只能骂你几句聊以自慰 现在你拿着石头在我家池塘里面打水飘,就得小心我丢砖头给你干开瓢咯
  • 只要把美国的力量在东亚局部哪怕暂时性驱逐出去,世界岛的相互理解乃至统一就会随着东亚的相互理解而成为不可阻挡的大势
  • 寻思这个点杨基也没更啊 哈哈哈 Df26 还有配套的空射版本 去年阅兵的轰6j 以及轰20 相较之下 空射平台打击灵活性更高 生存性更好 长远看我们是占优的 毕竟我们只关心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而美帝要在全世界维持存在 例如和毛子在北冰洋上面和下面斗
  • 很多年之前,曾经构想堪比北美陆桥的“欧亚陆桥”贸易通道,其实也算是一种摆脱所谓“海权”的真实架构,只不过频频有人四下蛊惑,而仅有的几个陆权大国也是各自为战,再好的计划也只能是胎死腹中~ 而如今一带方向上有关内陆国家的骚乱和反中,跟之前“欧亚陆桥”夭折的原因,也属异曲同工。(这个方向上的贸易流一旦成型且稳定,很可能根本没那些所谓传统海权强国什么事…… ) 而当下的贸易趋势和技术发展方向,凑巧都站在了陆权一边。更确切地说,B&R计划本身,多少有点围棋里“我就是要占金角银边,且看你中腹有多少子力可以到处封堵”的招数……
  • 新时代,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会改变 当然第一步共同富裕,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 本文的重点不在导弹,反而是最后几段经济学的解释让人耳目一新
  • 如果打美国本土需要海权,如果防守自卫,只需要消灭海权。如果中亚稳定了,是不是意味着中国西部也能发展起来了?这个是不是一带一路的意义?
  • 纠正一下,按照席亚洲公众号的说法,此次试射的都是21d,不是26b,而且26b是对地型号,26c才是反舰型号,外媒报道有误差
  • 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智者反抗从自强做起。当经济崛起,科技崛起。就要有强大的军事。只有这样才能不接受压迫。拥有道德并且拥有强大的经济与军事,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给人类祥和。。
  • 比较靠谱的结论是射了4枚,2枚不知道去哪了,2枚去到南海,最后脱靶了几公里,可能是美帝干扰
  •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所以需要带反舰弹道导弹的055和预计5到6艘航母
  • 说到商品经济领域的绝对优势,美国曾经也是产业资本第一大国,谁知道我们会不会变成他们呢,我们能不能解决资本吸血的陋疾,走出一条新路呢?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