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北方朔风
近日,在香港报告了一例新冠感染后痊愈二次感染病毒的案例,通过研究分析,基本上已经可以确定,这是一例二次感染的病例,相比之前那些没什么准确性的报告,这次的病例报告相当严谨,研究人员对两次感染的病毒进行了对比,通过核酸上面的差异,对这一事实进行了确认。
老实说,笔者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十分奇怪,因为这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到目前为止,能感染人类的七种冠状病毒,之前那六种病毒的感染痊愈之后,康复者都并没有保持长期免疫力的迹象,其中几种症状轻微的冠状病毒,有效免疫时间差不多在一年左右。
而针对新冠病毒的研究也表明,部分康复者抗体的有效滴度下降的是很快的,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出现滑坡式的下降。从这个角度来说,出现二次感染者就像是一个人一年有可能感冒很多次一样,是十分合理的事件,医学界也早已预料到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早在二月份,就有专家提出了这方面的可能性。
只是即使这个事情在意料之中,也依然相当的麻烦。这里的麻烦并不是这个病例本身,而是代表的一种可能性。这个个例代表着一种十分令人不愉快的可能性,那就是在可见的时间之内,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的二次感染,这个可见的时间并不是几十年,而是两三年,甚至更短。甚至在有疫苗的情况下,也不一定能避免这样的情况。
如果未来真的出现了大规模的二次感染,那么对于现在这个复杂的世界来说,可以说是糟糕透顶了。我们且不说二次爆发之后,死亡率会是如何,这毕竟是个需要系统研究的科学问题。二次爆发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即使完全不懂经济的人,都能预料到有多么糟糕,可以说现在的世界经济已经遭受了重创,如果再来一次大停摆,哪怕规模与时间没有那么严重,也会造成十分糟糕的后果。按照多家机构的预测,就算快速控制了疫情,世界经济到2025年依然难以完全恢复。现在全球疫情的发展,实在是不太像是快速控制住的样子,如果在短时间迎来第二次冲击的话,不管怎么想,都会相当糟糕。
而这段时间以来,世界局势也显得十分不稳定,世界上各大热点地区摩擦不断,虽然把各个方向的对抗升温全部归结于经济形势显然是不太合理的,但是经济问题在这些摩擦之中,绝对是起到了催化作用的。如果未来出现更糟糕的经济局势,很难想象会出现什么样不稳定的世界局势。所以,即使二次大爆发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它代表着的可怕的后果,是一定要去重视的。
这样的局势显然不是我们想要去看到的,好在事情目前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虽然世界经济的大局势,在现在的情况下,难以快速扭转,但是疫情的二次大爆发,完全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的。对于二次感染的病例,进行系统的跟踪与对比,可以让我们了解痊愈者长期免疫力的维持情况,同时对于疫苗的研发使用方案提供借鉴,确定一套比较好的疫苗方案,此外,也可以跟踪那些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病毒突变,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二次感染。在严格的追踪研究调查之下,就算不能完全阻止最糟糕的情况,总归是能减少一些影响的。毕竟,传染病虽然冷酷无情,但是也是最讲科学的,遵守它的规律进行防控,病毒远远没有想象之中那么可怕。
只不过,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的,虽然这个病例是第一次跟踪到的二次感染,但是之前美国媒体就报道了不少自称出现二次感染的病例,只不过,这些病人显然没有被怎么追踪,自然也就没有看到什么研究成果,考虑到美国庞大的感染基数,美国出现二次感染,也是十分合理的,即使只是单纯的小概率事件,乘以美国的感染基数,发生率也是很高的。
只不过,美国的反应显然是没有把这个问题当一个事情的。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需要重申一个事实,一个因为疫情让大家差点都忘了的事实,美国是生命科学第一强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优势,比人们熟悉的什么航天,电子,精密加工都大。在这个问题上面,目前为止并没有看到美国的追踪研究,于情于理都显得过于匪夷所思。只不过,从二月份开始,不符合美国生命科学大国的超现实主义事件已经发生了无数次。比起来注射消毒液,对于可能的二次感染者没有系统追踪,简直完全不构成任何问题。在某些方面的愚蠢与偏见,可以把科技的优势中和的一干二净。
不过从这次的表现看来,美国没有完成这样的追踪,倒也不光是傻,对于二次感染者进行追踪研究,除了需要优秀的科研能力之外,还需要强大的流行病学跟踪能力,对于感染者的行迹进行长期追踪。我国之所以可以快速压制疫情,除了大范围的封锁之外,发动全民的流行病学跟踪,精准的对接触者进行了隔离(美国CDC刚刚宣布了新的建议,与患者接触后,如果没有症状,不建议进行检测),也起到了极大的贡献。
而在美国,CDC基本上放弃了对于感染者的行迹跟踪,这也导致了美国封城的效果不甚理想。这显然和美国CDC在各大影视作品里边的神勇表现不符合。严格来说,美国CDC倒也不是吹出来的,无论是学术还是实际表现,它的表现都是不错的,我国的很多疾控指南都是参考学习他们的,只是面对疫情,他们的表现恐怕连及格都算不上了。但是这样的事情在疫情之中已经发生了多次,建立了现代流行病学的英国,之前不也堂而皇之的提出了群体免疫这种不存在任何合理性的方案了吗?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
不过真正让笔者陷入沉思的是,为什么是中国方面首先发现了二次感染的迹象呢?从感染基数来说,中国方面现在可能是全球最低的,基本上主要盯上入境口岸和海鲜冷链就好了;而从重视程度来说,理论上中国也完全没有必要过于重视,在国内实现了很好控制的情况下,即使发生了二次爆发,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我们。发展中国家缺乏检测分析能力是可以理解的,相比之下,那些疫情较重的发达国家(比如说选择群体免疫的几位),从感染数量和重视程度来说,似乎都应该先发现这种情况。很明显,这些国家的感染数量只能低估不可能高估,那么结论很简单了,他们并不重视这方面的事情。
这些国家之中,有很多还没有走出第一轮疫情,就开放了各种群体活动,就算出现一场又一场的集体感染也在所不惜,力图促进经济的恢复;同时将疫情防控失败的锅扔给远在东方的中国;而各路政客,也在混乱的局势下打算浑水摸鱼。切实的摆在眼前的威胁,他们都熟视无睹了一次又一次,又怎么会在乎未来的一个小小可能性呢?
以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来说,实在是很难理解这样不符合逻辑的行为。但是疫情之中的现实教育我们,很多人对于惨痛教训的记忆力,显然比新冠病毒的免疫力还短了很多,他们早已忘记了在疫情初期的时候,自己冠冕堂皇的意识形态表演,在疫情全球扩散的时候,自己是如何的惊慌失措了。现在,他们只想从疫情的悲惨之中榨出骨髓,给自己接下来的滑稽把戏提供一点能量,很遗憾,即使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为全球人民争取了许多机会和时间,但是我们并不能阻止这些人。
至于有人说,这次事件彻底标志着群体免疫策略的破产,我就更不认为了,这种从一开始都不存在合理性的策略从来没有成立过,根本谈不上破产。而能无耻到把这种违背基本规律的策略广而告之并且实施的家伙,自然根本不在乎打脸什么的。
好在,大规模的二次感染,说到底只是无数可能之中一个比较糟糕的可能性,很有可能我们的运气不错,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大多数新冠患者的免疫力就算不能长久维持,但是还是能持续一段时间。虽然这样的情况概率比较大,但是科学的事情不能讲侥幸,对于这些病例,应该按照之前所说的,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这些个例的研究,很可能对于下一阶段的全球防疫策略提供选项,是因为病毒突变导致的抗体中和性下降,还是因为部分痊愈者抗体滴度下降过快导致二次感染,意味着我们需要选择不同的选项去解决问题。
当然了,这样的研究一定要排除某些家伙的参与,否则我毫不怀疑,他们会得出来二次爆发死亡率低,完全不需要防护的结论(虽然二次感染很可能杀伤力降低,但是因此认为不要防护,绝对算得上是无耻之尤)。
至于疫苗是否还值得信任,这其实并不是个问题,目前来看,疫苗依然是最为有效的控制疫情的手段,而全球在研的多种疫苗选择了许多种不同路线,选择的中和点位也不完全相同,那种电影和游戏里边,因为一个突变导致所有疫苗全部失效的事件,在现实之中是不会发生的。目前也没有证据证明,已经出现了可以影响疫苗有效性的超级突变。
相比之下,在疫苗领域,我们更需要担心的是另一个问题,因为疫苗产能不可能短时间生产全球所需的疫苗,所以很有可能最早一批接种疫苗的人免疫力已经开始失效了,最后一批需要接种疫苗的人还没有排上队,如果疫苗优先提供给某个地区的话,到最后全球疫情很有可能按起葫芦浮起飘,让疫情长期化,一个合理的全球疫苗分配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笔者不止一次强调,全球新冠疫情发展到现在这样,绝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多种更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在这里我就不再一次论证了。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但是最起码未来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争取一下的,只是,有些人似乎从来不在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