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之外说“八百” | 猛哥 2020-08-27 首先开宗明义: 从电影艺术讲,《八百》总体尚可,在及格线上,若干场面出彩,但依旧没有摆脱“怂人觉醒+照片+遗书”的套路,煽情过度,前后脱节。 如果您有闲有钱,可看。但不看,也无甚遗憾。如果您是历史控,甭看,闹心。 好,接下来,就扯些闲篇。 1 湖北有个县叫通城。 通城,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在早前,但凡多省交界,治理多脱缰,如有群山,尤易啸聚,向来是反对者的温床。 1927年8月,罗荣桓受中共湖北省委派遣,到通城组织鄂南暴动,建立了黄袍革命根据地,并成立了中共通城县委和通城县苏维埃政府。 通城暴动造就了一位共和国元帅(罗荣桓),一位开国上将(黄永胜)。 很多年后,罗荣桓回忆说:“‘马日事变’后,鄂南暴动,有些党的骨干逃出来了,上海大学、武汉大学的学生,在城市里存在不住的也跑到军队来了,所以一些政治骨干几乎百分之百的都是大学生。党代表有我一个,我是从武汉大学出来的。我搞的通城暴动,当时就是气愤,不服气,搞了几百支枪。”(《罗元帅对古田会议的回忆》) 通城暴动后,罗荣桓率农民自卫军开赴湘赣边,参加秋收起义,再之后就上了井冈山,成为毛泽东的战友。 罗荣桓是最早逝世的元帅,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撰《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其中有一句“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足见罗在毛心中的地位。 罗荣桓跟随毛泽东在江西苏区浴血奋战时,通城县苏维埃主席万顺富在当地坚持武装斗争。他有个儿子叫万连卿,受乃父影响,加入了儿童团。 1934年, 万顺富为掩护部队撤退,肩膀中弹被捕,惨遭杀害。 那年万连卿14岁,无依无靠,被时任通城县县长的贾廷申保了下来,并收做干儿子。之后将他送到湖北保安团通城县保安大队当了警察。 2 当万连卿穿上警服时,250公里之外的庐山,国民党军官训练团第二期毕业了。 其中有一人操客家语,仪表堂堂,他叫谢晋元。 谢晋元,生于广东梅州,少时家贫,但上进,考入中山大学,1925年在声援“五卅运动”的游行中,目睹周恩来组织的黄埔军校学生示威活动,深受震动,毅然投笔从戎,入黄埔军校四期。 谢晋元特别崇拜周公,“周主任为人师表,乃做人的楷模也”,深受影响。 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了23期,最牛逼的是第一期和第四期。 其中,黄埔军校四期毕业人数比前三期加一起还要多,代表人物有林彪、张灵甫、谢晋元、胡琏、李弥、刘玉章、赖传湘、高魁元、文强、洪水、唐天际、郭天民、曾中生、刘志丹、伍中豪、邱维达、段德昌…… 十几年后,林彪一人就把一众学长和同窗们都挑翻了。 不过,当黄埔军校四期生参加北伐战争后,林彪只是一个见习排长,谢晋元却屡立战功,升为副营长。 再之后,两人命运分野。 林彪参加了南昌起义,在红军队伍中迅速崛起,谢晋元则被调入十九路军,随军驻扎上海。 十九路军很彪悍,领头人是蔡廷锴和蒋光鼐,敢打硬仗。“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上海虎视眈眈,十九路军严阵以待。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6000人分三路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但蒋介石想以外交谈判解决战事,十九路军被迫从上海撤下,调到福建剿共。 蔡廷锴等人不愿与红军作战,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遭蒋介石镇压,十九路军番号被取消,士兵大都收编进中央军。 但谢晋元依旧被重用,选入庐山军官训练团,毕业后进入中央军88师。 3 1938年武汉会战前,蒋介石亲掌的中央军有三个王牌师,清一水的德式装备,分别是87师、88师、36师。 87师首任师长张治中,88师首任师长俞济时,都是国民党大佬。 抗战后,87师师长王敬久,88师师长孙元良,皆为黄埔军校一期生,却背地里互扎刀子,蒋介石为方便节制,在两师各抽部分人马,并为36师,师长为宋希濂,还是黄埔军校一期生。 尽管87师和88师的前身都是蒋介石的警卫团,但相较之下,88师最拽,盖因孙元良深受蒋介石器重。 孙元良尽管毕业于黄埔军校,从参加北伐战争开始就贪生怕死,冒领军功,可一路高升,全凭一张脸。 原来蒋介石选择将领的标准循自曾国藩,注重外貌和谈吐。概而言之就是能说会道的帅哥。 孙元良有多帅呢?黄埔军校开学时,他被选为仪仗队成员,出门迎接孙中山。 如果觉得还很抽象,那就看看他儿子秦汉(艺名),能把颜值巅峰期的林青霞迷得不要不要的,魅力堪堪。 秦汉泡妞,撩完就跑,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让林青霞20年的青春喂了狗,跟他爹一个德行。 孙元良打仗也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只要战况不妙,他就跑得没影儿。 打完淞沪会战,88师还有残部6000人,南京会战中,被安排坚守雨花台,战斗惨烈,孙元良想跑,被宋希濂的36师(担任督战队)持枪截停。 接下来孙元良的去向就是一个谜了。 宋希濂特看不上他的这个同学,在回忆文章中说,日军攻陷南京后,孙元良躲进一家妓院,认老鸨为干妈,待风声稳定,乔装打扮出城,躲过一劫。 此说存疑,日军占领南京期间,烧杀淫掠,孙元良藏身在红灯区,岂不是自投罗网? 另有一说来自原88师军械处主任葛天,他著有《我所知道的孙元良》,说孙元良能够躲避日军屠杀,是靠一个叫卢则文的同学,“卢则文在抗战初期曾在一个外国公使馆工作,孙元良事先同他接头,一到南京紧急的时候就偷偷摸摸只身逃躲进公使馆,连他的卫士亦不知,恐怕这个可耻的消息被别人知道”,后来“他化装成一个马车夫,通过下关离开南京到了苏北的韩德勤部,然后转到汉口。” 《淮海战役史料汇编2》有一则关于孙元良的记载,颇为有趣:“个性敏捷、骄傲自负,作战勇敢,指挥果断,但其平庸。统驭部下爱用手法, 以封建关系团结四川部队,爱用逢迎下流之辈,其处事极为精细,在蒋匪反动集团中颇具声望。属蒋嫡何应钦派,与何及顾祝同历史较深,为孙震之侄,生活奢侈,讲求享受, 贪污,爱铺张,特好女色。身材高大,无明显特征。” 由此可见,无论是同学,同僚,还是对手,都看不上孙元良。 摊上人品如此猥琐的师长,88师的结局可想而知。当南京会战结束后,6000残部仅剩不到500人,虽重建,但再也不是王牌主力。 孙元良照旧风生水起,凭借叔叔孙震的关系,另谋要职,最后一路跑到台湾,娶娇妻、开工厂,活了103岁,顶着最后一个抗日名将的头衔离世。 管虎拍摄《八百》之前,还专门去台湾找秦汉,让他讲讲其父英勇抗战的细节。 呵呵。 4 淞沪会战,国军70万PK日军20万,结果伤亡27万人,丢了上海。 此战,87师伤亡15000人,四次补充兵源;88师只剩下6000人,五次补充兵源;36师保存完好,但在一年后的武汉会战中打没了。 此后,国军德械师退出历史舞台。 客观讲,淞沪战争前中期,88师还是很硬气的,坚守闸北,死磕日军。无奈,淞沪战争是蒋介石亲自指挥,最终打得稀巴烂,惨烈至极。 淞沪会战结束后,蒋介石曾在开封军事会议上说明战略意图,“我们此次为什么要在上海作战呢?就是要打破敌人的战略,使他们不能按照预定计划,集中兵力侵略我们华北。”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和金融中心,对于保卫南京和江浙都有重要意义。蒋介石亲自审定的《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即说,“该战区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 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没问题,但蒋介石并不想认真打,而是寄希望于国际调停。 1937年10月30日,国联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会议,蒋介石希望"使各国怒敌,作经济制裁,并促使英、美允俄参战"。 龙云回忆,一次宴会上,汪精卫问蒋介石:“这次中日战争发生在北方,怎么上海也打起来了?如此岂不成了两个战场,我们的兵力够使用吗?”蒋回答:“在北方打仗,国际上是不大注意的;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国际注意。”因此蒋介石判断,“国军如能在上海多保卫一二个月,将可引起国际方面的干涉和支援,因而应不惜牺牲,尽力固守上海。” 唐生智后来说蒋介石亲口跟他讲,“上海这一仗,要打给外国人看看”。 李宗仁在回忆录里也说,淞沪战役完全是“对国际局势判断的错误。在蒋先生想来,上海是一个国际都市,欧美人在此投下大量资金,如在上海和敌人全力血战一番,不特可以转变西人一向轻华之心,且可能引起欧美国家居间调停,甚或武装干涉。” 为等待调停,蒋介石先后三次下令停战,都无结果,但他并未放弃,还通过英国记者,对外表示,“国际间对于现时中日两国不宣而战之战争,有干涉之必要……此种国际干涉,非完全为中国,实为谋国际整个之安全。” 无奈英美诸国根本不care,蒋介石只得通过不断扩大战事,以求获得列强关注。 日本明白蒋介石的企图,东京总参谋部制定了“十月攻势”的作战计划,要赶在10月30日之前结束上海的战斗。 日本出动了四艘航空母舰,3000架战机,军舰火力可辐射整个上海,国军只能充作人肉靶子。 即使“一天损失一个师”,蒋介石也准备耗到国联开会。 1937年10月25日,大场阵地形势急转直下。日军若占领大场,国军即有被夹击歼灭的危险。于是,蒋介石不得不命令全线后撤。 但为了给外国人留下中国军队仍在苏州河北岸坚持抗战的印象,蒋介石决定留88师孙元良部在闸北继续作战,把一连一排一班分散,守备闸北的坚固建筑物和郊区大小村庄,并与游击结合,尽量争取时间,唤起国际社会的同情。 孙元良多么鸡贼,他对战区司令官顾祝同说,留下一个师是炮灰,留下一个团也是炮灰,但效果相同,都表示有华军坚守苏州河北岸抗战。既然都是炮灰,不如留下一团。 顾祝同被说服了。 于是,孙元良决定以88师师部所在的四行仓库为固守据点。可就这样,他还玩阴的,实际上只留下一个营,即88师262旅524团1营,让524团团附谢晋元去指挥。 1937年10月26日,谢晋元率524团1营进驻四行仓库。 5 陈诚后来总结淞沪会战,认为最大的教训乃是“战略殉于政略”,“这次战争战略受政略影响极大,乃是国家的不幸,并不是国家的错误。因为我国本身准备不足,要希望人家援助的关系”。 战事如棋,蒋介石是执棋人,88师524团1营的官兵们就是一颗颗棋子,在四行仓库进行一场“表演”。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这就像塞纳河上正在进行凡尔登战役,而巴黎右岸尽收眼底却在保持中立;或者葛底斯堡战役的战火在哈莱姆区燃烧,而曼哈顿其他地区却在冷眼观战。” 无奈蒋介石还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彼时88师524团1营就是个空架子。故而,524团在撤出闸北之前把新近从湖北开来正在南翔待命的湖北省保安第5团全员补入。 湖北保安第五团是1937年在鄂南各县保安队基础上所组建,并于同年8月从湖北调往上海,参加淞沪会战。 据统计,88师524团1营官兵中湖北人占了80%,其中通城人150个,蒲圻(今赤壁)人22个。 电影《八百》中把开赴上海的湖北兵刻画为一群不知为何而战的游兵散勇,真相如何呢? 田际钿,湖北蒲圻人,曾参加过四行仓库保卫战,他后来对当年赴上海参战时的回忆道: 开拔的这一天,武汉各界市民在汉口中山公园召开大会,欢送我团上抗日前线,武汉行营副主任兼中训团教育长、卫戍总司令陈诚亲临大会讲话,勉励我们英勇抗日,保卫国土。会后,陈诚送了我们一面团旗,写有“湖北保安五团”字样。在雄壮的军乐声中,我们全体官兵雄纠纠地通过市区到大智门火车站上火车。火车载着保安团的热血青年赶往上海,准备参战。经过七天七夜夜行昼伏的长途跋涉,保安团到达上海南翔,等候调遣。9月湖北保安团以补充的形式编入各旅和团,直接上战场杀敌。 听听,这掷地有声的讲述。 面临日寇入侵,家园沦丧,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电影《八百》中,却把湖北兵刻画为怂货软包,令人作呕。 且不提是否尊重历史,单论艺术,这种桥段也是导演想象力贫瘠的表现。 湖北保安五团补充进88师524团1营后,万连卿被谢晋元留在身边,担任勤务兵,直到谢晋元后来遇害。 6 实事求是地说,放在整个淞沪会战的背景下观照,四行仓库保卫战并不出彩,只有零星小规模战斗。 而“宝山守卫战”中,姚子青率600壮士死守孤城、抵抗日军七昼夜,那才是惊天地泣鬼神。(详情可看电影《捍卫者》,比《八百》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四行仓库保卫战之所以更出名,一是背靠租界,打给外国人看,借助外媒扩散;二是同名电影反复夸大宣传。 1938年,国军还在节节败退,为提振军心,应云卫导演了《八百壮士》。 1972年,日本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台湾当局很愤怒,1975年推出了新版《八百壮士》,林青霞主演。主要情节照搬1938年版《八百壮士》,只是把孙元良塑造为一个“战神”,简直无所不能,即使跑路,姿势也很帅,不知他观影完毕,老脸是否一红。 实际上,从1937年10月26日二十四时进入四行仓库,到10月31日凌晨二时完全退出仓库进入租界,88师524团1营官兵在四行仓库中坚持了98小时。 根据88师524团1营营长杨瑞符撰写的《孤军奋斗四日记》一文,以及杨景深编,杨瑞符校的《八百好汉死守闸北》一书,期间激战不多,唯有一次。 10月28日黎明前夕,有二十余名头顶钢板的日军士兵爬至仓库墙角挖洞,企图用炸药炸毁仓库外墙,在此关键时刻,二排四班副班长陈树生往身上捆绑了好几颗手榴弹,拉了导火索,从五楼窗口纵身跃入墙角的日军士兵中,二十多名日军全部炸死或震死,陈树生壮烈牺牲。 电影《八百》中渲染了这个场面,十分感人,也是仅二的好镜头,另一个是古惑仔“刀子”舍命送电话线。 据学者研究,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孤军击毙日军的数量应该在100人左右。 那么当时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国军人数究竟有多少?八百人的数字又是从何而来? 按照杨瑞符在《孤军奋斗四日记》的描述,八百壮士的说法是在28日晚伤员送出后,外界才得知的。但事实是,早在当晚伤员运出仓库前,报纸上就已经称四行孤军为八百壮士或八百孤军了。 10月28日的《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中央日报》都采用了中央社的报道: 闸北我军虽已于昨晨拂晓前大部安全撤退,但此非谓闸北已全无我军踪迹,盖我八十八师一营以上之忠勇将士八百余人,由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率领,尚在烈焰笼罩敌军四围中,以其最后一滴血,与最后一颗弹,向敌军索取应付之代价,正演出一幕惊天地泣鬼神可永垂青史而不朽之壮烈剧戏也。 再综合《大美晚报》、《字林西报》、《大陆报》、《密勒氏评论报》关于孤军人数的报道, 中文报纸的口径相对统一,大多是采用中央社27日电文中的800人这个数字(来自中央社记者冯有真),而外文报纸从最少的40人到最多的500人(来自记者现场目测估算)。 再根据公共租界工部局档案记载,并比较《新加坡路中国士兵拘禁营拘禁兵力实况清单》,10月31日进入孤军营中的实际人数为355人。 因此:孤军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伊始总人数为420人,在战斗中牺牲或送出治疗43人。10月30日12点撤退前清点人数为377人。在撤退过程中有一定人员伤亡,未受伤而直接进入孤军营的人数为355人。 7 三个版本的电影都大书特书杨惠敏渡河献旗。这同样是一个夸大的东东。 “我忠勇将士,高揭青天白日满地红之国旗,压倒四周之太阳旗,发扬我大中华民族之浩然正气,与国家无尚光辉,此八百忠勇壮士之壮烈义举,已博得全沪中外人士无限之钦敬,并引起最热烈之注意”(《八百壮士安然无恙,我壮士高揭国旗》,《申报》,1937年10月29日第2版)。 经《申报》等报刊杂志的宣传,杨惠敏成了一位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并受到宋美龄、张治中等政要的接见。 这自然是为了振奋人心。不过即便在当时,对于献旗的经过,也是众说纷纭。 据杨惠敏自述: 1937年8月初她高中毕业不久,在糖果公司任职,此时工厂停工,她便加入了中国童子军战时服务团,参与难民服务。10月26日晚,她进入苏州河北岸租界,在与英军士兵的对话中,惊讶地发现还有一批中国军队死守四行仓库,并得知他们需要粮食、弹药和擦枪油。27日她再次过桥,“把事先抄好的市商会电话号码包好,丢进四行仓库,叫他们直接打电话向市商会求援”。 收到孤军电话后,商会会长王晓籁亲自邀请她一同送物资。在随后的庆功会上,她提出四行仓库上应该悬挂一面象征民族精神的国旗,王晓籁非常赞同,“立即拿起电话,定制了一面十二尺见方的国旗,酒席还未散,那方美丽严庄的国旗已送来了。”她自告奋勇,接受了向孤军送国旗的任务,将国旗裹在内衣外面,再套上制服,入夜后冒着生命危险潜入四行仓库。 “谢晋元团附、上官志标副团长、杨瑞符营长,还有好几个高级军官,早已在窗口迎接我。我脱下外衣,将浸透了汗水的国旗呈献在他们面前时,朦胧的灯光下,这一群捍卫祖国的英雄,都激动得流下泪来了!……(谢晋元)他立即吩咐部下准备升旗,因为屋顶没有旗杆,临时用两根竹竿扎成旗杆。这时东方已现鱼肚白,曙色曦微中,平台上稀落的站了一二十个人,都庄重的举手向国旗敬礼,没有音乐,没有排场,但是那神圣而肃穆的气氛,单调而悲壮的场面,却是感人至深的,我一辈子永远也不会忘记。” 杨惠敏回忆录中将献旗经过描绘地栩栩如生,但综合曹志功《杨惠敏渡河献旗之真相》、叶春年《给四行孤军送旗的经过》及白广荣《究竟是谁给四行孤军送旗》等文,四行仓库献旗的真相大致如下: 10月27日晚上,杨惠敏至新垃圾桥向孤军喊话,在得到孤军要求一面国旗的回复后,当晚将一面尺寸较小的国旗送至仓库。 10月28日上午,市商会接到谢晋元来电,要求提供新国旗。晚10点至11点,载有用麻袋包装的物资和大国旗的卡车从商会会址开出,前往四行仓库。 10月29日,四行仓库升起两面大国旗,并将杨惠敏所献的小国旗悬挂于窗口。 故而,杨惠敏献旗是事实,乘车进入四行仓库,绝非渡河。 如果说,1930年代,为配合大局,她说谎尚情有可原。可到1970年代,尘埃落定,还言之凿凿,就别有用心了。 杨惠敏后来与影星胡蝶搅合在一起,被戴笠无端羁押多年,险些丧命,与她张扬的性格不无关系。 8 历史可以打扮,但真相往往充满血色。 1938年版《八百壮士》结尾在升国旗处戛然而止。 1975年版《八百壮士》结尾是谢晋元骑上一匹战马,带着整整齐齐的队伍奔向远方,并回首对夫人说,此行要“去南京,去全国的任何地方,为牺牲在上海的弟兄报仇!” 2020年版《八百》结尾是在漫天雪花中,谢晋元高喊口号,带领士兵们慢镜头冲桥。 第一版如此结尾,系因导演还不知道“八百壮士”的终极结局。 第二版如此结尾,系因导演明知“八百壮士”结局,但非要留下一个光明的尾巴,自欺欺人。 第三版如此结尾,就搞不懂导演所思所想了。倒是有一点可以请教,1937年10月的上海会下鹅毛大雪吗? “八百壮士”足够伟大,完全不用如此强行且拙劣地煽情。 那么,真实的冲桥场景如何呢? 那是1937年10月30日深夜,88师524团1营官兵撤退,排长杨养正受命担任掩护任务。 当时,日军坦克已经封锁了退路,为了干掉敌人的坦克,杨养正从一个战士手中接过一支轻机枪,对准坦克猛力扫射,就在此时,敌人的炸弹落进砖瓦房爆炸,一块弹片正好射到他的左眼。副排长见状,立即和士兵一起将杨养正架起来,撤到租界医院,医生为他换上了义眼。 作为最后一个“八百壮士”,杨养正于2010年12月16日去世,享年96岁。 管虎自称筹备《八百》十年,原计划2019年上演,那就是2009年开始打磨剧本,难道不知道去拜访一下杨养正? 他却偏偏跑到台湾去跟秦汉打听“逃跑将军”的英雄事迹。 呵呵。 9 杨养正尽管后半辈子坎坎坷坷,但得以颐养天年。可他的团长和他的团却是一曲悲歌。 奉命撤退后,“八百壮士”被公共租界工部局解除武装,被软禁于胶州路拘留营四年。 1941年,谢晋元被日伪收买的叛兵杀害。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接管拘留营,先后将330余名孤军官兵押到月浦、龙华做苦力,1942年4月,又转移至老虎桥俘虏营(原江苏第一模范监狱)。 有一次12名士兵越狱,跑到南京中华门时被日军抓住,全被当场残忍刺死。 后来,由于战事趋紧,需征用大量劳力,同时也为了不让孤军团结在一起,日军把“八百壮士”分成六批送到各地去作苦工。 第一批大约100人,被押到杭州西兴镇养马,其中15名又被调到上饶,后顺利脱逃。(另一说100多人被送到南京东郊孝陵卫日军战地士官学校做工,之后逃掉了近70人。) 第二批36人,被运到新不列颠岛的腊保尔港当苦工,后来仅10余人回到故土。 第三批87人,被押往芜湖裕溪口,一年后只剩29人,外逃,一部分人加入新四军,一部分北上,仅杨养正等4人抵重庆。 第四批约70人,被抽到日军1629部队做工,后外逃,其中大部分人参加了游击队,仅9人辗转到重庆。 第五批约200人,被迁到上海,编入日兵营作“使用人”,三年后集体逃亡,辗转抵达重庆。 最后一批50人,被押送到西太平洋的新几内亚拉布尔岛做苦工,遭遇最惨,过着非人的苦役生活。 此处重点讲讲。 二战期间,拉布尔成为日军海空军基地,先后约有1600多位中国军人被送到此地集中营当劳工。 田际钿就是拉布尔战俘集中营的幸存者。据他回忆,50名“八百壮士”被送到岛上后被拆散,他们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住岩洞,吃地瓜,生病就等死。 日本投降后,只有34名壮士回到上海,14人客死他乡,另有两人,一人被日军殴打致伤,一人精神错乱留在当地治疗。 通城人毛炎炳就是34名幸存者之一。辗转回乡后,1950年报名参加志愿军,当时他已经43岁。两年后复员,1975年去世,享年68岁。 他还能青史留名,而那些埋在异国他乡的战友却无比凄凉。 2008年,一位澳大利亚飞行员在拉布尔附近密林中意外发现有几座墓碑,刻着中文与中国军队标志。有华侨知道后,雇请丛林土著人带路,费尽周折,在一处荒坡蔓草丛间找到了三座中国军人墓碑,其中有两座可辨识碑文。 这次意外的发现,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 9 饶是那些保全性命于乱世,捱到抗战胜利的壮士们,依旧如浮萍。 1945年后,各地幸存孤军纷纷来到上海,可国民党政府口惠而实不至,并无照顾,致使他们流落街头。 孤军们的遭遇引起了谢晋元遗孀凌维诚的关心,她四处奔走,最后孤军们得到一个码头,从事搬运,自食其力。无奈僧多粥少,还有一部分孤军改做门卫、车夫、清洁工、铁路警察等。 万连卿的遭遇相对较好,经凌维诚介绍到京沪区铁路局警务处当了警长。他1942年从南京孝陵卫集中营逃出,被新四军所救,可坚决要回88师,找到老部队后,赴缅作战,抗战胜利后退伍。 1949年后,很多孤军返回家乡务农,少数进入国有单位,他们主要分布在湖北、浙江、四川、上海等地,以湖北最多。 但在随后的历次运动中,这些孤军因曾参加国民党军队而受到冲击。 杨养正当时是重庆南岸副食品水产公司职工,“文革”中被当成“牛鬼蛇神”、国民党残渣余孽、伪军官拉去游街、批斗、下跪。 此后,他刻意隐瞒过往,甚至连孩子们也不知道。 2001年,《重庆经济报》一名记者寻访抗战老人,偶遇赵孝芳(杨养正妻子),得知杨养正是抗战老兵后,以《老英雄重唱八百壮士歌》为题做了报道,一个沉默了半个多世纪的抗日英雄才被世人知晓。 2005年,为纪念抗战60周年,在上海一家媒体的组织下,杨养正回到了阔别68年的四行仓库,并拜祭谢晋元。 谢晋元遇害后,被葬在“孤军营”,但在“文革”中,墓碑遭毁弃,墓地甚至被围以篱笆,据说是为了“不要让‘反动军官’造成恶劣影响”。 1983年后,谢晋元之墓迁入宋庆龄公墓。1991年,凌维诚在上海去世,享年84岁,和丈夫合葬。 面对谢晋元的铜像,孱弱的杨养正悲痛难抑。 上海媒体这样写道:“杨养正摸着铜像的手,接着又站起来,张开双臂,把铜像紧紧抱在怀里,两行热泪涌出眼眶。” 5年后,杨养正去世。 10 万连卿就没那么幸运了。 因为做过国民党警长,上海解放后,他被送到新疆战犯管理所改造。在此期间,妻离子散。直到1979年才得以获释,但无家可归,被政府安排在新疆劳改农场做事。 1983年,通城县黄袍望湖大队会计林国贤等人出差到新疆,在小饭馆吃饭,听闻乡音,意外获悉万连卿的真实身份。 在林国贤好心劝说下,万连卿回到阔别快50年的老家。乡政府把他安置在乡福利院,照看养鸡场。 那时,万连卿的父亲万顺富已作为革命英烈,被乡人所缅怀。 2001年,万连卿去世,享年84岁。 扳指算来,从1937年至1979年,42年间,万连卿有35年或被羁押,或被流放,或被改造。 人世悲苦,莫过于此。 假若逃出集中营后,他不执意寻找88师,加入新四军,之后的命运会如何? 也许,“八百壮士”的命运从踏进四行仓库时就写就了吧。 11 行笔至此,意犹未尽,再续写一节。 “八百壮士”的命运无法自己书写,但他们坚守四行仓库之初,每人均留遗书,只可惜现难寻觅。 电影《八百》中有念遗书的情节,摘录如下: “玉芝吾妻爱鉴: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国尽忠为宜,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屈辱。” 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但又经不起推敲,因为抄自胡琏遗书。 石牌保卫战中,胡琏任第11师师长,担任石牌要塞守卫任务,陈诚致电询问,有无把握守住。 胡涟回答"成功实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便挂断了电话。 战斗开始前,胡琏命所有士兵留下遗书,他本人则分别给父亲和妻子各写一封。其中,给妻子的诀别信如下: 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 仅亲老家贫,妻少子幼,乡关万里,孤寡无依,稍感戚戚,然亦无可奈何,只好付之命运...... 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 战争胜利后,留赣抑回陕自择之。 家中能节俭,当可温饱,穷而乐古有明训,你当能体念及之...... 十余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 兹留金表一只,自来水笔一支,日记本一册,聊作纪念。 接读此信,亦悲亦勿痛,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 匆匆谨祝珍重。 可是,石牌保卫战发生在1943年5月至6月间。难道淞沪会战的士兵会穿越? 号称打磨十年,史料如林,但凡有心,《八百》主创断不至于犯这种错误吧。 管虎的意图很明了,遗书有助于展现抗战将士心迹,侧面烘托战况之激烈,但淞沪会战中亦有诸多文思俱佳的遗书,大可引用。 比如郭汝瑰的遗书。 郭汝瑰在陈诚所属的第14师任参谋长,淞沪会战开始后,14师42旅旅长心存胆怯,郭汝瑰担任代理旅长。 战场上,日军用数十架飞机狂轰滥炸, 42旅伤亡惨重,危急关头,郭汝瑰向师长留下遗言: “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目力所及,这是最豪迈的遗书。 后,该旅与日军冲杀7天7夜,8000多人只剩下2000多人,阵地仍未丢失。郭汝瑰一战成名。 《泰晤士报》专门发表社论,称上海的抗战证明中国军队“已从滑稽故事之迷雾中脱颖而出”。 诸君如有心,当多读信史,少看神剧神片,方能砥砺人心,勿忘国耻。 参考资料: 1.“淞沪会战中杨惠敏献旗之真相”,《史学月刊》,胡现岭 2.“四行孤军光与影”,《档案春秋》,苏智良、胡皓磊 3.“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遗骨在海外无人问”,搜狐社区,网友“天竺道” 32 人喜欢 精选留言 活动君置顶 3 连片名都写错了 作者 29 八百标兵奔北坡,八百八佰分不清。。 子大 57 电影拍的如何见仁见智(我也觉得为了市场,瞎编乱造对不起历史),但是能够引起大家有翻开尘封的历史的兴趣并讨论,电影上映后那么多人能去四行仓库参观,藉此缅怀这些真真切切为我们拼过命的先辈,也就是大功德一件了。那面旗帜能在大银幕上飘扬,也是历史的进步,电影的意义已经大于本身的内容。 作者 24 嗯,也是一种意见 一条小船 38 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作者 23 十来年前,看余世存编书,收录此段,至今难忘 Elie.CH 15 拍出来是种精神 播出来是种态度 大义面前凛然是铭记历史 告诫后人 让后人知道了解先辈的牺牲 国军抗日牺牲也是为中华民族牺牲 此文章洋洋洒洒说一通 鸡蛋挑石头 哗众取宠之徒 作者 35 您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吧?一万多字都没让您看明白,请好吧…… 溪溪木业 30 一部打着真实历史旗号宣传的商业片。 作者 23 而已 Alex 26 猛哥说的不错,但是也应该看到,不管八佰中有多少情节跟历史不符合,但是此役国军大多数坚强抵抗,英勇牺牲这是真实的,我们应该感谢管虎导演,四行仓库在上海以前有多少人去缅怀?是他让更多人通过这电影了解了这段历史,有机会对上天的英灵表达一下感激和尊敬,历史中的真真假假其实谁也不一定说的全对,有时候记录事件的当事人可能也会撒谎,或者存在一些成见,这对历史都有影响。我们只需要知道八佰让我们铭记了这段历史,知道了在那个时候,有一群人奋不顾身的抵挡日寇的侵犯,用鲜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这已足矣。 作者 22 大部分同意,除了“因为电影,更多人了解历史,哪怕与历史不符”。这思维跟“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一个样,哈哈哈。。真就是真,假就是假。。 Alex 27 你误会我那段话的意思了,我不是说通过电影了解历史,可以不管它与真实的历史是否相符。与历史相符当然重要,尤其是重要的历史,要不然都是假历史,岂不是乱套了?我只是针对八佰这个电影说一些不相符不重要,是因为你说的那些真实历史,对于电影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只要谢晋元领导的四行仓库抗战是真实的,将士们舍身报国也是真实的,其他那些虚构也罢,煽情也罢,都不重要。国军在抗战中确实牺牲巨大,远远超过我们课本上所了解的,通过电影,我们多了解一段历史,总归是好的,当年我也不知道宝山抗战,课本也没学,但是看完捍卫者,我真的很震撼,真心感激这些人为国家做出的牺牲,可难道捍卫者中所演绎的情节,全部都是真实的?也不见得吧,但是宝山抗战是真实的,姚子青率领将士为抗战殉国也是真实的,其他的,不重要了。 作者 22 您字多您有道理,哈哈哈 膘肥体壮 18 片子质量尚可,但绝没吹嘘的那么好。前因后果交代不完整,生编硬凑,主观臆想,刻意煽情的东西多了些。这个剧本真要是打磨了10年,我只能说管虎不是蠢就是坏,跑台湾去见秦汉是因为人家有利用价值,而那些幸存的老兵,谢晋元等的后人能为管虎带来什么?只愿以后的导演们都能少些杂念,把抗日战争乃至抗美援朝中,我们中国军人可歌可泣的东西真实还原给国人! 作者 8 咱们就片论片,不做诛心之论哈 膘肥体壮 9 有点过激,多多包涵。实在是搞不懂当面找秦汉想了解什么? 作者 5 蜜汁操作 老鹰*13906056163 18 洋洋洒洒,如行云流水,非高手不能驾驭也。 Dolph王海暾 14 这篇文章很好,考据花了功夫,澄清了不少史实,赞一个。 对于管虎导演和其作品,我倒是觉得可以批评时多加鼓励,作品本身在及格线上,至少比那些架空言情戏好多了,虽有漏洞,但也看得出用心之处。导演是个专业,但不是历史学家,一厢情愿跑错了家门是硬伤,应该检讨。但作为影评人或者写手,也没必要文人相轻,写篇文章相对容易,当下拍部这样的片子不易。 作者 7 我很重,不相轻~ 可可 14 如果您有闲有钱,可看。但不看,也无甚遗憾。如果您是历史控,甭看,闹心。 见晓东 13 得靠这个电影才知道四行仓库的人,初中上历史课的时候是不是光顾着给女同学写情书了? 作者 4 话糙理不糙,哈哈哈 张兆君 最近更新速度有点慢 作者 12 揾食艰难,努力搬砖,间隙有限,请多担待! 王宇 11 找秦汉问,很有画面感, 作者 10 管虎还在微博贴出合影…… 观察 9 还是赞一下康洪雷导演,我的团长我的团 作者 10 《团长》神作也 timelifecn 10 万氏父子的际遇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老随~ 10 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泪奔 Crazy 9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生活家牟江 3 猛哥,你说咱们电影是不是缺好编剧啊? 作者 8 好编剧不仅稀缺,而且地位低下,恶性循环~ 商华鸽 8 猛哥出品,品质保证。 作者 2 谢谢 王昱 6 猛哥可以专门探讨一下当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文艺创作和严肃史学之间的关系 作者 5 好,可以做我在职博士论文题目,哈哈 王昱 3 继续支持您,猛哥 作者 1 谢谢 佛系大叔 6 这片子要是再不火,华谊的日子可没法过咯,连续三年亏损可是要退市了 作者 4 续命 十一~ 6 商业片就商业片。扯什么犊子,历史需要正视 迷雾 5 看到有很多读者写的不少了,不伦从批评八佰还是赞扬八佰的角度都是有的,电影本身就是这样,同一部电影既会有人很喜欢也会有人完全不感冒。猛哥您这篇文章的很多历史细节都提到了,写的很好,能让人更了解那一段历史,不过我只提一点,目前上映的八佰从头到尾压根没有出现孙元良这个人物,管虎跟秦汉合影完全是宣发手段上有失误,这点您还是应该提及一下,不然您一顿实锤孙元良,又建议历史控不要看,还没看过影片的人难免把孙元良与目前上演的八佰联系起来,其实影片本身并没有美化孙元良的。电影嘛,还是先让大家看,再让大家评。 作者 1 写孙是过渡到谢,以及留下一个营的缘故。。 時記 4 希望有一天能看中国版兄弟连,8年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 作者 3 现在改称14年抗战了 仰望者 2 由是推之,还不如多年前的《血战台儿庄》。 作者 4 《血战台儿庄》具有历史意义…… 镇守海 应该请猛哥当顾问 作者 3 不去,哈哈~ 高云 2 错乱的历史心酸的战士低级的导演。我在手机看完就觉得这片子太一般般了。根本不会买票观影了 作者 1 有枪版了? 黄师父 2 艺术加工一下是应该的。但好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老是设置一些不符合常理,反智,强性煽情的情节,是国内导演的通病。没前因后果的电话线用了吗??姜武楼顶莫名其妙舞大刀为啥?李晨等人,没任何战术动作和掩护,也不跑,走着往敌人大本营送死?到底想把方记者定位成啥?弄个方记者角色想表达啥?莫名其妙两段常山赵子龙想说啥??只能说,导演水平真心不行。。 作者 1 恍恍惚惚 小武 2 电影《八百》中渲染了这个场面,十分感人,也是仅二的好镜头,另一个是古惑仔“刀子”舍命送电话线。 经逐字查看,仅此一处有错误。猛哥写的一如既往的好 作者 1 哈哈哈哈 水 1 回复置顶,八佰做八百,意思是不是指电影少了点人味,妄度之,错了就错了,反正就抬杠,字少也有理,嗯嗯 作者 2 确实把片名写错了 李嘉 2 没有被猛哥点评过的热点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XXX 2 电影逻辑有些混乱 不过电影作为宣传手段令大众了解历史也是不错 飞宇轩秋 2 最后一句是亮点! 瞿成胜 2 谢谢猛哥直言不讳!管虎八佰这一影片虽未看但真想看。勉强及格的电影! 张老头 1 猛哥好,大悟,小白脸和小鲜肉断而不绝! 秦汉是孙元良之子,鲜!迷倒林妹妹,又是一个惨! 孙震,孙元良均是成都双流县人,张群同乡! 这类题材,难驾驭! 其实,以谢晋元遇害作开头,和结尾更好! 礼。 作者 1 谢太出名了,更想以湖北小兵开头和结尾~ 阿紫 1 谢晋元是团附(副),团长是海南文昌人韩宪元,黄埔三期,在雨花台保卫战中战死沙场。 作者 1 1,团附不等于团副。2,团长是韩 长方灯珠(盛源光电)黄健华 1 猛哥好文章 作者 1 丛勇 1 看完文章有一种白哭了的感觉 龙五 1 第一次发现猛哥文笔如此之好,鞭辟入里又旁征博引!好文 范喵喵 突然想起98年南方周末的新年致辞:“记者所履行的职责,何尝不是对公众的一种'还债'——他要告诉人们世界上发生的新闻,他还要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真相。对于这样一项职责,我们当然时时力有不逮,但我们愿意为此而竭尽全力。植物的生命要靠它的绿叶显示,新闻的生命要用它的真实担保。”感谢猛哥告诉我们真相 宋磊 呵呵,这会不会是华谊的绝地反击。 作者 很难 Sky.dai 通城人飘过 作者 继续前行 影视剧在拍历史的时候,尽量逼真一些,要不然若干年后,都不知道真假了 相关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查看RESSRC的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