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散沙,到铜墙:《八佰》背后的现实意义 | 饭统戴老板

2020-08-22

作者:鲁舒天
编辑:戴老板/黄主任
支持:远川研究所文化传媒组
2013年,电影《八佰》的主创随机采访了四百位17到39岁的路人,问他们同一组问题——你是否了解淞沪抗战、四行仓库和谢晋元?
结果是这样的:路人对于教科书上提过的淞沪抗战印象模糊,对于四行仓库保卫战和民族英雄谢团长,多达90%的受访者表示一点都不知道。《八佰》出品人兼导演夫人梁静回忆,在这个采样后,她那个身高超过一米九的丈夫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压抑,说一定要拍部电影出来。
此前,人们知道管虎多是因为两件事:一是发掘了黄渤;二是拍了《老炮儿》,结果还被人以为导演也是冯小刚。
《老炮儿》里那位胡同口大爷,是管虎的父亲管宗祥,1942年入伍的老八路,老一代表演艺术家。管虎长到40多岁,才从父亲口中得知少年时代看的那些抗战电影跟现实差距有多大——“从前线抬下来的战友,都是眉心中弹”——真实的抗战真惨烈、真实的鬼子真难打。
为了弥补人到中年才接触这段“国家记忆”的惭愧,2008年,管虎拍了不一样的抗战电影《斗牛》,还原了侵略者的凶狠与强悍:你能看到搜索小组交替行进时的相互补位;看到夜间听到异响立刻进行灯火管制的机警;还能看到率队大尉以下官兵脸上的淤青,伤痕暴露了这批鬼子是不久前一场肉搏战的胜者。
《斗牛》中有这样的镜头:八路军地方武装向仅有几名残兵的日军据点发起冲锋,因武器劣势而伤亡惨重。镜头没有完整演绎战斗过程,只留下了清理战场的特写:中国军人迅速抬走战友的尸体,捡起枪支与军刀,凌厉地消失在画面中,你甚至来不及看清他们视死如归的任何一张脸。
真实抗战中,每当一个日本军人被击毙,就意味着五名、十名甚至二十名中国军人永远地倒下[4],那些殊死拼杀在离炮火最近处的血肉之躯,短暂的生命大多只被浓缩于某个冰冷的数字,仿佛连留名都是一种奢侈。
激烈生前事,寂寞身后名,比战争更残酷的是历史与人心的残酷。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加之“抗日神剧”的影响,很多人并不了解那场卫国战争的惨烈。不知道当初的情形有多危急、对手有多凶残,也就不知道这个民族之所以存续至今,依靠的信念有多坚决、脊梁有多挺拔、骨头有多硬!
 
这就是为什么淞沪最激烈的战场在蕴藻浜、大场和“血肉磨坊”罗店,管虎却选择了尾声阶段的四行仓库,一是因为“壮士”一词在中国人的语境里有着极为特殊的含义;二是因为四百孤军“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的义举,曾给国难岁月里的普通人带去过巨大的勇气与希望。

人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挺身而出的先烈,因为作家大卫-米切尔在《云图》里说过:“历史是一副牌,我们的祖辈拿到3、4、5,而我们拿到了9、10、J。”

1937年的苏州河充满隐喻。
北岸,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是华界的硝烟和瓦砾,是数百条汉子在最后的阵地决心一死;南岸,是“重按霓裳歌遍彻”,是租界的赌局与堂会,是隔岸观火的漫不经心与听天由命。南岸说,你打你的仗,我跳我的舞;北岸说,把捆我腰上的手榴弹绑紧一点儿。
一定会令今人意外的是,那时的中国不光武器没日本好,连兵都没它多:中国在1936年才实行征兵制,约有兵力200万;日本在1873年就全民皆兵,兵力约为448万,其中199万可立刻动员;中国海军总吨位6.8万,日本为190万;中国空军有战机314架,日本有4180架[10]。
沪会战爆发前,驻上海的英国军事专家发现,日军每个中队(连)有三分之一的人都能达到优秀射手(神枪手)的水平。相关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