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中的资本主义乌托邦 | 新潮沉思录

2020-08-23

文 | 猫骑士

周末和猫嫂宅在家里享受难得的二人世界,作为一个热爱看剧的女士的伴侣,我自然有义务陪她窝在沙发里点评那些天马行空的剧集,不过这次挺幸运,《三十而已》里的女演员都很养眼。一部精致的都市剧,漂亮的时装,在情感上合理但在逻辑有些瑕疵的剧情,浅尝辄止的戏剧冲突,初看其实并没有太多值得批评或者挖掘的内涵。但剧情后期出现的一个配角却勾起了我的兴趣,让我感到这部剧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即使这种复杂并非导演所刻意曲笔隐藏的。

 

局外人“小张主任”

 

主角之一的王漫妮在事业感情双双受挫之后回乡的一次相亲活动,引出了小张主任这个有趣的人物。这种有趣,是一种身处故事背景与行为逻辑下的不合理与荒诞带来的有趣,而非一种女性审美意义上的有趣,事实上,对小张主任批评的声音,尤其是对他市侩“油腻”的批评,才是观众声音的主流。

 

先说说小张主任的职务设定,从剧情里所说小镇规划办的主任的职务来看,类似的职务往往是非常设的,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一般都会高配,所以他很有可能是个正科级,最少也应该是个副科级。对于一个30多岁的官僚来说,这不能说是前途远大,但也算不上默默无闻,尤其是在基层,这与他那种左右逢源的状态是贴合的。

 

但不知道是编剧的水平问题,还是其他的原因,有些地方还是存在瑕疵,譬如剪裁仪式上他就不该有那个排面站C位——以剪彩项目的规模看,这应该是镇委书记甚至是分管副县长的位置,当然也可以打补丁,譬如他是县局委派,或是当地经济水平很高,这种项目也很平常等等。但总的来说,以小张主任这样的小官僚需要的综合素养,他剧情里展示出来的那种如鱼得水的自信,是相当合理的。

 

本乡本土小官僚的自得,与大上海回来的王漫妮的洋气,构成了戏剧冲突的基础。但这种冲突从思想性的角度讲,并没有太深刻,而是以极端迎合观众的方式,进行了短暂而又集中的宣泄。最后在免费电影票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差异,与其说是角色出于自身逻辑的行为,不如说是编剧出于价值观的臧否。

 

对于有一定阅历的人来说,如果跳出剧情本身,从现实的角度看待这个人物,就会发现电视剧对其赋予的很多负面的元素,是经不起推敲的。

一个小镇土著,母亲在小镇上开饭店,自己从三岁小孩到70阿公都能叫得上名字,靠自己努力一份体面且又承上启下的领导职务,这是一种很典型的人设,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孔雀男”。这样的男士,飞的没有凤凰那么高,但走在地上也是鹤立鸡群,开了屏光鲜亮丽,但又藏不住自己光秃秃的屁股,恰如小张主任自信但有些油腻,追求生活品质但又有些市侩的生活状态。

 

这种人呈现一点独特的共性,那就是他们往往都不是特别强势的人,缺乏男性意义上的主见,即面对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时不退反进的那种主见。但他们也不是什么坏人,生活改变了他们,但还不够彻底。

 

这样的男士如何面对相亲活动呢?小张主任已经过了被荷尔蒙支配的青春时代,王漫妮的底细是在相亲前要摸清楚的,一个失业的前柜姐,有什么能力来打动一个社会经验丰富的小官僚呢?小张主任所处的这个社交圈,考虑到他的工作性质,其实是非常保守的,大家互相之间即使不认识,也可以通过值得信赖的人认识,对于相亲这样关乎介绍人名誉的社交活动,小张主任愿意跟王漫妮见面,那就说明中间人是他非常信赖的,否则贸贸然见一个大城市回来的姑娘,其实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

 

这个中间人要么是领导,要么是非常尊敬的长辈,而且这个长辈的人品和社会影响得非常好,或是非常非常信赖的同辈朋友。以我对类似工作的工作强度的了解,愿意来,就说明这是一场值得重视的社交活动。显然以他的阅历和情商,是不会犯一些低级错误的。

 

所以就很奇怪了,无论小张主任是个市侩的秘书出身,还是一个有些文青的笔杆子,拿免费电影票请相亲对象看电影,怎么说都是缺乏逻辑的,这一点王漫妮的不满没有任何问题。如果很市侩,在他了解清楚王漫妮的底细之后大概率直接退出了,他的时间、精力和野心,不足以支撑他来玩玩,把宝贵的社交机会花在前途上不好吗?

 

以王自健老哥的颜值,找个条件很好甚至对前途大有助力的体制内女孩完全没有问题,何必去追求一个30岁无根无蒂的浮萍?如果是文青,那么更不可能拿免费的电影票去看电影,一张音乐会,一场话剧,甚至找个咖啡馆聊聊,都是很好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即使看电影,也不会把免费票拿出手,因为这种行为跟打介绍人的脸没有任何区别,在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而从最后俩人分手时的信息透露来看,小张主任其实是很喜欢王漫妮的,也推心置腹地表示了想要结婚过日子的坦诚。但平心而论,以他的见识,他不会看不出来王漫妮看起来光鲜的背后,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合理,或许是王漫妮那种超越他生活的疏离感和大上海的洋气给他有些油腻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色彩,这又跟他内心一部分需求契合,这种契合让他在面具之外的真实里,对相亲见面的王漫妮吐露了本不该说的话。

 

但正是这种不合逻辑的反差,让角色变得符合逻辑。这也就是我说,小张主任整体反倒呈现一种不合理的合理,缺乏逻辑的逻辑,唯一的问题就在那个免费的电影票了。

 

《三十而已》的世界——资本主义的乌托邦

 

但这个免费的电影票,是不是真的不合理呢?我反倒不这么认为。这种不合理,反而可能是一种妥协,是电视剧无意识的一种妥协,不是为了迎合观众对地方“小”公务员的偏见,而是对整个《三十而已》这部片子的基调的妥协。

 

在整部片子里看起来光鲜的五位主角,实际上都处于一个紧张而又危机四伏的状态里,只是电视剧本身用温馨而又生活化的笔触掩盖了这种危机感。那么问题在哪呢?如果有一定的洞察力,就会发现整个电视剧里缺了一些东西。

 

主角五人里,顾佳是个家庭妇女转职茶厂创业老板(实际上这是个让人忍不住吐槽的想当然的人设),老公是个烟花设计师(另一个想让人吐槽的人设),钟晓芹是物业公司文员,老公是采编一线的记者,王漫妮是奢侈品店的柜姐,看起来好像涵盖了整个白领到中产阶层的各种时髦或是务实的职业类型,但奇怪的是,没有公务员,没有老师,没有医生,没有靠职称吃饭的,包括他们花钱的方式和目的,都是基于资本主义审美的,与阶层认同和冒险主义息息相关的元素。简而言之,没有体制的影子,这里的体制,指的是广义的体制。

 

就像猫嫂吐槽的那样:这个王漫妮,大好年华不去考证,不去考公,不去攒钱买房,不去真正搞点核心竞争力,把钱都花在奢侈品和形象上,脑子是不是有问题?说的如此精准,搞得我都无嘈可吐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考证考公就是好,在职场或者自己的事业中打拼提升同样可取,但像王漫妮一样到底能不能提升自己的真正竞争力是显然易见的。事实上,主角们经历过的事,大多数时候都足以彻底毁灭他们现有的生活,使得阶层跌落不期而至。以顾佳两口子为例,因为他俩的职业实在是太让我有吐槽的欲望。

 

首先,作为一个家里曾经搞过茶场的人,我得说那真不是好搞的,特别是对剧情里的设定:老板之前是个全职妈妈,茶场又远在千里之外,在现实中除了受骗失败,没有第二条路存在。而且那种生活也跟浪漫或者想象中的创业激情毫无关系,而是跟复杂的乡土产权以及锱铢必较的劳务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半农业劳作。对于茶场来说,营销从来都不是问题,根本用不上什么专业设计。真正要命的是生产组织和成本控制,譬如在每年明前收茶的季节,劳动力的需求和缺口矛盾极大,采茶工人工资水涨船高甚至坐地起价,如何处理?这种细节是电视里体现不出来的。

 

而作为烟花厂老板的顾佳丈夫,里头的剧情更是缺乏常识,我感觉编剧可能不知道烟花爆竹行业在我国是特种行业。某种意义上,这是一门合法的灰色产业,其中秘辛不足为外人道,但一个烟花厂老板面临的威胁和困境,跟剧情里表现出的东西,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编剧真的了解这个行当就知道,顾佳一家的收入和他们的设定差的太远了,什么卖奢侈品报马术班之类的剧情,是真的看不起卖花炮的土锤吗?

 

我并没有鼓吹体制的意思,在日常的语境里,体制往往代表着保守和禁锢,但在电视剧这里,体制是一种抵抗资本主义的侵蚀和压迫的象征。在《三十而已》里,体制消失了,有的只有完全笼罩在消费主义的恐惧中的个体,小张主任不属于这个世界,合理化他的行为,只会削弱剧集构筑的世界所体现的合理性,所以对不起,张主任你只能被刻画的有点问题,虽然这点问题无关紧要。

 

透过电视剧本身的滤镜,《三十而已》非常精准的展示了一副只有资本主义的世界里,挣扎在消费主义的恐惧中的众生相:顾佳被富豪姨太太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压力所折磨,钟晓芹像个活在笼中的金丝雀,丈夫在职场的漩涡里疲于奔命,而王漫妮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浪费着自己的血汗,惰性和投机主义心态带来的结果是失去了她引以为豪的虚幻光环,即使是顾佳和王漫妮们仰望的姨太太们,依然也在被物化的焦虑中挣扎,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剧情用理想化的方式掩盖了真实世界中的残酷,留给观众的只剩下正能量和隔靴搔痒的挣扎感。在这样一部剧里,反倒是那个看起来有点不合逻辑的小张主任,还闪耀着些许独立的人格光芒。

 

这些内容也是整个剧情看起来让我最具有讽刺意味的地方,电视剧努力刻画一个被美好的情绪粉饰的乌托邦,但其中的焦虑又浓的掩饰不住,看起来这是大城市的生活压力与角色们上进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但在主角们疲于奔命的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则是真实的资本主义世界。只是这种真实,是被制造剧集的力量们所刻意掩饰的,这种力量隐藏了资本的暴政,隐藏了以消费主义为载体入侵公共空间话的腐败行为,隐藏了这种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税的现实。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无意批判任何一个角色,毕竟对任何与自由意志有关的权力发表看法的行为都是极不明智的。这部剧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人去了解资本主义是如何通过娱乐作品推销价值观并构建意识形态的,而分析这种行为,就是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个体,在避免被异化的议题上所要思考的当务之急。

10 人喜欢

精选留言
  • 30而已✖ 目标观影人群想象的30而已✔
  • 总会有人认为逃离小县城是逃离封建,一进入城市就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 不过确实,中国苦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曾苦于市场经济的不发展,一些地区仍然苦于商品经济的不发展。
  • 这部剧的主要的消费群体就是大城市中的小资产阶级啊,我和21世纪资本论里的观点一样,从来不认同中产阶级存在,只有能够抵挡住经济危机或者生活危机的才算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不过是有一点财富或者一点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而已啦。
  • 每次看这种电视剧,都有一种感慨,还没学会走,就想跑了吗?还没扫除封建残余,就想进入社会主义了吗?
  • 这就是一架空爽文,作者对经济和相关产业了解太差。
  • 30岁是个坎这个梗很多年前美国人就在玩了,年轻时渴望靠自由市场将年轻的精力和容貌这些变现,中年后又因为年龄这种易失又廉价的资本快速贬值而焦虑,然后将焦虑归罪到其他无关的人与事上。这是只要资本主义的苗,不要资本主义的草啊。
  • 很多影视剧尤其时代剧都是资本灌输给观众的迷魂汤,靠狗血剧情虚假人设制造冲突,哄哄电视机前的老少妇人,顺便赚大钱。
  • 幸好这两人没成,否则又是一出宋江怒杀阎婆惜
  • "中产阶级"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幻觉。
  • 说的很好,这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编剧们总以为资本主义是大城市高端话题,然而资本主义的开端却始于圈地运动。
  • 一定要发展工业文化!
  • 潮思的每一个切入点都很新奇啊
  • 很多看起来立意高大上的电视剧,都经不起有思想有真正社会经验的人的推敲,所以永远都只是骗骗那些有对生活现状感到焦虑人的感情罢了,只是试图引起共鸣而对素材不加细究。
  • 不会真有人以为自己一个月挣一万多,生活在大城市就不是无产阶级了吧~不会吧~不会吧~
  • 我说下 没记错的话 王漫妮的设定是个 大美人 能让梁海王那种有钱人喜欢的恋恋不忘的大美人 但江一燕的长相不太符合设定啊。。。
  • 打赏一元,只想上墙:已戒国剧,这半年在补韩剧,《检察官故事》,《王朝》,《夫妻的故事》,《请回答1982》…为自己之前对韩剧的偏见而道歉
  • 跟媳妇看了几集,这片子就是典型的微博“女权”+爽文套路+半苏不苏的YY大作,水平大概还是能领先赘婿/龙傲天文三个小时代。总归都是没见识的产物,犯不着屎里淘金去品评一番。
  •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一些电视剧,不过是资本侵蚀人思想的工具罢了,消费主义的盛行,正在不断榨干某些傻白甜或者这些傻白甜后面的工具人,当所有人都崇尚消费,务实便成了封建,便成了落后,资本很容易构建一条又一条鄙视链,裹挟着所有人,被资本压榨。
  • 哈哈估计看这剧的最多也就是小白领而已,参观了解下富人的生活和圈子!说小镇主任油腻就呵呵了,人家过的是实在的日子,而大城市小白领光鲜外表下的苦和可怜只能在被窝里自己品味!
  • to“二狗今天蹦蹦跳跳了没”:江一燕未参演本剧
  • 你以为逃出了一堵铁铸的高墙,实际上却落进了黄金的牢笼
  • 批评文艺作品跟戒国剧有什么关系?
  • 剧情给出的解释是小镇生活重要的是人情的你来我往,我拿你两张票,你明天来我妈饭馆吃饭我给你打个折,重点还是在于一个情字。跳出剧情,可以认为是故意在wantmoney面前树立权威形象,自以为可以增加好感度,我想这一点大概率也是编剧希望传达给女性观众并顺利激起“油腻退散”共情的小心思。毕竟作为一个酱油角色越是油腻招人嫌,越能衬托独立女性人设;最不济,也能引发讨论热度提高关注度。
  • 反资本主义从反消费主义开始
  • 在家族内部矛盾、资本市场之间挣扎的职场女性我交往过。外表光鲜之下,痛苦和焦虑是永远无法摆脱的。再文艺的心也不能摆脱那些散发着铜臭味的生活状态。 富爸爸穷爸爸那本书里也说过,按照别人设计出来的资本主义路线跑,无论多努力,也只是原地绕圈的老鼠。 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丛林法则,那里的自由,是弱肉强食的自由。在这种自由里,谈任何其他的精神都没有意义。资本的生存方式就是像病毒一样增殖,吞噬掉一个又一个宿主。无论是产业还是置身其中的人,都是资本的养料而已。 妄图独立于资本市场的白左自由意志就是空中楼阁。 那自由到底应该怎么实现?唯物主义者们肯定是要从经济基础下手。试图使用唯心的手段去对抗资本,那就会陷入唯心主义者的困境。
  • 小布尔乔亚基于本身所发出的迷梦
  • 近几年的国产电视剧,仿佛编剧都是路边五块钱请来的,难道说有点水平的编剧都不肯在大资本的低成本速成造星产业链中当螺丝而真能得到资本青睐乖乖听话的都只有这种水平的了吗?
  • 无根之萍,我说的是整部电视剧。
  • 我也是看到王自健演的那个人和那位女士毅然回沪的桥段才发自内心地想狠狠吐个槽
  • 建议不看
  • 这要是在县里,小张也就是个股级干部,顶多高配个副科级。
  • 城关镇五巨头(预备队)
  • 在日常的语境里,体制往往代表着保守和禁锢,但在电视剧这里,体制是一种抵抗资本主义的侵蚀和压迫的象征。
  • 作者思想挺深刻,阅读面也挺广的一个人,为什么不能看点国外的精品剧呢?英剧,美剧,澳洲剧,俄剧,甚至印度剧思想深刻批判犀利的有很多,有些让我这个职业剪辑师看完后都想五体投地,可为什么你非要天天在这些国产臭大粪里挑玉米粒儿呢?什么新世界,三十而已,能比这些烂剧还臭的只有中国足球了……国内这些剧组从导演到演员到出品方,工作重点都是为了卖片子骗傻逼的,只有你当真,还去分析其中的漏洞,电影我不敢说,到中国电视剧行业哪儿有人把艺术当回事儿啊?
  • 难道不是暗示:小张主任这样,算是小镇优秀青年代表的人,尚且如此油腻。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你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大城市虽然很难,会看不到前途,但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来大城市吧。虽然可能会被“海王”收割,但万一呢,对吧,万一转正了呢,做人要有希望嘛。被大城市的“高端人士”骗,也好过小城镇的“油腻男人”呀。毕竟大城市意味着“光环”更高端
  • 网剧本就是消费主义盛行的产物,它必然要靠拢迎合相关受众。虽说圈子不同不能硬融,但能看进去并且能跨出圈去思考要比不看或者沉迷其中更宝贵
  • 评论里吐槽“江一燕”,推荐“请回答1982”的两位,又何尝不带着浓郁的小资产阶级优越感
  • 正在追半泽直树的我表示,一样是爽剧,国产剧总是想故作高深的给观众灌点东西,无奈水平太次,拿着马尿当啤酒一通浇。也得亏大家是看读者长大的,一直喝马尿,时间长了以为啤酒就那个味儿。
  • 批判资本主义必须从解构自由意志开始,大多数的所谓自由意志,只是人在一个资本主义框架内的自然反应,如果我们认为这些反应是不可批判的,那资本主义也自然会因此获得某种合法性
  • 三十而已的爆红说明骨子里面目前我们还是向往着比较体面和优越的生活 哪怕是被作者说的那么不堪的可怕的有毒有害的资本主义 在这个被压制到极致的低欲望满足感门槛很低的社会 其实根本上是最怕的恰恰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剧让大家暴露了 作者不知道是替谁很忧虑呢
  • 评论诸君,未免都太有革命热情了。。。 首先要考虑文艺作品的体裁和市场,这是一部标准的黄金档电视剧,目标观众群体也很清晰——在这个时段搞思想性,远有走向共和大明王朝,近有疫情期间的《新世界》 其次,对于一部剧集的主创们而言,无论是策划制片还是导演编剧们,他们同样不能脱离他们的生活环境和阶层土壤,“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何况在影视剧这种现阶段资本主导的领域,任何参与者都必须向收视率导向妥协; 最后,无论一部剧的主创有多少情怀思想,现在这样一个流水线作业的时代,影视剧已经不再是老一代拿来作为“事业”来打磨的作品,而是一个“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的产业了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