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这样的“满分作文”,是有害的! | 万小刀

 8月5日

作者:雷斯林
 
一、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浙江高考的那篇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如果还没看过,可以试着读一读:
可能很多朋友,读第一遍的时候看不懂这篇作文,读第二遍的时候也看不懂,继而怀疑是不是自己智商有问题,不配看满分作文。
但其实看不懂是正常的,因为这文章的本质,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报菜名”。

“报菜名”,是一个经典相声贯口,指的是在说相声时,找到机会,把一连串菜名一起报出来:
“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什锦苏盘儿、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江米酿鸭子,罐儿野鸡、罐儿鹌鹑、卤什件儿、卤子鹅、山鸡、兔脯、菜蟒、银鱼、清蒸哈士蟆!烩腰丝、烩鸭腰、烩鸭条、清拌鸭丝儿、黄心管儿,焖白鳝、焖黄鳝、豆豉鲶鱼、锅烧鲤鱼、锅烧鲶鱼、清蒸甲鱼、抓炒鲤鱼、抓炒对虾、软炸里脊、软炸鸡!
厉害的相声表演者,菜名越报越快,越报越顺,到最后嘴皮上下翻飞,竟能在十秒钟内报出十多个菜名来。
必会赢得满堂喝彩。
相声演员在报菜名时,听众同样不知道一些菜说的是什么,也不清楚这些菜名到底意味着什么——因为除非是厨师,听众不可能吃过这么多菜。
就像这位考生,在一篇连标点一共一千字的文章里,提到了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太尔、尼采、陈年喜、切斯瓦夫米沃什、维特根斯坦等近十名作家/哲学家的名字,并且引用了他们的名言或者哲学概念。
同样的,除非是一位研究哲学史的教授,否则普通人是不可能同时熟知这么多哲学家的,所以你看不懂是正常的。
不一样的是,听众听报菜名的时候,知道这是相声演员在炫技,要的就是一个又快又顺,要塑造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
所以报菜名这么多年经久不衰,依然是最经典的相声贯口之一,因为它达成的目的,和它想达成的目的一致。
但我们写文章不一样,写文章终究是要表达观点的。
写文章终极目的是让读者明白你到底在说什么。无论比喻也好,用典也罢,都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明白你,而不是向读者炫耀:
我很牛逼。
二、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篇文章并不合格。
因为其实它从头到尾,想说的东西并不复杂,说白了其实就是说:
很多人要批判传统、超越现实,这是没问题的。

但是我们在批判传统批判当下的时候,也必须承认正是这些传统塑造了我们。
承认这一点,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超越现实。
用更多人熟悉的一个比喻来讲,就是:
“仰望星空的时候必须脚踏实地,而这种脚踏实地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仰望星空。”
文章显然可以用更流畅的文字来表达这些。
既能让作者的文字更流畅,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
然而这位考生没有这么做。
他(她)刻意地把通俗的词,换成佶屈聱牙的词汇。
硬要把一个词能说明白的事情,换成各种哲学家的名言。
比如: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
这段,他把“诚然”换成了“洵”(xun)。
把“窥见”换成“觇”(chān)。(但其实这里一觇用得有问题)
然后偏(pian)狭是他写错字了,因为应该是褊(bian)狭。
还有其他段落里的“肯綮(qìng)、孜孜矻矻( kū)”,无一不是刻意在用生僻词汇。
最后导致文章从头到尾在说车轱辘话,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不上,行文干涩。
就好像作者不是为了写文章在用这个句子和词汇,而是为了能用上这些词汇和句子,才写这篇文章。
况且,从他写错别字,把生涩词搞错用法来看,他自己应该对这些词也没有非常熟悉。
这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
我不得不承认,这样写文章,看起来很“高级”,宛如一篇哲学论文,初看很容易把人唬住。
但我不觉得这是一篇好文章,远不如下面这样的高考作。
即使这篇文章,最后也没拿到满分。
三、
 
我写上面那些话,不是为了苛责这位拿了作文满分的高考生。
就像我上面说的,这文章看起来更像是在炫技而不是表达观点。
而高考作文,确实就应该是一个炫技的地方。
所以,如果他认为这样写,阅卷组会给他高分,那就毫无问题。
高考生在高考的大前提下,只要能得高分,写出什么样的作文都不奇怪,没啥好责怪的。
毕竟这是高考。
我写上面这些话,针对的是洋洋得意,把这篇文章捧为瑰宝公布出来的浙江高考阅卷组。
阅卷组组长陈建新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评语是:
没有废话。
逻辑严谨。
思维深刻。
所以发出来,向全国人民展示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平。
这简直是对他强调的“评分标准”的当场打脸:
当然,我能理解阅卷组把这篇作文判为满分,毕竟文章展示了这位考生远胜普通考生的语文能力和阅读量。
但我不能理解,他们把这篇文章当成范文,捧出来的样子。
因为阅卷组的态度,代表的则是我们教育部门,对教育所持的态度。
换言之,当他们把这篇作文判为满分并且喜气洋洋地宣传出来时,就已经在给全社会传递信号了:
“我们喜欢这样的作文。”
那这样1000个字,有一小半都是在引用名人名言,还有一小半在用可能作者自己都不懂的佶屈聱牙文字的文章,更像是什么呢?
你猜对了,更像是八股文:
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八股文必须以圣人的口气说话,必须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大量引用,必须辞藻华丽,对格式也有要求。
诚然,八股文里也有许多佳作,但这终究还是和写文章应该有的意义相去甚远。
因为文章是表达观点的,而八股文限制了这种观点的表达。
现在,阅卷组公开表示这是满分作文,他们喜欢这样的文章。
明天,可能就会有大量学生试图去模仿这种不说人话的写作方式。试图在作文里大量掉书袋,抛出一个又一个学术概念,却又不去解释它。
最后,只能变成“学而不思则罔”。
事实上,现在我们大学里,就有大量以不说人话为荣,以写别人看得懂的论文为耻的文科学士,如果逻辑上无法说服自己,就用别人的学术概念带过去。然后在做更高深的学问时,撞得一头包。
炒作这样的范文是有害的。
之前,我们的高考八股文已经很严重了。
不要让它更严重了好吗?
 
精选留言
  • 鲁迅曾写过一篇《作文秘诀》,其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譬如罢,作文论秦朝事,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烧书”,是不算好文章的,必须翻译一下,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这时就用得着《尔雅》,《文选》了,其实是只要不给别人知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动手来改,成为“始皇始焚书”,就有些“古”起来,到得改成“政俶燔典”,那就简直有了班马气,虽然跟着也令人不大看得懂。但是这样的做成一篇以至一部,是可以被称为“学者”的,我想了半天,只做得一句,所以只配在杂志上投稿。
  • 给满分是这帮阅卷的不想承认自己也看不懂
  • 读这样的满分作文感觉就像是在看小鲜肉显摆耍酷,没有一丝内涵,更不用说深度……我先去卫生间吐一会
    这小子是当官的料,N年后也可能会写出类似《平安经》的巨著
  • 我知道大家的想法:“讲人话”。
  • 牛逼的人把复杂的事情说的简单明了(毛伟人),装逼(傻逼)的人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以致人人不懂来显得自己牛逼。
  • 阅卷老师被着了道。给低分怕被人嘲笑学识低,结果给了高分更证明学识低
  • 个人觉得这篇作文给满分是没有问题。高中阶段的考生有几个能读到那多哲学书,或者类似树上的男爵小说(当然也有可能该考生并没有深读)起码说明肚中有货。又有几个成人能做到?只用写作文的角度其实很厉害了,大多数学生都被老师教过怎么写作文吧!阅卷组的标榜实际不大懂,个人觉得更应该让考生多读多看一些书,懂不懂的经历了生活就会体会!高考这玩意实际还是看分,其他的都得等到进入社会?可能也是一种悲哀吧。
    即使给满分没问题,也不应该拿出来炒作啊。这不是引导孩子们说:看,这就是满分作文,大家都照这个来写吗?
  • 点评里面一句“没有多余的废话”,看得我相当难受
  • 看了第一句就知道是装逼文了。豆瓣上这种装逼行文目不暇接,刻意套用和使用生僻字是八股文的标准格式。这个定义是中学语文历史课本里下的。至于为什么要吹这文章,背后的原因咱也不好说
  • 对不起,第一次感觉满分作文故弄玄虚地让人想吐
  • 咱们的教育就喜欢考一些生僻且没有意义的东西,还以此为荣,结果考生写了点生僻的东西,评分老师又不愿意了,与其说这是满分文,不如说这是把教育体系讽刺了个遍。
  • 汗,说的就是我,看了一遍,完全没看懂,又看了一遍,更晕了。甚是怀疑自己的智商和审美。现在知道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放心了
  • 刻意堆砌词藻,没有围绕中心来写,最起码不应该给满分。我敢说阅卷主要负责人被蒙住了。
  • 当年高二的我也有这种想装逼行文的想法,写了一篇以人为题的文章,当年正是新概念作文大赛刚开始办的时候,感觉特别牛逼,结果被老师给了个低分。当时我觉得,是我的老师不懂我。现在我觉得,当年的老师分数给的对。她的低分防止我向这种乱七八糟的方向发展了。看了第一段尴尬癌都犯了。下面的再也不想读了。
  • 没觉得写的有多好,这都满分合逻辑的就是压题压中了,考生智商没问题并且有些鸡贼,阅卷老师自身水平不高。(题外话,这种学生以后轨迹估计进学生会没问题,心黑手辣趾高气扬一定的,家里底子厚妥妥的官僚)(狗头保命~)
  • 我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也考上了县级二中,成绩也还说的过去。平时也看着书,但是不看形而上的某些东西,智商也还好。但是满分作文我看不懂了,不知道这位天才想说啥。或者说这是位高人,知道如何写作能拿高分,毕竟这个时候拿个高分才是正事。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 说个年代的话,赤兔之死
    这篇文章我记得,真正的高手,文言装新意,那才配满分
  • 这篇文章是看过对这篇作文非常客观公正的评价了。
  • 教育口问题比较大哈哈,说到底作文是教人理性的表达换点,也就是说人话。。。
  • 写作文时如果想写名言却不知道是谁说的,就用“沃·兹基硕德”
  • 这种文章是没有灵魂的套路文。并不是你读不懂是毫无逻辑性,全是套用,若是外语可能会拿高分。出现在语文中拿满分太不应该了
  • 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他要是欧阳修那个年代的考生,一定不及格。
  • 《怀想天空》,让人想起一首歌的文风: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所以,这应该是满分才对。
  • 随便拿一个哲学系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都会比这种文章有深度,因为仔细深究他提到的那些大家,他们的思想在那个年代都是有冲突的,考生没有解释清楚,而是不分所以直接照搬,可以看出这位考生只是背了一些哲学的皮毛,望文生义,但是这样的年龄有这样的阅读量还是不错的,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说明写作的功底也比较牢固。我们在乎的并不是把这种作文当满分作文,而是这种作文拿出来给全国人民当范文。
  • 学生虽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阅圈组的老师们,这种智商让我这个没上过学的都为其担忧。
  • 看到1/3我就想说,不就是现代八股文嘛!果然作者在后面也说了就是八股文那类的东西。所以我的观点就是“往选了说是新时代的八股文,往近了说就是高三应试老师教出来的装逼文”
  • 我要是阅卷老师,既不给高分也不给低分,给个平均线上一点点的分数,就让它埋没在茫茫卷海中。
  • 如是我闻,一时,考生君莅临考场,目睹素材,照见作文普通无趣,唯生涩可取,可度一切阅评师者,评卷师,涩不宜装,装必须涩,天下万事莫不如此……
  • 作者观点很正,给满分可能是因为阅卷组觉得考生博览群书,但拿出来炒作就不对了, 免得考生模仿,带坏了风气。
  • 这考生挺鸡贼,肯定没少读社论,没少研究古代的八股取士,科举文章,党八股,军八股,这些文章的特点就是不说人话,只说官话,阅卷老师给高分还拿出展示就更容易理解了,你看这么晦涩我都看得懂,我不是更高明吗?
  • 当天看到时我就想说这是八股文了。 如果这样的生僻堆砌文字也算是有自己的思想,那么还谈什么我以我手抒我心,我以我心抒我志。
  • 太特么认同了 回头去写个装b文洗稿程序,很简单,把常用语全替换成这种晦涩装B的词。 回头第一个发给小刀兄试用...
  • 看不懂,说不上好坏。但是如果都是这样的文章,那阅卷老师该有多痛苦啊~~除了可以赞叹里面的阅读面广阔,但是找不到令人感动的地方。(应该是我看不懂吧
  • 堆了一大堆生僻字,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相信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一字不错的读下来…高考本就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所在,你想卖弄自己的文采和知识储备无可厚非,但是弄得如此晦涩难懂,还是用在某些更加专业的场合更好一点
  •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高考就是如何能考高分就如何答题,不管什么颜色的猫,能抓到老鼠就行了。但这样的猫,就只会抓老鼠了
  • 这是文章还是“散文诗”?弄一大堆晦涩难懂的古文中抄来的词,何不干脆写成文言文?内容大千世界、洋洋洒洒,到底主题是什么?无病呻吟和心灵鸡汤又有什么区别?这样的“花花公子”式的文字堆砌,凭什么“满分”?这样的“文章”都可以“满分”,万小刀的文章该拿什么分?“阅卷官”真的不如万小刀的“捧场客”,宁不有愧?!
    估计得0分了
  • 学以致用,这个学生把自己所学的运用到了高考上。没毛病,这很中国
  • 最起码考生的目的达到了,满分,对于一个高考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怎么写文章都不为过
  • 没看懂他要表达什么,但这种事怎么能说出来呢,于是我也喝起彩来,好文章!
  • 建议他多读读道长的文字,学学怎么把话说的够直白,语句又不失美感。
  • 可能本人水平有限,这文章前段时间已经看了,真有点不懂,不懂就是不懂,因为这文章比鲁迅,莫言等大作家的文章更难看懂。
  • 我就想问问,高考的时候,作文错别字就不扣分了?
  • 那我写的日记为什么不给分
  • 直接过来留言,说得好!!!!! 终于有人说这话了! 就奇怪为什么那些语文老师像没念过书一样 看到这这些就激动
  • 高考才是第一关呢,哈哈,人生才刚刚开始。写一次八股文没什么,有本事写一辈子。
  • 孙红雷:不炫技能叫高考作文吗?
  • 这就是本事
  • 这样的文章对国家,社会,科学,人文,全无用处,说白了现在高分作文的特点就是装逼,逼装的越高,得分越高,老师就像皇帝的新衣里的老百姓,我们不应该鼓励这样的作文,更不应该鼓励这样的人才,这样的人对社会进步,人文发展,和谐稳定没有一点用处,当初胡适鲁迅李大钊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毛泽东周恩来发起的反对党八股文,现在这些努力,这些进步,为了得高分都白费了
  • 知识匮乏,看都没看完,只剩下佩服
  • 皇帝的新装
  • 看完这篇文章我总觉得这个考生是故意的,借此讽刺高考作文的一些评分规则还有所谓的高分技巧哈哈哈哈哈哈哈,如果真是这样,那就高了哈哈哈哈
  • 忽然怀念起韩寒的《杯中窥人》
  • 千万别装了!装进去的越多最后连自己都以为装满了!骗了别人无非一吐了之!但连自己都被骗了那可只能装自己逼逼了!!牛可不会让装的!
  • 我看过本届一个高考状元的作文,也是作为范本到处宣传的,还不是看不懂的问题,而是通篇病句。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