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梦龙
八佰终究是上映了,不管我们怎么看待这段历史,赚钱的事情,不寒碜。虽然这么说,片方恐怕也在感慨社会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让老套路撞上了铁板,平白多花了许多宣发费用。借着八佰,今天,我们不如就来谈谈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不让人喜欢的战争电影。
当代的战争电影,给人一种衰退的感觉。一方面新片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脍炙人口的大作却久已不见。直到今天,美国人仍然是这个领域的领导者,包括中国导演在内的其他国家的电影人往往都是在追随美国人的脚步。
但在这种追随中,问题也接踵而来,那就是当美国战争片制作者们的个人风格变成普遍风气后,就给战争片这一类型的电影带来了愈加明显的问题。这问题不是缘于资金或拍摄技术,而是缘于其立意。
具体的说,就是战争电影越来越晦涩,导演把重心放在塑造人物的复杂而非战争本身上,不缺相互理解的好人和坏人,却少了鲜明的正邪对立和报应,有意无意间削弱了战争的正义性。这是主旋律的衰退,反应在观众的体验上,就是复杂的叙事让人厌烦,来自正义战胜邪恶的代入感和畅快体验被打断了。
当然,一个更广泛的问题,二战的正义性等在被人消解,这个过程是和二战后国际秩序走向末路相关联的。国与国的对立加剧,各国站队在所难免。这就让不同国家的观众越来越难以接受异国的英雄形象,就像中国的观众越来越不买美国主旋律的帐。
美国直到今天,还是一个自信心很强的霸权,但这种自信在衰退。这可以从他们的影视作品里看出来,就算是美式主旋律也透着迷茫。最近十多年来,迟迟不能取胜的在阿富汗等地的治安战已经让美国人对自己强大的战争机器产生了疑惑,也让一般人对战争产生了厌恶。
这种情形和越战类似,又和美国在国际国内的困境相呼应。它反映在欧美主旋律的战争片上就是欧美观众对战争题材的热情在下降,而有追求有水平的导演普遍也对本国战争的正义性也产生了困惑,进而把重心放在胜负之外。这是典型的当代现实影响了过去的历史。
这种情形的另一个根源还是美国人自己,为了全球统治的需要,二战后对战败者进行了模糊化处理,把毒牙和重心放在了原来盟友的一边。以前,因为美国独霸的强大物质力量,没有人会质疑谁是救世主,这叫以力服人。但这种做法推行了几十年后,美国人自己不会不受到影响。那么,现在报应就来了。正义性已经被他们自己所毁灭了,在很多人的认识里,二战已经和一战的列强争霸没有太大区别了。而在美国衰退的当下,物力既然不再值得炫耀,精神上的危机就凸显出来了。
当代欧美战争题材电影的疲弱和衰退实际上是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体现。这也和多元化社会下,社会思潮的混乱,共识的解体有直接关系。这属于自作自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随着中美对立,抗中大概会成为美国人的另一个共识吧。残阳夕照下,帝国越是临近毁灭和物质力量的衰退,越会在意识形态上挣扎。说不定,要是帝国真的不行了,好莱坞反而能咬着牙,含着泪,在抗中神剧和往日荣光的追忆里打造出一两部经典出来,那就是国家不幸诗家幸了。
当然,这是欧美的情况,后发国家特别是中印这样的国家和他们的情形截然不同。比如印度,至少在精神上没有这种迷茫,它的问题出在技术上,出在自欺欺人上,但也能自娱自乐了。而中国问题就复杂的多,欧美仍然在中国文化领域有很大影响力,但事到如今,肯定会使得跟风的作品水土不服,这不用多说。更重要的是整个中国社会转型和快速变化带来的不合时宜与不同世代的意识形态冲突。
我们首先应该肯定,中国在过去百余年的历史上不存在战争正义性的问题。中国打的都是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因此中国的战争电影可以说根正苗红,问题是出在人身上。
中国观众也没有问题,作为上升期大国和欧美观众对战争的态度是不同的。中国观众仍然相信自己代表正义并渴望正义得到伸张,即使面对强敌也不忌惮去战斗。或者说上升期的国家普遍有这种自信,这和中国百多年来的苦难历程结合在一起,无足为奇,这为战争片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说的直接点,中国观众就希望看到打败可恨的外国侵略者,扬我国威,制作要精良,场面要宏大,结果要让人满意而剧情要让人畅快。
但问题在于,影视界给不出太多观众想要的作品,明明有巨大的内部市场,却连自娱自乐都成问题。这种现象与影视界对市场的误判和部分影视界人士同普通人的思想分歧是有关系的。
制约中国战争片的除了导演个人的艺术倾向,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基于对中国近代史的看法。没什么好避讳的,近代史,特别是战争史是不少人用来对抗当代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工具。而这种对抗当代统治的做法背后有西方的影子,也有他们自己的目的,但这些人的话语权已经摇摇欲坠了。他们近代以来一贯的媚外立场和狐假虎威的作派也越来越为中国人民所不齿。
更重要的是像这次的八佰一样,无论用什么角度都没办法让人忽视中国近代的屈辱,尤其是对一个上升期国家的国民来说,这是一种揭家丑似的痛苦。无论影视界的一些人是出于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将一段原本因为国民党的无能无耻而导致的憋屈历史进行包装拔高,而另外一些人借此鼓噪。可以明确的说,那面狗牙旗已经烂透了,腐败无能,内残外忍的国民政府始终是和近代屈辱牢牢捆绑在一起的。任何这个时期的英雄叙事,也只是激起人们对更多前朝无能和由此所带来屈辱的不快记忆。
●抗战时期蒋介石集团强征壮丁并将其用锁链捆绑防止逃跑
这是八佰陷入舆论风暴的关键所在,当代国人已经不愿意接受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屎里淘金的所谓亮点,而它的任何亮点都只是更显出它的可耻可恨。
●抗战时期蒋介石集团苛扣军饷导致基层士兵身体羸弱
我们强调这一点,大众情绪和社会整体意识是决绝而武断的,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刚刚经历了意识形态严重对立的国家,不会给作品多少分说的机会。在这个问题上不存在所谓“说几句公道话”的伪理中客立场,任何涉及旧中国的题材在这方面都应该是态度鲜明的,容不得模棱两可地玩擦边球。
所以我们看到了八佰所陷入的困境,抗战这个题材本身就是一种限制,更不用说它的视角。当然这不代表它就没有市场,足够的声光电刺激在广阔市场里是能够捞到一笔的,只是它要想借着意识形态爆火是不太可能。事实上,中国虽然还深陷于意识形态的撕裂和对立,但网络为代表的年轻人更敏感,而普通大众并不太敏感。这使得无论什么意识形态的战争片,只要打的火爆,宣传做得好,它就存在市场,前提是片子的意识形态争议能控制住一定范围内。但这种情形也不会太长久,尤其是随着中国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激发的国民情绪高潮。
正因为国民心态的变化,市场就不可能不作出呼应。实际上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谈过了。那就是抗战叙事不可避免的会淡出,这是二战当事国共同的选择。美国的重心将回到冷战和反共反华,这将使二战的同盟与敌人颠倒,而中国人需要的是胜利辉煌,那就是抗美援朝战争。
当然,这不意味着中国的战争题材就会马上转向。人的变化需要时间,不仅仅是作品的制造者,也包括观众。中国过去在宣传领域长期处于自缚手脚的状态,形成了一种自我压抑的本能。这种本能对社会的影响还很强大,很多人普遍还存在着友邦惊诧的本能。过去是禁区的对外战争,如今才逐渐被打开。这类题材也要随整个社会对待外部世界平等心态的普及和国民在外部压力面前的同仇敌忾,逐步发光发热。它的本质是从过去的记忆里重塑共和国的新正统,外抗强敌,一雪国耻,这是新中国和旧中国的根本性变化之一。
更重要的是,不久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传统抗战题材势必面临着很多全新的问题。比如中日关系可能发生变化,中美关系则必然会发生变化,过去的敌人和盟友也可能面临颠倒。尤其是中国在亚洲取得优势地位之后,中日叙事会有一个团结的新基调。
●日剧《红十字》片段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强国的心态还不够稳定,更不用说从容。这就像一个刚刚成功的强者往往对自己卑微的过去十分忌讳。这必然使得抗战叙事在中国社会的潜意识里将被避讳。相应的,短期内,解放战争,也包括敌后抗战反而能迎来一轮唤醒,这是另一种加强正统性的需要,尤其是面临着统一战争的需要。但这种唤醒随着统一的完成,势必也将集中到维护统一,抵御外敌,甚至是以亚洲人民为代表的联合抵御西方侵略的叙事上来。
说到底,八佰也好,战争电影也罢,不过是时代的一片落叶。但一叶可以知秋,我们站在一个变革时代之中,中国的复兴也会成为西方困境的另一种鲜明对比,就像今年的抗疫一样,它在塑造我们的精神。我们必然要缔造独立且自信的文化,尤其是在面临美国越来越极化的打压,中国需要争夺全球话语权的新时代。那么,中国需要的是关于胜利的宏大史诗与光荣记忆,就像我们的立国之战一样,而非旧时代的哀歌,更不是失败者的无能抱怨和变天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