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题家,北漂,奋斗逼——夹缝一代的焦虑和未来 | 新潮沉思录

2020-08-16

文 | acel rovsion

大众在日常讨论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群的差异时经常会使用如80后,90后,00后等概念,虽然纯以年代划分并不特别精确,但关于世代模型的研究确实一直是社会和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化研究中的世代模型一般会追溯到著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卡尔·曼海姆,这源于他本人对集体无意识和集体心理状态研究的一种衍生。在后发国家风起云涌的变革浪潮中,短短二十年可能就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每一个世代都具备共同的历史语境、生命体验,和在此之上建构出的自我认同。而这种自我认同又是极度排他性,每一个世代面对前后历史阶段的断裂中产生的异质性要素,要么采取否定和排他的态度,或者是将它想像成成自己熟悉的东西。举个例子,上一辈对这一代人的亚文化的态度要么处于极度不屑甚至认为幼稚,要么就是居高临下地猎奇,似乎能够让渡一些宽容。

 

著有《银河系漫游五部曲》的科幻作家亚当斯对这种世代认同有过精妙的吐槽:“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不过就像我们开头说的,单纯以年代划分世代并不特别精确,在世代模型研究中,对在一个处于文化动荡期的社会中成长的青年称为“夹缝一代”,他们属于世代中的特例,他们特殊的亚文化运动和特殊心理状态是世代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这种处于夹缝中的特例包括德国魏玛时期的青年,美国嬉皮士青年,日本“平成废宅”,我国91-95后(这里的91-95后指代的更多是一种特征而不是精确的年龄划分)等等。

 

一战之后魏玛共和国的漂鸟运动可以看作一个典型。历史学家彼得盖伊等研究者认为青年人对于父亲的绝对反叛是漂鸟运动的首要特征,通过流行文化的方式体现表现主义的审美,将反叛诉诸于情绪与想象力。

 

当然,青年漂鸟(Wandervogel)运动本身是魏玛共和国文化内部不稳定的一种历史语境体现——在战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尸体上仓促凑成的政治体,经历了传统容克地主阶级和柏林中产阶级文化坍塌的瞬间,陷入历史夹缝的空位里,左翼运动和保守阵营风起云涌,同时孱弱的魏玛本身给予的共和政治承诺早就流于形式,政党政治的保守性和市民社会的自组织和激进运动激烈地碰撞。

 

而对于这时候成长的青年一代,他们既希望摆脱市民阶级价值观中保守和空想自由主义的束缚,又希望通过文化组织建立一个超脱性的共同生活空间。这个空间没有纲领,内部政治诉求和文化诉求混乱甚至自我矛盾,但这是历史夹缝之间野蛮生长的荆棘,想要瞥见夹缝透出的阳光,并为之无谓地挣扎。这和后工业时代初期的美国六十年代青年反文化运动的逻辑极为类似。

 

迷茫与焦虑是夹缝一代的特征,电影《摇摆狂潮》(swing kids)中就体现的是魏玛文化缺位后德国青年对于英美流行文化,尤其是摇滚乐的极度热衷,并且诉诸了一种带有反叛性的摇滚乌托邦的想象。电影表现了夹缝一代迷茫的核心,面对的是传统秩序坍塌后过剩的观念填充,同时对着上一个历史语境反叛,又对降临过快的新时代感到无所适从。

 

同时,夹缝一代的特征还存在的经济系统的缺位。我们回到东亚世界,三浦展有个概念叫“下流社会”,这是针对日本团块世代“一亿总中流”的社会想象而来的,“下流”们在社会上普遍缺乏生活的欲求(相比于事业稳步上升的中流)。对生活以及事业上升的“期望”变成除却资本,品味等身份和阶级区隔方式之外的另一种区隔方式,对生活持什么态度也变成阶级表征了。

 

日本夹缝一代的实质上是泡沫经济崩塌前后,全球资本主义加速发展造成了阶级分化加剧,传统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走向不稳,甚至坍塌,大量年轻人要么劳务派遣,要么在拿着薪水不高的正社员工资,远达不到团块时代正社员年龄+万日元的薪资期待水平。于是总中流社会的稳定成长和路径依赖开始破碎,绝大部分人都开始趋于自我放弃或转移生活重心。

 

同时,平成时代廉价的文化工业品和工业社会撑起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得平成的年轻世代们可以用消费品,文化工业品和品味认同给自己制造一个完美的“自我舒适区”。阶级再生产的无望和无力感,让人选择回归亚文化的共同体内。

 

最重要的是,团块世代同时经历了物质匮乏和经济发展,在中流化社会形成初期具备的创业精神本质是对匮乏和贫富差距的恐惧。同时团块世代是趋于阶级上升稳态的,老老实实大学毕业当正社员,一步一步从课长开始爬。但这种阶级阶梯对于“平成废宅”,“下流社会"这种世代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夹缝一代的另一个特征在于前世代稳固的生活模式和阶级阶梯开始坍塌,刚从这种稳固的普遍性中破壳而出的夹缝世代们,开始面对的是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经济和雇佣模式,感到无所适从。

 

而世代本身也蕴含着文化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问题,这里我把我国的夹缝一代特定在91-95这一个区间。中文世界的社会分层理论本身也是追随着社会结构转型来进行不断自我更新的,对于我国来说,诸如“X零后“这样的世代论是共和国产业快速积累期所带来的一种靠世代共同记忆区分的方式。各世代的共同记忆由于主流文化的快速变迁产生多多少少的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带来一种所谓的年代文化保守意识,而这种文化保守意识和共和国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生态有关,每个不同阶段的所处于的人情共同体是螺旋错位的。60后要么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干了一辈子,或平庸或优秀的成了这些体系的中坚,唏嘘着60后中那些敢闯的人所带来的传说;70后下海已经成了潮流,东西部的经济分野开始快速拉开,90年代制造业创业的发展积累了共和国第一代富人,公务员场流传着下海致富者的传说。

 

80后出生在文化初生期,西方文化快速引入,自由主义思潮初现,90年代末互联网初生和同样90年代的痛苦的对外历史,夹在旧秩序和新秩序之间,大部分人重复了前人的路,但依然有部分变革者,他们成了一代人津津乐道的互联网,商业,文化界敢言敢做的偶像。

 

90后大多承续了70前后那批人的财富积累,以至于90后尚未成为社会话题,就有社会学家高喊“世代积累的断崖”,他们是沐浴着消费主义文化和公共政治热情的第一代,也是当今互联网话语权的主导者,大多人均不想重复前人而似乎大家又有资本这样做。但是老中产凋零而新中产(文化阶级和精神认同)开始形成,由资本产生了第一次鲜明的阶级分化,社会上升阶梯门槛的提高,却在物质最丰裕的年代形成了实现阶级上升所需资源的匮乏。这些是我将91-95定义为我国的"夹缝一代"的原因。

 

如今的互联网上,这一代年轻人所关注的话题,如做题家被嘲讽,四大天坑专业的劝退调侃,奋斗逼和工贼的批判等,除却阶级叙事以外,正是极端路径依赖者的人间喜剧和对整个群体社会总福利的透支。

 

夹缝世代的年轻人面临的叙事,恰恰是父辈世代的极端裂变,父辈正好是国家经济创业的一代,他们整个世代的分化是父辈阶级积累的一个缩影,父辈们阶级积累的成果不同也导致了“期望”的分化。而这种期望带来了一个奇妙的比下流社会更荒诞的情景——你我似乎都在消费廉价的文化工业品来自我满足,无论是亚文化周边或是自媒体输出的价值观,但在这个自以为可以逃避的话语空间中,仍然存在消费能力带来的断崖。

 

如今的教育回报率对你阶级再生产的提升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资本回报率的威力,在进一步的市场经济化中被释放出来。资本的驱动逻辑变迁和规模扩大了好多倍的经济系统等等打破了上个世代带给你的“好好努力——上大学——找份好工作——你就可以立足——组成家庭到退休”这个世界观。

 

这使得夹缝世代面临着一个奇怪的迷思,个体主义意识萌发,但是集体意识上还保留着对传统稳定秩序的依恋和归宿感。这使得这个世代和前后两代人都无法直接沟通。经历着共和国从九十年代的迷茫到新世纪的崛起这个宏大叙事,这和前世代头上还悬着“西方”这个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历史语境有一些区别,而和00后们直接记忆在新世纪共和国,直接立足于大国语境的模式又不一样。

 

或者说前一世代立足于前现代性的共和国,后一世代已经立足于现代性共和国语境本身去探讨公共议题,而夹缝世代则在前后的创口中逐渐失去声响。

 

你的社会阶层也处在奇怪的夹缝中,前一世代的市民阶级面对着共和国最大的房产增值红利转型成租金食利阶级,或者面临着懵懂时期的移动互联网和大基建市场化环境,或者占据体制内最核心的岗位。

 

而夹缝一代面临的是高企的房价和追不上资产回报率和转型阵痛期的就业岗位贫乏,庞大的大都市进入成本,唯一一代独生子女的抚养压力。

 

而在下一世代,或许直接面对着转型成功和产业升级的经济形势,夹缝一代又变成了一个似乎从未有过的记忆与挣扎,而当你熬资历到老了,真正接班的或许是真正的共和国公民而不是一群焦虑的老人。同时未来的主流文化语境也不会包含夹缝一代那独有的传统秩序与现代性间的混杂文化。

 

包括夹缝世代本身也存在着父辈积累的断裂,比如一二线城市市民阶级的房产和本地社会资本,改开红利一代的后浪们,还有十八线城市和县城极为本地化的士绅们。

 

在社会权力和空间中边缘化,在历史缝隙中游走,仿佛本土性的陌生人,可能是各国夹缝一代青年的共同写征。当然,这篇文章不是制造焦虑或者鼓励人投机,相信在沉思录的读者中有相当一大部分群体处在本文所说的这个世代中,我们探讨所面对的历史语境,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明确我们是谁和我们准备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19 人喜欢

精选留言
  • 90这一代人应该是社会主义最后的一代人了吧。仅有的一点余晖罢了。 至于00后,阶级分化早就已经完成并且基本巩固。这个世界完成折叠了吧。。 当然,太阳是不是升起,这谁知道。。
  • 选北大考古专业都能成为新闻,这就是一种氛围的体现。 这年头选自己喜欢的事做还能成为新闻?不觉得很奇怪吗? 比起所谓的四大天坑,这些冷得不能再冷门的专业,都没有存在感。四大天坑不过是两极分化严重,但顶层还是不错。但那些无人问津的学科呢? 这就跟美国的平权一样,黑白吵了起来,印第安人在两个外来户面前都没有声音。亚裔的存在感反而是被中国的体量顶起来的。 以我自己的观察来说,很多人,包括80到00后在内的,其实没有真正的喜好。这才是最可怕的迷失。 反而,能执着于一个方向一条路走到底的,比起那些随波逐流而什么都没得到的要幸福很多。 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足够的实力。市场经济里最容易被淘汰的反而是千篇一律的产品,能体现出价值的是,是稀缺品。就是不受传媒舆论和其他浮躁声音的影响。 最怕的就是,既不相信集体,也不是真正的个人主义,那就只能被焦虑牵着鼻子走
  • 上面“某些理科(生化环材)不适合家境一般的人选择”的那位,实际上是“(对于'中产阶级'的孩子而言)除了金融CS以外都难以(从毕业开始就)维持与原生家庭相同的生活水平”。 1、对于“中产阶级”的孩子,数理法律只是提供了转CS金融的专业背景,文科社科只是保证了转金融的实习时间,工科有点数学/编程知识忝居其后,而生化环材两不讨好罢了; 2、对于真正的无产阶级的孩子,化工企业的小几千月薪已经能够保证其生活水平甚至补贴原生家庭。他们才是真正的广大群众,但是因为没有额外的消费能力而被排斥在资本媒体的关注之外罢了。 至于“出身一般的人很难接触科学研究也有点可惜”,事实是真正的后浪绝大多数不会选择包括CS的这些专业更遑论科研。金融/经管是他们的现实,艺术/运动是他们的理想。
  • 问题依旧是,我们是谁?
  • 我们这一代可能是心理落差最大的一代,从小就眼看着一个个草根80后凭着奋斗扎根一线城市,真以为只要努力就有出路。结果到自己这儿,事情就变了,眼看着阶层上升的通道慢慢关了。简单的例子:10年前的北漂的咬咬牙还能上车,体制内的还能勉强赶上分房末班车;如今家境一般的北漂,除去少数极其高薪的行业,把牙咬碎了也难,体制内也快没有分房这回事了。有时候人和人的差距,就是出生早几年晚几年的事。 再下一代可能早就接受了这个事实,从开始就不抱希望,就没什么失望可言了。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的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 如果目前最有希望的5G,物联网,人工智能没有大的发展,又没有其他改变世界的技术出来,这个夹缝可能会有点宽…
  •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高昂的生活成本,选择了丁克这一选择,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也步了日本的后尘。现在退休年龄也在往后拉,养老有关行业恐成朝阳产业
  • 这算阶级分化完成前的的最后一段咯?再下一个时代大家都躺平了…
  • 对内不可能再分配的情况之下,如果上级不主动让位给新的无产阶级。那么无产阶级只有对外扩张才能有新的未来!
  • 类似于我这种十八线小县城的夹缝一代,根本没有70年代左右父母的财富积累,有的只是原生家庭的坏习惯。 可是那又怎么样呢?谁在乎呢?
  • 91到95左右的一代也是最后能感受到公有制福利的一代人了,福利住房,小时候看病报销等等。
  • 已有之事,后必再有。 已行之事,后必再行。
  • 谢邀,中部省份不知名小城市大学生在此,本来以为拼完过去12年就够了,但现在发现似乎还称不上开始
  • 再一次大变革的前夜
  • 95左右的世代,恰因为处于转折的过程中,拥有不同于前后世代的经验,了解两者互不熟悉的话语,不盲目的反对或支持,综合的去思考,这是这个世代的责任。
  • 按照作者的定义,那么我觉得85~90年生人也属于夹缝一代,大学毕业刚好赶上经济危机,个人财富的积累应该是显然低于80年代前半段生人的,而父母的财产因为下岗潮等原因,又通常低于95后的父母
  • 我们探讨所面对的历史语境,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明确我们是谁和我们准备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记住集体主义的一切”吗?
  • _(:з」∠)_四大天坑的劝退居然可以算是热点话题与奋斗逼话题相提并论了么?本质上应该是某些理科不适合家境一般的人选择,不过这样一来,也就是出身一般的人很难接触科学研究也有点可惜
  • 夹缝中这一代,可能不仅仅是时间意义上的90—95生的人。要考虑到中国地理上巨大发展不平衡,这一代人还包含落后地区出生,又经历从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的95—00后,这些人,现实面临阶级上上不去,情感上又不愿下来。 延伸下,00后这世代,因为中国发展极度不平衡,产生巨大的、多层的文化割裂,话语权的集中会导致更多人失语。
  • 啊这,我是95,可是不知不觉间总能接触到00后的流行趋势和00后本身。。 如果单论心态,个人以为最好不要固守在一个点上,多观察,多了解,老一辈的人也去听听他们的想法,新一辈也不排斥。当然,这并不是说知道了就得接受,而是寻求一个更好的谈话方式。
  • 老头子是六十年代末人,我越来越发觉老头子及他圈子里的同龄人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情怀”。 有一股子真正意义上的“干一行爱一行”觉悟。 尽管我自己不太认可,但是也了解到了还有这样一群人,因为梦想与情怀,特别执着与认真的人。 我记得以前沉思录也有过一篇类似的文章,我还依稀记得有一段话大致如下: “我们这一代是最后一批接触过报纸杂志这种传统纸媒的。我们和女生一起跳绳、丢房子、滚铁圈。与现如今的短平快的娱乐碎片化有不小的差别。 换个角度来看,在历史宏大叙事中,每一代人都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一点儿也不特别。”
  • 哎,愿吾辈皆有所成。
  • 看了评论区,恐怕还是很多人没看懂作者讲什么,包括我在内
  • 似乎没有说清楚啊。再简单一点说吧,人都有各自立场,或许自出生以来就固定于某一立足点了,可是它并不妨碍我们知晓其他的,尤其是如今互联网极其发达,若有心去发现,可以得到很多不同方向的不同观点。 至于立场间的对立,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了解以后怎么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
  • 以上评论因为字数限制而放弃 我觉得结尾处应该再加上一个谁都不能准确回答,但又必须提出的问题:共和国将走向何方?
  • 我个人认为,90后不仅是夹缝中的一代人,也是最后一代可以打上xx一代的人了。00年是网络进入中国的时间,所以“00”后一出生就已经具有了文中说的现代性,而网络带来的数据高速流动会直接打破以后的年代认同。
  • 个体主义意识萌发,但是集体意识上还保留着对传统稳定秩序的依恋和归宿感。 被这段戳中
  • 原来95后的我居然处于两代人之间的交界处,意义这么重大。。 看着工作中90后的前辈,还在按部就班地生娃上补习班。再回家看看05后的堂弟,从小就出过国,有了我和我的前辈完全不同的视野。俨然两个世界了。
  • 感谢,解答了我困惑很久的问题,一直在困惑自己和当前社会的关系为何这么“拧巴”。可惜焦虑更严重了,夹缝中的这代人将何去何从呢?很难抛弃自己从幼时慢慢建立起的对90年代以及新世纪前十年对世界的认知,又被逼迫着适应与从小接受的理想主义教育描述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他们是虚伪无耻的窃贼,另一个声音却说世界本来就是丛林,你要去追赶他们,他们证明了只要努力世界就是公平的。 也许当十年后精疲力竭时才无奈的接受世界早已不存在平等这件事情,然后怨天尤人的抱怨生不逢时。
  • 过于真实了…
  • 看得越清楚,在目前社会的情况下,只会不可避免的焦躁; 要么有一个应对措施,那怕是一个大方向? 要么就和隔壁顾子明一样,踩准时代的波浪,好好投资甚至投机?
  • 93年的人,草鸡大专毕业,在外面工作了六年,一无所获,最终回到乡下。每天蹲在房间里,当一个收入低微的知识产权文案。已经没有勇气再出去面对这个世界了。宁愿这样活到死。
  • 真心觉得要是罗神借此文展开讲讲普遍意义上的00后就好了,毕竟这样子能让整个论题更加圆满且更加升华。 虽然本文以90后的角度来说可谓是字字珠玑,一真见血。 真的有太多太多人人(普遍意义的90-00-10代)不知道“我是谁”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共同难题。有太多人都是被资本,社会裹住前行的。 顺便一提,根据鄙人的主观观察,觉得00代的文化/亚文化隔离会更加离谱也更加奇怪。尤其是城里的“社会主义”模仿者学生和真正的贫困村里接受社会主义沐浴的学生。 不过,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信心是要有的。最后感谢罗神!
  • 90后,尤其是95前的那一批人。既没有00后的年轻活力。也没有80后的时代机会。
  • 从经济角度将我更喜欢把夹缝一代称之为滞胀一代。希特勒、列侬和平成废宅的共同点不就是通过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在有意或无意中砸烂了旧世界吗?
  • 文章用了年代来划分世代,但是也要注意,这个世代里,接受教育,成为做题家和奋斗逼的比例,还有多少是在继续前辈一样的城乡迁徙人生呢,
  • 每一代人都是夹缝,又都是后人,也都是前人。 我们能做的最有历史价值的事就是“不是后人复哀后人”吧
  • 因为人口和地域,所以作者本文有相当局限性,如果按作者划分方法,我认为这种仅限于东部以及一二线城市以上的人群,西部中部以及三四线城市,还大有作为

作者: RESSRC

个人资源站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